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汇”景观理论的研究综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综述(贵州省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101班)摘要: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对象,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早在1939年就已经提出,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才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回顾景观生态学的产生,概述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中国景观生态学上的研究进展、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几个新的学科生长点,进而了解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方面亟待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向。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国际;中国;研究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 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自80 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以及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对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影响的科学。
因为我们坚持认为环境影响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同时生物和人类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而这两个方面都应该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产生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 特罗尔(C. Troll) 于1939 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
从一开始,Troll 就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 ,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 。
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 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后来,Troll 对前述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景观生态学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 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生物在景观中的渗透不但依赖于景观结构, 也取决于物种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生境面积的减少对于生物个体和种群迁移 有生境损失效应与生境隔离效应两种影响, 其中后者表现出明显的临界阈现象。
三、渗透理论
在物理流体学上,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 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 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 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 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 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显示出由量变到 质变的特征。
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水土流失和干 扰蔓延等的影响,都属于广义的临界阈现 象。 火灾蔓延、病虫害扩散、生物多样性衰减 与生境破碎化
种群的个体分布并不总是与生境适应性相 一致,适宜的生境被种群占据,种群密度 也并非总能作为生境质量的指标。
某一物种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在对其不适宜 的第生境中,甚至集中到汇生境,此时如 果没有持续的迁入量,将导致种群就地灭 绝,种群空间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从不同 侧面对此过程做出了解释。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作为镶嵌体的景观按其所含的斑块粒度---用 斑块的平均直径量度,可区分为粗粒和细 粒景观。
由于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其中若干空间要 素(廊道、障碍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 决定了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 的流动或运动,表现为景观的抗性作用。
五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各个空 间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他们是景观生态 过程的具体体现。 物质运动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斑块间的物质流可视为在不同能级上的有序运动, 版跨的能级特征是由其空间位置、物质组成,生 物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参数所决定。
基于“源-汇”理论的生态型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第39卷第7期2019年4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9,No.7Apr.,2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44,51779116)收稿日期:2018-03-31;网络出版日期:2019-01-10*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zsw@imau.edu.cnDOI :10.5846/stxb201803310719田雅楠,张梦晗,许荡飞,张圣微.基于“源-汇”理论的生态型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学报,2019,39(7):2311-2321.Tian Y N ,Zhang M H ,Xu D F ,Zhang S W.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an ecological city ,based on source-sink theory.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39(7):2311-2321.基于“源-汇”理论的生态型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田雅楠1,2,张梦晗1,许荡飞3,张圣微1,2,*1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呼和浩特0100182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183张家口市林业工作总站,张家口075000摘要:生态型市域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批以生态输出为己任,支撑区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型区域,该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协调域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
