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信仰源流初探
福建宗教(一)

第四章福建宗教(一)一、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Sakyamuni梵语),天竺(印度)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566年)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同时代。
释迦-部落名称,意“能”, “牟尼”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忍,寂”等义,意译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母怀孕梦见大象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佛诞日:农历4月初8。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
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
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
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
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
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
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他原是释迦国的太子,29岁出家修道,修习禅定(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
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历经六年,艰苦备尝,终于断除各种无明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根本解脱。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

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近年来,人们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日益重视,其中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作为一个重要的个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保生大帝信仰在福建和台湾等地区根深蒂固,与地域社会密不可分。
本文将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探讨其与地域社会的关系,以及信仰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保生大帝信仰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孝敬娘娘信仰,后经过融合、传承与变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保生大帝又称“太子爷”、“太子公”,被尊奉为生育保佑、婚恋姻缘的神灵。
在福建和台湾的许多地区,保生大帝庙宇遍布,每年的保生大帝庙会也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文化活动。
信众们通过参拜庙宇和参与庙会,表达对保生大帝的敬仰和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祈盼。
闽台地区的保生大帝信仰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这一信仰体系在当地民间文化中扎根深入,为闽台社会带来了许多独特的习俗与风俗。
例如,在闽南地区,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庙会上,会举办盛大的保生大帝巡游活动。
参与巡游的信众们手持信仰旗帜,穿着朱红色的衣服,舞动着杂耍和舞狮,场景热闹非凡。
这种信仰习俗不仅弘扬了地方文化,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动力。
保生大帝信仰也为地域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首先,信仰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团体感。
在庙会或巡游的过程中,信众们共同参与,增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友谊。
信仰还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保生大帝信仰也对地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庙会和巡游等信仰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众,也推动了当地的商业繁荣。
例如,庙会期间的摊贩、餐饮和旅馆业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保生大帝信仰也使得闽南地区成为了台湾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后,保生大帝信仰还对地域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习俗考探

张帆
[ 摘 要 ] 继 福 建 泉 州 、 莆 田 、福 州 、 霞 浦 等 地 系 列 摩 尼 教 资 料 发 现 后 ,新 近 在 福 建 省 屏 南 县 又 发 现 民 间 摩 尼 教 科 书 和 三 尊 被 称 为 “摩 尼 光 佛 灵 相 尊 公 ” 的 神 像 , 当 地 还 生 成 独 特 的 活 态 摩 尼 光 佛 信 仰 习 俗 ,周边
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习俗考探张帆摘要继福建泉州莆田福州霞浦等地系列摩尼教资料发现后新近在福建省屏南县又发现民间摩尼教科书和三尊被称为摩尼光佛灵相尊公的神像当地还生成独特的活态摩尼光佛信仰习俗周边区域也存在相近的信仰禁忌与习俗这是摩尼教进入民间社会在地的衍化与变迁
文 化 遗 产 2017年第3 期
宋以来摩尼教外托道教而存身,明代以来遭严 摈 ,在福建日渐与道坛法事结合,产生以民间道坛 仪式为框架,摩尼教教义、神名为内容的清幽仪式。 在福建,陆续于泉州、莆 田 、福 州 、霞浦等地发现 摩尼教神像、石 刻 、科 书 及 其 他 文 物 ,新近福建省 屏南县降龙村又发现民间带有摩尼教色彩的科书和 三尊被村落称为“摩尼光佛灵相尊公” 的神像。①
