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版的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将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为医生和医疗团队提供指导,以改善中国哮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的研究,中国哮喘的诊断应参考以下标准:1. 病史采集:包括哮喘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触发因素等。

2. 肺功能测试:通过肺功能测试评估患者的呼气流速和肺活量等指标。

3. 过敏原和气道炎症指标测定:通过皮内过敏原测试和气道炎症标志物的检测来评估患者的过敏源和炎症水平。

4. 其他检查:如胸部X光或CT扫描等,以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方案针对中国哮喘患者,治疗方案应考虑以下要点:1. 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应接受关于哮喘病理机制、触发因素和日常管理的教育,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 综合治疗策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康复锻炼等综合措施。

3. 药物治疗:使用合适的药物,包括局部和全身用药,以控制哮喘症状和减少炎症反应。

4. 药物剂型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用药依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吸入器和口服药物等。

5. 治疗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指南还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完善中国哮喘的诊断与治疗:1. 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2. 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哮喘症状和减轻炎症反应。

3. 科学的临床试验设计,以获得更可靠的治疗效果评估和指导。

4. 建立哮喘病例登记系统,用于对治疗效果的长期跟踪和分析。

结论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提供了针对中国患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希望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哮喘相关的医疗负担。

指南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不断优化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

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
哮喘相关症状。
01
根据症状和体征,初步 判断是否为哮喘。
03
对于疑似哮喘的患儿, 建议进行支气管舒张试 验或激发试验,以明确
诊断。
05
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肺 部听诊有无哮鸣音。
02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痰液检查 、肺功能检查等,以协
助诊断。
04
鉴别诊断
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喘息症状 多于2岁后缓解,但反复发作的喘
经过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小明咳嗽、气喘症状明显缓解 ,过敏原检测显示尘螨特异性IgE水平降低。
病例二
小红接受紧急治疗,包括氧疗、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症状迅 速缓解。
患者随访与预后评估
病例一
随访1年,小明哮喘控制良好,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检查正常 。
病例二
随访3个月,小红症状稳定,未再出现急性发作,家长接受哮 喘教育,掌握哮喘管理技能。
作为基础治疗药物,用于控制 哮喘症状和预防哮喘发作。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
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如沙 丁胺醇。
白三烯调节剂
用于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 能。
抗过敏药物
如抗组胺药,用于缓解由过敏 引起的哮喘症状。
环境控制
01
02
03
04
避免过敏原
减少室内过敏原暴露,如尘螨 、霉菌等。
控制室外过敏原
减少室外过敏原的吸入,如花 粉、烟尘等。
治疗策略
新版指南提出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根据患儿的病情 严重程度、过敏状态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长期管理和监测
新版指南强调了长期管理和监测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 要求定期评估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实现哮喘的有效控制。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

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

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

后者常伴心慌、心悸、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

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

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2.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黏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儿童哮喘诊断和治疗指南

儿童哮喘诊断和治疗指南

儿童哮喘诊断和治疗指南
1. 简介
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 儿童哮喘的诊断
- 根据症状:儿童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需有多次发作和持续的症状。

- 肺功能测试:肺功能测试可以用于评估儿童的肺功能,如峰流速、肺活量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

- 过敏原检测:过敏原检测有助于确定孩子是否对某些过敏源过敏。

3. 儿童哮喘的治疗
- 触发因素控制:避免儿童接触引发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和刺激物,如室内外空气污染、尘螨等。

- 药物治疗:根据儿童的症状和病情,可选择使用快速缓解药物、控制药物或两者结合的治疗方案。

- 教育与管理:提供儿童哮喘相关的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包括正确使用吸入器和执行哮喘日记等措施。

4. 儿童哮喘的预防
- 接种疫苗:儿童哮喘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等。

-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儿童哮喘患者,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5. 结论
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症状、肺功能和过敏源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儿童哮喘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哮喘临床指南2023解读(3篇)

哮喘临床指南2023解读(3篇)

第1篇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2023版哮喘临床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哮喘的定义和病因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易感性。

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二、哮喘的诊断1. 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病史: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吸烟史等。

(3)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流速-容积曲线等指标,是哮喘诊断的金标准。

2)过敏原检测:包括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等,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2. 哮喘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肺功能检查: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预计值)<80%。

(3)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哮喘的治疗1. 哮喘的治疗原则(1)长期、规律、个体化治疗。

(2)控制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3)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哮喘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布地奈德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4)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5)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多索茶碱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2)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了解哮喘的病因、症状、治疗等知识,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