选取典型生态型市域张家口市,基于“源-汇”理论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划定不同保护重点的五大生态功能区,识别重点生态保护区、重点生态修复区和廊道系统,以此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逐步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立体保护体系,同时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优先次序,为张家口市生态安全格局分步骤建设提供依据。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研究——以高西沟村为例

2 . 3 高西沟村景观营建生态智慧研究框架
高西沟村景观要素主要由山、水 、林 、田 、居 构 成 ,景观 营 建 中 的 生 态 智 慧 主 要 体 现 在 其 独 特 的 农 田 景 观 营 建 、林 草 景 观营建和用地格局优化三方面。将高西沟村的景观营建活动作 为实践案例,遴 选 景 观 生 态 学 中 “源 - 汇 ”、“物质循环再生”、“群 落 演 替 ” “村 镇 生 态 系 统 ”四 条 原 理 ,将 “T - P - C”的途 径进行反向推演,通 过 “C(高 西 沟 景 观 营 建 )一 P(空 间 格 局 )一 T ( 景 观 生 态 学 相 关 原 理 )”的 研 究 途 径 ,建立高西沟村景观 营 建 生 态 智 慧 的 硏 究 框 架 ,验 证 高 西 沟 村 景 观 营 建 中 生 态 智 慧 的 生 态 性 和 科 学 性 ,使 其 在 黄 土 高 原 景 观 营 建 中 具 有 推 广 价 值 和参考意义。 (图 3)
3 . 高西沟村景观营建生态智慧解析 3.1对象描述
高 西 沟 村位于陕北榆林市米脂县境内,村所辖高西沟是无 定 河 一 级 支 流 向 东 进 入 金 鸡 河 的 支 沟 ,流 域 面 积 4.0km2。 无
园艺景观实验报告原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园艺景观设计是一门结合美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在园艺景观设计中,实验是验证理论、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园艺景观实验,深入了解园艺景观设计的原理,掌握园艺景观设计的实践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园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2. 掌握园艺景观设计的实践技能,包括植物配置、地形改造、景观构造等。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园艺景观设计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三、实验原理1. 生态学原理:园艺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美学原理:园艺景观设计应遵循美学原理,注重景观的形态美、色彩美、空间美和动态美,提升景观的审美价值。
3. 植物学原理:园艺景观设计应基于植物学原理,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实现植物间的互补共生,提高景观的生态效益。
4. 地形改造原理:园艺景观设计应考虑地形改造,利用地形起伏、坡度、曲线等元素,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空间感。
5. 景观构造原理:园艺景观设计应运用景观构造原理,合理布局各类景观元素,如雕塑、水景、铺装等,提升景观的整体效果。
四、实验内容1. 植物配置实验:通过植物配置实验,学习不同植物种类的生长习性、生态习性,以及它们在景观中的搭配技巧。
2. 地形改造实验:通过地形改造实验,掌握地形分析、地形改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地形利用的能力。
3. 景观构造实验:通过景观构造实验,学习各类景观元素的构造方法和技巧,如雕塑、水景、铺装等。
4. 景观设计实践:结合实验原理,进行园艺景观设计实践,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绘制,完成一个完整的园艺景观设计项目。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 实验实施:- 植物配置实验: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进行植物配置,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基于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的市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的市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张云路;李雄;田野【摘要】The Green Space of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 is irreplaceable for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resources.The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of resources is passive presently and static,and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The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its related methods,which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function space pattern and changing ecological process,are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We used Tongliao,in Inner Mongolia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ivision of " source" landscapes in the area;different resistance values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were set,a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urce model,and surface resistance was calculated.Based on surface resistance,a mutation point was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threshold values for landscape division,and thereby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most effective Tongliao Green Space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five partitions,and targeted partition controls and guidance were put forward.