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信仰调研

合集下载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海峡之声网 2008-04-30 06:49:55海峡之声网专稿,(作者:黄伟华)进入四月,气温渐渐回升,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也随之日益“升温”。

十二日,台湾屏东里港双慈宫妈祖信众七十人赴妈祖故乡——湄洲岛朝圣观光;十七日,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在厦门开幕,七千名来自两岸的信徒齐聚青礁慈济宫,共祭保生大帝;十八日上午,一千余两岸王氏宗亲身着汉服聚集在福州闽王陵前,焚香祝祷,同祭闽王王审知……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

台湾民众精神生活的民俗文化是民间信仰拜拜盛行,祖先崇拜诚挚深厚。

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同于西方与世俗生活分开的“制度化宗教”,而是一种深层次精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其内容经常与一般的生活混合,普及于文化的各方面。

明末清初,闽南、粤东移民到台湾,同时将各地民间种种神明信仰移植台湾,如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菩萨、三山国王等等,台湾成为“众神的殿堂”。

移民到台湾,在当时航海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要渡过风高浪急的海峡,凶吉难下。

于是,移民随船供奉妈祖,以求平安抵台。

到台后,自然把妈祖供奉于庙宇。

从此,妈祖信仰启蒙及台湾,形成许多以不同妈祖为中心的祭祀圈和大规模的供香、割香活动。

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莆田湄洲岛的一位民间妇女。

据传,她通晓天文、医术,平素急公好义,扶老济困,民间流传着许多妈祖驱恶扬善、扶助百姓的故事。

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

老百姓出于对妈祖助人为乐、济世救民的向往,把她塑造成一位保佑平安的海神形象。

台湾的妈祖崇拜极为普遍,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多达509座。

每逢妈祖生日(农历3月23日),各地妈祖庙都在这一天前后举行隆重祭典,绕境游行,称之“迎妈祖”。

台湾最基层的地域神是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各乡村都有土地公庙保护各区域的安全,祈求土地平安,农作物丰收。

台湾有句话说:“田头田尾土地公”。

在乡村进村路边常见立一块宽30公分-40公分、高80公分-90公分的石碑,上面只刻土地公或福德正神字样,连神像也没有(闽南一带也同样可见),因有所谓“有土即有财”之说,福德正神也成为财神,被商人所信仰。

浅述福棚民闻信仰建筑中戏台的类型

浅述福棚民闻信仰建筑中戏台的类型
为 殿 , 日五 帝 , 之 以 姓 日 张 、 、 、 、 ” l 名 与 关 刘 史 赵 I l 。
福 州 自古 以来 多 猴 , 金 猴 孙 悟 空 的 崇 拜 , 福 州 很 普 对 是 遍 也 很 有 特 色 的 民间 信 仰 。《 闽通 志 》 八 介绍 :猴 , 呼 胡孙 , “ 俗 性躁而多智 。 《 ” 闽产 录异 》 :狸 , 福 州 , 猿 而 苍 色 。 《 说 “ 产 似 ” 抱 朴 子 》 :猿 寿 五 百 岁 , 变 为 狸 ; 岁 则 变 为 老人 ” 日 “ 则 千 。古 代 福 建 许 多 地 方 都 建 有 祭 祀 丹 霞 大 圣 的 庙宁 . 叫 “ 天 府 ”. 名 齐 . 《 都别记》 , 闽 说 城里 乡 村 皆有 齐 天 府 , 呼为 猴 王 庙 。福 俗 建 民 间 自古 以 来 流 行 神 猴 崇 拜 , 至今 在 福 州 屏 山 、邦 洲 、 排
尾 、 埔 头 等 地 还 有 齐 天 府 。 些 居 民 家 中也 供 奉 齐 天 大 圣 程 有
福 州林 浦 村 的太 保 亭 祭 祀 的 是 发 展 演 变 后 的 傩 的 神 庙 , 里 面奉 祀 的 傩 神 像 面具 , 出现 了部 分 身 体 。 两 侧 还 附祭 有 还 “ 七爷 ”“ 八爷 ” 方 、邓 的壁 画 . 是 由傩 神 演 变 而 来 的 福 州 地 也
爷 ” 并 专 门立 庙 祀 之 , 在 全 国 是 罕 见 的 。 高 爷 庙 内 的 戏 台 , 这 以及 左 右 饮 楼 沿 袭 了 老 式做 法 , 台兼 作 山 门 , 式 高 而 窄 , 戏 形 规 模 较 小 , 合 “ 戏 酬神 ” 说 ( 1 。 符 演 之 图 )
程 不 尽 相 同 .在 不 同 时 期 所 处 的 地 位 和 发 挥 的 作 用 也 不 一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民间信仰是指广大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以民间宗教、巫术、迷信等形式表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状况,本报告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就其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包括民间信仰相关问题的问卷,随机抽取了不同城市和乡村的居民进行调查。