(完整版)哮喘的诊断治疗指南

(完整版)哮喘的诊断治疗指南

(完整版)哮喘的诊断治疗指南1. 介绍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

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哮喘发作的关键。

2. 哮喘的诊断- 2.1 客观症状- 慢性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喘息- 呼吸困难- 胸闷- 咳嗽- 2.2 肺功能检查- 肺活量- 强迫呼气容积一秒(PEF)- 喘息反应试验- 气道阻力测量- 2.3 过敏源检查- IgE特异性抗体测定- 皮肤过敏原联合试验- 壁虱试验3. 哮喘的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 环境控制- 避免过敏源- 健康生活方式- 3.2 药物治疗- 3.2.1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3.2.2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 3.2.3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3.2.4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3.2.5 可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3.2.6 可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以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固定剂量复合制剂- 3.2.7 可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以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可变剂量复合制剂- 3.2.8 5-脱氧维舒脑- 3.3 急性哮喘发作的治疗-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 糖皮质激素静脉或口服给药- 支气管扩张剂-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4. 哮喘的预防- 4.1 常规预防措施- 避免过敏原接触- 规律生活,健康饮食- 注重室内空气质量- 定期锻炼,增强体质- 4.2 抗炎预防治疗- 可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抗白细胞介素-5受体拮抗剂以上是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完整版内容。

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发作至关重要。

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建立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哮喘发作的风险。

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2023第1版)

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2023第1版)

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2023第1版)介绍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对过敏原的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根据近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经过专家多次讨论与修改后,于2023年发布了第1版。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患者及相关医疗工作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指导,以帮助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过敏性哮喘。

诊断临床表现过敏性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容易发作,且常伴有明显的季节性或特异性。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过敏原接触史、肺功能检测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可确定过敏性哮喘的诊断。

同时需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一般治疗避免过敏原接触过敏性哮喘患者首要的治疗目标是避免过敏原接触,减少过敏原刺激对呼吸道的影响。

患者需尽量远离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避免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良好的作息规律对于过敏性哮喘患者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呼吸系统功能,减少过敏原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控制炎症糖皮质激素是过敏性哮喘的首选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症状。

吸入式糖皮质激素剂量依据疾病的轻重程度而定,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

扩张支气管支气管舒张剂是常用的快速缓解药物,能迅速扩张气道,缓解哮喘发作时的呼吸困难。

不过,长期频繁使用支气管舒张剂会增加耐药性,需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管理除了急性发作时的治疗外,过敏性哮喘患者还需进行长期的管理和控制。

定期复诊、规律药物使用、注意呼吸道保养等都是保持疾病稳定的关键。

预防个人防护过敏性哮喘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外空气清新,避免空气污染和有害气体刺激。

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免疫治疗对于难治性或重症过敏性哮喘患者,免疫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通过慢性过敏原暴露,逐渐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诊治指南哮喘的就诊指南 1. 定义和临床表现类型1.1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于难治性哮喘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ERS 和ATS 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发表了难治性哮喘的共识意见,认为难治性哮喘是在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 ,甚至口服激素仍不能获得较好控制的哮喘。

ERS 还指出,难治性哮喘应该是排除患者用药依从性问题并去除导致哮喘恶化等因素后,经6个月规范治疗和严密随访仍不能达到较好控制的哮喘。

2019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出,难治性哮喘患者通常对糖皮质激素(激素) 的作用不敏感,并且经常不能达到与其他哮喘患者相同的控制水平。

具体讲,这类患者经GINA 推荐的第4级治疗方案,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控制药物加缓解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一种可接受的哮喘控制水平。

但是GINA 没有对第4级治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诊断为难治性哮喘进行说明。

以上ERS 和ATS 的专家共识和GINA 对难治性哮喘的定义,其核心是强调" 难治性" ,这与目前多数哮喘患者经过以吸入激素为主的治疗即可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明显不同。

由此可见,目前的定义是对难治性哮喘临床治疗反应特性的定义。

本共识将难治性哮喘定义为采用包括吸入性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两种或更多种的控制药物,规范治疗至少6个月仍不能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

1.2临床表现类型过去曾有许多与难治性哮喘有关的术语,如难治性哮喘(difficult-to-treat asthma,difficult/therapy-resistant asthma ,difficult asthma ,refractory asthma) 、难控制性哮喘(difficult to control asthma)、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resistant asthma or dependent asthma) 、脆性哮喘(brittle asthma) 和致死性哮喘(near fatal asthma) 等。

这些术语可以反映出学界对难治性哮喘的认识和定义还不统一,同时也可以看出难治性哮喘虽有" 难治" 的共同特征,但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型。

1.2.1激素依赖性/抵抗性哮喘这类患者常常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的可逆性差,而且对激素治疗反应差,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激素抵抗,需要长期依赖大剂量吸入激素,甚至是口服激素。

过去将对激素治疗无效的哮喘称为" 激素抵抗性哮喘" ,而实际上,真正对激素治疗完全无反应的哮喘极为少见,过去认为的激素抵抗性哮喘多数经加大激素剂量和延长治疗时间仍然有治疗反应。