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green space layouts and management of the ecosystem and formulates a scientific partition strateg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urbanization and dynamic evolution;we believe that implementing thes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nefit green space landscape elements.%市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对于市域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现阶段较为被动而静态的功能分区研究忽视了市域生态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剧烈变化.而景观生态学的“源-汇”概念和相关手段,将区域生态功能空间格局与不断变化的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在生态功能分区科学理性的研究实践中运用前景广阔.运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通过对于研究区域中“源”景观的划分,设定不同景观要素的阻力值,构建基于“源”动态特征的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计算得出阻力面.并进一步通过寻找阻力面突变点来确定分区阈值,最终确定通辽市域尺度生态功能的5大分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措施与指引.研究将市域生态要素在城市化下的动态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机关联并制定科学的分区策略,为市域生态空间的优化及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8(038)001【总页数】8页(P65-72)【关键词】“源-汇”理论;景观生态学;市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阻力模型【作者】张云路;李雄;田野【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1 市域尺度生态功能分区研究现状城镇化加快了我国城乡统筹建设的步伐。
基于流域面源污染过程的“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进展

DOI: 10.12357/cjea.20221001王金亮, 谭少军, 李梦冰, 倪九派, 周丙娟. 基于流域面源污染过程的“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3, 31(10): 1657−1667WANG J L, TAN S J, LI M B, NI J P, ZHOU B J. Research progress in source-sink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based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rocesses in watershed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3, 31(10): 1657−1667基于流域面源污染过程的“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进展*王金亮1,2, 谭少军3, 李梦冰1, 倪九派3**, 周丙娟1(1.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昌 330045; 2. 农业农村部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南昌 330045;3.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重庆 400716)摘 要: “源-汇”景观理论被推荐为耦合景观格局与面源污染过程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源-汇”景观格局配置有助于减少面源污染物输出, 从而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论文分别从“源-汇”景观识别、“源-汇”景观格局分析, 以及 “源-汇”景观对面源污染物的影响3个方面, 系统论述了基于面源污染过程的“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进展。
分析认为, 针对基于面源污染过程的“源-汇”景观识别, 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景观格局的意义上, 需要考虑多要素的空间耦合关系和综合作用, 来更好地判别特定面源污染过程的“源-汇”景观归属及其权重贡献。
同时, 针对“源-汇”景观格局分析, 经典的景观空间负荷比指数只适合于环境背景比较相似的流域或地区, 因此需要考虑量化更多的景观因子, 并构建适合跨流域且具有可比性的“源-汇”景观指数, 进而优化“源-汇”景观格局配置, 降低流域景观生态安全风险。
“源”“汇”景观理论与植物修复技术在非点源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源”“汇”景观理论与植物修复技术在非点源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现状发布时间:2021-04-14T06:48:03.93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作者:朱杰远[导读] 水污染一直是生态治理的重点,然而城市和工业建设不断加快大大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成本。
根据我国2019年生态环境部报告显示,中国许多河流流域受到大量污染,其中超过60%的水污染是由非点源(面源)污染引起的[1]。
上海清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72摘要:改善水质是当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的监测和控制难度更大,因此是水质修复工作的关键。
随着生态环境研究的不断进步,当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生态战略是恢复和重建流域生态系统,借助植物以及微生物控制非点源污染,恢复自然生态。
本文描述了“源一汇”景观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以及该理论在控制非点源污染中的作用。
应用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在发挥景观美学价值的同时发挥景观的生态效益。
此外,还讨论了植物在污水中的净化机理。
因水体恢复研究不仅侧重于单一学科,还需要生态、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在城市建设中,水体污染治理也往往与景观建设结合,因此研究景观变化与水生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分析景观与水质的综合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质修复;“源一汇”景观理论;非点源污染;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引言水污染一直是生态治理的重点,然而城市和工业建设不断加快大大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成本。
根据我国2019年生态环境部报告显示,中国许多河流流域受到大量污染,其中超过60%的水污染是由非点源(面源)污染引起的[1]。
非点源水污染指污染物从居民区等非特定地点,在降水等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的监测和控制难度更大,因此是水质修复工作的难点。
