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信仰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岛屿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的民俗信仰极为独特而丰富,充满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如果要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就需要深入考察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况,并举出五个例子来加深对这些信仰的了解。
一、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述闽南普度民俗信仰是闽南地区人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包含着祖先崇拜、驱鬼邪、消灾祈福、祭祀等多种元素。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如今已被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信仰之下,闽南人民独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明节上的扫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中元节等等。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祈求,但它们都蕴含着生命的尊严、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积极向善。
二、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例子1. 扫墓扫墓是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活动之一,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悼念已故的亲友。
这个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最早是鲁国大夫管仲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亲自到墓地祭奠,并以自己的身影为模型,在墓前竖立青铜像。
此后,人们便将这个仪式传承了下来,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地域。
在闽南地区,扫墓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的表达。
人们会认真清理墓地,修缮坟墓,烧纸钱、燕麦和炙鸟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追思。
同时,这个活动也成为了团聚亲友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携带食品、鲜花和香烛,为祖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2. 盂兰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大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鬼魂和祈福的仪式。
闽南地区的盂兰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会为自己和已故的亲属祈求福气和平安。
这个节日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盂兰大戏、摆放光明灯、放生水生等等。
四、闽南宗教文化

一、民间宗教文化
(一)中国民间宗教文化包括: 1.神灵、祖先、圣贤和鬼的信仰 2.家祭、庙祭、墓祭、年度祭、公告节庆、人生礼 仪和占验术等礼仪 3.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的庙宇的仪式组织 4.世界观、宇宙观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 的象征、自然物的象征等 5.民间宗教建筑、绘画、戏剧、民间宗教语词、民 间宗教文化心理等
三、闽南民间宗教文化未来走向
1.闽南民间宗教文化将随着社会的变迁继续 经历着世俗化的过程。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 要形式,仍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尽力保持自 己的特色,维持自己的存在。
34.开漳圣王: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
二、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
1.闽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 了一套十分庞杂、功能各异、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 神谱体系。 2.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该地区的经济发 展,尤其是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3.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为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条件。 4.闽南民间宗教文化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是神缘文化中重要的媒介形式 之一。
23.城隍神
24.瘟神
25.门神
26.灶神
27.井神
28.床神
29.紫姑
30.境主神
31.保生大帝:慈济、忠显侯、英惠侯、万寿 无极大帝、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保生大帝
32.安溪清水祖 师:昭应大师、 昭应广惠大师、 昭应广惠慈济 大师、昭应广 惠慈济善利大 师
33.广泽尊王: 郭圣王、威镇广 泽侯、 威镇忠 应孚惠威武英烈 广泽尊王
8.王灵官
9. 灵 官 马 元 帅
10.八仙
11.何九仙
12.关帝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的成员通过上网调查,对人物现场访谈等方式,对闽南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其中,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闽南宗教信仰习俗,特殊服饰,饮食习惯,日常习俗等有以下的研究。
1、闽南宗教信仰。
在福建沿海地区闽南三角一带的大部分闽南人的宗教信仰是以佛教为主的,最有特色的是在沿海地区的闽南人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村落供奉的神,也就是当地的挡境。
2、特殊服饰。
露脐装加大摆裤,其实正是闽南惠安女的传统服饰。
惠安妇服饰主要流行于闽南泉州惠安县东部的崇武、净峰等地渔村,以繁复的头饰和简约却不失风情衣着在闽南独村一帜。
3、饮食习惯。
闽南饮食习惯以清鲜、醇和、荤香、养生为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酒文化。
4、日常习惯。
崇拜灶神,是地处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客人在座扫地,被以为是逐客,有失礼节。
与亲友进餐,筷子不要插在饭上。
我们也从资料的获得、学习过程增加了我们对闽南文化的见解: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中华伏季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包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其的研究,不仅锻炼了我们对于事情、消息的获取能力,提高了我们综合探究的能力,又激发了我们对闽南文化的热情,同时,又让我们对闽南文化传承方面有了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xblin11.aspx?al1=2千百年来,闽南民间泛神崇拜(即杂神崇拜)普遍而又突出,人们以为宇宙万物均有神明或鬼魅在主宰。
诸如天有天公,海有龙王,地有土地,山神河鬼,花仙树怪,甚至尿壶、马桶也附有“铃鎯公”和“栖栖妈”等等。
为了祈求保庇平安福寿,不论城镇乡村,供奉菩萨观音、关帝、城隍、夫人、王爷、将军、阎罗等名目繁多的寺院道观随处可见。
都里乡间,除各都分建都祀庙,各宗族建宗祠外,一个小小的村落甚至出现多座“挡境佛”、“角落神”、“土地公”等赫然的神观佛庙。
居民宅室,同样也奉祀厝主、灶君、床母,以及关帝、菩萨、土地等等。
各种行业祀奉着形形色色的神明:种田的奉祀田头土地;行船的奉祀*娘;做医生的奉祀保生大帝;土木工匠奉祀鲁班;经商的奉祀赵公明;教书的奉祀魁星爷及孔夫子;理发的奉祀吕洞宾;演戏的奉祀相公爷田都元帅;乞丐营奉祀李铁拐等等。
1.武夷君武夷君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民间流传。
