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与从善心理_从闽南民间故事看闽南人的生命追求 (1)

合集下载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梦韵闽南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梦韵闽南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梦韵闽南梦韵闽南闽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味而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闽南人民以其顽强的意志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民俗民间艺术。

闽南文化不仅是一种在闽南地区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文化语境,是东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梦韵闽南,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情的歌颂,抒发着对祖国美丽家园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闪烁着东方文化的艺术光辉。

梦韵闽南,用其独特的语言诉说着一幅幅美好的画卷。

闽南话,是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方言,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特质,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地方风情。

闽南话中的“韵母”一语多音,极富韵律感;闽南话中的“入声”吐字浓重,极富魅力。

闽南话在歌唱中煽情婉转,在吟诵中铿锵激越。

梦韵闽南,如沁人肺腑的青烟,似流淌的琼浆,抚慰着人们的心扉。

梦韵闽南,激发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成为闽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梦韵闽南,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歌颂着祖国的美丽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感。

闽南民歌、闽南山歌、闽南地方戏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作品,源远流长,质朴典雅,饱含深情,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潮州戏》《闽南大戏》《客家山歌》等形式独具特色,代代相传,成为了闽南文化的鲜活标本。

梦韵闽南,用朴实真挚的形式,讲述着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传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梦韵闽南,让人们在艺术的境界中得到心灵的升华,在文化的海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梦韵闽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寄托。

闽南人民以其务实精明的性格,厚重细腻的情感,建构起一种独特的生活风情。

闽南人的生活以“食、住、行、育、娱、政、教”七要素和农耕、渔猎、商旅、宗教、家庭、娱乐、教育、政治等八个方面,展现出了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风貌。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丰富民间故事的地方。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传承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闽南民间故事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闽南地区有一只美丽的孔雀,它的羽毛闪闪发光,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和追捧。

有一天,孔雀突然飞向了东南方,不见踪影。

于是,人们便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美好的事物突然消失不见的情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贪图虚荣和外表。

接下来,我们聊聊《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

传说在闽南地区有一座神秘的山,山里住着一只厉害的白骨精。

她善变化形态,常常捣乱人间。

有一位英雄闻讯前来,经过三番激战,终于打败了白骨精,使得人间再次恢复了平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勇敢的人总会得到胜利。

最后,我们说说《七仙女下凡》这个故事。

相传在闽南地区有
七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她们看到人间百姓遭受灾难,便决定下凡帮助他们。

她们化身为七位姑娘,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她们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帮助了许多人,最终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感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助人为乐是无私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爱戴。

闽南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它们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慰藉,也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晓闽南的美丽传统文化。

闽南人的生死观及其文化意义——以闽南民间故事为例

闽南人的生死观及其文化意义——以闽南民间故事为例
《 东南学术} 2 0 1 5年第 3期
闽 南 人 的 生 死 观 及 其 文 化 意 义
以 闽南 民间故 事为 例
戴 冠 青
摘要 : 闽南 民间故事蕴涵着 闽南民众深 刻的生命体 验和心 理迹象 , 其 中也 必然有意无 意地传达 出闽 南人 对 生与死 的独特 想象, 如“ 死而再生 , 生命长存” 、 “英雄 不死 , 精神 永存” 、 “善者 善 生、 恶者 恶死” 等 等, 其中
特别是闽南民间故事所讲述的对比非常鲜明的从善则活作恶则死的角色形象所传达的善者善生恶者恶死善恶不同生死结局不同的生死观念都从一种独特而又有力的暗示和隐喻的角度不断地强化了民众对于生死的认知心理从而以一种震慑和规范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左右了民众对生命行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善良人性的形成遏制了邪恶行为的发生由此达到扬善惩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大闽南民众必然在创作与传承的过程中, 有意或无意地在其文本 中透露 出自己所处的闽南地 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精神追求 , 并通过独具特色的文学想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 , 闽 南民间故事独特的想象和演绎生动地传达出了闽南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命追求和审 美理想 , 尤其是在生死观的把握上 , 显示出了闽南文化充满乐观精神和崇高意蕴的审美价值取 向。揭示这一点 , 对深人认识闽南文化精神 , 促进 闽南文化建设 , 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所 演 绎 的 生死 观 归 纳起 来 其 实 只 有 一 点 , 那就是 从善则活 , 作 恶则 死 。 由此 可 以把 握 到 闽 南 文 化 非 常 鲜 明 的
价值取 向和 崇高的生命 追求。而且 , 通过 闽南民间故事 中让好 人死后再 生的独特传 达 , 也体 现 了闽南文化 的 乐观 主义精 神和积极 向上的审美追求 , 这 对深入认识 闽南文化精神 , 促进 闽南文化建设 , 也 具有特 殊的意义。 关键词 : 闽南人 ; 生死观 ; 从善则 活; 作恶则死 ; 乐观精 神; 生命追求 中图分类号 : G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1 5 6 9 ( 2 0 1 5 ) 0 3— 0 1 9 7—0 5

