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合集下载

闽南入厝习俗

闽南入厝习俗

闽南习俗“入厝”自从人类定居生活以来,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满地生活一辈子。

所以,当建好房子、买了房子,自然要举行一个仪式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乔迁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闽南话讲,叫“入厝”。

闽南一带民间信仰比较盛行,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时代的更新和弥补,到现在依旧盛行。

“入厝”的准备:首先,要挑选一个良辰吉日。

查看是否有生肖、宅向相冲,最好选择水日为佳,少用火日,时辰则阳日用阴时,阴日用阳时 (子寅辰午申戍为阳日,其他为阴日) 。

家中有人刚参加过别人丧礼时不要搬家,否则会把“阴气”带到新居中。

确定好日子后,再通知亲朋好友,邀请他们过来帮忙,过来一起热闹。

乔迁新居前,妻子娘家要“添灯”,就是送红灯笼悬挂在大厅,闽南话念即为“添丁”,寓意添丁进财,灯笼越多越好,母亲娘家,儿媳娘家如果比较注重礼节,也会过来添灯,灯下面要绑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均可。

现在也有少数人改用精美的吊灯。

通常主人的舅舅要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

“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

过去贺喜的“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

现在,“母舅联”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

也有一类是纯为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

亲友送礼,一般以烛炮为主,也有送衣服布匹、大镜、时钟、家具、电器等,有的直接送红包。

各媳妇娘家要送菜刀、火夹等各种家庭用具来祝贺。

入厝前要先搬入一窝鸡母鸡仔,各房夫妇俱全者添置摇篮椅轿,以预兆人丁兴旺。

各项物品可在入厝前先行搬入,重要、贵重的家俱最好在入厝当天再搬入。

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牙刷毛巾筷子碗,能用新的尽量用新的。

每样家具都要贴上红纸,以求吉祥如意。

在客厅内人们常会摆放发财树、万年青,用红纸贴在盆上。

树叶上还要挂几个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都可以。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岛屿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的民俗信仰极为独特而丰富,充满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如果要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就需要深入考察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况,并举出五个例子来加深对这些信仰的了解。

一、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述闽南普度民俗信仰是闽南地区人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包含着祖先崇拜、驱鬼邪、消灾祈福、祭祀等多种元素。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如今已被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信仰之下,闽南人民独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明节上的扫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中元节等等。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祈求,但它们都蕴含着生命的尊严、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积极向善。

二、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例子1. 扫墓扫墓是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活动之一,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悼念已故的亲友。

这个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最早是鲁国大夫管仲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亲自到墓地祭奠,并以自己的身影为模型,在墓前竖立青铜像。

此后,人们便将这个仪式传承了下来,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地域。

在闽南地区,扫墓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的表达。

人们会认真清理墓地,修缮坟墓,烧纸钱、燕麦和炙鸟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追思。

同时,这个活动也成为了团聚亲友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携带食品、鲜花和香烛,为祖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2. 盂兰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大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鬼魂和祈福的仪式。

闽南地区的盂兰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会为自己和已故的亲属祈求福气和平安。

这个节日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盂兰大戏、摆放光明灯、放生水生等等。

闽南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信仰
明朝中期,内忧外患并至,北有蒙古贵族余势力的威胁,东北有满洲族的兴起,东南沿海有倭寇的侵扰。另外,由于政治的黑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为维护封建政权的地位,嘉靖以后的统治者特别注重体现在关帝身上的儒家忠治服务。
(2)走访当地的大小庙宇、主要建筑,观察其中的神像特点和参阅庙里的神像书籍,并且与人们家里供奉的神像相比较。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如与族中老人谈话、上网了解相关知识、阅读有关国家政策等,保证调查的顺利完成。
2.
2.1
通过调查和资料显示,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闽南地区迷信鬼神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崇拜的灵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达210种。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赵光明、关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为了祈求保佑平定福寿,不论城镇乡村,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典型的多神崇拜。
1.2 调查方式
人们通常所指的闽南地区指厦漳泉,本次的实践也是指以上三市。为了使此次调查更加顺利进行,我们组采取了分工调查的形式,即分配小组成员分别在厦门、漳州、泉州同时展开调查,主要采取的调研方法有:
(1)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仰情况及风俗习俗,以及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和关于“信仰与科学”这一话题的辩证。
二、关帝信仰
关帝即关羽。民间对关帝的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典型的神人崇拜。其影响之深广甚至超过了对其他各路神灵的崇信。关帝是儒、道、释共同尊奉的历史人物神明,这是历史上儒、道、释文化长期互相渗透、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我国民间信仰自发选择的无明确宗教意识的多样崇拜特征。而在这三种文化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尤以儒家文化对关帝信仰的渗透最为显着。

