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合集下载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课件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课件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3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4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5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6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7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8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9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0
20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1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2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3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4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5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6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7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8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29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1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2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3
中小学灾应急常识培训
15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6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7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8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19
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培训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西街口中心小学全体学生地点:操场主讲:车自平时间:2016年3月29日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培养。

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一、地震小常识1.什么叫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

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

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

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学校防震知识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地震科普知识 ppt课件

地震科普知识 ppt课件

19
5. 地震的类型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根
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 破裂所造成。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 震总数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它是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 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3.塌陷地震:它是由地下岩洞、矿井塌陷 而引起。
4.诱发地震:它是由水库蓄水、油田注水 等引发产生。
2020/10/28
21
地震的类型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 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 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极震区——是指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 的地区。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1震5 中 距。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 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
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
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及其
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 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
2020/10/28
10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由表 及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2020/10/28
11
活动规律
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
匀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
慢运动,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有些岩 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 累到足够大时,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 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 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PPT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PPT课件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珍爱生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为增强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应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组织开展的地震区划等工程性防御措施
W
O
R
K
CONTENTS
目 录
R
E
P
O
R
T
01 地震灾害及其分布 02 地震巨灾及其应
应急救援特点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政府领导下,各级防震减灾相 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为减轻人员伤亡以及减小经济损失而采取 的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指挥、协调一致的救援。 早期灾情获取困难应急响应程度低、早期应急救援决策能力 偏低、目标局限、早期以自救互救、地方救援力量等救援为 主。
•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xx多次, 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 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PA RT 02
地震巨灾及其 应急救援特点
地震巨灾特征
巨灾
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 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灾害事件。 其特征为突发性强、受灾面积大、人员伤亡惨重、基 础设施破坏严重、灾害次生链式灾害严重、重大工程 (核电)破坏严重、通讯大面积中断灾情难以获取。
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离不远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演示完毕感谢大家观看
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为增强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应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组织开展的地震区划等工程性防御措施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公众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普 及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 法,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
自救互救能力。
学校教育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等形式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社区宣传
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 台,定期发布地震安全知识和应急 措施,提醒居民关注地震安全。
学校防震教育
制定防震减灾教育计划
学校应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 安排,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紧急疏散和自 救互救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强化教师培训
对教师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应 对能力,确保教学质量。
家庭关系重建
地震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需要重新建立家庭关系,共同 面对困难,互相支持,增强家庭凝聚力。
03
社会关系重建
地震后,社区和社会组织需要重新建立,受灾群众需要重新融入社会,
参与社区重建工作,加强社会联系和互助合作。
重建家园的步骤
评估灾情
对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了 解灾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
国际援助与合作
国际援助
地震灾害具有国际性,国际社会 通常会向受灾国家提供援助,包 括资金、物资、技术和经验等方 面的支持。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是减轻地震灾害影 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通过信 息共享、技术交流、联合救援等 方式加强国际合作。
05
CATALOGUE
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被困,应立即报告救援人员或报警求救。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 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救助措施,如清理口鼻、止血等。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1. 防震减灾概述顾名思义,是指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活动。

它涉及到地震的监测、预警、科研、教育、宣传、演练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全方位的努力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

社会组织和公众则应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自身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共同构建防范地震灾害的安全屏障。

1.1 定义与重要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地震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地震监测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等。

这些成果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国际社会对防震减灾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政策和措施。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对于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防震减灾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巨大。

通过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稿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稿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稿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重大地震灾害,给灾区广大人民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省市领导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温家宝总理亲赴现场,指挥灾抗震救灾。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培养。

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群众伤亡惨重,其中,以在校学生伤亡率最大,学生是灾害发生时弱势群体,目前,学校在校学生防震抗震意识普遍不高。

在这样血的教训下,引发出一系列对地震科学知识普及重要性的迫切需要。

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同时也涌现出防震抗震意识超前,忧患意识优秀的代表人物。

比如,在四川省的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有一所因地震出名的中学——桑枣中学,这是一所安县教委直属的农村初中学校。

校长叶志平,在担任学校校长以后,连续几年对该校的几栋教学楼进行了改造加固,教学楼本身不结实,属于危楼,也校长知道早晚会出事。

利用学校有限的才力进行改造和加固,除了教学楼修建结实还不行,紧急情况下有序的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

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学校规定好每个班固定的疏散路线。

要求两个班在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

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就连每个班在教室里怎么疏散都作了规定。

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要走教室里的那条通道都预先进行了设置。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能记录到,真可以说是“震撼全球”了。那它到底
有多大的能量呢?

