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2018精简版)

专题一国际政治

联合国与可持续发展

193个主权国家,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一、联合国的建立

1.联合国建立的背景

①国际联盟瓦解,呼唤新的国际组织诞生;

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③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联合国建立的准备

①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

②1942年1月,26国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表明世界反

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宣言中首次使用“联合国家”。

③1943年10月,苏、英、美、中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一项《关于普遍安全的

宣言》(即莫斯科四国宣言)。

④1943年11月,美国、英国和苏联领导人在德黑兰的会晤。

⑤1944年8月至10月,苏、美、英3国和中、美、英3国先后在华盛顿的敦

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由中、法、苏、英、美五国担任常任理事国。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室创建联合国的第一个具体步骤。提出了“联合国”这个名称。

⑥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会议上,宣布于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

合国制宪会议,即表决“五大国一致”的原则,使安理会各常任理事国因此而享有“否决权”

二、联合国概况

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每年的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1.联合国歌

2.联合国的徽记和旗帜

3.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设有办事处

4、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的宗旨: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③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④协调各国行动

(2)联合国的原则:

①权利平等

②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容侵犯

③不干涉他国内政

④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各国和睦相处

5、联合国的组织与机构

(1)主要机关(6个)

①联合国大会:

联大下属机构——人权理事会:2006年3月15日成立。中国成为人权理事会的首届理事国。

②安全理事会:

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④托管理事会(自1994年已经不工作,机构保留)

⑤国际法院

⑥秘书处

(2)联合国的专门机构(15个)

(3)联合国的相关组织(4个)

三、联合国的作用

1、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2、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联合国在裁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联合国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

四、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1.9.21第26届联大召开)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作用:

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完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五、联合国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

(一)全球人口问题更加突出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1、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2、普及小学教育

3、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

4、降低儿童死亡率

5、改善产妇保健

6、与艾滋病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

8、全球合作促进发展

(二) 全球整体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并不突出。

2.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3.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4.20世纪3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性问题。

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引起的环境变化:

1.气候变暖

2.海平面上升

3.水分失衡和生态变化

4.热带气旋北移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

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②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

③减缓气候变化;

④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⑤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

意义

1) 推动各方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2) 促进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力支持:

3) 通过国际间合作,推动所有缔约方共同履行减排义务。

(三) 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1)森林衰退问题

(2) 土地退化问题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3) 淡水不足问题

思考题

1、联合国建立的背景

2、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3、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4、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5、《巴黎协定》的意义

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

7、自然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

8、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

专题二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一、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

1.为什么台湾问题会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1)朝鲜战争爆发(主要原因)

(2)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以上两点使得彻底失去解放台湾的机会

2.中国领导人对台湾的态度

毛泽东:我们要解放台湾,我们一定能解放台湾

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江八条

胡锦涛:胡六点

习近平:四个方面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的坚持共同政治基础

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

3.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

①美国、日本的支持

②台湾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③美国想利用台湾制约中国

④确保台湾的存在能够确保美国在亚太的地位

⑤日本统治台湾将近五十年

⑥地理位置近

⑦李登辉的母亲有日本血统

⑧台独势力

4.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汪辜会谈”中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台湾问题

1.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①维护共同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

②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③继续增进两岸同胞互信,加强青少年交流

2.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

①美国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台独政策

②台湾岛内以民进党为首的分裂活动

③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在增强给台湾人民带来恐慌

④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不强

⑤台湾岛内的政局不稳定

3.为什么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台湾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②台湾曾多次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③台湾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④台湾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美国:

①台湾是美国国债的最大买主之一

②台湾外汇储备的50%存放在美国

③台湾还是美国军火的第三大买主

④“台独”分裂势力在美国借力庇护下发展壮大

⑤美国出枪出钱,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与中国人民为敌

⑥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统一

⑦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从法理上阻挠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统一

4.国际事务中涉及台湾的几个问题

①与中国建交国同台湾的关系问题: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允许与台湾建交

②国际组织与台湾的关系问题:凡是中国以国家身份加入的国际组织,不允许

台湾以国家的身份加入,只能以地区的身份

③与中国建交国同台湾通航问题:凡是与中国有建交关系的国家通过台湾海峡,

必须照会中国政府

④与中国建交国向台湾问题出售武器问题: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许向台湾

出售武器

5.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的一部分

①台湾自古属于中国

②海峡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③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

6.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7.美国在台利益分析

①政治考虑:试图利用台湾的“民主化”来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②安全利益:美国要确保台湾的安全,实际上就是要显示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

影响力

③经济利益:目前台湾是美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美国也是对台投资的第一大

国,占台湾外资的1/4左右

④外交策略考虑: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制约中国的发展

8.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一句话)

不允许台湾独立

中美关系

1.中美关系3份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

1978年12月15日《中美建交公报》

1982年8月17日《八一七公报》

2.中美关系的5个阶段

全面对抗(1949-1972)

解冻建交(1972-1979)

正常化交往(1979-1989)

重重危机(1989-1996)

风波迭起(1996-2001)

爱恨交替(2001年至今)

3.中美关系的3个严峻问题

人权、宗教、对台

4.目前中美议题(前三个可谈,后三个不可谈)

①汇率问题

②能源清洁问题

③气候变化问题

④台湾问题

⑤人权问题

⑥西藏问题

5.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关系

①增进了两国元首相互了解和信任

②确认了中美关系发展方向和原则

③规划了双边合作优先领域和机制

④加强了国际地区事务沟通和协调

6.中美摩擦与冲突

①对台军售

②南海撞击事件2001年4月1日

③美国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1999年5月8日

④“银河号”轮船事件1993年7月23日

⑤中国威胁论

⑥对华人权报告

7.中美共同利益

①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②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成长