为了提高居民住宅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景观理论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 汇”景观理论的研究综述*田仁伟,赵翠薇▲,贺中华,徐志荣(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 研究异质景观中静态格局与动态过程的关系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㊂源汇景观理论的提出能较好地将动态的过程融入静态的格局之中,有利于分析生态过程的产生㊁发展和消亡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作用㊂并在洛伦兹曲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受空间尺度限制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景观指数,使定性分析过程与格局的关系转向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为研究景观生态效应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并在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以及土壤侵蚀等问题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运用㊂源汇景观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生态过程而言,不同的生态过程源汇景观类型的功能将重新被划分,且随着生态过程发展强度的变化也会进行源汇景观功能之间的转换,所以应加强景观格局对过程影响的机理性及生态环境的效应性研究,为流域景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㊁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㊂关键词: 景观格局,洛伦兹曲线,非点源污染,水土流失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63(2019)03⁃0024⁃06Research review of source⁃sink”landscape theory*TIAN Renwei,ZHAO Cuiwei▲,HE Zhonghua,XU Zhirong(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ic pattern and the dynamic process in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landscape ecology.The concept of source⁃sink”landscape theory can better in⁃tegrate the dynamic process into the static pattern,which is beneficial for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process of production,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Based on Lorentz curve theory,a landscape pattern assessment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namely the space⁃load contrast index, which is not restricted by spatial scale,and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and pattern.It has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ndscape,and is further applied in the study of basin landscape pattern,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soil erosion.The source⁃sink”land⁃scape pattern is directed at a specific ecological process,the functions of the source⁃sink”landscape will be re⁃di⁃vided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processes,and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source⁃sink”functions will appear as the intensity of the ecological process develop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effe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planning of the basin landscape,for the treatmen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basin 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pattern,Lorenz curve,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soil erosion0 引言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㊁城市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1-5]㊂异质景观中格局与过程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6-7],由于生态过程较为复杂,要将静态的格局与动态的过程联系起来仍存在许多挑战㊂因此,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格局与过程的关系变得非常有必要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许多相应的景观分析指数被提出[8-11],并试图分析动态的过程,由于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数学计算与分析,缺乏对生态学意义的深入探讨,仅从数量关系上很难反映出景观格局的生态效应[12]㊂陈利顶[13]基于大气污染物的研究,提出了 源 汇”景观格局理论,源景观能够起到正向加速生态过程的发展的作用,而汇景观可以起到负向延缓生态过程的发展的作用,在动态的过程中一些景观会起到 源”的作用,一些起到 汇”的作用,而有一些起到运输的作用,但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生态过程而言㊂基于洛伦兹曲线理论,通过研究不同景观类型在非点源污染过程中所起作用,从流域景观单元到流域出水口(监测点)的相对距离㊁高度和坡度3方面构建了不受空间尺度限制的景观评价模型 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14],从而将具有面状特性的景观单元与点状的监测数据联系起来,使定性描述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过程的转向定量描述成为可能,进而为研究静态格局与动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㊂常用于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㊁流域土壤侵蚀㊁水污染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研究可为流域景观格局合理规划㊁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及治理㊁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㊂1 