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束形成算法及其新进展
一种新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

一种新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天线波束形成技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精准的波束形成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通信效率,不仅能够实现无线通信的最佳接收方向,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从而达到节约电能、提高无线通信效果的目的。
为此,本文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率的波束形成。
该算法利用多普勒反射原理,结合改进的最小均方根算法,通过改变天线指向,来形成所需的波束方向。
同时,利用标签辨识算法和改进的K-means算法,来同时拓展多普勒信号接收器的范围。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信号的定向性,抑制干扰信号,从而提高信号的利用率和信道的容量。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多普勒测向原理、改进的最小均方根算法、标签辨识算法和改进的K-means算法。
首先,简要介绍了多普勒测向原理,详细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然后,针对最小均方根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其符合实际使用中的要求, n接下来介绍了标签辨识算法和改进的K-means算法,这些算法可以对波束形成技术有重要的应用作用。
最后,本文以数值实验的形式,证明了新算法的有效性。
测试结果表明,新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可以更好地控制信号的定向性,抑制干扰信号,从而提高信号的利用率和信道的容量。
因此,本文提出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波束形成技术的性能。
总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
该算法结合了多普勒反射原理,结合改进的最小均方根算法,标签辨识算法和改进的K-means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信号的利用率和信道的容量。
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提出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波束形成技术的性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
接收波束形成算法

接收波束形成算法接收波束形成算法是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旨在提高信号传输的效果和质量。
波束形成算法是通过改变天线的辐射特性,将信号聚焦在特定方向上,从而增强信号的强度和减小信号的干扰。
本文将介绍波束形成算法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来了解一下波束形成算法的原理。
波束形成算法主要依赖于天线阵列的技术,即将多个天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天线阵列。
通过控制每个天线元件的相位和振幅,可以实现波束的形成和指向。
波束形成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的相位和幅度信息,通过合理的信号处理和优化算法,使得波束的主瓣指向所需接收信号的方向,并抑制其他方向的干扰信号。
这样可以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和系统的容量。
波束形成算法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
通过波束形成,可以将信号的能量聚焦在特定的方向上,从而在有限的功率和频谱资源下,实现更远距离的信号传输。
其次,波束形成算法还可以用于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抑制干扰信号,可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减小误码率,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波束形成算法还可以用于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用户分集和空间复用。
通过将不同用户的波束指向不同的方向,可以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信号隔离和资源共享,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波束形成算法也在不断演化和改进。
未来,波束形成算法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波束形成算法的性能和效果。
目前的波束形成算法主要针对理想条件下的信号模型进行设计和优化,而实际的通信环境存在着复杂的多径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和信道变化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设计适应于实际场景的波束形成算法。
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多天线阵列的波束形成算法。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天线阵列上,而实际的无线通信系统往往采用多天线阵列来实现更高的容量和效率,因此需要研究多天线阵列的波束形成算法和优化策略。
测绘技术中的波束形成原理解析

测绘技术中的波束形成原理解析波束形成(Beamforming)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绘技术中的关键原理,它具有重要的地理信息获取功能。
本文将分析波束形成的原理及其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并讨论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一、波束形成原理简介波束形成是一种通过改变天线阵列中天线的相位和振幅来控制信号主瓣(main lobe)方向的技术。