一说武夷君是神仙,修真于武夷山,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另一说是彭祖曾隐居于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岁,他有二个儿子,长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汉武帝时曾遣使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声远播,影响渐大。
朱熹曾指出:“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
……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
……没而传以为仙也。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武夷图序》)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闽地氏族首领,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
唐宋以后,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仅宋代就有四次:绍圣二年(1095年)因祈雨获应,敕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1098年)因屡降吉祥,加封为显道真君;端平元年(1234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又先后加封为显道普利真君和显道普利冲元真君。
武夷山也因武夷君的种种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影响,被道士奉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天”,成为福建道教的传播中心。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福建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发源地,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闽南地区,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剧情内容吸引着观众,传承着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扎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展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弯曲的飞檐形式,建筑内外装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除了艺术和建筑,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
许多宗教建筑和庙宇也成为了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
著名的闽南菜系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精致的烹饪工艺吸引着众多食客,成为了闽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都展现了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内涵,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寄托。
希望闽南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闽南民间信仰属于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器物崇拜、祖先崇拜、历史人物崇拜、神仙崇拜、民间传说神崇拜、城隍爷崇拜、王爷崇拜、乡土神崇拜、孤魂崇拜、开基始祖崇拜、行业神崇拜等等。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
泛神崇拜方面。
闽南风俗,迷信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崇拜的灵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达210种。
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
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赵光明、关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
为了祈求保佑平定福寿,不论城镇乡村,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典型的多神崇拜。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比较熟悉的闽南民间信仰:(一)在闽南民俗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被称为做牙。
因为正月初二,土地公已被送上天去,而正月十六,还在过元宵佳节,为此,二月初二就成了“头牙”。
“二月初二”是农民的土地公生日,过完这天,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播种。
”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
一般头牙过后,大地回春,适合耕种,因此,农民过完这天,就要准备农耕的工具、种子和肥料,开始这一年的辛劳,所以叫做农民的土地公生日。
他们会在这一天摆上贡品,祈新的一年都能风调雨顺,让农田有个好收成。
(二)正月初九日天公诞和六月初七日天门开,设醮答谢天公:闽南一带民间信仰中,除了各地共同信仰的佛祖和地区性的妈祖、保生大帝之外,敬拜最为隆重的要算“天公生日”。
敬天公仪式多在凌晨时举行,人们以为这时环境清静,祷祝最宜上达天听。
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香炉是专用的,烧的纸钱也是特制的"天公金"。
"天公金"较一般纸钱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
闽南民间信仰

春祭在旧历正、二月,各村有固定日期。每厢祀日,乡长必集公款,在所祀神庙前,大演社戏,家家户户,杀鸡祭酒拜祖先。农民勤俭节约,埋头苦干,到了这日,就都没什么约束了,着新衣,宴亲友,尽宾主之乐,为一乐事,漳州谚语称为:“傍神祝福”。但是,在一些地方,春祭发展到后面成为人们互相攀比的工具。有些风俗要在三牲上挂金饰,以及用钱折成的纸塔。其他贡品更是铺张浪费,只是在祭祀的时候用到,根本不能吃。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摘要:民间信仰的神灵信仰体系在本调查研究中狭义定为俗神信仰、鬼的信仰和祖先信仰。由于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地域性文化,所以选取闽南的民间信仰为调查对象,阐述形式多样的泛神信仰,探究其原因及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并且提出如何正确看待闽南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宗教信仰的杂乱无序,与古代闽越土著的信仰崇拜有一定的继承联系。闽南地区三面环山,背朝大海,多瘴气,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时候又是属于格外偏远的蛮荒之地,所以土著闽越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汉晋时期,北方汉民开始入迁闽中及闽南,当时这些地方不少仍处于山高林深,瘴雾弥漫的原始状态。如同现在的人们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于外星人一样,古时候的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在积极开发生产的同时亦不得不寄托、求神灵的护佑和指示。这样,闽越土著“信巫尚鬼”的传统便被入迁的汉民部分地继承了下来。再加上北方汉民入闽后生存竞争严重以及宋元以后的冒险犯禁活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功利主义即“有求必应”的宗教观念。在福建,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功利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新的神灵,使鬼神的队伍越来越庞杂。中原传入的道教、佛教、民间信仰崇拜的各种神灵以及从印度、阿拉伯国家、欧洲等国家传入的各种信仰同本土的传统信仰构成了十分庞杂混合的神鬼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走访当地的大小庙宇、主要建筑,观察其中的神像特点和参阅庙里的神像书籍,并且与人们家里供奉的神像相比较。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如与族中老人谈话、上网了解相关知识、阅读有关国家政策等,保证调查的顺利完成。
2.
