社会实践报告_律动的闽南文化

合集下载

社会实践报告_律动的闽南文化

社会实践报告_律动的闽南文化

律动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依托语言才能存活。

语言与文化,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因为语言和方言,它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这个东西就是语言或方言记载着包括知识、宗教、道德、法律和习俗等等社会一切文化的总和。

所以说,语言和方言,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同样,文化也不能没有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做依托。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自然也十分密切。

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

它主要是北方中源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

我们不排除当时闽地土著语言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从当时汉人在人数上的优势,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看,再从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中原汉语跟当地土著语言在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著语言的,虽然也吸收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然,闽南方言所记录的闽南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说闽南方言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许多宝贵财富并不夸张,说闽南方言所记载的闽南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之无愧的。

不说别的,单以闽南方言文化在戏曲曲艺里诸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歌仔戏等所保留的唱本、戏本以及某些曲艺、戏曲形式如南音、梨园戏等在中国曲艺戏曲历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是最好的明证。

闽南方言的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地域的扩展,即走出闽南地区的范围,二是方言自身的发展,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的不断丰富、充实。

闽南地区向外迁徙的移民,自然把闽南方言也随身带走,并在新的生活区使用和发展。

这样一来,闽南方言就不是局囿于闽南地区的汉语方言的。

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闽都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地区都积极探索并弘扬本土文化。

福建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区,闽都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闽都文化,我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赴福建参观学习闽都文化,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闽都文化的历史渊源福建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唐宋时期,福建成为了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这个历史时期,闽南文化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来到厦门鼓浪屿,这是一个保存了大量西方殖民地建筑风格的小岛。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西洋大楼、教堂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福建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福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南方沿海城市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二、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闽南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乐趣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在实践中,我们参观了福建土楼,这是福建土著人民自古以来的居住形式,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土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参观土楼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土楼这种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宗亲意识和社会交往功能。

土楼是一个集中居住的地方,每个土楼都由上百个房间组成,是一个大家庭的聚集地。

土楼的建筑形式和内部布局都体现了福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参观土楼,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参观闽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探讨了当前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闽都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然而,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福建人民对于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

许多人将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骄傲和自豪,积极参与到传承的行列中来。

闽南文化实习报告

闽南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闽南文化,又称闽南话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它以福建泉州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漳州、潮汕、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华人聚居地。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于2022年暑假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闽南文化实习。

二、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影响;2.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闽南文化的相关资料,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3.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闽南文化起源与发展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闽南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原汉民族与当地闽越遗民的结合。

在宋元时期,闽南地区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使闽南文化逐渐融合了伊斯兰化、印度化、欧洲化和南洋文化。

2. 闽南文化特点(1)语言: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2)饮食:闽南美食丰富多样,如沙茶面、卤面、海蛎煎等;(3)服饰:闽南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4)建筑:闽南建筑以红砖、木雕、石雕为特色,如土楼、民居等;(5)风俗:闽南风俗多样,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

3. 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泉州、漳州、潮汕等地的闽南文化遗址,了解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我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南文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闽南话教育,提高闽南话的使用率;(2)挖掘、整理、传承闽南美食、服饰、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举办各类闽南文化活动,增强闽南文化的凝聚力;(4)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闽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四、实习成果1. 完成了一份关于闽南文化的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果;2. 拍摄了大量的闽南文化照片,记录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3. 收集了大量的闽南文化资料,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五、实习体会通过这次闽南文化实习,我深刻认识到闽南文化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参与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对其深入了解和传承起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个闽南人,我对闽南文化从小就有一种亲切感。

然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才真正意识到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性。

闽南文化包含了闽南话、闽南音乐、闽南戏曲、闽南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每一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闽南文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

闽南话被广泛使用于福建省及其周边地区,是闽南人最常用的语言。

在闽南文化实践中,我与许多闽南老人交流,他们以闽南话为主要交流工具,我深感闽南话的生动活泼和表达能力。

同时,闽南话也有着丰富的音韵体系,如“si”读作“si”,而在晋江闽南话中读作“xo”;“gu”读作“gu”,而在莆田闽南话中读作“wu”。

这些不同的发音和词汇,展示了闽南话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闽南音乐和舞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欣喜。

闽南音乐以其欢快的节奏和动听的旋律而闻名。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与了一次闽南音乐表演,观赏了一些传统的闽南音乐演奏,真正感受到了闽南音乐的魅力。

