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英美文化实习报告

英美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为了拓宽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美国某知名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英美文化实习。

在此期间,我深入了解了英美文化,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二、实习内容1.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在美国实习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美国企业的开放、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公司注重员工个人成长,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日常工作中,我学会了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并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2. 商务沟通与交流在英美文化环境中,商务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

我通过参加各种会议、培训等活动,学习了如何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掌握了邮件撰写、电话沟通等技巧。

此外,我还了解了英美商务礼仪,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跨文化管理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跨文化管理问题。

例如,如何处理与美国同事在工作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跨文化管理的技巧,如尊重文化差异、寻求共同点、建立信任等。

4. 英美文化体验为了更好地融入英美文化,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各种文化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参加音乐会、品尝当地美食等。

这些活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英美文化,拓宽了视野。

三、实习收获1. 语言能力提升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交流活动,我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商务场合,我能够流利地进行英语沟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 专业素养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学习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这使我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 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在英美文化环境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协作。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同事交流,我拓宽了人际交往圈,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

4. 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跨文化问题。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跨文化适应技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英美文化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英美文化的魅力,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英美文化实习报告

英美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为了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选择了在一家具有英美文化背景的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体验。

二、实习单位及部门实习单位为一家专注于英美文化推广和翻译的公司,部门为英美文化研究部。

该部门主要负责研究英美文化,为各类客户提供文化咨询、翻译、培训等服务。

三、实习内容1. 英美文化研究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英美文化研究项目,对英美文化的历史、艺术、宗教、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同事交流等方式,我对英美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方面,我参与了公司多个项目的翻译工作,包括英美文学作品、商务文件、广告文案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翻译技巧,提高了翻译质量。

3. 文化交流活动公司定期举办英美文化活动,如英语角、英美电影赏析、英美节日庆祝等。

我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与同事和客户共同感受英美文化的魅力。

4. 团队协作在实习期间,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多个项目,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实习收获1. 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与英美文化背景的同事和客户交流,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丰富了专业知识通过实习,我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在翻译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英美文化实习,我不仅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的跨文化交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目英美文化学习总结

科目英美文化学习总结

科目英美文化学习总结在英美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英国和美国的历史、社会、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同于我国的特点。

在此,我将总结我在科目英美文化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第一部分:历史与社会英美历史深远而辉煌,世界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英美相关。

英国作为大英帝国的发源地,曾经统治过广大领土,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超级大国,其独立战争和建国历程为世人所瞩目。

英美社会的特点也是我在学习中的重点之一。

英国素以其礼貌和绅士风度而闻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美国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注重个体权利和多样性。

我从中学习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对人们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第二部分:艺术与文学英美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学作品而闻名于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他的戏剧作品深入探索了人性和社会现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则以其幽默和讽刺风格成为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

除了文学作品,英美的音乐、电影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国的摇滚乐队如披头士和皇后乐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则以其制作精良和多元题材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第三部分:生活与习俗英国和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都有独特的特点。

在英国,下午茶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会在下午享受茶点和轻松的谈话。

美国人则以烧烤、比赛观赏和聚会为主的户外活动为主导。

此外,英国人对于足球的热爱和美国人对于篮球和橄榄球的热情也是两国文化的体现。

总结:通过对科目英美文化的学习,我对英国和美国的历史、社会、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也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比较。

通过学习英美文化,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中。

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收获

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收获

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收获
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收获。

首先,通过研究英美文学作品,我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英美社会的价值观、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方面,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英美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其次,英美文学课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和深度。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元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这种深度阅读的经验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领域,还培养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此外,英美文学课程还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和叙事技巧,以及如何评价和解读作品。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所帮助,还对我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最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程让我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情感共鸣。

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我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让我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还加深了我对人性和生活的理解。

总的来说,英美文学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英美文化、培养批
判性思维和情感共鸣的机会。

这些收获将对我的学术研究、个人发展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美国家文化与社会入门学习体会(推荐)

英美国家文化与社会入门学习体会(推荐)

