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建筑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镇海楼,位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自古以来,镇海楼就是福州的象征,被誉为“福建第一楼”。
一、镇海楼简介镇海楼,又称福建提督府大楼,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历经明、清两代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镇海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楼高约21米,为歇山顶、重檐、木结构建筑。
二、镇海楼的历史背景镇海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
当时,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地位日益重要,为了防御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决定在福州修建镇海楼。
在明清两代,镇海楼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地方政府办公场所。
直至民国时期,镇海楼逐渐失去了军事功能,成为一座文化地标。
三、镇海楼的建筑特点镇海楼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
楼内设有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楼外,镇海楼前的“双塔凌云”和楼后的“螺女照镜”等自然景观,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四、镇海楼的文化价值作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名胜,镇海楼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楼内陈列的福州历史文物和民俗展览,展示了福州地区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发展成就。
此外,镇海楼还是福州市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供奉着福州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五、参观镇海楼的旅游指南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镇海路1号开放时间:早上8:00至晚上22:00门票价格:免费交通指南:乘坐公交至镇海楼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总之,镇海楼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游览镇海楼,不仅能领略古建筑的韵味,还能深入了解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
绥中天龙寺妈祖简介资料

绥中天龙寺妈祖简介资料
绥中天龙寺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一座古老的寺庙,也是中国东北地
区最大的妈祖庙宇之一。
以下是关于绥中天龙寺妈祖的简介资料:
妈祖,又称天后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海神女神。
她被尊奉为航海、渔业
和海上安全的守护神,被广大信徒视为渔民、船员和海上工作者的守护神。
妈
祖信仰起源于中国福建沿海地区,后传播至全国各地。
绥中天龙寺是专门供奉妈祖的寺庙,建于明代,历史悠久。
寺庙内供奉着妈祖
的神像,信徒们前来祈求保佑和庇佑。
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和重要节日,寺庙会
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拜。
绥中天龙寺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汉族和满族的建筑特色,体现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融合。
寺庙内还设有展
览馆,展示了妈祖的历史传承和信仰文化的发展。
举例来说,每年的妈祖诞辰日,绥中天龙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信徒们会
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手持妈祖神像,进行隆重的巡游。
寺庙周围的街道上摆
满了各种小吃和特色商品,人们欢声笑语,庆祝着这一重要节日。
希望以上信息能满足你的需求。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妈阁是座城观后感城市变迁中的传统与文化

妈阁是座城观后感城市变迁中的传统与文化妈阁是座城观后感: 城市变迁中的传统与文化妈阁是座城,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近年来,郑州这座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迁,妈阁作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这个城市从古老到现代的转变。
在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中,妈阁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更是一个承载着传统与文化的重要场所。
妈阁,又称妈祖阁,是为纪念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明妈祖而建的建筑。
作为郑州市的历史古迹,妈阁见证了郑州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的过程。