而闽南舞蹈也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舞蹈动作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我还参与了一次闽南舞蹈的训练,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舞蹈技巧,深刻体会到了闽南舞蹈的优美和精湛。

另外,闽南戏曲和闽南民间艺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闽南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观了一次闽南戏曲表演,欣赏了一些经典的闽南戏曲剧目,如《牡丹亭》和《荔枝记》等。

这些戏曲作品以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引人入胜,让我对闽南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闽南民间艺术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瓷器、木雕、剪纸等多个方面。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参观了一些闽南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亲身体验了一些制作技巧,并且还学习了一些剪纸和木雕的基本技巧。

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报告

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闽南传统文化,我于2023年夏季参加了闽南传统文化实习活动。

二、实习内容1. 闽南民俗文化学习实习期间,我参观了闽南地区的多个民俗文化景点,如南安石井、泉州开元寺、惠安崇武古城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到闽南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特色及传承现状。

(1)南安石井:南安石井是闽南地区著名的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了解了南安石井的历史、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等。

石井的古民居、古街道、古井等,都展现了闽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泉州开元寺:开元寺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我学习了佛教文化、闽南宗教信仰、传统艺术等。

开元寺的佛像、壁画、碑刻等,都是闽南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3)惠安崇武古城:崇武古城是闽南地区著名的海防要塞,有着独特的军事文化。

在这里,我了解了崇武古城的历史、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等。

崇武古城的城墙、炮台、古民居等,都体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2.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音、木偶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闽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1)南音:南音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中国的古乐”。

我学习了南音的历史、特点、演奏技巧等,并欣赏了南音演奏会。

(2)木偶戏:木偶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学习了木偶戏的制作、表演技巧等,并观看了木偶戏表演。

(3)高甲戏:高甲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而著称。

我学习了高甲戏的历史、特点、表演技巧等,并观看了高甲戏演出。

3. 闽南建筑文化学习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闽南建筑文化,包括古厝、寺庙、园林等。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闽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闽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闽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实践导入实践,是指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它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闽南,作为福建的一个地区,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

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闽南社会实践的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底蕴和人民的智慧,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经历。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闽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作为主题,结合实际例子,详细阐述我在实践中的所思所感。

二、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主要是去福建省的闽南地区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民俗等方面。

其中,我们参观了福建土楼、土鸡养殖场、客家土楼民俗村等等。

通过实地参观和访谈,我们了解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产业发展情况。

1、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是木土结构的多层楼房,既有居住功能,也有防御功能。

在参观福建土楼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福建人民对于家园的深厚情感和对家族文化的传承。

他们对土楼的守护和修缮,让这些千年的建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通过与土楼居民的交流,我也了解到了他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和家庭观念。

这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的重要性。

2、土鸡养殖场土鸡养殖是闽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

通过参观土鸡养殖场,我了解到了土鸡的饲养方法和产业链的发展。

在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后,我了解到闽南地区特产的养殖和发展是需要从技术、管理和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的。

这也让我看到了闽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机遇。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客家土楼民俗村客家土楼民俗村是一个集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通过参观客家土楼民俗村,我了解到了客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特有的地方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闽南文化,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选择赴福建省进行考察和调研,以下是对这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一、实践目的本次社会实践旨在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践过程1. 考察地点选择我们选择了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作为实践考察的主要地点。

这两个城市是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

2. 考察内容(1)历史文化遗迹:我们先后参观了鼓浪屿、南普陀寺、开元寺等历史文化遗迹,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多元交汇的特点。

(2)传统工艺体验:我们在泉州参观了琉璃厂和手工艺品展览馆,亲自参与到了传统工艺的制作中,体验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民俗活动观察:我们参与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花灯节、扫墓节等,近距离感受了闽南人民传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4)文化交流座谈:我们与当地的文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他们对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实践收获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获得了以下收获:1. 了解闽南文化的渊源和特点,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2. 见证了闽南文化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3. 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4. 感受了闽南人民民俗活动的热情,增进了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

5. 与当地专家的交流使我们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四、实践建议基于对闽南文化社会实践的认识和体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闽南文化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2. 组织更多的传统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3. 加强学校对闽南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闽南文化是中国南方一带独特的地方文化,以福建闽南地区为中心,涵盖了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艺术和宗教信仰。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参观了福建土楼,这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土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我在参观中了解到,土楼是由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构建而成的,具有很高的防御性和抗震性。