[ 作 者 简 介 ] 张 帆 (1972 - ) ,女 ,福 建 周 宁 人 ,文 学 硕 士 ,福 建 省 艺 术 研 究 院 副 研 究 员 (福 月 屏 南 县 宣 传 部 副 部 长 张 峥 嵘 、 电 视 台 台 长 李 锐 提 供 摩 尼 光 佛 相 关 信 息 ,并 与 本 人 共 同 调 查 ,特 此 说
该村民间道坛科书中摩尼教科书比重很小, 现 存 仅 三 本 (两 种 ),极 可 能 用 于 摩 尼 光 佛 庆 诞 仪式 。与摩尼教在福建其他区域的传播不同,降 龙 村 除 了 形 成 正 月 初 五 摩 尼 光 佛 庆 诞 、摔 跤 嬉 戏 等 民 间 信 仰 习 俗 外 ,还 视 摩 尼 光 佛 为 喜 欢 恶 作 剧 的 孩 童 佛 ,其 信 仰 渗 人 村 落 及 周 边 区 域 的 民 众 日 常 生 活 ,形 成 独 特 的 生 产 生 活 禁 忌 与 习 俗 。
闽南民间信仰之联合宫庙初探——以漳州浦头港“东岗祖宫”为个案

闽南民间信仰之联合宫庙初探——以漳州浦头港“东岗祖宫”
为个案
钟建华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闽南民间信仰得以复兴,宫庙兴修与重建显得繁复而从容,
然而,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剧,土地资源逐渐升值与紧张,促使了闽南民间信仰再次发
生了变迁.其中,城镇中的民间信仰宫庙首当其冲,其迁建已经迥异于改革开放以来民
闽信仰原庙重建的复兴态势,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变迁形式.而漳州浦头港东岗祖宫
的迁建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都市化背景下闽南民间信仰变迁的最新形式——“联合宫庙”的产生,由此得以管窥闽南民间信仰未来发展的某种态势.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钟建华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试论民间信仰仪式的作用与影响——以漳州部分宫庙为个案
2.世俗价值与信仰
本真:民间信仰宫庙的新转型——惠安小岞霞霖宫个案研究3.空间位移:闽南民间信
仰宫庙的城镇化变迁4.空间位移:闽南民间信仰宫庙的城镇化变迁5.漳州地区宋代
宫庙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研究
——以漳浦甘霖宫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历史和文化介绍(二)

引言: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福州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建筑风格和宗教信仰等五个方面阐述福州的历史和文化,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概述: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它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都,同时也是福建省的省会和重要的现代化城市。
福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正文:一、历史渊源1.文化背景: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处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其历史渊源非常丰富。
2.古代建城: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左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发现这个地方并建立城市的。
3.重要历史事件:福州曾经历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传统文化1.文化传承:福州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承地。
2.文化特色:福州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语言、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3.传统艺术:福州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如福建木偶戏、坛山戏、闽剧等,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三、历史名人1.文人雅士:福州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雅士,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2.名人故居:福州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这些故居是了解福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3.名人事迹:福州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拥有令人瞩目的事迹,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影响了福州和中国的历史进程。
四、建筑风格1.传统建筑: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以福州土楼和闽南建筑为代表,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
2.历史遗迹:福州保存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遗迹,如三坊七巷、鼓山等,这些遗迹展示了福州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3.建筑保护:福州不仅注重保护传统建筑,还积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民间信仰与当代城市祀神演剧——以福州市区玄帝信仰为例

Folk Beliefs and Contemporary Urban Ritual
Histrionism
作者: 张帆
作者机构: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出版物刊名: 福建艺术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民间信仰 福州 市区 演剧 城市 动物崇拜 市民阶层 人格化
摘要:玄帝信仰源于星宿、动物崇拜,北宋时被尊为北方疆土的保卫神,才成为人格化的神灵。
元明两朝,地位不断提高、信仰范围扩大,成为朝野推崇的全国性大神。
历代方志的记载证实了福建玄帝信仰肇于宋、兴于明,呈东南向西北漫延之势。
明代福州(仅指闽县、侯官)修建的玄帝庙不多,直至清初才多了起来,说明至早在明末,从遥远北方来的玄帝信仰才真正在市民阶层广为流播。