源”㊁ 汇”景观的概念大气污染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厂㊁居民生活及交通废气等的排放[15],并可被视为大气污物染产生的 源”,一些可以吸附或降低大气污染物的建筑物或绿地则称之为 汇”,源和汇的提出能够准确地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来龙去脉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生态学中 源”和 汇”景观的概念,用于研究生态过程发生和消亡的过程[16]㊂源 汇”景观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景观生态平衡的原理[17]㊂通过合理规划源和汇景观,充分发挥空间格局的积极效应,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8]㊂2 源 汇”空间景观对比指数的引入在传统的景观空间分析中,通常采用一些典型的景观分析指数,如利用斑块平均面积㊁分维数等指数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的效应,但易受到土地分类的影响,不能准确刻画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19],由此引入源汇景观指数㊂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23],由源汇景观理论可知,一些景观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过程起到加强的作用,一些起到削弱的作用[24]㊂陈利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亦可称之为源汇景观指数[14],借用洛伦兹曲线理论[25],依据不同类型景观在此过程中贡献的差异,统计各类景观相对于流域出口(监测点)的相对距离㊁高度和坡度的累积面积,计算出距离㊁高程和坡度的指数,最后算出综合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综合分析景观格局贡献值[26]㊂考虑流域景观的贡献差异,源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27]: LWLI=Asource/[Asource+Asink](1)式中:Asource和Asink分别表示流域中源和汇景观的累积面积㊂LWLI值的变化范围为0.5~1.0,值越大表示流域景观空间布局利于促进土壤养分流失或土壤侵蚀等过程的发展,生态环境所受威胁越大;值越小则表明景观格局能减缓土壤养分流失的过程,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㊂实际上不同景观对非点源过程的贡献差异较大,仅考虑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不能准确表征景观格局对动态生态过程的影响机制㊂不同类型景观的土壤质地㊁植被类型和地形状况等因素对非点源污染过程贡献差异较大㊂在计算时需进行标准化处理,赋予一定的权重[27-29],其计算公式可表示: LWLI=∑m i=1Asource i×W i/∑m i=1Asource i×W i+∑n j=1A sin k j×W[]j(2)其中,W i和W j指不同类型源景观和汇景观所赋予的权重,赋予权重之后,景观指数的大小能清晰的刻画不同景观对非点源过程的贡献差异㊂不同类型景观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差异较大,且造成产生的贡献较为明显,在计算时需要考虑其所占比例,其计算公式为:LWLI=∑m i=1Asource i×W i×AP i/∑m i=1Asource i×W i×AP i+∑n j=1A sin k j×W j×AP []j(3)其中,AP i㊁AP j表示第i种源景观和第j种汇景观在流域总面积中所占百分比,LWLI值能体现出不同类型景观在非点源污染过程中的贡献差异,有利于分析格局与过程的关系㊂若源和汇景观的生态效应相同,则LWLI的值则为0.5[25]㊂最后利用距离㊁高程和坡度指数计算综合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LWLI′=LWLI distance×LWLI elevation/LWLI SIOP(4)由此可知,距离流域出水口(监测点)越近,景观空间布局对非点源污染过程贡献就越大,距离越远其贡献越小;高度越低其贡献越大,反之越小;坡度越大其贡献越大,反之越小㊂除此之外,根据流域出水口(监测点)的位置,可将计算的源汇景观指数与养分流失(土壤侵蚀)㊁水土流失等过程联系起来,评价景观格局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30]㊂3 源 汇”景观理论的应用3.1 源 汇”景观理论与非点源污染研究美国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将流域非点源污染定义为: 污染物以广域的㊁分散的㊁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水及地下水引起水质状况的恶化的过程”[31],与点源污染过程相比,其时空分布范围更广㊁不确定性更大㊁影响因素更多㊁作用过程更加复杂且监测较为困难[32-34],是造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水质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流域土壤养分流失㊁农业化肥的滥用以及废弃物的堆积等是造成非点源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使其加重的关键所在[35-36]㊂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全国湖泊㊁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和河流水质规划研究[37],研究得出治理流域非点源污染问题主要方法有两方面:其一是充分发挥流域内每一种景观对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作用,以减少多余污染物的产生;二是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格局对污染物的拦截作用,从而起到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和提高水质状况的作用[38]㊂由源汇景观理论可知,在非点源污染过程中,一些景观起到了 源”的作用,一些景观起到 汇”的作用㊂源汇景观类型的划分,有利于探讨不同景观在非点源污染的形成㊁发展和削减过程中所起的贡献作用,且景观空间格局对其过程有显著影响,因此从景观格局的布局角度来研究非点源污染问题可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39]㊂岳隽,王仰麟等[40]基于 源 汇”景观理论初步探索了流域景观格局对水环境保护的优化理念㊂陈利顶等[41]以于桥水库流域4个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流域源汇景观指数与流域出口非点源污染物监测值之间的关系㊂张亚娟,李崇巍等[42]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研究了城镇化背景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氮磷元素空间分异的影响作用㊂佟磊[43]基于源汇景观理论,研究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途径㊂刘芳等[44]定量研究长江上游源汇景观的分布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㊂孙然好等[26]通过收集海河流域2009年夏季26个子流域的总氮浓度数据,研究海河流域总氮流失状况与源汇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有效评价海河流域总氮流失对水质状况造成的危害㊂王瑛㊁张建锋等[45]基于源汇景观理论研究了太湖流域宜兴段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㊂黄宁等[46]基于源汇景观理论,研究了厦门市马銮湾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景观格局调控框架㊂蒋孟珍[47]基于遥感技术对九龙江河口区非点源污染 