③促进国际投资与贸易发展

④防止人类环境恶化

⑤解决贫困和油价稳定等

⑥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

⑦新能源开发

⑧反恐

⑨朝鲜半岛局势

8.中美关系的不确定因素

①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

②“经济型政治化”驱动下的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争端

③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

④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

⑤战略互相信任

⑥南海问题日益成为中美关系的突出问题(美航母访问越南)

⑦中美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的互动先抑后扬

9.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②安全因素:中美关系的变量

③政治因素: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雷区

10.中美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

①外交安全对话

②全面经济对话

③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

④社会和人文对话

11.习近平十个中美关系的评判

①中美存在分歧,但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②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③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④加强对话与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⑤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错误

⑥世界稳定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⑦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遇

⑧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能停留在概念上

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点滴实践和积累

⑩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12.中美关系展望

①经贸问题

②朝核问题

③美国国内政治

2018专家策略:(1)要继续发挥元首外交的引领作用

(2)要充分发挥中美四大对话机制的作用

(3)要让新的改革红利成为稳定和推进中美经贸关系的正能量

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②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③一国两制的基本点是什么?

④中国对待台湾的基本战略是什么?

⑤中美关系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⑥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

⑦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的利益?

⑧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全球化战略有哪些变化?

⑩中美关系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总结问题

1.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由来

2.台湾问题上中国的底线

3.台湾问题上两岸的共识

4.关于台湾在国际事务中涉及的问题

5.中美共同利益基础

6.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7.美国在台利益分析(在台为什么难舍)

8.为什么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核心问题(中、美)

9.2018年中美关系未来前景

10.影响中美关系的领域(经贸、朝鲜半岛、台湾、美国国内政治)

专题三从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世界大国(强国)的界定

①必须有强劲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

②要有整合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

③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精神特征

④能够在全球施加国际战略影响

二、大国兴衰的历史

三、大国兴衰的历史启示

1.创新的概念、理论:

①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有三层含义:

更新、改变、创造新的东西。

②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③改革本身就是伟大的创新。

2.制度创新——“原动力”创新

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

②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体制

③德国、日本:后发国家实现快速崛起的路径创新

④美国:更健全、完善的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

专题四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政治经济热点问题

1.西方式政治民主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1)收入分配呈橄榄型结构:

中产阶级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富人、穷人都是少数。不会出现泰国式民主的失衡

(2)有较为完整统一的基于同一宗教的社会文化:

社会分裂和对抗相对不严重,某一宗教占绝对主流地位。易于构建基于共同信仰的社会共识。美国: 基督教新教为绝对主流宗教。

(3)某一族群在数量和文化影响力上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他族群占从属地位,接受主导族群的文化。

美国白人主导的源自欧洲的文化、思想、文明传承

对非主流思想的管控: 美国的“政治正确”

2.泰国式民主政治陷入僵局的原因是什么?

(1)泰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基于普遍选举的议会民主政治,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胜出,他信扎担任总理,2006年被军人政变推翻。此后他信派政党多次执政,多次被军人政变推翻。

(2)泰国约70%的人口是农民和城市下层,约30%是城市上层、中产阶级、知识阶层以及地方世袭领主。他信派政党(红衫军)代表前者,阿披实派政党( 黄衫军) 代表后者。

(3)他信执政时推行惠民政策,得到了下层社会的拥护,但损害了中上阶层的利益。

(4)在自由选举中,下层群体占优势,所以他信及后任的他信派都是在选举中取得执政权; 中上阶层很难通过自由选举上台,所以往往通过非正常途径如军人政变、法院裁定对手违法等方式夺取权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①总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4)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城乡差距突出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

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2)中国城乡差距突出的原因是什么?

①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差异

②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超额索取

③城乡间劳动力流动障碍;

(3)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如机械化、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

社会化服务,如农技推广、质量监管、农产品流通。

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库、电网等。

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产品价格保护、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劳务输出等。

④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⑤大力推进城镇化,向城镇转移农村过剩人口

5.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

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文持保护制度,发

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什么是“三权分置”? 对于农村改革发展有何意义?

(1)“三权分置”即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重点是放活经营权。

“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2)意义:

①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

益;

②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

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7.中国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为什么? 解决的方向是什么?“四个全面”战略是什么?

(1)区域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差异:

a)西部偏于干旱,不利于农业发展

b)地广人稀,交通运输等条件较为落后

c)比较优势在于矿产资源类初级产品,而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存在较大的价格剪

刀差

②世界经济因素:

中国的外资来源地和出市场主要是发达国家,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资金和贸易联系主要是通过沿海地区,直接促进了沿海地区发展

③差别化的国内政策因素:

a)改革开放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享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

b)资源产地补偿不足

(2)解决的方向是什么

①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②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③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④发挥优势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

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⑤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

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

准建设雄安新区

(3)“四个全面”战略是什么?

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

①内容: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8大提出)

b)全面深化改革(18届三中全会提出)

c)全面依法治国(18届四中全会提出)

d)全面从严治党(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

②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是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日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 全面依法治国是法制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

8.“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范围:

①丝绸之路经济带

a)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西欧

b)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c)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②21世纪海上丝绸:

a)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羊,延伸至欧洲

b)从中国沿海港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2)目标:

①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

③实现沿线各因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3)原则:

坚持和谐包容,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市场运作,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问题思考:

①西方式政治民主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②泰国式民主政治陷入僵局的原因是什么?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城乡差距突出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⑤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⑥什么是“三权分置”? 对于农村改革发展有何意义?

⑦中国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为什么? 解决的方向是什么?“四个全面”战略是什么?

⑧“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