闽南 有意思的故事

闽南 有意思的故事

闽南有意思的故事闽南,一个充满了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有意思的故事。

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令人难忘的闽南故事吧!故事一:月牙湾的传说闽南地区拥有许多美丽的海滩,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福建的月牙湾。

据说,很久以前,一个年轻人和他的妹妹被迫分离。

他们用尽了所有办法试图重聚,但无济于事。

最终,他们以月亮为约定,相约于月牙湾相见。

但当他们最终在海滩上相遇时,他们发现自己已变成了石头。

至今,人们相信,当夜晚的月亮在月牙湾上升时,这对石头兄妹会恢复人类形态,并在潮退之前享受短暂的相聚时光。

故事二:明朝官府的“演员村”闽南地区的一个叫做安溪的小村庄在明朝时期因其村民的才艺而闻名。

当时,当局发现村民们都具备了出色的歌舞才能,于是决定将这个小村庄改造成一个演员培训的基地。

村民们接受官方培训,后来,他们成为明朝宫廷的官方演员。

在他们的努力和才艺的推动下,这个小村庄迅速发展为一个壮观的艺术中心,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观众。

故事三:南音传承的守护者闽南地区也以其独特的音乐和戏剧形式而闻名,其中南音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之一。

有一位名叫庄世南的年轻人,他在年幼时就对南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花了大部分时间学习和保护这种传统艺术。

庄世南追随着南音大师学习,并在成为南音演员后,不仅在闽南地区表演,还在国内外推广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他的努力为南音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种珍贵的艺术形式。

这些故事只是闽南地区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传统文化,闽南都以其独特而有趣的故事吸引着游客和研究者。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故事,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永远让人们感受到闽南的魅力。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2)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2)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2)闽南文化论文篇1浅谈闽南民俗文化特征摘要:闽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福建地区的闽南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一种地区性文化,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勤劳的闽南人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今天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的闽南民俗文化。

关键词:闽南地区;民俗文化;地域;特征一、前言闽南民俗文化是闽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文化,这种民俗文化与闽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闽南人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闽南的传统社会也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闽南民俗文化也是围绕着农耕生活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民俗文化那种所特有的大农业生产的特点。

跟我国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相比,在其文化特征方面,闽南民俗文化除了具有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那些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研究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其重点就是要研究民俗文化的特征,因为民俗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就是有关民俗文化的特征。

在早期,我国学者在对有关民俗文化研究中的民俗学著作里面,却很少牵涉到有关民俗文化特征的论述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层次和要求不断提高,这大大促进了我国民俗学的发展,特别是有关民俗文化特征这个研究内容,更是引起了我国很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例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乌丙安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里,则专门列出一个单元来阐述有关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在这篇著作里,乌丙安先生对有关民俗文化特征更是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从民俗文化整体特征出发,把民俗文化特征分为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两部分,具体如下表所示:但必须注意的是,民俗文化特征既有以上所提到的那些共性特征,还具有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民俗文化是在其共性和个性特征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

所以在本文一开始我们就提到闽南民俗文化除了具有我国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那些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就是基于此提出来的。