当我站在妈阁的前方,远眺着周围高楼大厦,我不禁感慨万千。
妈阁的存在,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郑州,它弥漫着浓郁的古老气息,勾起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妈阁的建筑风格独特,它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元素,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我走进妈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雄伟壮观的外观,层层叠叠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庄重和厚重的感觉。
徜徉在妈阁的内部,我感受到了它的静谧和祥和,仿佛能听到妈祖的低语。
墙上的壁画精美绝伦,生动展现了妈祖的故事和传说,使我对妈祖信仰更加了解和感兴趣。
妈阁不仅是郑州的风景名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妈阁的周边,我看到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如妈祖文化节和传统工艺品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郑州市民的关注,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的参观和研究。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妈祖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
妈阁附近的街道也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氛围。
我走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看到了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店铺。
这些店铺经营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品味和购买。
妈阁所在的这个地区,已经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旅游区域,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节点。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妈阁所在的地区也在改变中。
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妈阁周围拔地而起,传统的建筑和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和文化冲淡。
我曾经担心传统与文化会被遗忘和淡化,但妈阁的存在给了我信心。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
摘要:
一、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的背景介绍
二、城隍庙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
三、城隍庙内的主要建筑和神像
四、城隍庙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
正文:
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
城隍庙作为古城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信息。
城隍庙的建筑特点独具一格,其梁架结构、斗拱形式和屋顶样式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城隍庙作为宗教建筑,其历史意义也不容忽视。
城隍庙内供奉着城隍神,是古代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吉祥、幸福的向往。
城隍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城隍殿、观音殿、财神殿等,分别供奉着城隍神、观音菩萨和财神。
此外,庙内还有许多神像和壁画,形象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城隍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城隍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
人们通过祭祀城隍神、观看民俗表演、品尝地方美食等方式,感受着传统文化的
魅力。
综上所述,丹噶尔古城城隍庙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遗产,更是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载体。
普宁寺简介介绍

02
普宁寺作为佛教圣地,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古
老的寺庙、碑刻等。
旅游资源特点
03
普宁寺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能够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策略探讨
旅游产品设计
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佛教文化体验游、山水风光游 、历史文化遗迹游等。
推广策略
民间信仰与习俗体现
民间信仰
普宁寺作为民间信仰场所,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朝拜 和祈福。
民间习俗
普宁寺周边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如舞狮、舞龙、戏 曲表演等,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间信仰活动