一个微小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很小的,但震级每差一级,能量的大小大体上
相差30倍。一个8.5级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有多大呢?如果把它换算成电能,相当于
一个120万千瓦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为122.5万千瓦)工作近10年的发电总量。试验还证明,在
❖ 4、地震三要素包括哪些?
❖ 发震时间(地震发生的时间)、发震地点(地震发生的位置)、地震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震级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 )。
地震震级与烈度
❖ 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大小的量度。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
❖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在3.0—4.5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 4.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地震。震级大于6.0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又把震级小于8.0级的地震 称为强烈破坏性地震,大于8.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目前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8.9级。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 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 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 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 分发生在地壳中。

❖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 地球表面的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但板块为什 么会运动,则是一个尚在探索研究的课题。尽管其 运动的原动力尚没有一个统一看法,各种学说也很 多,但板块在不断地运动,是可以观测出来的,是 无疑的。由于板块的运动,使板块不同部位的岩层 受到了挤压、拉伸、旋扭等各种力的作用,在那些 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承受不了各种力的作用时, 岩层就会突然发生破裂、错动,同时激发出一种向 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引起 地面振动,这就是地震。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3000万年前珠穆 朗玛峰还是一片 汪洋大海
一、地震基本知识
7大洲在2亿4千万年前,还是一个完整的大陆
150亿年以来,地球版块运动动态演示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球七大板块构造与地震
85%发生在海洋,15%发生在大陆
一、地震基本知识
全球地震危险性分布图
中国、日本、伊朗、土耳其、美国、印尼等国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次生灾害
•由工程结构引发和自然环 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 •例如:火灾/爆炸/瘟疫/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灾/ 泥石流/滑坡
印尼班达亚齐海滨地区 2004年12月28日
一、地震基本知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 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 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 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 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 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 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 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 踪。“311”也成了日本大地震的一个符号。
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 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 级,能量相差约30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 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 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 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 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震级
震中 烈度
震 级 与 烈 度 对 应 关 系 (参 考)
2
3
4
5
6
7
1~2
3
4~5
6~7
7~8
9~10
8 >8 11 12
一、地震基本知识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1度:无感 2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不稳的器皿作响 5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人站立不稳,房屋出现损坏,墙体开裂,檐瓦掉落 7度:行驶汽车中的人有感,房屋轻度破坏; 8度:多数人行走困难,房屋中等破坏; 9度:行人摔倒,房屋严重破坏,少数倾倒; 10度: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房屋大多数倾倒; 11度:房屋普遍倒塌,地表变化很大; 12度:一切建筑物毁坏,动植物遭受毁灭,山河改观。
万元
地震地直震接直经接济经损济失(损万失元) 损失/10亿美元
1000000
100000
一、地震基本知识
现代地震灾害的特点之二
次生灾害重,衍生灾害难以估量
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7.6级大地震对 全球计算机芯片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2006年12月26日台湾南部海外7.2级地 震,造成多条海底电缆错断,导致东亚 地区互联网、国际通讯服务中断。
一、地震基本知识
现代地震灾害的特点之三
地震灾害损失非线性加速增长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的几个名词解释
◆震级: 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 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破裂或者错动的地方 ◆震中: 震源垂直对应地面的位置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一、地震基本知识
P波和S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 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 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 原因。
1994-01-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级
美国洛杉矶 73人死亡
一、地震基本知识
现代地震灾害的特点之二
次生灾害重,衍生灾害难以估量
2003年12月伊朗巴姆7.0级地震
一、地震基本知识
现代地震灾害的特点之二
次生灾害重,衍生灾害难以估量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引起的火灾
印尼班达亚齐海滨地区 2004年6月23日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在有感地震中,仅100次左右造成灾害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地球内部构造:
可以把地球比作 一枚大鸡蛋 ●“蛋壳”就是地 壳 ●“蛋白”就是地 幔 ●“蛋黄”就是地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地球的构造运动 ●使得地壳岩层脆弱的地方突然发生破裂 ●或者使得原来已经破裂的地方突然发生了错动 ●破裂和错动引起了地面振动,这就是地震
一、地震基本知识
现代地震灾害特点
➢ 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大,发展中国 家人员伤亡重
➢ 次生灾害重,衍生灾害难以估量 ➢ 地震灾害损失非线性加速增长
一、地震基本知识
现代地震灾害特点之一
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大,发展中国家人员伤亡重
1.2万 1.2万
1.2万
0.2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01-1950年
主要内容
一、地震基本知识 二、科学应急避险 三、震后抢险救援
一、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震基本知识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 ●人能感觉得到的约5万次 ●可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 ●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有10多次
1951-2000年
全球每次灾害性大地震平均死亡人数
一、地震基本知识
现代地震灾害特点之一
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大,发展中国家人员伤亡重
1988-12-07 7.0级
亚美尼亚斯皮塔克 约25000人死亡
2-5亿美元 1993-09-30
6.4级 印度南部 9750人死亡
1989-10-18 7.1级
美国洛马普列塔 67人死亡 60亿美元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 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 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 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 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级震反的映强地弱震与释放远的近能:量震大级小与,只烈跟度地震释放的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