关于闽南的民间故事

关于闽南的民间故事

关于闽南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就会有不同的民间故事。

每个地区的故事都会有每个地区的特点。

下⾯我们来看看闽南的民间故事。

拿饭匙抵猫 从前,步⽂乡有个⽼⼈,姓陈名勤。

为⼈善良,团结乡⾥,⼀⽣抱负⽴⾜于“和为贵”,在其家门前⾼挂“⽆事牌”。

⼀天,村⾥有个家财万贯的员外,见了此牌,呵呵⼤笑道:“⼈⽆千⽇好,花⽆百⽇红”。

⼩⼩的农佬,岂敢⾼挂⽆事牌,吾偏叫你有事。

但见他搔搔脑⽠,拍拍长衫⾓,⼤摇⼤摆地闯过陈家。

陈⽼⼈连忙迎⼊,问道:“员外光临敝舍,不知有何贵⼲?” “⽆事不登三宝殿,因前你祖上曾打死本家⼀只⿊猫,今⽇特来索赔。

” “既有此事,我为何未曾听说过?”陈勤是个刚直慷慨之⼈,马上转过念头,紧接着说:“不妨,不妨,明⽇到市上买只⿊猫奉还罢了。

” “此猫乃⿊猫⽩肚,价值⼆千五。

”林员外特将“⼆千五”加重语⽓。

陈⽼⼈听罢,如五雷轰⽿,不知如何是好。

员外见他犹豫不决,忙说:“这样吧,念咱同乡之情,再限三天退还。

要不然,定要告官造罪!”说完拂袖⽽去! 陈⽼⼈受不了这不⽩之冤,⽓倒在床。

贤慧聪颖的媳妇知道了公公⼼病之后,好⽣安慰,每⽇奉侍茶汤,思忖对策。

过了⼏⽇,县令派差衙传陈勤上县衙。

因⽼⼈病倒在床,媳妇决定替公公打官司。

上了公堂,其令问员外告陈家何事。

林员外答道:“⽼爷听禀,只因我祖上原养⼀只好猫,⿊⽑⾮常光滑,且肚下⼀⽚雪⽩,清洁勇壮.神然其灵,有了它。

百⾥之家⽆⽼⿏,百年之内⼤发财,俗称⿊猫⽩肚,价值⼆千五,不幸被陈家打死,望⽼爷做主!” “此事当真吗?”县⽼爷朝陈家媳妇喊问。

贤媳妇答道:“是真是假,望⽼爷明断。

不过林家祖上、也曾⽋本家⼀⽀饭匙。

依⼩⼈之见,该以饭匙抵猫.两家息事为好。

” 县官呵呵⼤笑.“⼀⽀饭匙,哪能抵上千⾦。

” 贤媳妇接着说:“⽼爷容禀。

本家饭匙,乃曾祖⽗去吕宋经商从深⼭中取回⼀节⿊柴味如⾹露、唤了名匠刻成。

内有龙飞凤舞之图,饭匙正中有个天然⽩⽬,闪闪发光。

饭匙装饭。

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

闽南文化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深化,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闽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在语言、音乐、舞蹈、建筑、美食、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闽南音乐以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著称于世,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舞蹈形式多样,充满了地方特色,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闽南建筑以其精美的风格和独特的传统工艺闻名,而闽南美食更是享誉全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让人大饱口福。

二、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1. 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和挑战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闽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逐渐淡化。

在大城市化的背景下,闽南文化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也在逐渐减少,传统的传承方式和渠道也面临着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这也给闽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文化发展中的机遇和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传统的重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有利的机遇和趋势。

政府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传承的政策措施,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闽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到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一些民间组织和爱好者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参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总目次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总目次

旧章新辞续风雅
— —
从“ 底层 ” 围 , “ 运 " 舞 突 与 命 共
— —
对立叙 事 中的《 l !树先 生》 钢的琴 》 ……………… ……… 郭泽青(. 8 He o l 《 54)
鲁 迅 与 董秋 芳 的交 游 及 弱 势 民族 文 学译 介 考察 解 读 《 棘 鸟 》 的玛 丽 ・ 森 荆 中 卡
— —
互文演绎
杨 绛 《 璐 , 用愁 !与钱 锺 书《 璐 不 》 纪念 》 互读 … … … … … … … … … 黄 志 军 (. 7 36)
12 5
泉州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科 学 )
21 0 2年 9月
从 审美 移情 看 克 拉 丽 莎 的精 神 世界
— —
评 弗吉尼 亚 ・ 尔夫的《 伍 达洛卫夫人 》 …………………………… 方丽萍(. 1 37) 第九届 国际辞赋 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颜莉莉 于浴贤(. 5 37)
( 号 内数 字 为刊 期 、 括 页码 ) 闽 南文 化 研 究 ・ 闽南 晋 江 与 闽东 霞 浦 两 地 明教史 迹 比较