福州疍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福州疍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万物有灵,除了物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精神文化。
福州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民文化。
民是漳州一地的古老族群,也是汉代以来历经沧桑的族群之一。
他们的聚居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以来,灵州民一直坚持自身的文化,在多个文化变迁中保留了自身的精神文化,形成了灵州民特有的通俗文化。
福州民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二是他们的民间游艺文化。
民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信仰山神、河神、水神和其他地方神灵,他们相信每一个勾连缘的都会帮助他们祈福,让他们拥有充满活力的生活。
他们热衷于通过拜祭神灵祈求吉祥和福禄,以及它们给人们带来的良好出路。
福州民的民间游艺文化也非常独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他们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游艺活动,这里有族独特的民俗歌舞、舞狮、神密等,还有舞龙、唱穿花、唱粗口等等,这些都是福州民的民间游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这些歌舞艺术可以增强宗教信仰,给他们带来吉祥的精神力量。
除了宗教信仰和民间游艺文化,福州民的古老传统也是其文化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一年有节日或节气歌舞庆祝个你耳目一新,活跃而生动。
通常在重大节日前夕,福州民会在家中准备风味食物,迎接属于他们的节日,即使仅仅是一顿家庭晚餐,也是他们一种喜悦和属于他们自己文化的一种祝福。
福州民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充满了祝福和活力的文化,他
们把宗教信仰、民间游艺文化以及古老的节日习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力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祝福。
关于福建民间信仰问题的思考

关于福建民间信仰问题的思考
徐晓望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在中国各地,民间信仰的崛起,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我们对民
间信仰的研究一向是薄弱的。
此处的研究仅是初步的、未必是成熟的,有待于专家与长期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同志共同探讨,逐步解决难点,日趋完善。
一、关于民间信仰定性的掌握什么是民间信仰?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宗教与民间信仰管理的同志、以及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都感到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
民间信仰是对民间拜神活动的归纳和概括,它在台湾学者中间,被简称为“拜拜”,以拜神为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信仰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二种,从广义来说,民间一切拜神活动都是“民间的信仰”,亦即民间信仰。
从狭义来说:现阶段的民间信仰专指正式宗教之外的民间拜神活动。
现阶段我国承认的正式宗教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徐晓望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功利性社会视觉下的民间宗教信仰守望与转换*--以福建南平市樟湖镇宗教信仰问题为例 [J], 刘芝凤;王煌彬;宋媛;徐辉
2.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基于对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的思考 [J], 吴重庆
3.福州市民间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J], 梁羽
4.关于福建民间信仰问题的思考 [J], 徐晓望
5.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J], 王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民间信仰源流初探福州民间信仰源流初探内容简介: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建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就特别发达。
闽都福州的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形成同中见异的关系。
福州民间信仰在土著―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汉唐以来不断吸收融入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建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就特别发达。
闽都福州的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形成“同中见异”的关系。
福州民间信仰在土著―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汉唐以来不断吸收融入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闽越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尽管在中原宗教文化的浸润下,中华汉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日深,然而在融合重构中本土化地域特色愈见鲜明,由此勾勒出闽都福州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多彩风貌。
福州;民间信仰;源流福州民间信仰与整个福建民间信仰渊源起落大致相同:经历了先秦汉初的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东汉至唐中期汉民族民间信仰渐占主导地位、唐末至明初的闽地民间信仰迅速发展及本土化、明中期至民国时期的民间信仰兴盛与外播等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一、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的先秦汉初秦汉之前,福建境内居住百越一支“闽越”族人。
