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一、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决定性作用

(一)价值观的特点

1.主体性

人们对成败、得失、善恶等判断的标准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按个体内心的某种尺度进行评价。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的主体性通过主体特有的、个性的立场、态度、取向、志趣,特别是评价标准表现出来,往往带有较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化色彩。“物的价值因人而异,客体的价值依主体而定”,主体性体现了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2.稳定性

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随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而成,且往往不易改变,并在人的兴趣、态度、目标、信念、理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个事物好坏的评价及所持有的看法基本不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如,林东是从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向别人借东西或寻求帮助是很伤自尊的事情。因此,在其求学期间,即使再困难他也不愿向他人请求帮忙,总是自己咬紧牙关挺着。如果教师没有让他在这个方面有另一层面的思考,改变这种过于偏激的看法,他会把这种看法一直稳定地延续下去,不会有丝毫改变。

3.超知识性

所谓超知识性,是指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往往在已有知识的范围以外,不是知识所能包含或代替的。构成价值观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不同于知识、理论和科学,二者有交叉关系,但不重合。人类的知识系统表明人们“知道什么,懂得什么”,而价值观系统则表明人们究竟“相信什么,想要什么”。价值观指导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自己的尺度进行价值选择、定位、定向并采取行动。一般来说,“知道什么”并不等于“就要什么”。

4.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进行价值观评价时,特别要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具体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存在的价值观的差异。同时,太多的教育案例也告诉我们,不同价值观带来的判断与事实真相会有多大的偏离。

(二)价值观的决定性作用

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它与需要、欲求、兴趣、态度、理想、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很难对它们作出严格的区分。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现象都看作是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形式,只是价值观远比需要、兴趣、态度等概括化程度更高、更广。它不仅是态度的决定因素,也是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人格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支配着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左右自己的行为,在宏观上决定了个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和生存方式。

二、价值观的评价目标

价值观是一个相对宽泛而抽象的概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并非易事。一方面,价值观涵盖领域广,评价目标较难具体化,需要对外显行为进行合理性推断;另一方面,价值观形成或改变所需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易改变,较难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价值观评价目标的详细介绍寥寥无几。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对知识价值的看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量越来越大。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是否相关、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识。如果我们的学生费尽心思学到的是些与现实不相干的纯理性化、理想性的东西,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价值所在,学生就很有可能形成知识无用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不仅威胁到切实的教学有效性,更会影响到日后相关的学习活动。因而,了解学生如何看待所学知识的价值具有切实的意义。

(二)对学习活动目标的认识

目前,很多学生处于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之下,对学习活动的目的缺乏明确的意识,或者有的学生对学习活动目标的意义模糊不清,意识混沌。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目的的认识情况,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观念,影响相应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制定明确学习活动目的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学生对该学习目的的认识状况,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目标。

(三)对学业要求的认同

目前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许多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是向往,而是厌倦和惧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或父母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过高、过严,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而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本身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是否与教师、父母认定的要求相同。学生对教师、父母所认定的要求不认同,或者认为不合适、不必要,或者认为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和学习的实际成效。

(四)对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意义的理解

社会越进步,竞争的压力越大,就越需要个体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直到终身学习。这就有必要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调节。学生对自我学习意义的理解往往决定了其是否愿意进行这方面有意、无意的训练,培养自身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对个体的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五)对外在世界的看法

无论多小的学生,都生活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也都有自己眼中独特的世界。他们会接触各类媒体、传播网络,接触各类不同品性、生活方式的其他人,从而会形成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独到看法和稳定的内在观念。外在世界不论积极与否,都会经渗透而影响到学生对学业、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态度,左右他在成长道路上的方方面面。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就有必要了解学生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想法,从而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及实施

中小学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处于懵懂阶段,因此涉及价值观评价的方面不及情感、态度评价那样突出和明显。但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有必要了解、评价学生的价值观,使价值观方面可能存在偏颇的学生尽早转入正轨,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

关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种类繁多,如阿尔波特(Allport)、弗农(Vernon)、林赛(Lindzey)等人在《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六种理想价值类型,莫里斯(Morris)在“生活方式问卷”中归结出的十三种生活方式等,只是由于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学生甚至成人,对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也不太现实,因而在此就不多加评论。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将就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价值观评价方法予以介绍,以供参考。

(一)谈话法

对教师而言,谈话法是较为容易而又能有效获得学生价值观方面信息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揭示个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强度。其中,中小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选定时机与被试直接谈话,告诉被试一个完整的有关好人好事的道德故事,然后提问:“张明做了一件好事,是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那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呢?”研究者应注意观察被试的反应情况及其陈述的理由。另外,我们也可以告诉被试一些不完全的道德事件,然后要求他们补充完整,并告知我们故事中的人物将会怎么做,同时给出理由。

以上的提问方式能够揭示个体的价值取向,但通常不能揭示其强度。为评定价值取向的强度问题,研究者应向被试提出一系列反映道德事件可能产生严重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