简单来说,波束形成可以使天线的感知范围聚焦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从而提高信号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波束形成技术的基础是多个天线的组合,这些天线通过相位控制和加权信号进行波束的形成。
相位控制决定了天线阵列中每个天线的发射和接收间的时间差,而加权信号则决定了每个天线对信号的贡献程度。
通过合理的相位控制和加权信号的配比,波束形成可以实现从多个方向接收和发射信号。
二、波束形成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1. 雷达测绘波束形成在雷达测绘中具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
通过合理的波束形成,SAR可以实现很高的分辨率,从而提供精确的地理信息。
此外,波束形成还可以抑制杂波和干扰信号,提高雷达信号的质量。
2. 海底测绘在海底测绘中,波束形成被用于侧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深仪等设备。
这些设备通过控制声波的发射和接收角度,实现对海底地形的高精度测绘。
波束形成可以减少多次测量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提高测绘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技术在大规模地理信息获取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波束形成技术,遥感卫星可以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进行聚焦,从而提高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波束形成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高精度的遥感测量,为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提供支持。
三、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测绘需求的不断增长,波束形成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拓展。
在传统的波束形成技术基础上,出现了多个改进和扩展版本,如自适应波束形成、非线性波束形成等。
这些新技术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还扩大了波束形成的应用领域。
雷达信号处理中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雷达信号处理中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雷达信号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其可用于多种领域。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事用途,雷达信号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波束形成技术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它可以优化雷达信号的接收质量,为后续的信号处理和目标探测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一、波束形成技术的定义及原理波束形成技术是一种通过对雷达接收机输入信号进行加权和相位调节来产生一定方向的接收模式的信号处理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控制输入至系统的多个信号的相位和振幅,达到控制信号的辐射方向和接收方向的目的。
波束形成技术可以通过对多通道雷达接收机输入信号的相位进行调节和加权,控制辐射方向和接收方向的模式。
将波束形成技术应用于雷达信号处理中,可以改善雷达接收信号的质量,提高雷达对目标的探测效果。
二、波束形成技术的应用1.军事领域在军事领域中,波束形成技术主要应用于雷达目标探测和跟踪等方面。
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形成操作,可以优化雷达信号的接收效果,提高对目标的探测能力。
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设置不同的接收模式,使雷达对不同的目标进行精准探测和跟踪。
2.民用领域在民用领域中,波束形成技术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可以将波束形成技术用于雷达气象探测中,可以对天气现象进行跟踪和预测。
此外,波束形成技术也可以用于地震探测和资矿勘探等领域中,提高雷达信号的质量,精准探测目标。
三、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波束形成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目前,波束形成技术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目标识别能力不足。
由于目标特征的复杂性,很难通过单一的模式来对目标进行识别。
2.精度不高。
在进行波束形成时往往需要对相位进行微调,而这需要比较高的精确度。
3.算法复杂度高。
当前大多数波束形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都比较高,需要较为高端的计算设备来支持。
当前,波束形成技术在模式设计、算法改进以及硬件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
未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波束形成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是现代声纳技术的一项核心技术,它基于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声纳探测的精度和准确度,是水下探测、海底勘探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下面我们将围绕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展开详细介绍。
一、多波束声纳原理多波束声纳是指利用一组多个不同方向的声束,同时扫描某一区域,获取该区域内每一点的信号信息,再通过波束合成技术,将这些信号相加得到一幅具有更高精度和准确度的声纳图像。
多波束声纳的波束方向角度与信号相位和半波长有关,通常需通过解析复杂的三维声场来计算。
