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1999 《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韩明士著,皮庆生译:

2007 《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韩森著包伟民译

1999 《变迁之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汉宝德

2001 《风水与环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何彬

1995 《江浙汉族丧葬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何淑宜

2000 《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台北:台湾师大史研所。

胡正明

1986 《日书:秦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博》,1986年第5期。

华生(Watson)

2003 《中国丧葬仪式的结构——基本形态、仪式次序、动作的首要性》,《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湛蔚睎译)2006 《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陈仲丹译)

黄景略、吴梦麟、叶学明

1998 《丧葬陵墓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黄一农

1992 《敦煌本具注历日新探》,《新史学》,第3卷第4期。

2004 《通书——中国传统天文与社会的交融》,《社会天文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霍魏、黄伟

1992 《四川丧葬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贾二强

2002 《唐宋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蒋竹山

1997 《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第8卷2期。

瞿海源

1999 《术数流行与社会变迁》,《台湾社会学刊》22期。

2006 《宗教、术数与社会变迁一:台湾宗教研究、术数行为研究、新兴宗教研究》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康豹(Paul R.Katz)

1997 《台湾的王爷信仰》,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2003 《台湾王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珣、江燦胜主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台北:南天书局。

濑川昌久著钱杭译

1999《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上海书店。

李零

2001 《中国方术考》,北京:东方出版社。

李如森

1995 《汉代丧葬制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李学勤

1985 《秦简《日书》与秦、汉社会》,《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

林富士

2005 《导言》,林富士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礼俗与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林美容

1986 《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2期。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南港:中研院三民所。

1990 《彰化妈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

68期。

1997 《台湾民间信仰研究书目》(增订版),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2003 《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刘乐贤

1994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刘沛林

1995 《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刘枝万:

1983 《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出版社。

吕理政

1991 《时间的认知与分类----台湾现行农民历及其择日行为》,台北:《民俗曲艺》,第72期。

罗开玉

1987 《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罗梅君著王燕生译

2001 《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十九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北京:中华书局。

罗友枝著廖迪生译

2004 《一个历史学者对中国人丧葬仪式的研究方法》,《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1期。

牛志平、姚兆女

1996 《唐代婚丧》,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皮庆生

2008 《宋代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蒲慕州:

1991 《睡虎地秦简日书的世界》,(《史语所集刊》,第62本第4分2005 《中国古代鬼论述的形成》,蒲慕州主编《鬼魅神魔—中国通俗文化侧写》,台北:麦田出版。

2007 《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齐东方

2006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秦大树

2005 《宋代丧葬习俗的变革及其体现的社会意义》,《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饶宗颐、曾宪通

1993 《楚地出土三种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三尾裕子

1999 《王爷信仰的发展:台湾与中国大陆之历史和实况的比较》,徐正光、林美容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经验研究篇》,南港:中研院

民族所。

施振民

1975《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6期。

石奕龙

1994 《同安吕厝村的王爷信仰》,庄英章、潘英海主编:《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研究民族所。

王明珂

1988 《慎终追远——历代的丧礼》,《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铭铭

2005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其亨主编

1992 《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王斯福(Feuchtwang)

2000 《学宫与城煌》,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徐自立译)

2008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赵旭东译)

乌丙安

1995 《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吴小强

1990 《<日书>与秦社会风俗》,《文博》,1990年第2期。

武雅士著,张珣译:

1997 《神、鬼和祖先》,《思与言》35卷第3期。

小岛毅

1990 《城隍庙制度の确立》,《思想》NO.792。

谢宝富

1998 《北朝婚丧礼俗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谢世忠

1995 《汉人民间信仰研究的本质、体系与过程理论》,《文史哲学报》,第43期。

徐吉军

1999 《中国丧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许嘉明

1975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6期。

1978 《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1卷6期。

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

2007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树达

2000 《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志刚

2001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余欣

2006 《神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张珣

1986 《进香、刈火与朝圣宗教意涵之分析》,《人类与文化》,22期。

1988 《大甲镇澜宫进香团内部的神明会组织》,《民俗曲艺》,53期。

1995a 《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回顾》,《新史学》,6卷4期。

1995b 《妈祖与女神信仰之比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79期。

1999 《香客的时间经验与超越:以大甲妈祖进香为例》,黄应贵编《时间、历史与记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2003 《打破圈圈:从“祭祀圈”到“后祭祀圈”》张珣、江燦胜主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台北:南天书局。