普宁寺定期举办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如庙会、祈福仪 式等,为民众提供精神寄托。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
普宁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 化和艺术价值。
06
普宁寺未来发展展望与挑战应 对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分析
旅游市场变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游客 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普宁寺需 要关注市场趋势,以满足游客的 需求。
文化传承与保护
普宁寺作为文化遗产,需要注重 文化传承与保护,如何在保护的 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是一大挑战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
普宁寺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普宁寺概述 • 普宁寺历史沿革 • 普宁寺建筑特色 • 普宁寺文化内涵与价值 • 普宁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普宁寺未来发展展望与挑战应
对策略
01
普宁寺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普宁寺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双 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为承德 避暑山庄外庙之一。
广州纯阳观

广州纯阳观作者:陆琦来源:《广东园林》2021年第05期广东与民间信仰崇拜相关的古建筑很多,祭祀江河海的建筑有南海神庙、龙母庙、天后庙等;祭祀真武帝的建筑有佛山祖庙、三水芦苞胥江祖庙、广州仁威庙等;祭祀文昌神的建筑包括文昌庙、塔阁等,如惠东平山文昌宫、惠阳淡水文昌庙、中山三乡的文昌阁;祭祀关公的建筑有关帝庙;祭祀城隍土地的建筑有城隍庙;祭祀历代名人圣贤的建筑,如潮州韩文公祠、高州冼夫人庙等;以及祭祀山岳土地以及掌管生灵的雷、雨等各路诸神的建筑等。
但是真正属于宗教意义上的道教建筑并不多。
广州现存的道教建筑主要有三元宫和纯阳观,素有“北到三元宫,南到纯阳观”之说。
纯阳观位于海珠区漱珠岗。
漱珠岗在宋代时称万松岗,环境清雅幽静,古松怪石,郁郁葱葱,清幽宜人,一直为避暑游览胜地。
据地质学家考证,漱珠岗是2亿年前火山喷发出的熔岩堆积而成。
东汉议郎杨孚、南宋大学士崔与之、清代岭南画派鼻祖居廉等名仕曾在此雅聚,并设帐讲学。
相传,今珠江南岸之所以被称为“河南”,也缘于杨孚。
杨孚晚年从河南洛阳辞官返乡广州,带回了京城河南洛阳的松柏植于宅前,冬天竟然降有积雪,人们尊称他为“南雪先生”,将他的居地称之为“河南”。
至今老广州人仍把海珠区叫“河南”。
清道光年间的天文学家、道士李明彻得到两广总督阮元的资助,开山建纯阳观。
李明彻(1751—1832)祖籍江苏,道号青来,出生于广州。
少年时曾入道观当道士,成年后,又对已传入国内的西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曾赴澳门向外国传教士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理测绘法和三角几何学,自此与天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编写《舆地略》,他到处寻找适合之地。
一日来到万松岗,但见东接七星(即广州赤岗涌西岸的沙榴岗、风岗、马骝岗、大岗、宝鸭岗、花岗、牛皮岗,合称“七星岗”),西连五凤,前临珠江,后枕云山,确实是观察星辰日月的理想之地,亦是兴建道场的圣地。
经乡民同意,乃选定在此興建纯阳观和朝斗台,以作为修道和观测天象,撰写《舆地略》之用。
浅述福棚民闻信仰建筑中戏台的类型

福 州 自古 以来 多 猴 , 金 猴 孙 悟 空 的 崇 拜 , 福 州 很 普 对 是 遍 也 很 有 特 色 的 民间 信 仰 。《 闽通 志 》 八 介绍 :猴 , 呼 胡孙 , “ 俗 性躁而多智 。 《 ” 闽产 录异 》 :狸 , 福 州 , 猿 而 苍 色 。 《 说 “ 产 似 ” 抱 朴 子 》 :猿 寿 五 百 岁 , 变 为 狸 ; 岁 则 变 为 老人 ” 日 “ 则 千 。古 代 福 建 许 多 地 方 都 建 有 祭 祀 丹 霞 大 圣 的 庙宁 . 叫 “ 天 府 ”. 名 齐 . 《 都别记》 , 闽 说 城里 乡 村 皆有 齐 天 府 , 呼为 猴 王 庙 。福 俗 建 民 间 自古 以 来 流 行 神 猴 崇 拜 , 至今 在 福 州 屏 山 、邦 洲 、 排
尾 、 埔 头 等 地 还 有 齐 天 府 。 些 居 民 家 中也 供 奉 齐 天 大 圣 程 有
福 州林 浦 村 的太 保 亭 祭 祀 的 是 发 展 演 变 后 的 傩 的 神 庙 , 里 面奉 祀 的 傩 神 像 面具 , 出现 了部 分 身 体 。 两 侧 还 附祭 有 还 “ 七爷 ”“ 八爷 ” 方 、邓 的壁 画 . 是 由傩 神 演 变 而 来 的 福 州 地 也
爷 ” 并 专 门立 庙 祀 之 , 在 全 国 是 罕 见 的 。 高 爷 庙 内 的 戏 台 , 这 以及 左 右 饮 楼 沿 袭 了 老 式做 法 , 台兼 作 山 门 , 式 高 而 窄 , 戏 形 规 模 较 小 , 合 “ 戏 酬神 ” 说 ( 1 。 符 演 之 图 )
程 不 尽 相 同 .在 不 同 时 期 所 处 的 地 位 和 发 挥 的 作 用 也 不 一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建筑,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被认为能够保护城市的安宁和居民的平安。
城隍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有建立,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城隍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传统信仰中,城隍神被视为治理和保护城市的神明,被尊敬为最高神灵之一。