二、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核心是波束形成理论,波束形成是采用一组传感器(声呐阵列)接收到的多个信号,经过信号处理、脉冲压缩等方式,得到指向某个方向的波束信号的一个过程。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是通过改变波束的方向角和宽度,进而优化声纳探测效果和探测距离的一种技术。
下面是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几个重要步骤:1. 阵列设计:多波束声纳的性能与阵列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都有关系。
在阵列设计时需要考虑管道尺寸、声波频段、扫描范围等因素,选取合适的阵列设计方案。
2. 采集声纳数据:采集声纳数据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信号源和散发机,通过声传感器采集回波信号。
可分为调制信号或无调制信号两种,需要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
3. 信号处理:处理采集到的回波信号,消除噪声干扰,压缩信号,得到多个波束信号。
4. 波束形成:将多个波束信号加权叠加,得到更准确和精细的目标信号。
通常采用哈达马变换、平均化处理、最大熵滤波算法等进行波束形成。
5. 显示结果:将波束形成后的结果以图形展示出来,帮助探测人员更直观的了解声纳探测结果。
三、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应用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水下探测、海底勘探、海洋资源调查等领域。
在水下探测方面,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可以提高探测的精度和准确度,帮助探测人员更准确地判断和识别目标信号,从而更好的实现探测。
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实现

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实现多波束形成(Multi-beamforming)是一种通过使用多个天线元素来形成多个波束(beam)的技术,以增强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质量和容量。
多波束形成可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移动通信系统(如LTE和5G)以及卫星通信系统等。
本文将介绍多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实现。
多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元素的互相合作来形成多个波束,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传统的单波束系统只能向特定方向发送和接收信号,而多波束形成系统可以同时向多个方向发送和接收信号,从而实现更高的信号覆盖范围和通信容量。
1.天线阵列设计:多波束形成需要使用多个天线元素来形成多个波束。
因此,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天线阵列结构,以满足系统对多个波束的要求。
常见的天线阵列结构有线阵、面阵和体阵等,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结构。
2.信号采集:多波束形成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
首先,系统需要对每个天线元素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集,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
随后,通过使用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进行滤波等前处理操作。
4.数据处理:多波束形成系统需要对合成的波束进行数据处理。
首先,系统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提取出有效的数据信息。
随后,可以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误码纠正和信号增强等处理操作,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5. 多用户接入:多波束形成系统通常需要同时支持多个用户的接入。
为了实现多用户接入,系统需要采用多用户的接入技术,如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或正交分频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等。
通过使用这些技术,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频率资源上同时支持多个用户的通信。
需要注意的是,多波束形成系统的实现需要考虑到系统复杂性和成本等因素。
波束合成算法

波束合成算法波束合成算法是一种用于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它可以将多个天线的信号进行合成,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波束合成算法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高速、高质量的通信需求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单天线通信系统在传输速率和通信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波束合成算法被提出并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波束合成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多个天线的信号进行合成,形成一个更强的波束,从而增强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能力。
具体而言,波束合成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波束形成和波束跟踪。
1. 波束形成在波束形成阶段,系统利用多个天线发射的信号相位差异来形成一个指向特定方向的波束。
通过调整每个天线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将波束的主瓣指向所需的方向,并将副瓣的能量降低,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效果。
2. 波束跟踪在波束形成之后,波束合成系统需要实时跟踪目标信号的方向,以保持波束的指向。
波束跟踪算法通过不断调整每个天线的相位和幅度,使得波束能够随着目标信号的移动而跟踪,并保持最佳接收状态。