源 汇”结构进行了分析㊂李明涛等[48]对潮河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负荷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㊂连鹏[49]基于源汇景观理论,研究了无锡市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对水污染总量的控制㊂源汇景观理论能将动态过程融入静态景观格局之中,有利于研究格局与过程之间存在的关系㊂通过研究表明源汇景观指数(LWLI)能够较好反映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程的关系,使定量描述过程与格局的关系成为可能,可作为评价流域水质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45]㊂源汇景观指数的大小,进一步反映流域景观格局对非点源污染过程的贡献程度,通过景观格局的合理调整实现景观类型的增汇减源作用,最大程度发挥景观格局的生态效应,使污染源的产生得到控制,减缓污染发展过程,降低生态环境的危害㊂3.2 源汇”景观理论与土壤侵蚀研究土壤侵蚀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全球性突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降水或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导致土壤或养分发生流失,从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50-53],且土壤侵蚀会造成土壤肥力及土地生产力降低等问题,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损失,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54-59]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会造成景观的重新布局,对土壤侵蚀过程会起到重要影响[60-62]㊂根据源汇景观理论可知,一些景观类型起到加重土壤侵蚀过程的作用可划分为 源”,一些起到延缓土壤侵蚀过程作用的景观类型则可划分为 汇”[13],源汇景观的划分清晰地反映出流域景观与土壤侵蚀过程的关系,通过研究可为流域景观的合理规划㊁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㊂李海防等[63]基于 源 汇”景观理论,研究定西关川河流域的土壤水蚀问题,研究表明源汇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水蚀存在密切关系,能较好反映流域土壤水蚀规律㊂王金亮等[64]基于源汇景观理论,选取位于三峡库区的綦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源汇景观指数对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进行评价㊂杨孟等[62]基于 源 汇”景观理论,研究了岷江上游小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㊂李建丽[65]基于源汇景观理论,对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㊂源汇景观的划分能表征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且源汇景观指数的提出可作为评价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研究中,由于土壤侵蚀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土壤侵蚀过程基础等导致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66]㊂3.3 其他领域的应用李丽光㊁许申来等[67]基于源汇景观理论,采用2001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以及GIS技术识别沈阳城市热岛源区和汇区,并采用源汇景观指数评价沈阳土地利用布局模式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㊂李晶等[68]通过利用SWAT模型模拟的延河流域的41个子流域的水文响应单元,建立延河流域的 源 汇”水文响应单元景观格局指数,综合分析了延河流域景观格局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㊂方淑波等[69]基于源汇景观理论,研究浦东新区土壤重金属沿城乡梯度的分布特征㊂王琦等[70]基于源汇景观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安徽省宁国市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进行了研究㊂李道进等[71]基于景观生态学源 汇理论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进行了研究㊂韦薇等[72]基于源汇景观调控理论,对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水源区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途径进行了研究㊂马瑞明[73]基于 源 汇”景观格局理论,对深圳市温度调节服务进行了定量研究㊂丁影影[74]基于 源 汇”景观在绿道中的概念,对安徽省凤阳县绿道选线进行了研究㊂ 源 汇”景观理论的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㊂4 结语源 汇”景观理论充分体现了景观生态学中的平衡理念,为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可将动态的过程融入到静态的格局之中,阐述生态过程的产生㊁发展和消亡过程与格局的关系㊂基于洛伦兹曲线理论所构建的 源 汇”景观指数能够定量分析格局与过程的关系,研究可为景观格局的合理规划㊁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使人类活动及社会发展的强度维持在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力之下㊂但源汇景观只针对某一特定生态过程而言,一方面不同过程其源汇景观的功能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生态过程发展的强度变化也会导致源汇景观功能之间发生转换,且转换所影响因素较多,需进一步研究生态过程发生及发展机理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为探明源汇景观的生态学意义和适用条件提供参考㊂此外,所构建的源汇景观指数评价模型主要针对非点源污染和土壤侵蚀过程而言,但不同流域环境背景差异较大,造成景观的性质差异较大,且面上过程监测数据获取困难等导致所计算的源汇景观指数可比性较小,所以在计算时需要对其它影响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以利于不同流域之间源汇景观指数的比较和分析㊂由于研究案例有限, 源 汇”景观理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求能应用于更多领域,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 格局㊁过程㊁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OPDAM P,FOPPEN R,VOS C.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ecology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landscape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2001,16(8):767⁃779.[5] HAASE D,HALLE L.