… … … … … … … … … 粘良图(.) 11
泉 州 学 研 究 的经 典 之作
— —
读李 亦园教授《 泉 州学” “ 的新视 野》 ……………………………… 陈桂 炳(. ) 1 8
论 散 文 读 者 的接 受 美 … … … … … … … … … … … … … … … … 曾 焕鹏(.7 13)
早期鲁迅与西方 自由主义原典理论 … … … … … … … … … … 一古大勇(.2 14) 科 学 小 品与 大 众 化 教 育 … … … … … … … … … … … … … … … 黄科安(.2 36) 异 曲同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012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30 No.3May 2012文化意象与从善心理———从闽南民间故事看闽南人的生命追求戴冠青(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闽南民间故事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动植物和山石意象,它们意味深长,蕴藉隽永,具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故事讲述的内容不同,角色任务也不同,但这些在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不管是友情助人的,还是报恩救人的动物意象;不管是行善的好人化身而成的,还是挺身而出帮助人类的植物意象;抑或是舍身忘我为民造福的山、石意象———共同指向了一个母题,那就是从善助人。

这不仅鲜明地传达出闽南先民渴求从善向往从善弘扬从善的心理经验,而且也透露了闽南先民善恶分明从善为乐的生命追求和生活理念。

把握这一点,也就把握了闽南文化的优秀质素的核心。

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这一优秀质素,对促进海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闽南民间故事;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山石意象;从善母题;生命追求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2)03-0019-04 收稿日期:2011-12-23作者简介:戴冠青(1951—),女,福建莆田人,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A09225S);泉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Z06)闽南民间故事是闽南文化的独特载体,并因其独特的审美想象,使闽南文化精神传播久远。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事实上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它可以追溯到一些原始意象,即在它身上我们可以找到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原型[1]84。

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我们同样可以追溯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并由此考察远古时期闽南先民的某种心理经验和文化发展轨迹。

一、富有韵味的文化意象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动植物意象和山石意象,它们意味深长,蕴藉隽永,具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在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捕捉到闽南先民的某种独特的心理体验。

(一)动物意象闽南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动物意象,如老虎、猪、猴子、山獐、狐狸、鸡、蛇、鲤鱼、大雁、小鳜鱼、老鼠、蚂蚁、黄蜂、蜈蚣等。

在民间想象中,这些动物有的是感恩人类的帮助或者感动人类的善心而帮助人类,尤以老虎居多。

如《虎仔装新娘》故事中,一对兄妹从一只中箭死去的老虎肚中救出两只小老虎,感恩的小老虎在土匪头子抢亲时挺身而出,扮成新娘咬死土匪头子,救了妹妹;《义虎亭》中,阿乌母子救了小老虎,感恩的老虎经常给阿乌家送山兽,还帮他娶了个老婆;《孝子感动虎》说的是,一只老虎被一个为母亲买药治病的孝子周徐所感动,不但不吃他,还和他成为朋友;《吴夲虎口拔银钗》说的是,神医吴夲救了被银钗卡喉的老虎而得到老虎的保护。

除此之外,这类动物还有山獐、蜈蚣等。

如《报恩楼》讲述的是一只被老人救过的山獐回来报恩时设法让众人逃离了山崩的故事;而《蜈蚣报恩》说的是,一个姓张的小孩在玩耍时救了一只蜈蚣,当他长大后进京赶考途中遇上一只大蛇袭击时,蜈蚣就跳出来和大蛇搏斗并且同归于尽,死后化成明珠,帮助孩子成了进宝状元。

有的动物因受人恩惠,修炼成精后便来帮助人类。

如《郑樵与鲤娘》里的鲤鱼喝了郑樵洗朱笔的朱砂水,修炼成精后帮助郑樵煮糜,让他安心读书;《只可救虫,不可救人》里的老鼠、白蚁、黄蜂等动物在大水灾中被家庭贫困、相貌丑陋的好人金溪生所救,修炼成精后帮助金溪生与相府小姐结成美好姻缘。