英美国家文化与社会入门学习体会(推荐)第一篇:英美国家文化与社会入门学习体会(推荐)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总结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学习以来,我对学习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一个负责的老师和有趣的课堂。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感觉自己学起来很吃力,总的来说是因为我的逻辑性不强,偏理科的科目我都不擅长,因此对于英美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中每一单元都是那么长的课文,我总是找不到头绪,不能把文章进行板块划分,经过预习、复习和课后梳理这三个步骤后,才能大概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和文章的结构区分。

老师很严格、授课方式很新颖,经常上课问些很费脑力的问题。

老师的课堂上,我有很多收获,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大一的时候也选修过英美国家文化这门课程,课堂上老师说了很多经典语录,在唠嗑网上还被有些同学整理了发到网上。

网络上也有很多人的经典语录,为什么说是经典语录呢?因为它们与众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都敢说出这样的话,当然,能并且敢说这些话的人必然是有着批判性思维的人,一个墨守陈规的人不会去想着要去质疑和挑战别人或者甚至是权威。

许多我们一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老师的课堂上有了激烈的争议,比如怀孕要静养和坐月子这件事吧,现在中国妇女一发现怀孕了,就要呆在家里安胎,那我们的奶奶那一代的女人怎么生小孩的呢?她们当时很多人分娩前还在地里干活。

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实在不容易,就算是顺产也肯定是很辛苦,加上现在很多人选择剖腹产,肯定要好好休养,中国人的传统是要吃好喝好一个月,相对外国人只要休息一个星期,我还是比较赞同外国人的方式,因为之前也见过有些生产完休养一个月之后,再见到她跟分娩之前的样子没什么区别,所以说怀孕时候适当运动有助于母婴健康,分娩过后适当休养有助于母亲的身材恢复。

我们寝室内部曾讨论说,李端奇老师适合当老师,而不能从政,因为老师跟我的高三班主任一样的性格,都是说话不留情,一针见血,有批判性思维,在常人眼里是比较反叛的人。

英美文化总结

英美文化总结

英美文化总结概述英美文化是指英国和美国的文化遗产和特点,是两个国家长期发展和交流的结果。

英美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不仅在语言、艺术、文学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全球的商业、科技和娱乐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语言和礼仪1.英语是英美文化的核心,是英国和美国的官方语言。

英语的发音和用法在两个国家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的标准发音在英国是以“BBC English”为准,而在美国则有许多不同的口音和方言。

2.礼仪方面,英美文化都强调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两国人民注重个人隐私,对待陌生人通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商务场合,英美人喜欢直接交流,并注重准时和守约。

饮食文化1.英美文化的饮食以肉类和烤肉为主,同时还注重蔬菜和谷物的搭配。

英式早餐以煎蛋、培根、烤豆和香肠为主要食物,而美国的早餐则更多样化,包括煎饼、炒蛋、香肠和烤土豆。

2.英国人喜欢品茶,下午茶也是英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美国人则更喜欢咖啡,咖啡文化在美国非常流行,咖啡店也遍布大街小巷。

衣着和风格1.英美文化在时尚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英国的时尚与传统和高雅结合,以品牌和设计师服装为主。

英国人注重身体轮廓和永恒的款式。

2.美国的时尚则更注重自由、个性和舒适。

美国的衣着风格多元化,有各种流行的潮流和派系。

美国人喜欢穿着休闲和运动风格的服装。

艺术和文学1.英美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英国文学以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伟大作家为代表,世界上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出自英国的作家之手。

2.美国文学则以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作家为代表,美国文学在20世纪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美国的电影工业也非常发达,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

节日和庆祝活动1.英美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动。

例如,英国的圣诞节、复活节和万圣节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些节日中聚会、交换礼物和享受美食。

2.美国的独立日、感恩节和圣诞节也是重要的庆祝活动。

美国人喜欢举办盛大的游行和烟火表演,与家人和朋友共度时光。

英美文化实习报告

英美文化实习报告

英美文化实习报告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获得了在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的英美文化实习机会。

在这段时间里,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了英美文化,并与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们共事。