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

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

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传统文化区域,这里的海洋社会和民间信仰一直深受人们关注。

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福建东山关帝信仰被广泛传承和崇拜。

本文将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探讨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

一、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融合闽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海洋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多以捕鱼和海产品贸易为生。

因此,闽南的文化和信仰也与海洋紧密相连。

海洋社会是指生活在海洋周边地区的人们,他们的信仰通常都和海洋有关。

作为中国的传统信仰之一,关帝信仰在福建、广东等地区都非常盛行。

据统计,福建地区拥有超过2000座关帝庙,其中东山关帝庙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也是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的集中地。

在东山关帝庙,可以看到许多祭拜者,大多数都是海洋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来到这里祈求海神关帝的保佑,希望自己在海上能够平安无事地捕鱼和贸易。

二、各种民间传说和信仰的流传民间信仰与传说也是关帝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山关帝庙,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关帝的传说,比如说《州治东山关公庙碑记》中记载的“关公放金水”传说,讲述了关帝曾经在东山泉头放过金水,由此形成了金水池,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民众会在这里举办盛大的盂兰节。

除此之外,福建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土楼神话等等,这些都是这个地区特有的信仰文化。

三、关帝信仰的传承和融合关帝信仰在福建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关帝信仰和其他文化和信仰的融合。

比如说,在东山关帝庙内有一尊《臨濟義和之像》,它是一个集合了佛、道、儒三教思想的人物形象。

据了解,这个形象是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例子就展示了福建地区各种信仰和文化的交融。

四、关帝信仰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关帝信仰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福建的历史上,关帝信仰也曾经有着长期的影响。

比如说,在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曾经遭受过海盗的侵袭,当时民众都非常惧怕海盗,于是他们开始在东山关帝庙祈求保佑,希望能够远离海盗的威胁。

为什么闽南宗教信仰繁多?

为什么闽南宗教信仰繁多?

为什么闽南宗教信仰繁多?
2011-09-13
初升的阳光映在木窗格上的时侯,开元寺里僧俗弟子们的早课还没完成;而清净寺伊斯兰教信徒的晨礼已经结束;基督教堂做礼拜的人三三两两地到来;在妈祖庙烧头柱香的女人则摆开自己的香烛银纸;王爷宫中做道场的主坛道士正凌空讳字——对许多闽南人来说,这是最重要、最庄严的时刻。

在这个枕山面海的东南之隅,抚慰生民心灵、安顿他们灵魂的,不仅仅是蓝天碧海
泉州老君岩
初升的阳光映在木窗格上的时侯,开元寺里僧俗弟子们的早课还没完成;而清净寺伊斯兰教信徒的晨礼已经结束;基督教堂做礼拜的人三三两两地到来;在妈祖庙烧头柱香的女人则摆开自己的香烛银纸;王爷宫中做道场的主坛道士正凌空讳字——对许多闽南人来说,这是最重要、最庄严的时刻。

在这个枕山面海的东南之隅,抚慰生民心灵、安顿他们灵魂的,不仅仅是蓝天碧海、绿树红墙,也不仅仅是攘来熙往的繁华市廛和工厂商铺,还有保生大帝、妈祖、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等等本土神明和外来的释迦牟尼、真主安拉、耶稣基督。