有的动物本来就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一遇到困难,它们就赶来相助。

这类动物在民间故事中最常出现的是猪。

《“猪母墓”的传说》讲述的是,一头母猪撞破瓮帮助周家父母认清女儿的贪财面目,母猪死后,周家以人的礼俗厚殓了它;《洛阳桥的传说》中也有母猪的形象,说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感动于蔡襄建桥的气魄,把山上的大石头通通变成母猪,让这些母猪跳进江底辅助建造桥墩;《木兰陂的传说》说的是,由于民众筑陂缺少石料,一个老人带来了由一群群母猪变成的石料供人筑陂。

在这些故事中,猪都扮演了一个助人为乐的角色,在民众最需要的时候,总及时出现给予帮助,对人类非常友好。

除猪之外,这类动物还有大雁、猴子、狐狸、蚂蚁等。

如《雁石的传说》中,大雁帮助农民扫光蝗虫,保护了庄稼,让民众五谷丰登,免受饥饿之苦;《月亮里的猴仔》中,一只猴子拿出果子救济一个饿肚子的老人,那个神仙变的老人就把这只善良的猴子画成图挂在月亮里,供世人欣赏。

还有《狐狸仙做媒人》中帮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狐狸仙等。

另有两则故事讲述蚂蚁助人的传说,一是《洛阳桥的传说》,讲述的是宋朝重臣蔡襄利用蚂蚁排字回乡为官建造洛阳桥的故事;一是《老农救朱熹》的故事,讲述一个老农利用蜂蜜让蚂蚁围成“日在云谷,夜落西山”几个字,救了被官差追捕的朱熹。

两个故事中,蚂蚁虽小,却在帮助人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动物还能行侠仗义帮助人类惩罚坏人。

如《红蒜和白蒜》里的小鳜鱼让好吃懒做的白蒜母子沦为乞丐而死,《姑娘变猴仔》里那个恶毒、贪心的姑娘则受到变成猴子的惩罚。

当然,也有一些祸害人类的动物意象,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这些动物以龟、鲎、蛇居多。

如《洛阳桥的传说》讲述潜伏江底的龟精、蛇怪纠集洛阳江上游的九十九条蛟龙来兴风作浪破坏洛阳桥的建造,后被张果老和李铁拐处死;《姚县令和广西鲎的故事》中的鲎也是一种糟蹋庄稼祸害人类的动物形象,故事中的锦蛇则是吓死广西县令姚居易的可怕动物;《虎郎和龙女》的传说中,蛇是妖怪,兴风作浪,伤害人畜,最后被虎郎和龙女打败;《蛇郎君》中的蛇郎君则是一个逼迫老翁嫁女,不然就要吞吃老翁的恶魔。

在这些传说中,龟、鲎、蛇都是祸害人的角色,民众贬斥的意味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在这些动物意象中,我们虽然也看到民众对类似龟、鲎、蛇那样祸害人类的可怕动物的恐惧和厌恶,但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救助、互相感恩、和谐相处的深厚感情,许多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二)植物意象闽南民间故事中还有许多植物意象,如水仙花、龙眼、茶树、竹笋、荔枝、茉莉、灵芝等。

在民间想象中,这些植物意象大多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人死后化身而成,依旧守护在百姓身边,百姓感戴他们的善行,就以他们的名字为这些植物命名。

如《水仙花》故事中水仙花的意象来源于古代漳州一对叫金盏和百叶的青年男女,他们破壁引水拯救家乡力竭而死,最后化作两株清香扑鼻的水仙花,单瓣的叫金盏,复瓣的叫百叶;而《龙眼树》中龙眼的意象则来自于百姓对传说中的龙太子的纪念,龙太子为了造福百姓却被玉帝降罪杀头时,留下了自己的两颗眼珠子为百姓救急,两颗龙眼最后在土里长成了给百姓带来甜美果实的龙眼树。