城隍庙的建立是为了祭祀和奉养城隍神,希望获得城隍神的庇佑和保护。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多样,但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典型的城隍庙通常由牌坊、正殿、配殿和配套建筑组成。
牌坊是城隍庙的标志,通常建在庙门前,上面刻有庙名。
正殿是城隍庙最主要的建筑,供奉着城隍神像。
配殿则用来供奉其他神灵和祖先,象征着传统宗教信仰的继承和传承。
城隍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社区信仰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城隍庙庙会是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和信徒。
在庙会期间,人们会唱歌跳舞、表演各种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还有各种游戏和摊位。
庙会活动不仅有助于宗教信仰的传承,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交流。
除了宗教意义,城隍庙还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城隍庙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在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中,城隍庙往往被保护为文物古迹,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城隍庙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魅力,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习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隍庙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
一些城隍庙已经加入了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城隍庙不仅供奉城隍神,还提供社区活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例如,有些城隍庙建有图书馆、音乐厅、艺术展览馆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与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总之,城隍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场所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水夫人陈靖姑,则传说生于福州下渡行巫家庭, 24岁“脱胎祈雨”而亡。
这就决定了亚神庙型庙宇所祭神祗,虽然是按人 的模式塑造的,也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性的“人神”。 但它少有先贤祠庙所要弘扬的正气,无多少道德教 化作用,其信仰有目的性很强的功利要求。
如拜妈祖能拯救舟楫,言人祸福,为人治病。临 水夫人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还可降妖镇魔, 呼风唤雨。
2· 傩仪与门祭
中国古建筑中,对门是很重视的。门祭,为先 民傩祭的一部分。
《吕氏春秋· 季春纪》中,有:“国人傩,九门 磔禳,以毕春气”的记述。 磔,指磔牲以祀祭的礼俗。即是说,在行傩时 于城之三方九门磔牲,以驱逐不祥之疫。 《礼记· 月令》和《淮南子· 时则》,亦有“九门磔 禳”之记载。
呼号“傩、傩、傩”,来驱除鬼疫。动作激烈凶
猛,所以傩也俗称“跳傩”或“跳神”。
方相氏被认为是专职的傩神,《周礼 · 夏官》记载: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戈扬盾,帅百 隶以索驱疫。”。
汉画象石上的方相氏
三星堆铜器中的面具
傩面具实物,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质的面具。 据称现存于美国西雅图美术馆的一面商周青铜傩面 具,大小等于人头尺寸,并且两侧有穿带子的小孔, 面具铸有饕餮图案。 国内现存最早的傩面具,是收藏于河南禹州的西周 青铜傩面具,也相仿。 此外,三星堆遗址也发觉了青铜傩面具。汉代画像 石、画像砖上,有带着面具傩祭的资料。 宋代《大傩舞图》,画有 12 个戴着不同面具饰物的 人,手执帚、箕、斗、扇等,驱宅妖墓鬼。
福州太保亭由单进式的小庙和雨亭组成
太保亭神坛
太保亭壁画(局部)
傩祭与中国传统建筑
傩,亦称“大傩”,是中国古代一种驱疫逐鬼避
邪的祭仪。 近年来,傩作为一种民俗,及其与舞蹈、戏剧、 服饰源流的联系,已引起学界广泛兴趣。但傩与 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建筑史学界尚未应有的关
注。
事实上,在上古不那么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营宅
【案例1】徽州祁门傩舞《土地与将军》
在安徽祁门县芦溪汪村,将军被视为善神、土地 为凶神,表演的是“将军杀土地”。 而与汪村仅一河之隔的张村,傩舞主题却是“土 地杀将军”。
这并非阴差阳错,因为汪村在河的南岸,山的北 麓。依山南为阳,河北为阴说,当属阴盛。故傩 舞以阳神将军杀阴神土地,以抑阴导阳。
傩祭是中国古代极广泛的社会活动。
从时间看,从商周到晚清,历代统治者都允许,甚
至倡导傩祭。
从传播面看,涵盖了社会主要阶层和民族。傩依其 参加对象,可分为宫廷傩、乡傩、军傩、寺庙傩。 除汉族,苗族 、土家族 、布依族、侗族 、仡佬族 等少数民族,都有傩俗传承至今。
乡傩
屯堡军傩
寺庙傩
少数民族傩面具
汉代始推行儒家礼仪,将先秦各地广泛流行的 “门祭”,规范为儒家的“祀门”礼仪。门设有 阙、观、阁。