这次实习让我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首先,我发现英美文化非常注重时间观念。

在英美文化里,准时是一种基本礼仪。

我亲眼目睹了同事们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准时观念,这点深深印象在我心中。

其次,我也体验到了英美文化中的尊重和礼貌。

在工作场合,同事们总是彬彬有礼,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想法。

在沟通中,他们也善于使用礼貌用语,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除此之外,我还在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英美文化的细节。

比如他们在节假日的庆祝方式、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细节让我对英美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经历让我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目英美文学学习总结

科目英美文学学习总结

科目英美文学学习总结在过去的学期中,我有幸学习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

通过探索英国和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我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此,我将总结我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欣赏和理解英美文学的独特之处。

在课堂上,我们一起读了众多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弗农的诗歌等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英美文学中包含的深邃思想和情感。

每一部作品都像一扇窗户,打开我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认知。

我学会了欣赏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以及作者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我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意。

其次,这门课程培养了我的文学分析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写作论文和参与讨论来展示我们的思考。

我学会了挖掘文本中的细微细节,揭示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通过学习不同的批评和分析方法,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这不仅提升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思维能力。

我会运用这些分析技巧去欣赏更多的文学作品,深入探究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英美文学课程也增强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并从中领悟到更广阔的人类共通性。

这种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我在现今全球化社会中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础。

我相信,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不仅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学水平,同时也培养了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最后,学习英美文学让我体验了一种深度的阅读和思考的乐趣。

在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不仅仅享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更深陷其中,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冥想,带给我启示和思考。

我发现,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国家文化学习心得
XXX学院学号:XXX 姓名:XXX 我是一名来自物电学院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修英美文化这门课,就是本着更好地学好
外语的想法的。

从初中到高中,一直以来,我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学好一门语言,最好
先学习和了解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因为它能够体现出各地风俗的差异及社会历史的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Edard Sapir 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反映的是社会所想所做,而语言表达了社会的想法。

”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是空洞而又无意义的,脱离了语言的文化是没有传承性的,因此,语言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同等重要。

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使会对篇章中某些词语特有的文化内涵体会不出来,这样,即使知道每个词的词典意义也是不可能正确理解篇章的内容。

例如,“…a couple who happene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Family of the nation…” 这段话的字面含义是:一对有幸成为美国第一个家庭的夫妇。

The f irst family means the President’s family in the US.但是,“the first family”的真正含义是美国总统之家,而不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庭。

如果对美国惯用语有所了解,那么就不难理解这个句子的真正含义。

另外,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喜欢关心他人的工作收入、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情况。

而西方人则因为崇尚个人主义, 将自己的收入、家庭、婚姻、年龄等情况视为隐私,而不愿他人了解此类信息。

同时,西方人比较自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深入了解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弄懂作者的意图,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掌握好文化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学习。

例如:一张试卷,在做听力题时,判断一个人的听力, 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知识面、
分析及联想能力的综合检验, 即使材料中有些生词, 也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出它们的意思。

但是遇到一
些我们不熟悉的材料或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有关的材料时, 听起来就感到难得多。

尽管有的材料比较
简单, 也听懂了字面意思, 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例如: 这是美国人
常讲的两个笑话:(1)A: Where are you from? B:I’ll ask her. ( Alaska) A: Why do you askher? (2) A: Where are you f rom? B: How are you. ( Hawaii) 。

这两个笑话中, 在A 看来B 是答非所问, 但如果A 了解美国的地理概况, 知道美国有两个远离大陆的洲: 阿拉斯加( Alaska) 和夏威夷
( Hawaii) , 那么就不会闹出把Alaska 听成I’ll ask her. 把Hawaii 听成“ How are you?”的笑话了。

同样,在做翻译题时,即使是一些简单的词语,也不可不顾具体的语言习惯、语言环境和语
言习俗,而随意处理。

拿dog 一词为例。

Dog 是个十分简单的词,但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 弄不好就会出现错误。

“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如我们常用“癞皮狗”、“丧家犬”、“走狗”、“狗头军师”等等来描绘我们所厌恶的人。