其次,我们还采访了一些信仰者和相关专家,以了解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和经验。

三、调查结果1.信仰对象多元化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非常多元化。

有很多人信仰神灵、守护神或祖先,他们常常在家中设置神龛或供桌,进行祭拜活动。

同时,也有不少人信奉特定的鬼神、山水神灵或特定的宗教教派,如道教、佛教等。

还有一些人信奉一些非传统的宗教或新兴宗教,如气功、心灵鸟等。

2.信仰活动多样化调查显示,当代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祭祀、祈福、烧香拜佛等活动,还有许多新的形式,如望子成龙、择吉日、夜间巡堂等。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者还会参加宗教节日、庙会等集体活动,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求。

3.社会影响深远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信仰者通过参加信仰活动,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得到了心灵上的宽慰和慰藉。

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维护着社会稳定和宏观秩序。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还对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四、相关问题讨论1.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与科学、法律等现代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一些民间信仰被认为是迷信和无科学依据的,与科学知识相冲突。

另一方面,一些信仰活动涉及到神灵崇拜、巫术、以及非法行为,与法律和社会道德相矛盾。

因此,在处理民间信仰问题上,需要平衡宗教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福建畲族妈祖信仰调查

福建畲族妈祖信仰调查

有出海船只,在钟宅自然也不例外。在钟宅,流传
着“七分靠海。三分靠山”的俚语。海是钟宅人生存
少数民族聚居区。明洪武九年(1376),钟姓畲族先
祖钟泮儒从漳州龙海的海澄迁居于此。目前。钟宅 有畲族人口近5千人。 钟宅3.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5座宫庙,它 们是:(1)王公宫。据说,王公生前是个医生,专门 给人家看病,做了不少好事,去世后被皇帝封为 “护国尊王”,是专门保佑民众平安的神,凡是与健 康相关的事情去求问,一般都很灵验。(2)相公宫, 也叫保安殿。相公生前是武官,去世后被封为“功 德尊王”,专门保护村庄,制驱邪气。(3)佛祖宫,也 叫澜海宫,钟宅人俗称观音庙。(4)妈祖宫。(5)土 地宫。虽然是个不大的小庙。但因为建在菜市场 里,人们来来往往,所以香火极盛。 在钟宅最神圣、阔大的是祖厝。每年清明,长 房、五房的子孙因找不到祖墓,就在祖厝里“大吃” 一次,族人聚会或商议族内大事,族中家长也都选 择在祖厝的永思堂举行。妈祖在钟宅,并不是最 “大”的神。钟宅妈祖是何时建造的已无人记得,而 钟宅妈祖在钟氏族内。却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钟宅的《钟氏族谱》有这样一段记载:“颜德公 由钟宅人清溪(安溪县)定居盐坛(后改名为善 坛),迄今五百六十四年。”据钟宅人说,大概在五 百多年前,钟宅有一户人家的小儿子好吃懒做,母 亲百般劝说仍不从。无奈之下,狠心将其驱出家
将领薛仁贵)、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
仙)神像。据当地村民介绍,雷姓畲民搬迁到半月
里时,这里就有奉祀他们的小庙,是当地的保护 神,龙溪宫建成后,畲民将薛元帅、陈元帅请到宫
内安放。龙溪宫神厅右边的神龛,供奉平水明王和 雷万春元帅。平水明王的原型是宋朝大将杨从仪。
市安溪县官桥镇善坛畲族村,通过实地专题调研。
位(雷氏宗词和雷氏三古宅为附属保护单位)。 龙溪官神厅正中祭祀的神祗是薛元帅(唐代