既然门、阙、观、阁等建筑与傩祭相联系,必 定除了其实际用途之外,还含有一定的民俗意义。 傩祭活动所表达的,有可能沉积凝固于这些建筑, 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石邮村傩仪时门厅前舞傩的傩神钟馗
纯然公房——镇江门。
这一事实说明,傩神与神庙都被纳入血统的秩序, 成为宗法礼制的附庸
江西流坑神庙“神社团”的守护神,右为 根据为流坑风水师而造的“何杨神”
傩堂 傩堂是临时性的傩仪场所。它一般由宅第中的 厅堂布置而成。
为了使厅堂完成从日常起居,到与神灵对话的角 色转换,不仅厅堂布置要在法师指导下完成,往 往还要以捉妖驱鬼的傩祭,以使傩堂“洁净”。 傩堂虽然是临时布置的,但它的影响,并不因 傩祭后撤除而散去。无论傩祭中所包容驱邪扶正、 祈福禳灾的观念 ,还是伴随傩祭的傩戏、杂耍、 灯会、高跷之类活动时的欢娱,甚至放任,都渗 透到乡民的精神生活乃至思维模式,对乡土建筑 的营造发生持久的作用。
这使得此类庙宇的神秘色彩要隆于先贤祠庙。以 下我们将说明,亚神庙型的庙宇的空间性态,几乎 就这些特点量体裁衣的。
妈祖马港天后宫
三· 神庙型
此类庙宇神祗最为庞杂,既包括普遍的神祗,
如观音、文昌帝君、三官大帝、城隍,以及日月 星辰、风雨雷电自然神等。
也包括各地特有的神祗,如闽地的蛇王、猴精、 福州的榕树等信仰崇拜。由于所奉祀的是超人的
南丰县石邮村的傩庙建于明代宣德年间( 14261435),都为不多见的明代傩庙。
江西萍乡毛园傩庙
湖南秦人村傩神庙
福州林浦将军庙
福州林浦太保亭
【案例5】江西南丰县石邮村“起傩”仪式
石邮村的傩班组建于明宣德年间,与村中的 傩神庙一样久远。 “起傩”仪式定于大年初一。鸣放三支火铳 后,八位称为“伯”的傩神,向神案正中供奉的 “傩神太子” 行叩拜大礼。主神“大伯”在诵完 祝词后,在鞭炮声中取下尘封一年的面具。 扮傩神的八位“伯”不仅是固定的,也是世 袭的。八位伯中,只有大伯、二伯才允许去取面 具。
史料可稽。姑且称作先贤祠庙型。
先贤祠庙,是中国祭祀建筑的一种类型。明清两代, 随着儒学在社会基层的渗透,先贤祠也遍布乡里。
当先贤被神话后,演变成神灵,就形成了民间信仰。
作为民间信仰的先贤祠庙,已不纯为追思先祖、 这些附加的要求,一般反映在赐额加封上。
弘扬正气,在祭神过程中,还会产生功利性的要求。
【案例4】徽州民居的门楼门罩 中国民居常有雕饰精美的门楼、门罩,以徽州
民居最为典型。
一般的解释是,徽商既想以宅第显贵,又不敢在
规制上破禁限,于是在精丽的雕刻上找出路。
这里实际涉及两个须厘清的问题: ①门楼、门罩的起源; ②砖、木、石雕的起源。
门楼、门罩,是门祭的遗风,它由最初放在 门头驱邪的傩面具,演化而成。今江西流坑,
张村地理形势适得其反:位于山麓南、河北岸, 属阳,当然要以土地杀将军。
阳 盛 , 文 傩
︻ 案 例 2 ︼ 福 建 邵 武 和 平 镇
【案例3】 江西流坑武傩面具
流坑村盛行傩祭,虽然祭的是武傩,但面具的 表情安详,似文傩。 至于傩具的起源,村人有宋代董敦逸契丹带傩 具传说。这反映了乡人以编织故事方式,为这一习
有两个非常普遍傩神——“将军”和“土地”, “将军”表示阳,“土地”示阴。通过“将军”克 “土地”或相反的傩仪,达到调整环境的阴阳。
土地与开山 (猛将) 贵州松桃县苗 族傩堂戏面具
土地与雷王
广西环江毛难族傩 堂戏面具
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面具
尖角将军与梁山土地
开路(将军)
梁山
土地与马帅
贵州都匀市布依族傩堂戏面具
仍 有 将 傩 面 具 ( 当 地 称 作 “ 吞 头 ” )
江 西 流 坑 ,
门罩由镇转向装饰
徽州民居饰以精美的门罩
3·与傩相关的建筑
傩庙 傩庙是供奉傩面具和举行傩仪的场所。因为傩面 具被视作神灵,傩庙也就有了神庙的至尊。同时, 傩庙又是傩神扮者“人”与“神”身份转换的场 所,要以一定的仪式来确认。从傩庙取下傩面具 加戴的仪式一般称 “起傩”或“请神”,有严 格的时间限定,通常在农历正月。
福州林浦泰山宫
以福州阳岐尚书祖庙为例,所祭神祗陈文龙,为 南宋末年抗元英雄。
陈文龙(1232 - 1277年),福州兴化(今福建 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状元,宋 度宗赐名文龙。官至参知政事,因不满朝内议和, 乞请回乡养老。
宋德祐二年( 1276 年),临安陷落,元兵掳恭 帝。五月,端宗在福州即位,封陈文龙为参知政 事。平闽漳浦、兴化叛乱。当元军压境时,宁死 不屈,死守兴化孤城,被俘后在解往临安途中绝 食而死。 《宋史》有“能文章,负气节。初名子龙,咸淳 五年廷对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龙。”“漳州乱,命 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以讨之”等记载。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6】江西流坑傩神庙
流坑傩现有36具傩面,由各房分别管理,旧 有“八房八傩班”之说。
有些傩有专门的神庙,村民能记得起来的, 有:文晃公房——太子庙、 桥西房——三义庙、
镜山公房——五王庙、 胤明公房——拱宸门、 胤昂等四房——里仁门、 胤隆公房——启明门、 双桂公房——关门阁、
中国建筑史专题
民间信仰建筑
引言 :民间信仰建筑
民间信仰建筑是民居中极广泛的一类 。依其 神秘程度增益次第和世俗成分的消长,它大体 可分为: 先贤祠庙型 亚神庙型 神庙型 傩庙型
一· 先贤祠庙型
此类祠庙所祭神祗,一般是由历史上的真实 人物转化而来的。 如福州林浦村所祭的宋帝和陈太尉,盖山阳 岐的陈文龙、茶亭河上村的董奉,都有确凿的
傩起源于原始社会除灾祈福的巫觋,约略形成于商
周。 早期记载见诸于《礼记 · 月令》、《论语 · 乡党》、 《吕氏春秋》等史籍。 周代王宫中每年季春、仲秋、季冬举行三次傩祭 ,
《周礼 · 春官 · 占梦》有“(季冬)遂令始难敺疫”
的记载,这里“难”,即“傩”的另一写法。
傩的主要特点,是其戴面具的仪式。一般在傩 祭时,扮神者戴着面具,手执法器,不时地击鼓
作为一件大事,不仅是傩祭的重要内容,更在包
括营造思维模式在内的精神向度上,受傩俗的左 右。
我们通过案例,探讨 傩与中国传统建筑环境
傩仪与门祭
和傩祭相关的建筑诸问题。
进而研究傩俗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对
营造习俗、营造思维模式、以及乡土建筑的艺术原 创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