但在英美国家, 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 dog在英语中,特别是在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

如果我们把dog 一词一律译成汉语的“狗”字或把汉语的“狗”字按字面意思译成英语的dog,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例如:(1)Every dog has his day;(2)You ,indeed,a lucky dog;(3)Last night my father came dog tired.如果初学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想当然地把它们分别译为:(1)每条狗都有自己的节日;(2)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3)昨晚我爸爸回到家中像狗样累。

而正确的翻译是(1)人人皆有得意时;(2)你这是个幸运儿;(3)昨晚我父亲回到家中非常累。

其实,在英语课外活动中,也渗透了英美文化。

如,看英美电影,听英美歌曲等。

从Ghost《人鬼情未了》的真挚爱情中留下了我感动的泪水,从Top Gun《壮志凌云》的青春豪情中让我激动不已,从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的生命尊严中感受到了人生真谛……而影片中丰富优美的语言不仅让我更全面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全方
位地提高听力﹑口语﹑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听学英美歌曲也是渗透英美文
化的途径之一,许多经典之作,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航母。

”文化包括大到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历史、科技等领域,小到诸如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语言则是人类先天的说话能力通过后天的社会语言环境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

语言是最好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
文化生活的工具。

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并行发展。

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文化也无从谈
起。

每一种语言都与一种特定的文化相对应。

英语自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我们所讲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从英美原文摘取下来的,其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读者与他们本人属于同种文化背景的。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在一定的语境
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
运用能力, 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渗透。

若不这样做,学生就会在语言交际中受挫。

比如,有的学生去外教住所不提前预约,这不符合英美人交流的习惯。

在英美,走亲访友、学生找老师、病人找医生、出差找旅店、甚至理发、裁衣服等等都要预约,在取得对方同意后才去, 而不做不速之客。

再如, 对英美人来说,干涉他人的私事会被视作没有知识、缺乏教养。

一般来讲,在与英美人的
普通交往中应尽量避免我们所习惯的唠家常,如不宜问人家的年龄、身高、体重、工资、家庭、婚姻状况等,因为这些都被看成是个人隐私。

此外,有些学生常爱给外教提一些意见,例如一个学生说过:“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 and don’t go out too much, for it is going to be very cold in Shanghai these days.”这显然是中国人的一种关心方式,但却会使老外反感,他会认为“应该做……”、“最好做……”和“不要做……”这样的祈使语气有教训人的味道,何况穿多穿少和外出多少次属于私事,用不着别人操心。

同时,英语中还有许多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如:“How do you do? ”回答也是“How do you do? ”买了东西问价钱时可以说“How much, please? ”不说:“How much do you change me?”吃完饭付钱时说:“Waiter, bill please.”不说:“Excuse me, ’ve finished eating. How much is it please?”打电话问对方是谁,要说“Who is speaking, please?”, “Who is it please?”不说“Who are you?”( 你是谁?),“Where are you?”( 你在哪儿? ) ,“What’s your surname?”(你贵姓? )英语中委婉语很多,以至于有时很难听出对方真实心情因而回答时应特别注意。

如问“How do you like the film?”对方回答“I think its very interesting.”这往往表示对方不怎么喜欢而不是字面意思很有趣又如“What do you thin k of my new coat?”对方回答“I think the pocket is very nice. ”表示对方不太喜欢。

英美人一般不当面说不好,所以尽量只说好的否则就说不知道或不了解。

如“Do you like our teacher?”可以回答“Well, I don’t k now him very wel l.”有时出于礼貌遇到不熟悉的人时可以不言真情,例如A问B“How are you?”尽管B患了重感冒但还是回答“Fine, thank you.”一般不说“Not very well. I’m afraid.”之类的话。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要靠语言传播和继承。

学习外语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这门语言文化的过程。

只有了解了语言文化,对语言的认识才能更加准确,对语言的运用也会更加灵活。

在大学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语言与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学生今后能够更加自如地、准确地运用这门国际语言。

最后,我想和老师说声“Thank you!”。

虽然这门课已经结束,但您教我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将会使我终生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