土楼内部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厨房、储藏等。

土楼的建造技术和设计理念体现了闽南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智慧。

通过参观土楼,我深刻感受到了闽南文化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贡献。

除了土楼,我还参观了闽南传统村落。

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闽南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在村落中,我看到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剪花和编织品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传统。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些闽南庙宇,如南靖土楼群中的古田庙和清凉寺。

这些庙宇是闽南人民虔诚信仰的象征,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场所。

通过参观这些庙宇,我了解到了闽南人民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除了文化遗产,我还参与了一些传统活动,如闽南歌曲和舞蹈表演。

闽南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歌曲中常常表达了人们对家乡、亲情和爱情的思念之情。

在表演中,我亲身体验了闽南歌曲的魅力,也感受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表达。

此外,我还学习了一些闽南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编排,感受到了舞蹈对身心的锻炼和放松。

通过这次闽南文化社会实践,我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闽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动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依托语言才能存活。

语言与文化,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因为语言和方言,它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这个东西就是语言或方言记载着包括知识、宗教、道德、法律和习俗等等社会一切文化的总和。

所以说,语言和方言,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同样,文化也不能没有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做依托。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自然也十分密切。

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

它主要是北方中源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

我们不排除当时闽地土著语言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从当时汉人在人数上的优势,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看,再从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中原汉语跟当地土著语言在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著语言的,虽然也吸收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然,闽南方言所记录的闽南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说闽南方言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许多宝贵财富并不夸张,说闽南方言所记载的闽南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之无愧的。

不说别的,单以闽南方言文化在戏曲曲艺里诸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歌仔戏等所保留的唱本、戏本以及某些曲艺、戏曲形式如南音、梨园戏等在中国曲艺戏曲历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是最好的明证。

闽南方言的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地域的扩展,即走出闽南地区的范围,二是方言自身的发展,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的不断丰富、充实。

闽南地区向外迁徙的移民,自然把闽南方言也随身带走,并在新的生活区使用和发展。

这样一来,闽南方言就不是局囿于闽南地区的汉语方言的。

闽南方言不再是仅指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的方言。

“闽南方言”应该成为广泛使用的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指的是在历史上由闽南地区移民到外时,把闽南方言带到这些地区扎根,并世代传承下来,直至现在,他们所说的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上仍然跟闽南方言有着较密切关系
的方言。

闽言方言文化跟闽南方言一样,也随着闽南地区移民走向省内外和世界各地。

应该承认,当初随闽南地区移民带到各地区的闽南方言,在最初的一定时期内,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与家乡话相同的面貌。

但是,由于各地区地理和人文历史条件的不同,各地区闽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逐渐产生变化,这种逐渐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就会使各地闽南方言的面貌与原来家乡话拉开程度不同的距离。

那些距离拉得比较大的地区的闽南方言,甚至会跟原来家乡的闽南方言在通话上产生不小的困难。

这是不足为怪的。

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不顾历史的承继关系与方言内部仍然存在的较密切的关系而把那些距离拉大甚至与家乡闽南方言在通话上发生不小困难的某些地区的闽南方言排除在闽南方言在大家庭之外。

同样,闽南文化在离开福建本土后,在各地的发展变化也跟闽南方言一样,走着不尽完全相同的炉子。

闽南话的艺术特色
闽南话俗语为人们所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闽南人中广为流传,不只是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它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从闽南话俗语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和声律运用等三个方面,阐述闽南话俗语在艺术上某些特色。

一、凝练而生动的精美语言
闽南话俗语突出的特点是口语性和通俗性,具有凝练通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区域性强和相对定型等特色。

闽南话俗语在传承和流播的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增删、润色、加工,经过煅词炼句成通俗、简洁、朗朗上口,为人们喜闻乐见、爱说爱用的语言。

(一) 凝练通俗。

闽南话俗语的语言精练简洁,用词取精用宏、造句以少总多,用最少的字概括出丰富的内容,蕴涵深刻的道理,形象描述人情事态,或生动地变深奥为浅显。

以“卖瓷食缺”为例,仅四个字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生动地道出了制造或销售瓷器的人自己使用的瓷器大都是次品或残缺的,比喻劳动者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

又如“斤鸡两鳖”,指一斤左右的鸡、半斤上下的鳖,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味道最好,同样只用四个字就概括出选用鸡、鳖的经验。