张珣江燦胜主编

2001 《当代台湾本土宗教研究导论》,台北:南天书局。

2003 《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台北:南天书局。

赵世瑜

2002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

郑土有、王贤淼:

1994 《中国城隍信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郑振满

1997 《神庙祭典与社区空间秩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

2009 《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三联书店。

郑志明

1988 《全国佛剎寺庙综览—王爷专辑》,台北:信东彩艺印刷公司。

朱海滨

2008 《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庄吉发

2000《从萨满信仰及秘密会党的盛行分析清代关帝崇拜的普及》,傅飞岚(Franciscus Verellen)、林富士主编《遗迹崇拜与圣者崇

拜》,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庄英章、吕理政

1985 《台湾现行农民历使用之检讨》,李亦园、庄英章合编:《民间宗教仪式之检讨》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民族学会。

英文文献

弗里德曼(Freedman)

1966 Chinses Lineage and Society.London:Athlone Press.

1974 “On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ed.Wolf.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高延(de Groot)

1892—1910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6vols.Leiden.

华生(Watson)、罗友枝(Rawski)主编

1988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姜士彬(David Johnson),

1985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5:2.

康豹(Paul R.Katz)

1990 “Wen Chiung(温琼)—The God of Many Faces”《汉学研究》8卷第1期。

李亦园

1976 Chinese Geomancy and Ancestor Worship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Newell.ed.Ancestors. The Hague:Mouton Press.

马丁(Emily M.Ahern)

1973 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桑格瑞(Sangr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ue Fawn Chung&Priscilla Wegars (eds.)

2005 Chinese American Death Rituals: Respecting the Ancestors.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太史文(Stphen F .Teiser.)

1995 Popular Religion , Journal of Asian.54-2.

万志英(von Glanhn)

2004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

1974a “Domestic and Communal Worship in Taiwan” in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 ss.

1974b A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C h i n e s e

G e o m a n c y.T a i p e i:S o u t h e r n M a t e r i a l C e n t e r 魏勒(Robert Weller.)

1987 Unities and Div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美术教案.doc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几种民间美术形式(剪纸、皮影、年画、泥塑),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分析体会民风民俗的积淀,掌握民间美术的精髓--出发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为其继承和发扬民间美术奠定基础。情感目标:理解民间美术中的蕴涵的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弘扬民间美术精华,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重点和难点] 民间美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思想体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容易从专业美术角度挑剔民间美术的不足,帮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民俗生活内容和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审美理想。同时也要指出民间美术中有精华也有封建迷信等方面的糟粕。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民间美术的形式(如年画、剪纸、皮影、玩具等等)教师讲解:民间美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美术、

文人美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讲授新课:民间美术造型分类一、平面造型出示图片:学生分析是那种艺术形式。(剪纸、年画、刺绣织锦、印染花布、木刻版画)教师讲授: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着重讲授剪纸艺术。学生动手:分组形式,四人一组,男女搭配,制作剪纸窗花。(播放音乐)出示剪纸图片(书上内容、网上下载)二、立体造型出示图片:学生分析是那种艺术形式。(泥塑、石雕、陶瓷、面塑、布制品、竹木雕)教师讲授: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着重讲授泥塑艺术。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出示泥塑图片(书上内容、网上下载)三、综合造型出示图片:学生分析是那种艺术形式。(皮影、风筝、灯彩、游艺活动)教师讲授: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着重讲授皮影艺术。出示皮影图片(书上内容、网上下载)民间美术造型特点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民间美术的实用造物观念2、民间美术的自然性、地域性3、民俗性4、审美性5、创作材料、工艺的影响民间美术色彩特点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色彩艳丽、对比鲜明2、有很强的实用性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4、有很强的象征性喻意:出示图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带有强烈本民族色彩的美术 形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传承方式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 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 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 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 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论(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把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从民间美术的历史演进中寻绎传统文化的表象遗踪。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民间美术的历史文化寻绎。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辅助教学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发言:每个人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直观认识,从学生的直观认识中引出本章第一节课题内容〗 第一节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1、在中国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自己阶层的文化,即民间文化 或民俗文化。用来表现这种的造型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民俗艺术”。 民间美术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及所用材质等都远远超出了宫廷美术和人文美术的范围,使其内涵也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美术。即,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其多数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 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蕴含着各民族亿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宿愿,反映着他们质朴的审美观