浅析闽国民间信仰

浅析闽国民间信仰

浅析闽国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对民间拜神活动的归纳和概括。

也可以专指正式宗教之外的民间拜神活动。

是相信在冥冥之中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力,信徒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神祇的恩赐之上。

民间信仰是自发的民间拜神行为,没有组织与专职人员,也没有经典。

民间信仰的神祇大多数是属于儒、释、道三教的范畴,但又不属于三教的正规教派。

民间信仰最大的特点是实用功利性。

闽国所指代的是唐末至宋初这一时期,在福建产生的地方割据政权。

这一时期是闽地民间信仰确立及发展的时期,也是福建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开发与发展的时期,民间信仰的产生与这一时期的背景有紧密联系。

一、闽国民间信仰的背景(一)“好巫尚鬼”的传统秦汉以前,中国大陆上东南为百越族的聚居地,居住在福建境内的称“闽越”,闽越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信鬼神、重淫祀” [1]。

巫术在闽越族中十分流行,闽越人的断发纹身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即剪去头发,在身上纹上蛇的图案,以吓走水怪。

关于闽越人的蛇图腾崇拜,《说文》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

”[2]所谓“蛇种”就是说“蛇”是自己的祖先。

到了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灭亡了闽越国,并将闽越国的贵族、官吏、军队、百姓强迁到江淮一带。

《史记》记载了这一件事,“(汉武帝)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3]从而揭开了福建移民史的序幕,这次移民中,有部分闽越人躲进山林,逃避了汉军得追捕,后来与汉族融合,一部分迁移台湾成为高山族的祖先。

在宗教上,随着闽越族被迁出,以及一些汉族的移民迁入,闽越族宗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及物资载体不复存在。

但是越人“好巫尚鬼”的传统并没有消失,而是与陆续从中原传来的汉族的巫术相结合,相沿成习。

从汉以后,佛、道二教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福建虽地处幽远,为化外之地,但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却极为兴盛。

对于那些神仙方士们来说“闽山水之富甲与东南,武夷太姆石竹霍童皆称奇绝,实神仙之洞府,而贤流之壑宅也。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第一篇: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

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失了自己的梦想。

借由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们遗失的梦想。

行程近两百多公里,其中徒步进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岭,过河穿洞,苦乐相随,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收获了更多的宝贵经验。

就这次活动而言,属于团队活动,但就本次调查内容而言,系我个人收集而成。

针对历史系的专业特点,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庙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现状、谋生手段及村庄未来情况的调查)的收集整理之上。

当然,也有对于徒步经验的积累。

调查结果如下:(一)、民间信仰(庙宇文化)调查徒步过程中,一路所见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毕竟在大山里,人们与山为邻,靠山为生。

对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

其次道教的庙宇较多,黄围山景区的主体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侣为主的庙堂。

这是在山西境内所见。

左边这个图片是从双底村到武家湾的路上见到的一个庙宇兼纪念馆的建筑。

前半部分是供奉关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则是纪念徐昆的,正如门楣所提“孤石藏真”。

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这边祈福烧香,祭祀关公。

河南境内见到的则是以佛教为主,也许是离古代统治中心近的缘故吧。

在东场村有幸见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

现存三佛殿一间,石碑两通,偏殿损毁严重。

殿内供奉有佛教过去未来现在佛,殿前有明代两通大石碑,一块是明大德年间的,另一块是明嘉靖年间的,碑文模糊,边上县长落款还是清晰的。

都是当时的辉县县长重修庙宇的碑文。

碑身保存较好,下边驼碑的石龟无头。

碑帽脱落在地。

在焦作市区的影视城里,藏着一座建于隋唐时期的胜佛寺。

我们去时庙前的一棵大树上落满了喜鹊,叫声特别响亮动听。

也许真的是洞天福地吧。

_一庙两城隍_两庙一城隍_平潭城隍信仰调查_潘健

_一庙两城隍_两庙一城隍_平潭城隍信仰调查_潘健

城隍最早是上古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后逐渐演化为中国城池的保护神,宋代之后,城隍的职能扩大为主管一城的降雨抗旱、放晴防涝、生儿育女、发财致富、剪除元凶、护国安邦之事,甚至执掌阴间亡魂。