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s of landscape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2004,19:567⁃569.[6] 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生态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5):3⁃11.[7] ZENG H,JIANG Z Y,KONG N N,et al.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for a fast urbanization area:a case study of Longhua area,Shenzhen City[J].Acta Scientiarum Nat⁃u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0,36(6):824⁃831. [8] HE H S.An aggregation index(AI)to quantify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scapes[J].Landscape Ecology,2000,15(7): 591⁃601.[9] OLSEN E R,RAMSEY R D,WINN D S.A modified frac⁃tal dimension as a measure of landscape diversity[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Remote Sensing,1993,59:1517⁃1520.[10] O'NEILL R V,KREUMMER J R,GARDNER R H,et al.Indices of landscape pattern[J].Landscape Ecology,1998 (1):153⁃162.[11] TURNER M G,GARDNER R H.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0:3⁃16.[12] TISCHENDORF L.Can landscape indices predict eco⁃logical processes consistently?[J].Landscape Ecology,2001, 16(3):235⁃254.[13]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 源” 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6(5):1444⁃1449. [14] 陈利顶,傅伯杰,徐建英,等.基于 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 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J].生态学报,2003(11):2406⁃2413.[15] 丁峰,张阳,李鱼.京津冀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方向探讨[J].环境保护,2014,42(21):55⁃57.[16] 蒋文伟,刘彤,丁丽霞,等.景观生态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3):87⁃90. [17] 侯彦林. 生态平衡施肥”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J].生态学报,2000(4):653⁃658.[18] 胡巍巍,王根绪,邓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1):18⁃24. [19] 彭建,王仰麟,张源,等.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2):157⁃168. [20] 高超,朱继业,窦贻俭,等.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与原则[J].生态学报,2004,24(1):109⁃116.[21] 刘瑞民,杨志峰,丁晓雯,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6,27 (12):2709⁃2714.[22] 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 (1):69⁃72.[23] 陈利顶,傅伯杰,张淑荣.异质景观中非点源污染动态变化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6):808⁃816. [24] BASNYAT P,TEETER L D,FLYNN K M,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puts to coastal estuar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9,23(4):539⁃549.[25] 颜节礼,王祖祥.洛伦兹曲线模型研究综述和最新进展[J].统计与决策,2014(1):34⁃39.[26] 岳隽,王仰麟,李贵才,等.不同尺度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以深圳市西丽水库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07(12):5271⁃5281.[27] CHEN L,TIAN H,FU B,et al.Development of a new in⁃dex for integrating landscape patterns with ecological processes at watershed scale[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9,19 (1):37⁃45.[28] 孙然好,陈利顶,王伟,等.基于 源” 汇”景观格局指数的海河流域总氮流失评价[J].环境科学,2012,33(6): 1784⁃1788.[29] LIN B.A study on soil erosion factors extrac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erosion intensity based on RS and GIS in Anding District in Dingxi City[D].Gansu: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30] YUE J,WANG Y L,LI G C,et al.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spatial difference on water quality at differing scales:a case study of Xili reservoir watershed in Shenzhen City[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12):5271⁃5281.[31] LEE S I.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J].Fisheries,1979 (2):50⁃52.[32] 郑一,王学军.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105⁃110.[33] 路月仙,陈振楼,王军,等.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3(11):22⁃26. [34] 鲍全盛,王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望[J].地理科学,1996(1):66⁃72.[35] 王晓燕,秦福来,欧洋,等.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以密云水库北部流域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3):1098⁃1105.[36] 陈利顶,傅伯杰,张淑荣,等.异质景观中非点源污染动态变化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02(6):808⁃816. [37] 鲍全盛,毛显强,王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望[J].