念。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艺术活着的传统。 二、民间艺术的分类 日常生活 1、从文义上大体分为三类节日喜庆活动 叙事抒情 日常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个体与家庭生存与生活的满足;节日喜庆活动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社会群体生活的精神满足;叙事抒情的民间美术侧重于个人观念的表达和寄托,带有更深的艺术感染和更多的意趣。 民俗信仰 建筑陈设 衣饰穿戴 2、从民间美术自身特性上大体归纳为八个方面:生活器用 生产劳动 环境装饰 戏曲表演 游艺竞技 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是历史上民众层用来表现对神、鬼、祖先信仰与崇拜的艺术。包括在祭祀活动中的神像、供品、礼仪用具等供奉品。 建筑陈设中的民间美术,主要是民居和村落建筑的样式,也包括周围桥梁、牌楼、戏台、祠堂以及这些建筑的各种砖、石、木雕与彩绘装饰和居室内的家具陈设。 衣着穿戴中的民间美术,是各族民众用来装饰自身的艺术,包括染织布料、服装、鞋帽和头饰、胸饰、腕饰、足饰等装饰品。 生活器用中的民间艺术,各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生活日用品。 生产劳动的民间美术,在生产劳动中富有造型和审美意义的各种生产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只市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 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 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 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

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

2012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99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9 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 刘晓琰张礼敏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300072) [摘要]淮阳的布老虎,从艺术形态上看似乎是颓废的,也似乎是一种保守,因为它过于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真正深入地做一次田野考察,才发现它简单的艺术形态背后蕴 涵着极为丰厚的民俗信息。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因信仰而产生,伴随民俗活动而延续,历经 世代传袭,外在的艺术形式最终与内涵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从审美角度看,背后观念性的东 西决定了艺术存在的形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心理。因此,我们不可低估民间 信仰对艺术形态与审美心理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淮阳布老虎;艺术形态;民俗信仰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3-0070-05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中有一枝格外引人注目的奇葩,中国“虎”文化的代表———布老虎艺术。“龙显与天,虎隐于地。”龙与虎文化来自原始图腾崇拜,至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后,龙成为帝王的专属,虎则落入民间成为庇佑千家万户的神明。中国人对生命及生命的延续历来是非常重视的,祈求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是民间恒定的主题。孩子一出生,就把养育生命的重担交给了女性,母亲为孩子做虎头鞋、虎头帽、虎肚兜、老虎枕头、布老虎等以求庇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母性的艺术”是全国性的,她们手中的针线寄予了多少温情、希冀,把所有的寄托一针一针缝进这个小小的布老虎里。母亲们用巧手沟通了现实与理想、生活与审美,创造出了一个个千姿百态可爱的老虎形象。相比之下,淮阳的布老虎制作没有繁缛复杂的工艺,没有母亲细腻的情感寄托,艺术形态上千篇一律,更接近图腾崇拜。如果说“母性艺术”的布老虎是原始图腾的延续发展,淮阳的布老虎好像时光停止了脚步,它的“复古”艺术形态倒更具有原始性。 一、诗性的集体艺术行为 淮阳的太昊陵人祖庙会,会期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又称“二月会”,有两种与生殖崇拜有关的民间艺术品为其所独有,一是淮阳的泥泥狗,二是淮阳布老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庙会的标志和代言。淮阳庙会规模很大,顶峰时每天达80万人次,布老虎每年在庙会期间的销售量有数百万只。淮阳布老虎不仅销售量大,还有区别于其他产地的显著特点:集体生产,庙会时集中销售。这种文化现象很独特。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某种观念在文化系统中起了主导作用,且这个观念具有恒定性。吕品田在《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认为,民间美术有三种“恒常主题”,显然与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三项基本条件以及生命存在的自然要求保持着对应的关系:一、祈子延寿;二、纳福招财;三、驱邪禳灾。①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人祖庙会,起源于对祖先伏羲氏的祭拜,在中华民族先祖的世系中伏羲位于炎帝和黄帝之前,为“三皇”之首,是人文先祖。在淮阳一带,伏羲被百姓尊为“人祖爷”。淮阳布老虎艺术的产生与人祖祭祀有直接的关 收稿日期:2011-02-08 作者简介:刘晓琰(1972—),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师,《年画研究》编辑,美术学硕士。张礼敏(1980—),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①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45页。 07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民间美术课程标准