2.1
通过调查和资料显示,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闽南地区迷信鬼神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崇拜的灵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达210种。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赵光明、关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为了祈求保佑平定福寿,不论城镇乡村,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典型的多神崇拜。
1.2 调查方式
人们通常所指的闽南地区指厦漳泉,本次的实践也是指以上三市。为了使此次调查更加顺利进行,我们组采取了分工调查的形式,即分配小组成员分别在厦门、漳州、泉州同时展开调查,主要采取的调研方法有:
(1)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仰情况及风俗习俗,以及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和关于“信仰与科学”这一话题的辩证。
二、关帝信仰
关帝即关羽。民间对关帝的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典型的神人崇拜。其影响之深广甚至超过了对其他各路神灵的崇信。关帝是儒、道、释共同尊奉的历史人物神明,这是历史上儒、道、释文化长期互相渗透、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我国民间信仰自发选择的无明确宗教意识的多样崇拜特征。而在这三种文化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尤以儒家文化对关帝信仰的渗透最为显着。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从而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就诞生了。祖庙经多次扩建,日臻雄伟,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却可惜被废弃,近年来,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除湄洲妈祖外,漳州市最富盛名的妈祖庙当属漳浦乌石妈祖庙,乌石黑面妈祖是历史最久的一尊黑面妈祖像。而且,当今世界上妈祖具有三种法相:红面、黑面、金面,湄洲妈祖是红面,泉州妈祖是金面,乌石妈祖则是黑面,由黑色沉香木雕成,而且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情况的调查
摘要:民间信仰的神灵信仰体系在本调查研究中狭义定为俗神信仰、鬼的信仰和祖先信仰。由于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地域性文化,所以选取闽南的民间信仰为调查对象,阐述形式多样的泛神信仰,探究其原因及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并且提出如何正确看待闽南民间信仰。
妈祖生平有许多传说,《天后志》和《天妃显圣录》记载甚多,并且民间的传说更是精彩传神。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就记下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闽南妈祖传说: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来救人,若称“天妃”,则妈祖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另一个传说是妈祖每次在海上救难后,都要给每位遇险者一晚兴化寿面,吃后不但会驱寒暖身,还能逢凶化吉,后被称为“妈祖平安面”,记得闽南个别村落有这样的风俗,若一个人奋不顾身地下水救人,受恩者必然要煮一碗面以示答谢和为之去掉晦气,这与妈祖的平安面也有几分关联。最夸张的妈祖灵验事迹是二次大战时,美军轰炸台湾,妈祖显灵在半空中掀裙接住炸弹,这个故事台湾南北皆有传说,可以想见战时人们的恐惧,求之神明,如望救星。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关键词:民间信仰、俗神信仰、巫鬼崇拜、作用
1.
1.1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起来。民间信仰已经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些地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一种信仰,而成为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和经济氛围。民间信仰不再是个人的事情,成为地区与地区、村庄与村庄、家族与家族沟通、交流的媒介。对于民间信仰的全面了解,可以促进我们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外,民间信仰是两岸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两岸“三通”的实现后,两岸同胞基于文化信仰的相同点,展开了火热的谒祖、寻根、文化交流等行动,如去年的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保生大帝神像赴台巡游,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了解自己的闽南民间信仰,并且更加深刻地研究它的精髓。
2.
一、妈祖信仰
妈祖,真名为林默,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幼年聪明颖悟,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平素精研医理,热心助人。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经常救助遇难的渔舟和商船,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还会预测天气变化,和能够“预知休咎事”,所以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作为民间海上保护女神的信仰,与漳州地区航海业、渔业生产发展有密切关系。妈祖文化与闽南民众生产、生活、安危紧紧相连,因此,信徒众多,在全世界多达2亿多人,并且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