三、波束合成算法的应用波束合成算法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无线通信系统波束合成算法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合成波束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通信质量。
特别是在高速移动通信环境下,波束合成算法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2. 雷达系统雷达系统需要对目标进行准确的探测和跟踪。
波束合成算法可以帮助雷达系统形成更为集中的波束,从而提高目标的探测概率和测距精度。
同时,波束跟踪算法可以保持波束的指向,随着目标的移动进行实时跟踪。
3. 无线电天文学无线电天文学需要对天空中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接收和分析。
波束合成算法可以帮助天文学家将多个天线的信号合成为一个更为敏感的接收系统,从而提高无线电天文观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四、波束合成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波束合成算法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南航波束形成课件

02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介绍
波束形成技术
波束形成技术是一种利用多个天 线阵元接收信号并合成定向波束 的方法,以提高信号的接收增益 和抗干扰能力。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是指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在波束形成领域的研究 成果和技术应用。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的优势
1 2
3
高增益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能够实现高定向增益,提高信号的接收灵 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未来应用前景
5G通信
利用南航波束形成技术提升5G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雷达探测
应用于雷达探测系统,提高目标检测和跟踪的精度。
智能感知
结合人工智能和南航波束形成技术,实现智能感知和物联网应用。
THANKS
空时二维波束形成算法
空时二维波束形成算法是一种结合了空 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信号处理方法,通 过对空间和时间域的信号进行联合处理
,实现更高效的信号检测和跟踪。
空时二维波束形成算法的优点是能够更 好地利用信号环境信息,提高信号处理
性能。
缺点是需要更多的信号处理资源和计算 量,实现难度较大。
04
南航波束形成实验结果与分 析
宽频带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适用于宽频带信号处理,能够满足现代通 信和雷达系统的需求。
低副瓣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的副瓣抑制性能优异,能够有效降低干扰 信号的影响。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的应用场景
通信系统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可用于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等领域,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雷达系统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可用于雷达目标检测、跟踪和成像,提高雷达的抗干扰和低空探测能力。
电子战系统
南航波束形成技术可用于电子战领域,实现定向干扰和抗干扰,提高电子战系统的作战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diagd 1 d 2 m E N ed 1 ed 2 em
1 2 d d 1 d 2 m 按大小顺序排列
Span [ ES ]和Span [ EN ]:信号子空间、噪声子 空间。 Span [ ES ] Span [ A( )] 由哈米特特性知: Span [ ES ] Span [ EN ] Span [ E N ] Span [ A( )]
当DOA较小时,空域采样间 隔较小,空域采样率较高,空 域频率高,见图(a)。而 DOA很大时候,可以认为空 域采样间隔较大,空间采样率 较低,空域频率较低,见图 (b)。所以在固定的阵列间 距的情况下不同DOA 对应于 不同空域频率。
不同DOA情况空域频率
假设接收到信号的DOA不同,其空域频率也不同, DOA从[0,π/2] 增加,其空域频率下降,所以,我们认为阵列接收到的信号是多种 空域频率信号的叠加,如果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FFT变换(或其他变 换),得到其空域频谱,即不同DOA对应的空域频率就会显示出来。 根据前面,空域频率为:
数学表达 阵元i接收到第n个信源的输出:
X in (t ) Sn (t ) exp{ j 2 (i 1)l
d
cos n
} ni (t )
X i (t ) Sn (t ) exp{ jk (i 1) cos n } ni (t )
n 1
k 2
H EN ( ) 0
利用正交关系,构造 MUSIC空间谱估计式:
*
PMUSIC ( ) [ ( ) E N E ( )]
H H N
1
一维搜索: 0 2 1 L H 实际: R YKYK L K 1 A( ) Span EN Span H 1 H PMUSIC ( ) ( ) EN EN ( )
... ... 1 ( d ) S1 (t ) n1 (t ) ... ... 2 ( d ) S2 (t ) n2 (t ) ... ... ... ... ... ... ... ... m ( d ) Sd (t ) nm (t )
波束形成算法及其新进展
张小飞 2005/4/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
目 录
§0.引言 §1.阵列天线的统计模型和DOA估计 §2.常用的波束形成算法 §3.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及其改进 §4.采样协方差求逆SMI算法改进 §5.其他波束形成算法 §6.总结
引言
波束形成是阵列信号处理、智能天线系统中一重要技术 使用阵列天线的优点: -提高系统的容量 -提高系统的性能 -抑制干扰和噪声 -节省功率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SNR=-15 SNR=5 SNR=15