民间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蕴涵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观与哲学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意蕴。本课程具有中国非物质文化与民间美术传统认知及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传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与技艺,以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认知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从民间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为自己的设计服务。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该课程以中外美术史、图案设计、三大构成、素描等课程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动画专业相关设计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现状和濒危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 2 3、培养学生具备民间美术样式的设计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我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课程名称 民间美术 课程编号 130310165X05 考试/考查 考查 总学时 32 实验(实训)学时 16 总学分 2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 动画 开课单位 文化与艺术学院

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进行传承的同时可以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也拓宽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本课程设置是依据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以及在教育、科研等职业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制作、游戏设计、数字动画制作及动态技术开发的现代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服务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目标、内容制定,依据从掌握传统影视动画、绘画原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动画专业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社会调研及立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创作及科研能力出发。其内容是从培养具有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能够把民族化的文学、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等与现代的时尚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认识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正确认识并处理动画艺术与科学技术关系的高素质,具有动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制定。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以上所确定的课程目标通过怎样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来实现,重点强调课程目标实现的路径、方法、过程) 以上课程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师不但要具备高水平的一流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对本学科的深入理解,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的需要。同时中国民间美术内容涉及面较广,学生在实际学习创作时用到的工具、教具较多,且学生绘画专业知识掌握及兴趣不同,根据每年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课程的侧重点应做相应调整。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论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 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 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 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 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 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 术家们所吸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 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 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 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

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有着那些掌握高超技艺的职业艺术家们难以感悟、体验和表现的方面。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民间美术也一直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历史上多少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向民间美术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高更、马蒂斯、莫底力阿尼、毕加索、亨利·摩尔等伟大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关系