春秋战国时期闽越人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西汉初才建立起早期的国家闽越国,其文化大大落后中原汉族,反映在宗教信仰上则是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
原始宗教是指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福州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有石器、陶器等随葬品,寓意让死者的灵魂带到另一世界使用,反映出当时福州先民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闽越人还持有万物有灵观点,认为一切自然物都跟人一样有着不死的灵魂,并把自然物看作都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
蛇被闽越族视为与本氏族有着特别亲缘关系的“灵物”,将其作为本氏族的圣物或标志,即所谓“图腾崇拜”。
《说文》指出:“闽,东南越,蛇种。
”(3)所谓“蛇种”就是说认蛇为本族群的祖先。
对蛇的崇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
如福州民直至清代仍“自称蛇种”。
他们在宫庙中画着蛇的形象加以祭祀。
在民的船舶上均放有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蛇离船舶而去,则视为凶兆,表明船舶行驶有险。
文载:“凡闽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自船成日即有之。
……若见木龙去,则舟必败。
”(4)一直到清代民国时期,福州民妇女:“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称蛇簪。
……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
”( 5)秦汉之际,闽越人有了祖先崇拜。
古代流传的神话说,在混沌初开时,神星之精太姥(又称太武、大武等)居住于太姥山,她能呼风唤雨、乘云而行。
据考证,太姥原名“太母”或“大母”,汉武帝时改太母山为太姥山,太母也易名太姥,她当是母系社会时期闽越部落的首领,后来被奉为始祖加以神化。
秦汉时,闽越人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秦始皇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后,曾禁止闽越人祭祀祖先,“使其社稷不得血食”(6),这也是秦末闽越族人起兵北上加入反秦行列的主要原因。
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巫术在闽越人中相当盛行。
闽越人流行着断发纹身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即剪去头发,在身上纹上蛇的图案,以吓走水怪。
在很长时期内,闽越族的后裔都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
秦汉时期,已有道教的前身方仙道及黄老道在福州活动的踪迹。
高山深壑、幽谷川流、林木葱茏的福州,吸引了方士和道士来此修炼。
据《夷坚志》云:汉初,“福有道人,尝见老叟,同室岁余,告之曰:‘吾君平也。
’”(7)西汉武帝时,何氏九仙在福州于山修炼,后从福清市竹山到仙游九锂湖。
文载:何氏九仙“相传本临川人,九人皆瞽,惟长者一目独明,后相率炼丹,依饲胡中鲤,鲤尽化成龙,九人各乘一去,今仙游县之九鲤湖是也。
九人始入闽时,盖居次山(闽县九仙山,即福州于山)。
”(8)西汉时期,朝廷虽在福建福州设立冶县,将闽地纳入其行政版图,但中原汉文化在这里影响不大。
且因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西汉元封十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兵灭闽越国:“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9),福建人口由是锐减,使原来就不发达的经济文化愈加落后。
闽越族孑遗,后来有的与汉族融合,有的躲入深山老林,有的则遁入水泊衍为民。
先秦汉初,历久积淀的福州民间信仰顽固地保留着闽越族早期宗教文化的地域特质,并为后继的闽都宗教文化所承袭,同时已萌现吸纳中原汉民族宗教文化的端倪。
二、汉民族民间信仰渐占主导地位的东汉至唐中期东汉之后,尤其是三国以来,福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
三国时孙吴在福建增设郡县、典船校尉、船屯,驻扎军队,派遣官吏治理。
为避战祸,一些北方士民纷纷南下,从而揭开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福建的序幕。
从西晋至唐五代,出现了多次中原汉民族移徙入闽的高潮。
汉民族的大批迁徙入闽,在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时,也带来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信仰,使福建福州的民间信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间信仰的迅速发展和本土化的唐末至明初这一时期民间信仰发展的特点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数百年对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不断融化吸收,闽越古老的民间信仰在融入汉民族宗教信仰共同体之中的同时,彰显了闽都福州民间信仰本土化的趋势。
一方面,一些从北方传入的民间信仰进一步与福州人文地理相结合,产生了变异,不断适应本土文化发展而进行重构。
如关帝信仰传入闽地后,随着宋元时期福建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从原来的忠义神化身演变为财神和海上保护神。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造神运动中涌现的百千计神灵中,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迄今在福州民间盛行的“水部尚书”陈文龙信仰便是雏形于明朝初年。
陈文龙是福建莆田人,与抗元英雄文天祥同是南宋后期的状元、丞相,最后又同样抗元殉职。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颂陈文龙和文天祥“隆名并峙”。
民间最早奉祀陈文龙的庙宇位于福州乌龙江上段的阳岐村。
阳岐村临江边古时有一民间商旅码头,十分繁荣,特别是经营南北京果杂货和土特产品生意的莆仙一带商贾,要进入省城的船舶多停泊于此。
史称此码头为“兴化道”。
(13)莆仙一带商旅为祈求生意兴隆,平安往返,就于明洪武年间,在兴化道旁建一小庙坛,奉祀海上女神妈祖和抗元英雄陈文龙。
