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

合集下载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出塞》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导语:《出塞》是一首边塞诗,为著名的诗人王昌龄所写,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出塞古诗译文

出塞古诗译文

出塞古诗译文出塞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2、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令有说法,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3、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及赏析出塞原⽂及赏析1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还。

译⽂及注释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guǒ)⼫还。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译⽂及注释 译⽂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注释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创作背景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赏析 “拼将热⾎洒疆场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内⼼的⼀种愿望,⽽且这两句,也是⾮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兵来说,应该要⾼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门关去。

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

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

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的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出塞作者:王昌龄年代:唐体裁:乐府类别:边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小传】: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二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记忆:
出塞多是边塞诗,杀敌报国鼓士气。
诉说战争多惨烈,豪迈悲壮动天地。
21知古诗作三首者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闺怨》等。
21 古诗三首
通字词
sài qín zhēnɡ
21 古诗三首
远离家乡,到达边塞 ——艰苦
拼死战斗,奋勇杀敌 ——悲壮
21 古诗三首
学习古诗四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通字词,读准音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情理
出塞 王昌龄
21 古诗三首
请用“塞”字组三个词
解诗题
(边塞、关塞、要塞)
“出塞”怎么解释?
(出征到边塞的意思)
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
古代以出塞为题目的诗歌很多。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hái )
还(hái huán)来就菊花
但是龙城飞将在(jiànɡ jiānɡ )
将(jiānɡ jiànɡ)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jiào jiāo)
教(jiāo jiào )课
二、填空。
1.这首诗中的(
)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
辞方法。
21 古诗三首
三、选择。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 A.度步 B.度过 C.越过
判断:灯照树林月照墙
21 古诗三首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 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 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21 古诗三首
多诵读,悟诗情。
出塞多是边塞诗,杀敌报国鼓士气。 诉说战争多惨烈,豪迈悲壮动天地。
感悟作者: 时间、空间、感慨、期盼
21 古诗三首
边塞 秦代 出征
huán
还乡
将——将士(jiàng) 将——将来、将要、将军(jiāng) 教 jiào(令,使)
jiāo(教课)
21 古诗三首
塞秦征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 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读准音 21 古诗三首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由读诗 读正确、流利
边读边想象画面
21 古诗三首
听范读,感受节奏,悟诗情。
抓21 古字诗三眼首,明诗意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小组交流诗意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1 古诗三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
一句或几句中,词语互相交错,互相呼应;意 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秦时明月汉时关——时间悠悠几百年…… 万里长征人未还——空间绵延战争惨! 但使龙城飞将在——古时名将多勇敢, 不教胡马度阴山——今日谁使国安全?
21 古诗三首
出塞 王昌龄
骝(liú)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xiá)里金刀血未干。
21 古诗三首一、给加点的字选择 Nhomakorabea确的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