由图3-2可以看出随着信噪 比的提高波束形成的效果下 降。这是因为接收信号的协 方差矩阵R中对应的小特征 值的扰动引起的。
0.1 0
0
10
20
30
40 DOA
50
60
70
80
90
图3-2 DOA=20o的波束形成方向图
3.2.2基于频域LMS的自适应算法的结构
基于频域LMS的自适应算法结构见图3.2所示,该算法先对输入信号进 行FFT变换,再通过LMS算法实现了在频域上进行波束形成。根据前面 分析知道:通过对阵列天线接收到的信号x(n) 进行FFT,经过FFT后的 r(n),自相关性下降,呈带状分布,这样LMS算法收敛速度就很快。当 存在相干信源,假设它们DOA不同,相干信源在时域相干,但在频域 是不相干的,所以基于频域LMS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对相干信源具有 鲁棒性。
DOAs = [10 25 60]; snr = 20;
图2-1
第二章 常用的波束形成算法
2.1波束形成的 最佳权向量
通过调整加权系数完成 的,阵列的是对各阵元 的 接 收 信 号 向 量 x(n) 在 各阵元上分量的加权和。 则输出可写作
* y(n) w H x(n) wm xm (n) m1
x(n)
FFT
r(n)
LMS
Y(n)
图3.2基于频域LMS的自适应算法的结构
基于频域LMS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FLMS-ABF)如下: 1) 对输入信号进行FFT,用矩阵表示为
r (n) Wx (n) 其中:W为频域变换矩阵,酉矩阵,表示为:
Learning Curve 20 0 -20 -40 LMS RLS
MSE/dB
-60 -80 -100 -120 -14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由图3-1可以看出RLS方法 Iteration 只需迭代十几次就收敛到 满意的值,而LMS方法需要 经过一百多次迭代才收敛。 图3-1 LMS和RLS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的学习曲线
-160
3.2 变换域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最小均方(LMS) 自适应波束形成 算法是一种较简单、实用的自适 应波束形成算法。LMS 的优点 是结构简单,算法复杂度低,易 于实现,稳定性高;缺点主要是 收敛速度较慢,因而其应用也受 到一定的限制。分析表明,影响 LMS自适应波束形成器收敛速度 的主要因素是输入信号的最大、 最小特征值之比,该值越小收敛 就越快。为了提高收敛速度,人 们把频域滤波的方法加以推广得 到变换域的自适应滤波方法。
Bartlett 波束形成算法是使得波束形成的输出功率相对 于某个输入信号最大。
arg max [ E{w H x(n) x H (n) w}] w
wba a( ) a H ( )a( )
2.3 波束形成的准则
· 最大信号噪声比准则(MSNR) 使期望信号分量功率与噪声分量功率之比为最大。但是必须知道噪声的统计 量和期望信号的波达方向。 · 最大信干噪比准则(MSINR) 使期望信号分量功率与干扰分量功率及噪声分量功率之和的比为最大。 ·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SE) 在非雷达应用中,阵列协方差矩阵中通常都含有期望信号,基于此种情况提 出的准则。使阵列输出与某期望响应的均方误差为最小,这种准则不需要知 道期望信号的波达方向。 · 最大似然比准则(MLH) 在对有用信号完全先验无知的情况,这时参考信号无法设置,因此,在干扰 噪声背景下,首先要取得对有用信号的最大似然估计。 ·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准则(LCMV) 对有用信号形式和来向完全已知,在某种约束条件下使阵列输出的方差最小。
频域LMS自适应波束形成 降维的频域自适应波束形成 小波域自适应波束形成 小波包变换自适应波束形成
3.2.1阵列接收信号分析 两个相邻阵元接收到的信号不同之处在于相位差 ,空域 采样间隔,这决定了信号空域频率。
kd sin 2
d sin
从公式可以看出空域采样间隔与波达方向(DOA)有关。
Compare at Different Sample(DOA=20)
仿 真 2 : LCMV 波 束 形 成方法在不同快拍数情 况下的比较 仿真中阵列中的天线数 为16,阵列之间间距为 半波长,信道为AWGN, 在SNR为-15,快拍数分 别为2000,200和20的 情况下,我们用计算机 分别仿真出LCMV方法在 不同快拍数情况下得到 的波束形成方向图。 DOA分别取5o,20o,30o, 40o,50o和60o。
图2-1
M
约束条件:
min E y(t )
w
2
ˆ w minw R
H w
wH a( d ) 1
这个问题很容易用Lagrange乘子法求解。 波束形成器的最佳权向量为
wopt R Leabharlann a( d )该方法为 LCMV
此方法涉及到矩阵求逆,又称为SMI
2.2 Bartlett 波束形成算法
4.1 常用自适应波 束形成算法 LMS 最小均方 RLS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比较
仿真中阵列中的天线数为 16 ,阵列之间间距为半波 长 , 信 道 为 AWGN , 在 SNR 为 30 时,样本数为 320 的情况下,我们用计算机 分 别 仿 真 出 LMS 方 法 和 RLS方法的两种自适应波束 形成方向图。 DOA 分别取 5o , 20o , 30o , 40o , 50o 和 60o。期望的DOA为30o 。
l
,i 1,2,...,m
其中:d : 为信源数
X 1 (t ) 1 (1 ) 1 ( 2 ) X (t ) ( ) ( ) 2 2 2 2 1 Y (t ) ... ... ... ... X m (t ) m (1 ) m ( 2 )
固定阵 (仅取决于)
1.2、 DOA估计(Direction Of Arrival)波达方向 MUSIC算法 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
Y AS n 取协方差矩阵 R E YY H ARS A H 2 I RS E SS H — 满秩矩阵(独立信源) R为正定、哈米特矩阵, 进行特征分解
表1三种统计最佳波束形成方法的性能比较
2.4 仿真
Compare at Different SNR (DOA=20)
仿真一: LCMV 波束形成方法在 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比较 仿真中阵列中的天线数为 16 ,阵 列之间间距为半波长,信道为 AWGN , 在 快 拍 数 为 200 , SNR 分别取 -15 , 5 和 15 的情况下,我 们用计算机分别仿真出 LCMV 方 法在不同 SNR 情况下得到的波束 形成方向图。DOA分别取5o,20o, 30o,40o,50o和6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