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下面给大家分享《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倍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注重”,让学生对“倍”的认识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识迁移,找准认知起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来的。简单地讲就是“几个几就是几倍”,是乘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课前,充分利用学生“鼓掌”欢迎听课教师,然后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2个2下;老师拍3下,要求学生拍2个3下……通过简单的拍掌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

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二、注重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学中,教师充分创造机会,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扩展教材资源,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萝卜,先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小兔又拔了1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改变3根胡萝卜或10根白萝卜的根数,使白萝卜是胡萝卜整数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

后,引导学生比较蓝色圆片和黄色圆片的数量。再如,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进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摆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摆几根?”这是对“倍”的逆运用,是“倍”到“份”的回归,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创设的拍掌游戏、课中探究红萝卜、白萝卜分别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课尾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倍”以及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的威力等,都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

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中,教师注重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时的拓展,改变比较量(白萝卜的根数)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

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在变化的倍数关系中探寻不变的“几个几就是几倍”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课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方法研究了倍的有关知识,并把旧知(几个几)转化成新知(倍),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懂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倍的概念。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成功之处:

1.从两个数量的关系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小

兔子吃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说出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个,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个,也就是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相差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到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此时板书课题初步认识倍。

2.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多层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学中,先通过对萝卜的计数、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即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面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其次通过提问学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呢?再一次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后通过不断增加红萝卜的根数,胡萝卜的根数不变,让学生发现倍数和几个几之间的规律,即有几个2根就是几倍;最后通过有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学生学习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汉语词典上关于数学上倍表示的含义来强化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3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让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1、对“倍”概念的理解扎实

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同样重要。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下,我更注重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这节课知识点不难,难在表达上,于是我从例题开始,给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方式:“草莓是1个2,苹果有3个2,所以苹果是草莓的3倍”,让学生在多次复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同时会表达“倍数关系”。再通过2个草莓

和10个桔子比,追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多次表述中强化了这一点,并抽象出10里面有5个2,10是2的5倍。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了,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2、练习题设计层次性强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过关练习。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练习题设计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体现出了练习的坡度。学生在过关练习中,兴趣高涨,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真的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课前我对讲授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成进行了预设,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以下几点完成得不好:

1、没有备好学生

我在课前没有做好学生的知识前测,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不符,其实学生对“倍”的认识远没有我想得那么陌生,我还是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不能紧紧跟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依存着我的教学设计去生成。

2、语言不够严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个别环节我的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以至于学生

回答问题不清晰。

经过这次的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备好课尤为重要,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揣摩,锻炼自己对课堂生成处理的能力。与此同时,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我的课堂会更有趣、更高效,以期达到“教而无痕,学而有得”的境界!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4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

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依然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到底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5《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

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与、直观体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指名学生移动萝卜,摆出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新识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

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4、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二)不足之处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课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2.倍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3.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4.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及建议范文

5.倍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范文

6.课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7.《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8.《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900字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从复习题开始通过看图说“几个几”,做游戏拍“几个几”为后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铺垫。也是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同桌议一议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针对本节课要做一个前测,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时的调控课堂,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小意外”,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五辨花、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预习到位,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初级密码锁和高级密码锁的密码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 1、学生讨论的时间短,学习的过程明显不足。 2、在解决分巧克力一题时,学生虽然知道了方法,也有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其一直没有想到用简便的符号代替方法将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注意。 4、对学生的赞赏语言不够,有些匮乏,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教学工作。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彭阳县第三小学高应馨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从复习题开始通过看图说“几个几”,做游戏拍“几个几”为后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铺垫。也是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同桌议一议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针对本节课要做一个前测,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时的调控课堂,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就会把这些动态生成的“小意外”,变为教育契机,及时的调控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而我却少的恰恰就是这些,比如,在主题图的出现时,由于电脑的原因图片不清晰,就应该打开书本观察书上的主题图,而不是浪费时间引导观察。 三、语言不够简练,引导不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精炼、简洁,不能让学生长生歧义,而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引导不到位,提的问题不是特别有效,导致做了许多的无用功,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而且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

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着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独立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

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提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数学能力。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教学反思《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千米和吨所用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内容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千米和吨这个单位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因此,在教学时,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地探究新知。 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

小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 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二、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

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 工作总结)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935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Volume 1 of grade 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五班有学生70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