闽南宗教类型多而庞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制度化的成熟宗教都在这里传播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石刻陈列室里一方方石刻碑铭静静地记录着当年盛事。

但是,对于闽南地区来说,更富有地域特色的是组织相对松散、缺乏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却在民众中广泛存在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民间信仰。

闽南侨乡关帝信仰初探

闽南侨乡关帝信仰初探

闽南侨乡关帝信仰初探作者:赵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4期【摘要】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民间信仰在闽南地区颇为兴盛,诸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

文章即以关帝信仰为例,对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关帝信仰;侨乡【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由于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民间信仰在福建南部,即闽南地区颇为兴盛,诸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

文章即以关帝信仰为例,对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有关关帝信仰关帝,原为三国时蜀国的大将,名羽,字云长,东汉河东解县(今山西解洲)人。

史书载,关羽亡奔涿郡,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抗衡。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因拒绝投降而遭杀害,以其英勇而流芳于后世。

历史上,关羽只是一员武将,但在后世,他却作为忠义的化身、财神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

人们习惯上称关羽为关帝、关公、关夫子、关帝爷、关帝圣君等,关羽的爵位经过历代加封,一步步升级。

东汉景耀三年九月被封为壮缪侯,宋元明清累有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1]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数次加封,关羽由人而逐渐成神,而其关帝信仰也随之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

关羽为人们所推崇的核心是“忠”和“义”。

“忠”是指要以忠来事君,忠于君王,“义”则是指处理兄弟、朋友及同阶层的人所应奉守的封建道德标准。

[2]可以说关羽的“忠义”形象促成了关公信仰的形成。

二、关帝信仰兴盛的原因及表现关帝信仰的兴盛固然与社会需求心理和封建帝王的重视分不开。

但是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之所以兴盛,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闽南地区信奉关帝者众多。

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狭人稠,闽南地区出洋谋生者早而有之。

早期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欠发达,漂洋过海,险象环生,历经千番磨难到达目的地后又要自力更生、白首起家,侨居海外者更希望得到关帝的庇护,无论是作为保护神还是商业神。

闽南文化价值观

闽南文化价值观

闽南文化价值观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

它融合了海洋文化、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侨乡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开放、进取、包容、创新的特质。

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一、重视家庭与亲情闽南人十分重视家庭和亲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

在闽南社会中,家庭观念浓厚,家族意识强烈,人们普遍尊重长辈、关心晚辈,注重家庭和睦与家族团结。

这种价值观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家庭聚会、婚丧嫁娶等场合,家人之间的互动频繁而亲密。

二、强调勤劳与节俭闽南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形成了勤劳节俭的品质。

勤劳是闽南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他们相信“勤劳致富”、“勤俭持家”,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改善生活。

节俭则是闽南人在生活中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体现,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财物,形成了节约的习惯。

三、崇尚团结与合作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团结与合作是重要的理念。

由于历史上移民的背景和海洋文化的熏陶,闽南人形成了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他们相信“团结就是力量”,注重集体行动和团队协作,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在闽南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社区建设、宗族活动等。

四、追求教育与知识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之地,人们普遍重视教育和学习。

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教育与知识被视为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闽南家庭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闽南社会崇尚知识分子,尊重文化人,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这种追求知识与教育的价值观激励着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五、注重诚信与义气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诚信与义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闽南人注重信誉,强调言行一致,认为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

在商业活动中,闽南人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神灵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神灵/doc/4b890a6fb84ae45c3b358c9a.html /xblin11.aspx?al1=2千百年来,闽南民间泛神崇拜(即杂神崇拜)普遍⽽⼜突出,⼈们以为宇宙万物均有神明或⿁魅在主宰。