上海环境科学,1996(5):11⁃16. [38] 郑涛,穆环珍,黄衍初,等.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5(2):31⁃34.[39] BASNYAT P,TEETER L D,FLYNN K M,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puts to coastal estuar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9,23(4):539⁃549.[40] 岳隽,王仰麟,李贵才,等.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理念初探[J].地理科学进展,2007(3):38⁃46. [41] 张淑荣,陈利顶,傅伯杰.于桥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控制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04(2):232⁃237. [42] 张亚娟,李崇巍,胡蓓蓓,等.城镇化流域 源⁃汇”景观格局对河流氮磷空间分异的影响 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17,37(7):2437⁃2446. [43] 佟磊. 源⁃汇”景观调控理论的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途径初探 以深圳市西丽水库水源保护区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7):72⁃73.[44] 刘芳,沈珍瑶,刘瑞民.基于 源⁃汇”生态过程的长江上游农业非点源污染[J].生态学报,2009,29(6):3271⁃3277.[45] 王瑛,张建锋,陈光才,等.基于 源⁃汇”景观的太湖宜兴段入湖港口水质时空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2,31 (2):399⁃405.[46] 黄宁,王红映,吝涛,等.基于 源⁃汇”理论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景观格局调控框架 以厦门市马銮湾流域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0):3325⁃3334. [47] 蒋孟珍.基于遥感技术的九龙江河口区非点源污染 源⁃汇”结构分析[D].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2.[48] 李明涛,王晓燕,刘文竹.潮河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负荷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8):2296⁃2306.[49] 连鹏.基于水污染总量控制的无锡市土地利用管制分区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50] 南秋菊,华珞.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6⁃95. [51] 李占斌,朱冰冰,李鹏.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8(5):802⁃809.[52] 原立峰.近50年来鄱阳湖流域降雨㊁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1.[53] 傅伯杰,徐延达,吕一河.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尺度特征与耦合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7):673⁃681.[54] 李占斌,朱冰冰,李鹏.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8(5):802⁃809.[55] 郑粉莉,王占礼,杨勤科.我国土壤侵蚀科学研究回顾和展望[J].自然杂志,2008,30(1):12⁃16. [56] 李智广,曹炜,刘秉正,等.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57⁃62. [57] 刘震.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及主要任务[J].理论探讨,2002(7):31⁃33. [58] 朱高洪,毛锋.我国水土流失影响辨识与直接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2007(8):4⁃7.[59] 田卫堂,胡维银,李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4):204⁃209. [60] 吴秀芹,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6):576⁃584. [61] 胡巍巍,王根绪,邓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1):18⁃24. [62] 杨孟,李秀珍,杨兆平,等.岷江上游小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1):2512⁃2519.[63] 李海防,卫伟,陈瑾,等.基于 源” 汇”景观指数的定西关川河流域土壤水蚀研究[J].生态学报,2013,33(14): 4460⁃4467.[64] 王金亮,谢德体,倪九派,等.基于源汇景观单元的流域土壤侵蚀风险格局识别[J].生态学报,2017,37(24): 8216⁃8226.[65] 李建丽.基于 源 汇”理论的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66] 刘宇,吕一河,傅伯杰.景观格局-土壤侵蚀研究中景观指数的意义解释及局限性[J].生态学报,2011,31(1): 267⁃275.[67] 李丽光,许申来,王宏博,等.基于源汇指数的沈阳热岛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2):3446⁃3452. [68] 李晶,周自翔.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7):933⁃944.[69] 方淑波,崔曲,庞慧焕,等.基于源汇理论的浦东新区土壤重金属沿城乡梯度的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6, 35(3):772⁃780.[70] 王琦,付梦娣,魏来,等.基于源 汇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2):4546⁃4554. [71] 李道进,逄勇,钱者东,等.基于景观生态学源 汇理论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23(S1):53⁃59.[72] 韦薇,张银龙.基于 源 汇”景观调控理论的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途径 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水源区保护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1,27(2):71⁃77. [73] 马瑞明.基于 源 汇”景观格局分析的城市温度调节服务定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6. [74] 丁影影.基于 源 汇”理论的县级城市绿道选线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收稿日期:2018-11-12;修回日期:2018-11-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032;u1612441)㊂作者简介:田仁伟(1995-),男,贵州平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㊂▲通讯作者:赵翠薇(1968-),女,贵州大方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