还有很多故事中,植物本身就是一些能够帮助民众的神仙意象。

如《茉莉仙子》故事中,茉莉仙子走出花丛,施展仙术,帮助真诚相爱的长工阿明和采茶女吉沙抵抗甘蔗王的迫害,使他们终成眷属;《冬笋》则讲述了被孝子孟冬的孝心所感动的竹神特意在冬天长出竹笋帮助他救母亲的故事;《断肠草》故事里的断肠仙子也因为羊的孝心而不敢做坏事;《灵芝仙子》中的灵芝仙子为了帮助人间穷人,不怕得罪西王母娘娘,让自己的心血骨肉都化为美丽的野菇和灵芝来救助人类;《九龙江的传说》中的竹笋则变成少女与因家穷娶不起媳妇的更鼓成亲,并生下一男一女,日子过得十分美满幸福。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这些动人的植物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善良的、勇敢的、富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意象。

由此可见,处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的闽南民众与植物的密切联系,以及他们对植物的依赖和钟爱之情。

02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5月 (三)山石意象闽南民间故事中还有许多山石意象。

这些山与石的意象,基本上都是那些为人类做过贡献的好人化身而成的,是好人活在民众心中的代名词。

首先是山的意象。

它在闽南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大多具有歌功颂德的蕴意。

如德化的九仙山,传说是后代子孙为纪念九太子和九公主在凡间所建功业而命名的。

传说中,九太子力大无穷,九公主心灵手巧,因此天帝派他们到凡间开天辟地,将日夜分开,让人间变得安宁快乐,先民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将他们所在的山峰命名为“九仙山”,将他们栖息的石洞称为“九仙洞”。

还有永春的《天湖山的传说》,讲述天湖山中一位叫黑岩哥的青年人,独自翻越九十九座山峰为乡亲们寻找水源,后因与仙女私会被王母娘娘打入地狱,就将自己变成一层又一层的黑煤炭,为百姓造福。

这就是天湖山出煤矿的美丽传说,为的是纪念他舍身忘我的精神。

与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厦门有关“五龙山”和“五龙屿”的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海龙王私底下违背天庭的命令,为干旱的百姓呼风唤雨,因此被杀头,他的五个儿子也因悲伤过度而倒下,民众为龙王和五位龙太子舍身忘我的精神所感动,就把一座山命名为“龙头山”,把一座岛屿命名为“五龙屿”。

还有《美人山望台湾》的故事。

它讲述美娘的丈夫为全村引水而离别妻子到台湾去,当他要回来与妻子团聚时,却被晴天霹雳后的一条海峡隔断,等待亲人归来的美娘在海边眺望哭泣,最后变成一座“美人山”,这座山至今还在厦门的海边伫立着。

除了稍后流传的“美人山”的传说外,上述许多山的意象演绎的大多是民众对给人类带来福祉的神仙、人或动物的感恩之情,在民众的想象中,舍身忘我为民造福的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应该用雄伟的山来命名。

石的意象也在闽南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

如前所述的《猪母石》的传说,吕洞宾拂尘一挥,把万安山的石头变成一只只母猪,这些母猪跳进洛阳江,变成桥墩帮助蔡襄建桥,其中一只母猪跑得太慢,赶不上建桥,便停在桥边,因此被人们称为“猪母石”。

还有《镇海石的传说》,说的是早年倭寇侵略石狮时,水将俞大猷施妙计,利用狂风巨浪掀起巨石击破倭寇水船,帮助乡亲们歼灭倭寇,后来这块石头就立在石狮海边,百姓称它为“镇海石”,希望它的神力可以保护百姓过上安定生活。

石头的意象基本上成为民众的帮助者和护卫者的象征,体现了民众对给他们带来力量和安全的石头精神的肯定和褒扬的情感特征。

总之,从闽南民间故事的这些动植物意象和山石意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蕴意和价值取向,如果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寻找意象背后所要表现的母题,也许可以把握到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闽南民众独特的心理经验和生命追求。

二、从善的心理经验与生命追求闽南地区“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2]的地理区位和背山面海的自然环境,以及融合了中原儒家文化与闽越海洋文化、兼具保守型和开放性的闽南文化的独特内涵,决定了闽南人独特的生命追求和审美取向。

可以想象,这种生命追求和审美取向也必然通过作为闽南文化独特载体的闽南民间故事表现出来。

英国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曾把诗歌意象称作“客观的关联物”,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也认为作品中出现的种种意象,并非客观的景物而是心灵的“对应物”,意象是表达“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3]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