当地依水而生的民,也成为虔诚的崇拜者。
他们极需陈文龙这位忠烈勇猛气魄的英雄,作为镇压水中妖魔的神灵来护佑。
信徒的需求通常成就了神灵的神格定位。
这位被称之为“一代忠贞”的忠烈,逝后被奉为“海(水)神”。
显见,民间造神在职能方面表现出更加迎合信众的求助,因而拥有持久的信众群体,影响深远。
四、民间信仰的兴盛及随移民外播海外的明中期至民国明代中期以后,佛教道教等正统宗教在福建急剧走向衰弱,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民间信仰的繁荣兴盛。
主要表现如下:第三,民间信仰的外延与内涵加强。
福建民间信仰与家族祖先崇拜的结合,早在北方汉族迁徙入闽时便已开始了,明中叶以后这种民间信仰的外延性表现的更加突出。
许多大的家族不但盛行祖先崇拜,而且通常还有家族的保护神,一般每个家族至少有一座家庙或族庙,有的家族更多。
由家族祖先崇拜延伸形成的行业祖师爷崇拜也更加盛行。
明中叶以后,随着市民文学的兴起,地方神灵的神话传说故事也被大量创作出来,或民间口头流传,或载之于方志、笔记,或编写戏剧,或演绎成传奇小说,改变此前地方神缺少神话传说故事为衬托,神灵形象大多苍白单调的状况,客观上推动了民间信仰走向兴盛。
第四,民间信仰伴随移民之足迹传播扩及海外。
综上观之,福州民间信仰是在土著―闽越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汉唐以来不断吸收融入中原汉族宗教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闽越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从其历史发展看,先秦时期,福州民间信仰以闽越族早期宗教为主体,呈现其固有的独特性。
尽管汉唐以后,在中原宗教文化的浸润下,中华汉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力日深,然而其福州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在融合重构中愈显鲜明。
(19)时至今日,民间信仰在当地民众中的影响依然很大,我们应继承和弘扬民间信仰所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合理内核,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从而使民间信仰学术研究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发展。
内容简介:基本公共服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由政府提供的必需的基础性公共服务,要确保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并且服务的水平不因地域、身份、能力等的不同而有不合理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基本公共服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由政府提供的必需的基础性公共服务,要确保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并且服务的水平不因地域、身份、能力等的不同而有不合理的区别。
但我国公共服务目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均等,将详细阐述导致不均等的原因。
公共服务;不均等;政府;公共财政在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导致我国现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体现在在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面。
充分认识公共服务不足的原因是我们进一步改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导致:(一)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差别化对待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由于农民与城市居民身份的不同导致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的区别,将影响社会和谐。
在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平等的、一致的,我们在制度设计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平等性和一致性。
但在现实的情况中,对于城乡之间真实存在自然环境、财政能力、公共服务投入能力的差异。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是我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重要努力方向。
(二)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和基本实现手段是财政能力均等化。
财政的宽裕程度、支持力度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总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共服务的资金地方政府需要承担一部分,中央财政承担一部分,因此地方政府都希望国家能够在本省的公共服务方面多一些投入,自身才能获得更宽裕的财政空间。
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在对区域性的发展政策是不一样的,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
中央政府在地方区域性政策主要是如下轨迹:对东北老工业地区的重视,使之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的开放态势,使沿海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新世纪之初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随后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由东南到西北形成了点线面三者结合的局面。
改革开放政策虽然是全国性的,但由于东部地区具有的天然优势成为主要的受益体。
随后中部地区打出了“中部崛起”的旗子以期引起中央在政策上的重视,最终相关省市获益。
中央对地方的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在财政收入、投入上,特别是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上,由于地域性政策的不同及政策出台的时间差异导致了差距的不断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