诸如天有天公,海有龙王,地有⼟地,⼭神河⿁,花仙树怪,甚⾄尿壶、马桶也附有“铃鎯公”和“栖栖妈”等等。

为了祈求保庇平安福寿,不论城镇乡村,供奉菩萨观⾳、关帝、城隍、夫⼈、王爷、将军、阎罗等名⽬繁多的寺院道观随处可见。

都⾥乡间,除各都分建都祀庙,各宗族建宗祠外,⼀个⼩⼩的村落甚⾄出现多座“挡境佛”、“⾓落神”、“⼟地公”等赫然的神观佛庙。

居民宅室,同样也奉祀厝主、灶君、床母,以及关帝、菩萨、⼟地等等。

各种⾏业祀奉着形形⾊⾊的神明:种⽥的奉祀⽥头⼟地;⾏船的奉祀*娘;做医⽣的奉祀保⽣⼤帝;⼟⽊⼯匠奉祀鲁班;经商的奉祀赵公明;教书的奉祀魁星爷及孔夫⼦;理发的奉祀吕洞宾;演戏的奉祀相公爷⽥都元帅;乞丐营奉祀李铁拐等等。

1.武夷君武夷君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民间流传。

⼀说武夷君是神仙,修真于武夷⼭,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武夷⼭因此⽽得名。

另⼀说是彭祖曾隐居于武夷⼭,活了七百七⼗岁,他有⼆个⼉⼦,长⼦名武,次⼦名夷,武夷⼭因此⽽得名。

汉武帝时曾遣使到武夷⼭,⽤“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声远播,影响渐⼤。

朱熹曾指出:“武夷君之名,著⾃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

……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汉祀者即其君长。

……没⽽传以为仙也。

”(朱熹《晦庵先⽣朱⽂公⽂集》卷76《武夷图序》)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闽地⽒族⾸领,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

唐宋以后,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仅宋代就有四次:绍圣⼆年(1095年)因祈⾬获应,敕封显道真⼈;元符元年(1098年)因屡降吉祥,加封为显道真君;端平元年(1234年)和嘉熙⼆年(1238年)⼜先后加封为显道普利真君和显道普利冲元真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民间信仰属于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器物崇拜、祖先崇拜、历史人物崇拜、神仙崇拜、民间传说神崇拜、城隍爷崇拜、王爷崇拜、乡土神崇拜、孤魂崇拜、开基始祖崇拜、行业神崇拜等等。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

泛神崇拜方面。

闽南风俗,迷信鬼神崇尚祭祀乞求巫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崇拜的灵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达210种。

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

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赵光明、关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

为了祈求保佑平定福寿,不论城镇乡村,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典型的多神崇拜。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比较熟悉的闽南民间信仰:
(一)在闽南民俗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被称为做牙。

因为正月初二,土地公已被送上天去,而正月十六,还在过元宵佳节,为此,二月初二就成了“头牙”。

“二月初二”是农民的土地公生日,过完这天,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播种。


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

一般头牙过后,大地回春,适合耕种,因此,农民过完这天,就要准备农耕的工具、种子和肥料,开始这一年的辛劳,所以叫做农民的土地公生日。

他们会在这一天摆上贡品,祈新的一年都能风调雨顺,让农田有个好收成。

(二)正月初九日天公诞和六月初七日天门开,设醮答谢天公:闽南一带民间信仰中,除了各地共同信仰的佛祖和地区性的妈祖、保生大帝之外,敬拜最为隆重的要算“天公生日”。

敬天公仪式多在凌晨时举行,人们以为这时环境清静,祷祝最宜上达天听。

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香炉是专用的,烧的纸钱也是特制的"天公金"。

"天公金"较一般纸钱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

当所有的供品都摆好后,一家人便开始点香拜夭公。

连抱在怀中的婴儿也不能免。

往往由母亲抱着,把点着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几拜。

当母亲的,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祈祷孩子平安长大。

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

到了深夜11时,子时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开始烧"天公金",燃放鞭炮。

(三)正月初四"接灶神”: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

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

还有就是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

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

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

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

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

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

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

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四)另外在春节时候也有一些习俗和信仰: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

