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2020届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的政治演变、经济发展、思想理论 课件(82张)——近代中国

第二篇
近代篇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历史
三、政治制度近代化的设计 1.维新思想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 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 (2)内容: 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制; 倡西学。
第13页
第二篇
近代篇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历史
第16页
第二篇
近代篇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历史
(4)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 众运动相结合。
第27页
第二篇
近代篇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历史
2.把握一个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主革命思想发 展的关系 (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挽救民 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先后爆发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翻 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也使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 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22页
第二篇
近代篇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历史
(4)清政府政策调整: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调 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 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 立民主共和政体。 (6)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7)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 存行列。
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考点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故选A。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A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90年代),B创办于百日维新时期(1898年);1905年,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次年(1902年)开始,废除八股文。由此可知,此题选C。
C.科举制度废除
D.废除八股文
8.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有
①《狂人日记》②《骆驼祥子》③《孔乙己》④《雷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9.荣毅仁,中国著名的民主人士。追溯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可归结为“创办—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轨迹,这一轨迹也印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总体特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特征: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①北洋西学堂②南洋公学③福州船政学堂④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7.(2019年山东青岛卷)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02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4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中国

课题:中国近代史(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中国●学:时间:原因:经过: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影响:问题1:《辛丑条约》的哪些条款表明清政府是洋人的工具?哪些条款意味着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经济基础:思想基础:背景:辛亥革命组织基础:武昌起义:经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制定约法结果:影响:问题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原因:经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表现:(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影响:时间:理论来源:思想:三民主义内容:评价:时间:原因: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衣:食:社会生活:住:行:传媒:专题1:运用多种史学范式解读辛亥革命。
专题2:概况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和影响。
思:【疑难解析】★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影响和认识1.列强侵华的实质: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2.侵华的基本特征:(1)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2)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
3.经济侵华方式的变化:(1)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2)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列强侵华的影响: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先进的政治制度、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1)主观上: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打断了中国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其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板块二中国近代史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25年海南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12
5
2
1
百分比 22.6
38.7
16.1
6.5
16.1
举例 “中华” “民生” “蝶球” “七七” “征东”
A.民族工业发展的水平 C.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B.革命思想传播的范围 D.阶级矛盾激化的过程
10.(2024·南充)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
爷”“大人”,而改为“先生”“同志”等称呼。这里的“革命”指( B )
3.(2024·长春)“火车轮船,剪辫易服,洋酒西餐”,以上信息反映了( C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传统封建思想的根除 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2024·广东)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 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D ) A.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B.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C.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D.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5.(2024·赤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
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
117434500元。这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
A.开始出现
B.受到压迫
C.迅速发展
D.再度受挫
6.(2024·黔东南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万余枚增至 128.4万余枚,增长165.3%;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188.9%。出现这种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C.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D.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202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二(中国近代史)

202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二(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林则徐虎门销烟(识记):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世界禁毒日(6月26日)的起源。
(认识虎门销烟浮雕)2.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①时间:1840年~1842年②影响: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结束了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南京条约》的内容(理解):①时间: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千山顶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内容: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口诀:赔款割地通商议税)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理解):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②发动国家及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借“调停”之名谋取利益③暴行: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④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的门户被进一步打开。
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更强的冲击和更大的灾难(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在强烈刺激下,清廷的部分有识之士走上了人士对手、学习西方的探索之路(洋务运动)。
5.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平方公里领土(识记):近代史上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北方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识记):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7.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理解):①签订时间: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④近代报和电话等工业 革命的产物,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 进程,表明了中国逐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 明转变。
• (4)从全球化史观看,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 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大大促使近现代中国更 快地融入全球,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 • ①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 车、汽车和飞机等新式工具,大大缩短了与 世界的距离。 • ②邮政、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大 大加强与世界的联系,特别是新时期,中国 积极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同 世界各国、地区加强经贸文化的交流,逐步 融入了世界。
• (5)从社会史观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 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统治者上层到平 民阶层、从个人到群体,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都发 生了变化,逐步接受了近代文明的事物,这是社会 的进步。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社会日 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人与环境关系等都发生了巨 大变化。 • (6)从生态史观看,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 促进了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 污染、破坏等消极作用。今天国家大力注重生态建 设,强化环保意识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社会风尚。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 由图示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 因素;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 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 (2)从政治上看,它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 命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不断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 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 (3)从近代化史观看,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和 习俗变迁表明中国近现代生活的逐步近代化。 • ①近代以来服饰从长袍马褂发展到今天的西装、五 彩缤纷的休闲服装,说明了服装发展以休闲、舒适、 保健为主流,表明现代化的潮流。 • ②中国的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到今天中西 餐相互并存局面,反映出现代化的气息。 • ③中国社会习俗、社交礼仪的变化,深受民主、自 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也表明人们思想走向近代化。
• (3)历史影响 •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 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进 程的发展。③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 的束缚,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 便于融合西方文明的积极成分。
• 2.运用多种史观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 变迁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是物质生活、交 通、通讯、大众传媒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 变化,学习时可以运用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 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不同的 史观,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理解。 • (1)从革命史观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是伴随着外国入侵而来的,也破坏了中国具有民族 特色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吸收西方 优秀、健康的文明成果,保留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 物质生活和文化特色成为重要的话题。
• 2.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 制作用;对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 进作用。
• [针对训练1](2014·江苏·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 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 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 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 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 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 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 瓦解的征象是( )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和 影响 • (1)原因 • ①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 成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传入。 •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 ③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 • ④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 (2)特点 • 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程度及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 • ②呈现地域性的严重不平衡,大城市西化程 度明显,广大农村则呈现出落后封闭的状态。 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 点,但又保留民族特色。 • ④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
活的变迁
主 干 结 构
考 点 突 破
•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 工业的兴起
•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1)四个表现 • 外商企业出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官僚资本主义 (洋务企业、四大家族)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2)一个主体 • 整个近代社会,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3)一个特征 • 经济结构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质。
•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 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 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迅速, 重工业发展较慢,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地区 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 义、本国封建势力,难以独立发展。
• [针对训练2](2014·安徽·15)“吾国纱厂事业, 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 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 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 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 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 A.①③ B.②④ • C.①④ D.②③
• [针对训练3](2014·江苏·6)下面漫画《发辫 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 人( )
• • • •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可以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 C [解析] 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代表 崇尚西洋,还保留一部分表示保留国粹,这 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故选C项。
• (2)从文明史观看,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工 具、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国近现 代文明的发展。 • ①物质上的衣、食、住、行都在近代以来不断地走 向先进和文明,反映了中国文明的扩展。 • ②社会习俗上,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礼俗;报 刊、电影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着人们文 化修养的提高和视野的不断开阔。这一切改变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表明了人们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