明洪武二年,太祖朱元璋又把城隍祭祀列为国家祭典,并对城隍按级封爵,赋予城隍和当世的知府、州、县分别对应的冥界行政官的特性,大大强化了城隍的职能,城隍成为冥冥之中的神明,掌握着监察地方官吏和百姓命运的大权。

公元282年福州建立了城隍庙,城隍信仰传入福建。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隍神成为福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

平潭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其最大的主岛――海坛岛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

因与祖国大陆相隔,遂迟至清代,城隍信仰才开始传入平潭。

平潭东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平潭与台湾新竹港仅距离68海里),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县份。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平潭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关系也反映到平潭的城隍信仰中。

一、平潭城隍庙概况平潭一县坐拥三座都城隍庙,而且都在县城,这与城隍庙一般都座落在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是相一致的。

它们分别是五福庙街的驻镇都城隍庙、江仔口村福胜正境都城隍庙与黄厝村福胜正首境都城隍庙。

(一)驻镇都城隍庙———五福境五福境位于平潭五福庙街西侧,又名威灵公庙,原称驻镇都城隍庙。

明代始建,清康熙、乾隆年间续建,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缮,1985~1994年复修。

庙为木石结构,硬山屋顶,坐南朝北,面积940平方米。

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是龙凤戏台、前天井、城隍殿、后天井、观音堂等。

据守庙的老人介绍,太岁殿修建于元代,里面供奉的是太岁神像,而五福庙则是后来傍依着太岁殿建起来的。

城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

西辕门上石匾刻“五福境”,门内楣处书“平潭古迹”,此为“平潭”县名的来源。

五福庙的城隍神塑像有三尊,一尊是泥塑的,俗称“硬身”,即固定端踞在庙堂;左右各伴随着“一庙两城隍,两庙一城隍”潘健(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潘健,女,福建平潭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闽南文化调研报告

闽南文化调研报告

闽南文化调研报告闽南文化调研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闽南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推广闽南文化,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特点、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查结果1. 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华南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建筑风格、音乐舞蹈等方面。

闽南话是该地区最为广泛使用的方言,经常能听到人们用地道的闽南话进行交流。

此外,闽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和土地公信仰,这些信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闽南建筑以“厝”为代表,其特点是独特的雕花装饰和独特的建筑形式。

闽南音乐舞蹈琼台戏以其华丽的表演服装和高亢激情的曲调,吸引了大量观众。

2. 闽南文化的发展现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闽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闽南话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尤其是在年轻人之间,普通话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其次,一些闽南习俗和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趋于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特色。

再次,闽南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面临困难,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导致传统艺术的失传。

3. 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的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推广闽南话:加强对闽南话的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对闽南话的使用和认同,重视闽南话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节日庆祝的文化内涵:对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注重弘扬其传统文化内涵,保持和传承传统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3)加强闽南古建筑的保护:加强对闽南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加强闽南音乐舞蹈的传承:鼓励年轻一代对闽南音乐舞蹈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开设课程和举办活动,增加人们对闽南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

四、结论闽南文化作为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地区民间信仰调研
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则必然基于当地民风民俗;要考察民间风俗,就必然绕不开民间信仰。

而福建一直以来就是民俗学、宗教学研究的重点地区。

在福建的生活过程中,我注意到福建地区在民间信仰这一方面表现出了诸多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其复杂的宗教信仰结构、和谐的多元共处模式、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是十分罕见的民俗奇景。

因而笔者决定就福州农村地区展开调研,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福州乃至福建地区的民风民俗,探究其文化面貌。

据笔者调研结果,福州地区国家注册登记佛教活动场所415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寺院超过三十所;道教活动场所918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道观超过五十所;另有重要基督教信教教堂二十余所,重要天主教堂十余所,重要清真寺数所。

除宗教信仰外,福州甚至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还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传统宗教范畴以外的神鬼崇拜。

在笔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便曾出入过福州超过十处宗教场所,其中涌泉寺、海潮寺、临水宫更是出入达三次以上。