摘要:官方信仰是王权在国家祀典之中建构起来的,民间信仰是王权所允许的国家祀典之外的存在,是国家提供的权力关系架构。官方信仰中传播的礼教内容同样包含在民间信仰中,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与官方信仰发生冲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正统性,专制政府引导并控制民间信仰。 关键词:民间信仰;官方信仰;关系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呈现出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两大系统,在于中国的神圣结构是出自于国家权力及家族权力的建构,而非宗教崇拜本身的要求,由此构成了信仰与权力之间强固的关联结构。本文考察了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既一致又冲突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官方信仰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揭示了国家扩大合法性基础的诉求。 一、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一致性 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与发展中,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大致对应的是乡间习俗与正统礼制,风俗与礼制具有源流一致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同类的生老病死难以解释时,为了生存和自我保护,发明了最古老的祭礼。国家形成之前,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最初是民间的。夏朝建立后,官方自然采纳了民间信仰,以“服天命”为由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治。商代在夏代“天命观”的基础上,又将祖先与天神合一为祖先神。周代又进一步制度化,且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仪式,后世的祭祀制度虽根有所演变,但基本上以周礼为根本。可见,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在起源上具有一致性。在民间信仰普遍施行,具有了一定的规范功能后,官方赋予其政治伦理,使其上升为官方信仰。 同时,民间祭俗与官方祭礼也有相融。如腊祭,民间斋馔扫涤,遍祭神祖,腊日“腊先祖五祀”,次日向祖神献祭,第三日蒸祭,又三日墓祭;官方则“岁终大祭”。伏日,民间“荐麦瓜于祖祢”,祈求祖先的庇佑;官方为辟除“伏日万鬼行”的禁忌,“尽日闭,不干它事”。体现出官民双方在信仰层面上的一致性,有利于官民阶层的沟通互动和地方统治的长期稳定。 二、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性 民间和官方在祭祀信仰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和相融性,但因民间信仰本质上是以草根性为基本特征,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和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形态,民间信仰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与官方信仰两相悖离,多有冲突。 冲突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冲突两种。形式上的冲突主要指信仰的名称、对象、经典和教义及仪式的不同,这些冲突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政权不构成威胁。冲突体现了民间对权威的“畏”和“怨”以及渴望权威赐予幸福与安宁的“盼”。 实质上的冲突主要是指民间信仰对官方信仰及其维护的统治秩序构成威胁。有的民间信仰势力范围日益扩大后,形成了固定的传教团体和仪式,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为本信仰团体的利益而奋斗,并不断积蓄政治能量。其中,世俗性的宗教信仰,树立救世主的观念,借助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有关概念和教义,以唤起普通民众的向往之心,但又立足于平均分配、太平安康等生存意识,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这种试图以新的君主专制取代旧的君主专制的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冲突剧烈,虽然它曾经被起义农民成功地加以实施,但是无法逃脱统治者用各种手段加以剿杀的命运。 三、官方引导、控制民间信仰 正确进行礼仪活动,能达到警戒的作用,使民众慑于官府与正统的权威而不敢造次。政府还禁止非官方人员的祭礼活动,以垄断合法的符号暴力,从而确保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为了确保官方信仰的合法性,就必须引导、控制民间信仰。显然,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将民间信仰纳入国家信仰体系中来,将体制外因素转化为体制内因素。 很多民间神一步步地被纳入国家祀典,成为官方信仰的组成部分。当然,需要进行官方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虽然对自然力量的认知与控制水平不断在增强,但是就人类社会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对神秘力量的信仰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本文拟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来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通过实例揭示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时,我们也客观的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推崇以科技知识改变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传统的民间宗教文化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在展望民间宗教文化发展前景的同时,希望结合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探寻发展民间宗教文化的可行之策。研究过程中以湖北省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为田野调查点,该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村,也是湖北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村。由于长期脱离其主体民族,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他们较好地保持着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信仰,呈现出与周边其他民族有着较大差异的特点[1]。因此,我们认为对这样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一、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 民间宗教文化盛兴不衰,对各种神灵的敬仰在代际间不断传承,究其原因,是因为民间宗教文化在民间社会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其信

众的日常生活为民间宗教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主要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科技水平低下———对未知外力的畏惧 关于人类对神灵信仰的起源学界已多有讨论,无论是泰勒的“万物有灵论”、马雷特的“泛生论”、卢伯克的宗教阶段论,还是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所论证的宗教思想来源于集体生活,其实都包含了一点,那就是人类对未知外力有一种迷茫和畏惧,无论这种未知外力来源于自然力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对人的限制与约束。部氏族人①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程中,同样也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以同样的方式劳作,农作物的收成却丰欠有别,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却总有意外产生。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对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他们是无法获知确切的原因。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变幻无常的事物,对日常规律性的生活总是会产生干扰,平静安宁而富足的生活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而这些事物又远非自身力量所能控制,只能借助于神灵的保佑,祈祷冥冥之中驾驭这些力量的神灵赐于人们平静的生活。正如村中83岁的老人BXH所说:现在来讲嘛,我们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好多事都搞不清楚。就比方说一年到头种点东西,该做事我们也晓得做,还不是有时收得多,有时收得少。都认为是菩萨在管。有的屋里喂的猪突然一下就死哒,或者是大人小孩好好的也就突然病了,也不晓得是么原因,别个就说是得罪菩萨了。反正这样

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

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于创作时,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 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2]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世界最大的剪纸虎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