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讳。

正月初二,“请女婿”。

夫妻携带儿女,带着礼物谒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

娘家备筵席请女婿,礼节十分隆重,现民间仍多循此俗。

初五,商店恢复营业,小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喊卖,家居开始打扫卫生,转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时,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称为“吃福”。

对于闽南人来说,有两样东西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是无论房屋外观多么辉煌内部装修如何豪华,无论家居、办公还是营业场所,必然供奉着神灵,进得屋内必是香气袭扰,虔诚无比。

所恭奉的神灵,90%以上是土地公,也有部分是关帝。

二就是黄历,因为他们必须籍此来判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闽南的祭神活动主要是有三类。

第一类则是传统的大众的祭祀活动。

主要是拜祭各位神灵。

首先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是闽南人认为的观音的生日,必须拜祭。

其次是每月的初二十六,必要拜祭土地公,因为他们认为观音可以普渡众生驱灾避难,土地公在能够保居住平安少有是非,实乃安居乐业之寄托。

当然,闽南各村也必有本村所信奉的神,每月在此生日之日,必大兴香火,请高甲戏团、南音社来演出助阵。

当然,除了大众神灵需要祭祀外,个人也有特别信奉的神灵需要拜祭,女性以观音妈祖为主,男性中,经常外出者,以土地公为主,警察等职业者,则以关帝为自己所信奉的神灵加以供拜,但是这些均和大众祭祀不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原则框架内的自我
发挥。

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诸神,各家各户的特殊情况和特别信仰,随时随地就可以有祭祀活动。

第二类是属于拜祭祖先的活动,这里所指的祖先是他们认为的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的本族的最早的那位先人。

闽南人很重视祖先,加之旅居海外的华侨较多,思乡之情也直接体现在寻根问祖上。

实际上,很多时候根是不需寻的,因为他们闽南人一直就热衷并专心于这类资料的搜集,族门资料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的出生证,这就可以知道祖先是谁,以免日后生活工作出现笑话。

闽南人对于族门之分甚是苛刻,同姓不同门者远比不上同姓又同族者来的亲近。

既然如此敬重祖先,自然少不了以仪式来表达对祖先思念,所谓人有今生,乃祖上亲坟冒烟,祖宗庇佑。

第三类按现在说法属于公益性质的祭祀活动,谓之普渡。

从名字看,就知道是普渡众生。

据闽南人说,相传李世民当朝时期,某日梦中游历之地皆孤魂夜鬼,甚是凄凉,于是第二日便发布圣旨,要求每家每户要留出一口饭,以救这些孤魂夜鬼。

延续至今,闽南是各村都固定在某年的某一日,举行普渡活动,祭奠那些孤魂野鬼。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活动的祭祀性质已经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成为朋友亲戚交流的一个聚会。

在这天,该村的每户人家都要准备盛大的晚餐,家庭成员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只要有空愿意的话,均可参加。

大家热闹一番而已。

闽台拜神鬼,从其目的来看,大致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对神鬼表示崇敬;二是向神鬼祈求;三是向神鬼谢恩;四是向神鬼谢罪;五是为避祟而拜神鬼。

表敬之拜拜,往往是每天早晚、每月朔望或神鬼诞忌日时定期进行。

祈求则是在有事要问神鬼求神鬼保佑时进行,如娘姻、疾病、生子、求学、晋升、搬家、旅行等,甚至连失物、寻人乃至家庭细故,无一不问神鬼,抽签卜卦。

谢恩是在向神鬼所祈求之事实现或灵验之后,为表感激之情而专门为之。

谢罪拜拜比较少见,如五月十三日城隍祭时,表示服罪,戴上纸制枷锁等。

避祟则多数是惑于巫觋风水之说,在修墓、建房、盖灶厨时为之。

闽台民间信仰既然是以灵验为本位,有灵验则有神,依灵验而神祀,所以是否有系统的教义教理是无关紧要的。

闽台民间信仰正是由于没有系统的教义教理,故也不需要职掌传播教义教理的专门神职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