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教学反思 曹雅静 三河市西定府小学 2016.11.3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 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 个特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蝴蝶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 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 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 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 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 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 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 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 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 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 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 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 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全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实际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确定了以下几个待解决问题:哪个量是一份数?怎么确定的?如何确定另一个数是几份?有几个几份如何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怎么思考?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比、画、说、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倍的认识充分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习题中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 4、课后反思,体会缺失 在课后习题中,反映出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太依赖画的环节,对倍的意识不强烈,需要进一步充实巩固。 《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5篇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的卢,她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她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二)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 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 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 故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因为预习到位,学生学 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初级密码锁和高级密码锁的密码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的, 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 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 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 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存有的不足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不过,本节课的教 学实践中,也存有着问题: 1、学生讨论的时间短,学习的过程明显不足。 2、在解决分巧克力一题时,学生虽然知道了方法,也有了思考解 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其一直没有想到用简便的符号代替方法将 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 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个点上,我以后 会注意。 4、对学生的赞赏语言不够,有些匮乏,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持续的学习,增强自身修养,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教学工作。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理解分数》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53—55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 后面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课后我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 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上课开始我从创设“开心餐厅”的情境入手,再提问:“四块鸡 翅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两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比较公平?”,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 比萨饼,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 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 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我采用了一个学生 感兴趣的故事协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分西瓜与本节课的结合起来,借 助生活经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理解整数的基础上实行的,是数的 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增 强直观教学能够更好地协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 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 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能够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畅述,来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从今天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看,301班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根据除数来估出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但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将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学生掌握情况却并不理想。反思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后一种估算方法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过快。针对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第二节课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临时进行了调整。 在教学第二种估算方法时,我放慢了教学节奏,先让学生想一想124÷3是不是只能把124估成120来进行估算呢?有没有离准确值更接近的估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室立刻就沉静下来,学生个个陷入到沉思状态。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以分1箱。吸取上节课失败的原因,此时我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运茄子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的开始点头。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又顺势请了两名学习中等的学生说一说。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 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集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后反思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例1的教学就非常轻松了。在解决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当出现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只根据方向或距离其中一个条件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探索,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这方面知识。我认为为学生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方向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例1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因为我们的教室是东、西向的,学生背面刚好是东面。又刚好是早上,学生很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想起自己后面是“东”。)“你

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我还来不及介绍,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歌“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此时的我已无需多言……随后组织孩子们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整堂课学生是在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例5的教学,我组织学生“当导游”,让学生在“导游”的角色中学会看有八个方向的路线图,能够根据路线图向自己的“游客”描述行走的路线。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单元教学的反思,总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教参的钻研,实物教具的准备等等方向。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1、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1、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现对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第一,初步感知倍 课前,我通过简单的拍手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第二,合理运用教材情境 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图进行导入,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接着指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在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了“1 份”、“几个几”和“几倍”之间的关系,学生正是在观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亲历了“倍”的概念形成的过程。 第三,理解倍的本质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与抽象中深化对倍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体会倍的变化。当学生明确了红萝卜和胡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后,我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白萝卜和胡萝卜根数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多种想法。接着,我通过增减白萝卜的数量,让学生在拓展中认识倍,最后又提出,你有什么发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悟出有几个几就是几倍,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2,标准量变化,比较量不变,体会倍的变化。在上一类变化的基础上,改变标准量,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出同样是红萝卜和胡萝卜比较,两次的倍数为什么不一样呢?新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反思与对比中体会到标准量的重要性,当标准量变化,虽然比较量不变,但倍也随着发生变化。接着在同一情境中继续深入的挖掘教学资源,提出当胡萝卜和白萝卜的根数不成倍数关系时,如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篇)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师华秀毓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有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秒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拨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只有个别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本节课就是本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虽然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触,但毕竟这些经验还就是模糊的。为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与知识经验,让她们在具体的环境中操作、辨认,增加她们自己探索、体验的机会。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设计“找同学”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己所占位置不同(即所面对的方向不同),找到的前后左右的学生不一样。由于面对的方向发生变化,所以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前后左右的学生发生了变化,但找到的这四个同学所占的方向没有改变,从而引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在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并理解新知。如:首先借助学生已有“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经验,将学生带入操场,辨认“东、西”方向。由于南、北两个方向学生较难辨别,我又借助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就是东、后面就是西、左面就是北、右面就是南。”来帮助学生对“南、北”方向的理解。在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我又设计让她们说说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帮助她们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第二层次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方向感。我又采取让学生分别面朝南、西、北四个方向,说说前、后、左、右分别就是什么方向。虽然刚开始,学生叙述有点困难,但随着方向感的逐步建立,她们也较清楚的辨别出了各个方向。为了发展学生的方位观念,我又让学生回到教室,观察、交流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已经能够清楚的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教学的最后,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方向”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又拓展了两个小故事——“环球旅行”与“小雁归队”的故事。增加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让她们深刻感受到“方向”在咱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这就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新授课,但我认为今天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整节课老师充当的只就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玩一玩、认一认、辩一辩的活动中掌握并理解了新知,真正体现了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 《描述简单的路线》教学反思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知道地图上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瞧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巩固瞧图辨认方向的知识。学生学会瞧简单的路线图就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难点。教学时,我先出示例题的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图中的四个方向,再先让学生重点讨论“小明要到少年宫,该怎么走?”由于学生就是初次接触描述路线,个个显得特别兴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后面的个别学生汇报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明白这个路线该怎样走,但都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