社会实践期间,笔者更是重点考察了西禅寺、临水宫、中洲教堂等几处宗教活动场所,结合多数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综合分析,简单地总结了几个特点。

一、杂神崇拜,淫祠众多
除了上文提到的五大宗教之外,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就是信仰崇拜种类极多。

康熙年间,清朝政府便有定论“淫祠遍地”,各类民间信仰数不胜数,且香火旺盛。

传统宗教以外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构成了福州民间信仰中的相当一部分。

其中自然崇拜中包括以蛇为代表的动物崇拜(闽侯县南屿镇香府行宫)和以榕树为代表的植物崇拜(如果有小孩在榕树下小便,大人便会教小孩念道:“小孩小便,仙人让开。

”以免冒犯神仙)等。

祖先崇拜又集中地反映在祭祖活動上。

福州民间祭祖活动从时间上可分为生忌祭、年节祭和需时祭;从形式上划分,则有家祭、墓祭、祠祭。

不同类型的祭祖活动共同构成了家族内部严密的祭祀体系。

而各类鬼神崇拜则构成了民间信仰的主要部分,即所谓“闽俗好巫尚鬼”(《八闽通志向》),据笔者的了解,仅在福州当地香火较旺的偶像就有陈婧姑、五帝、孙大圣、照天君、泰山君等多位,另有各类普渡祭祀鬼魂。

可以这么说,福州地区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一镇一乡可能都有各自的信仰。

二、相处融洽,彼此渗透
福州地区在民间信仰方面迥异于其他地区的一大奇观就在于各种流派的统一,不论是正牌宗教、外来信仰、本土信仰都能彼此结合互溶,形成和谐的包容现象。

以福州排尾临水宫为例,正殿供奉临水太后陈婧姑,左右两侧有香炉供奉黑白无常、龙宫三太子、何九使、泰山君等,侧殿则供奉被道家同化的文殊与观音。

甚至福州也有个别寺庙前殿供奉道教天神、后殿供奉佛教大佛。

在福州市中心八一七路附近,吕祖宫、大士殿、花巷教堂、清真寺之间相隔不足两公里,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谐共处。

笔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曾目睹戴着头巾的回民出入吕祖宫。

不同宗教、流派、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互相融合,而民众对此也十分坦然,大多数福州本地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概念,神佛皆可参拜。

并且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家庭既供奉祖先也供奉神佛,二者都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我本人为例,
我家既有观音的神龛,逢年过节也祭祀地主(土地),而我在16岁前一直在临水宫寄名。

这样的现象自然也是基于福州的风土人情。

三、立足本土,为我所用
如前文所述,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繁多且互相交融,最终形成了福州当地的奇特民俗现象。

然而这一切信仰首先是福州的文化与传统,其次才为信仰。

不论外来宗教、北方信仰,都不曾真正统治过这片土地。

在这数以百计的信仰当中,绝大多数是福建地区土生土长的,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各种信仰又随着时代的演进加以改造、加以保留,在福州人日常生活的频繁互动中,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笔者发现,连江、罗源等地的数个观音寺、观音堂,其观音事迹不但有救苦救难,更有航海平安的内容;而福州地区的新教或天主教堂使用福州话传教、解读圣经也十分常见。

另外,老一辈福州人都了解的过关、游神等活动直到今天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仍然十分盛行。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而言,这样的活动与其说是宗教仪式,倒更像是地方民俗,其中有相当的内容与地方、宗族紧密结合,从而得以凭借独特的形式被保留并流传。

应当这么说,一切进入福州的信仰都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适应,配合福州人的改造为我所用。

由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始终根植于福州传统文化,并发展出了今天的盛况。

在引导宗教信仰与社会相适应这一方面,福州乃至福建地区也有着显著的成果。

除开其中封建迷信的部分,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真正内核其实正在于福州地方文化。

抛开文化谈信仰,则未免舍本逐末、管中窥豹了,而福州民俗文化之丰富也可见一斑。

可以预料,这样的民俗传统仍将长时间地存在与发展,并且是福州地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我们应当持有更加理性与包容的态度,正确认识封建迷信残余的同时,带着参观与学习的心态深入调研与了解,从而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保护与发扬传统文化。

作为福州人,我认为这也正是我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