口语化是闽南话俗语的鲜明的特点。

闽南话俗语多使用口头语言、民俗语言,朴素自然,具有清新、爽朗的风格。

它不追求文辞华丽,更不矫揉造作、刻意雕琢。

这是闽南话俗语通俗性的重要表现,不仅平易、亲切、感人,而且含有深刻的道理。

如:“大船僫起碇”,喻人架势大,行动缓慢或做事拖拉。

“猪屎篮结彩”,指低劣物乔装打扮,
喻极不相称。

“饲狗齩主人”,喻恩将仇报。

“菜瓜摃狗去一剸”,喻得不偿失。

“尖钻伓值拄撞”,喻钻营不如机遇。

这些俗语让人说了或听了之后,都会为其高度凝练、简洁而喝彩。

(二) 形象生动。

闽南话俗语的语言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比喻、烘托、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要说的事理表达出来,具有形象、生动、活泼,有感人的魅力。

很多闽南话俗语都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听了以后,在脑海中浮现人或事物以至行为等活生生的影像,从而使人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吸取经验教训、学到科学知识等。

如:
“猫仔尾愈捋愈翘”,用“翘尾巴”形象地影射出小人得志、得意忘形的丑态,惟妙惟肖。

“紧纺无好纱,紧嫁无好大家”,比喻操之过急是办不好事情的。

形象生动,说服力强。

“褪赤骹骨力拼,穿皮鞋贫惰行”,用“褪赤骹”和“穿皮鞋”比喻人从穷到富的变化,形象而生动。

用“骨力拼”和“贫惰行”的反差作鲜明对比,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痀抛车辗,着力无好看”,诫人量力而行,不做力所不及事情。

用“痀抛车辗”作喻,相当形象生动。

(三)诙谐幽默。

闽南话中有许多俗语用于说明为人处事的道理,它们不是板着面孔讲大道理,而是用诙谐、俏皮的语言来表达。

这样的俗语,幽默风趣,让人说着或听了都感到趣味横生,在笑声中领悟一种道理,获得一种乐趣,也更容易接受。

如:“痟贪囵鸡罱”,喻心存贪念的人,干了偷鸡摸狗的事,迟早会像鸡因贪吃而落入鸡笼一样被捉住,甚至进了监牢。

“人心肝,牛腹肚”,夸张而形象地比喻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语言诙谐幽默。

有些俗语用于批评、揭露坏人坏事和不良的现象,如:“扛轿喝艰苦,坐轿喝摇撸”,讥讽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诙谐地比喻处境顺适或享着清福的人体会不到别人的困难、辛苦。

“做官诚好体,趁钱兼受贿”,表层意思是说有些当官的除了有高工资,还有一些灰色收入。

深层意思指贪官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或依仗权势大发横财。

表达人们对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食若武松打虎,做若五娘行路,领薪水亲像三战吕布”,用耳熟能详的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快慢,形容好吃懒做的人见利益争先恐后,干工作却出工不出力。

“无毛鸡假大格”,讥讽人打肿脸充胖子。

它并不明说直喻,而是用诙谐幽默语言讥讽种种时弊。

使人从中辨别假恶丑,认清真善美。

(四) 区域性强。

闽南话俗语充满智慧、幽默、新鲜、活泼,富有表现力,蕴涵民俗等地方特色,寥寥数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生产习俗和浓郁的地
方文化,是了解和研究方言、民俗及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料,对人们了解各地物产风俗习惯有一定参考价值。

如:“东孙西倪,南陈北薛”,指最早进入厦门岛开基创业的四大名门望族,史称其为“开厦始祖”。

“好啉安溪铁观音,好食海澄双糕润,好烧石码金丝薰,要食老醋着永春”,称赞漳州市各地知名物产。

“晋江一块碟,南安一块篾”,指泉州市晋江、南安两地的地理版图形状。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赞美潮州市广济古桥的壮观。

“基隆雨,沪尾风,台北日,安平涌”,分别描绘台湾四大港口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

(五) 相对定型。

闽南话中,有相当数量的俗语在口耳相传中,基本结构形式比较固定的、意义也是固定的,且为大家所公认的、普遍常用的,即所谓“定型性”。

灵活性也是闽南话俗语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俗语中一种意思有几种表达方式,这种变异是因口语性而产生的。

这反映了闽南话俗语的丰富多彩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