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诗歌赏析

王昌龄《出塞》诗歌赏析王昌龄《出塞》诗歌赏析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解释】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
[简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
后两句写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推荐下载】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word版本 (2页)

【推荐下载】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词语:但使: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出塞 王昌龄全诗赏析

出塞王昌龄全诗赏析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出塞王昌龄全诗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出塞》由王昌龄创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
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著有《王昌龄集》。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王褒①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
[注]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
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
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
月支,即月氏。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本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8.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
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
【答案】7.B 8.“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两句,系旧战场所见。
诗人背山远望,故垒处处可见;系马寻视,残营依稀可辨。
“看”“识”二字用得精确,故是眼前所见,而不是“想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炼字。
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点、感情。
“唯”但”都是“只有”的意思,这两句诗意为: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从字面上看,“塞禽唯有雁”描述了在边塞的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几乎只有大雁。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迁徙,它们的存在为这荒凉之地增添了一丝生机,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
在这里,大雁不仅仅是鸟类,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象征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让战士们在遥远的边塞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薛仁贵》注解、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就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至自河套西北,纵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就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王昌龄《出塞》翻译依旧就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出征长久沿袭万里征夫不回去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在世,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渡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赏析《薛仁贵》就是唐代知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这就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并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道的就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小存有历史转换,出征未断的感慨。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遗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下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存有“龙城飞将”发生,平息胡乱,安稳边防。
全诗以理想的语言,演唱出来雄浑正直的主旨,气势简洁,一气呵成,诗云之莫不叹为观止。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就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后。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出塞古诗赏析(详细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解释】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这是诗人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作一起笔,便浓墨重彩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不能理解为“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赛”。
诗人在这里做了一个巧妙的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百姓生活的艰难。
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遥远,空间辽阔。
“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让,不允许。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
阴山。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王昌龄(约 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选公文范文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 ?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 精选公文范文 ----------------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导语:作为盛唐诗坛上鼎鼎有名的诗人王昌龄,创作了许多的不朽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们所赏析。
下面是 XX 分享的王昌龄所处的朝代,欢迎阅读 !王昌龄是哪朝代 ?王昌龄生活于盛唐时期,从其出生年月来推断应该是武则天时期。
盛唐时期,文人骚客居首,王昌龄也是其中一员,他生活困苦,他勤学苦读,他学富五车,他满腔抱负,他励志报效国家,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 (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今西安 )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 (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官汜水尉校书郎 ),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 (734 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 (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 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 精选公文范文 ----------------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 )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七言绝句整首诗是由四句构成,每一句又是由七个字组成的。
创作七绝诗并以此出名的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年少时期生活贫苦艰难,一直以耕地维持生活,30 岁左右入朝为官,一生仕途曲折,一波三折。
但因擅长写诗,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甚好。
而他个人的作品中以七言绝句为主,并且在唐代诗人当中,他的七言绝句最为优秀。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和唐代七言绝句作品的代表,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早早的就搬入了教科书中。
王昌龄被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的称号并非是徒有虚名的。
他的七绝作品都是具有很突出的个人风格和特点的,并且他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的。
他的七绝特点就在于有一种典雅、淡然之情,起承转合、含蓄委婉、沁人心脾。
他更善于在作品当中熟练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层层渗透,让人有身在情境之中的感触,生动形象。
在王昌龄年少的时候,就出于好奇背井离乡去学道了。
开元年间,正是大唐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那时的王昌龄对于唐朝鼎盛的向往终于实现,在诗中不断地对大唐盛世进行歌颂与赞扬,而这些赞扬的作品多以七言绝句为主,且最为优秀,所以被人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这个称号。
之后由于仕途一波三折,前途堪忧,丧失信心的王昌龄放弃仕途,弃笔从戎,踏上行军之路。
王昌龄是哪朝代导语: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文采俱佳,创作了不少的经典诗歌。
而他的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呢 ?王昌龄的诗特点是什么王昌龄的诗可以分为三个题材,一个是一边塞为主,一个是闺情宫怨,一个是送别题材。
其中以边塞诗最富盛名,而且以七言绝句最为突出,七绝圣手这个美誉就是这么来。
王昌龄的边塞诗流畅通脱,激昂向上,被后人所钟爱。
尤其到唐朝时期,边塞诗泛滥,数量达到了两千多首,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最为有名,并成一派,这个边塞诗派还成为了一个重要流派。
从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可以看出融在诗中的爱国主义,从诗中可以看出英雄主义精神,饱含深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将诗人的视野和胸怀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写作上,王昌龄最擅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喻情,这是王昌龄的诗的常用结构。
不得不说王昌龄在写作手法上很厉害,他将最简练的技巧运用的炉火纯青,然后在框定的情景中展现另外一个开阔的视野,在最朴实无华的主题中衍生出更深一层的情感,这就是王昌龄的诗的精髓。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什么在我国的《全唐诗》当中,给予了王昌龄极高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白可以说在我国唐宋时期的诗人当中,成就绝对是最高的一位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仙”。
而在《全唐诗》当中,将王昌龄与李白并列,王昌龄被冠以“七绝圣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