所以,多数所谓" 激素抵抗性哮喘" 只是相对性的激素治疗" 抵抗" ,又称为" 激素依赖性哮喘" 。

1.2.2脆性哮喘分为两型。

I 型的特点是尽管大剂量吸入激素治疗,峰值呼气流速(PEF)仍然旱大幅度的波动和反复哮喘发作;Ⅱ型的特点是在哮喘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致死性的哮喘发作。

1.2.3致死性哮喘尽管这类患者在使用" 适当" 的治疗方法,但仍会发生致命或濒死的哮喘发作。

发作时常伴有高碳酸血症和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治疗。

2. 病理和病理生理学2.1炎症机制难治性哮喘的气道炎症存在明显异质性,具有不同的气道炎症表型。

(1)嗜酸粒细胞型:部分难治性哮喘患者即使在使用大剂量全身性激素治疗情况下,仍可见明显的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气道炎症。

这种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嗜酸粒细胞炎症可能与嗜酸粒细胞凋亡功能缺陷,以及大量前炎性介质干扰了激素抗炎作用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激素治疗不足有关。

(2)中性粒细胞型:这类患者表现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

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导致哮喘难治的原因,还是长期使用激素的结果。

这类患者气道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同时伴有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 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表达的增加,加重气道重塑。

(3)少炎症细胞型(pauci-inflammatoryphenotype) :还有一些难治性哮喘患者不存在明显的气道炎症,而以气道平滑肌的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2.2气道重塑难治性哮喘存在气道重塑。

气道重塑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气道上皮、上皮下基底膜、平滑肌、胶原和血管等。

气道重塑的发生与持续存在的气道炎症以及气道上皮的慢性损伤有关,伴随着一系列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TGF-β、双调因子、角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释放,这些因子可促进气道上皮-间质营养单位(epithelial-mesenchymal trophic unit,EMTU) 过度应答,导致气道和血管重塑的发生,包括上皮下基底膜和平滑肌层增厚、胶原基质沉积增加,从而导致气道壁增厚。

此外,难治性哮喘患者的气道上皮中杯状细胞比例增加,气道黏液分泌增加,小、中气道中形成黏液栓,也可导致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2.3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受多基因调控,如HLA 基因多态性、染色体5q 的多种细胞因子基因、IgE 受体、β2受体及激素受体等基因多态性皆与哮喘发病及治疗反应相关。

可以推测,难治性哮喘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许多哮喘遗传因素也是难治性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对难治性哮喘的遗传因素研究不多,多认为与受体基因突变及多态性有关。

如难治性哮喘也存在性别易感性,以女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约为1:4; β2受体及激素受体基因皆存在遗传多态性,这两种受体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哮喘患者原发性对哮喘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重症哮喘、夜间哮喘和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有β2受体基因高频率的甘氨酸16,即16位的精氨酸被甘氨酸替换概率较高; 一些细胞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如白细胞介素(IL)-4受体基因突变]与哮喘患者肺功能减低及严重发作有关;TGF-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突变可促进气道纤维化与气道重塑有关。

2.4激素反应性难治性哮喘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吸入或口服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对于激素抵抗性哮喘,激素并不能降低患者的嗜酸粒细胞数量,也不能抑制气道黏膜的IL-4和IL-5的mRNA 表达。

原发性激素抵抗性哮喘为遗传因素所致,可能与激素受体基因或调控激素受体功能基因的突变有关。

继发性激素抵抗性哮喘可能与细胞因子、抗原、感染及炎症反应有关,其中由细胞因子诱导的继发性激素抵抗也能伴有遗传多态性。

在全身应用高剂量激素时,继发性激素抵抗性哮喘常出现库欣样不良反应,并且继发性患者上午血浆皮质醇水平降低,而原发性患者则不出现库欣样不良反应,其上午血浆皮质醇水平正常。

研究结果显示,继发性激素抵抗性哮喘患者激素受体存在可逆性缺陷,受体数目正常或增加,受体结合配体与DNA 亲和力降低,而原发性患者不存在激素受体可逆性缺陷,受体数目减少,但受体结合配体与DNA 亲和力正常。

3. 导致哮喘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3.1依从性差这是导致我国哮喘难以控制的最重要和最常见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为:(1)不按书面治疗方案的剂量和疗程用药;(2)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估和监测自己的病情;(3)不能正确使用药物吸入装置;(4)不能定期来医院复诊;(5)擅自采用许多所谓能" 根治" 哮喘的" 验方" 。

3.2呼吸道感染儿童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能导致难治性哮喘。

在成人,曲霉、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可能起一定作用。

3.3上气道病变鼻炎、鼻窦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难治性哮喘患者中十分常见。

(1)鼻炎/鼻窦炎:约有80%的哮喘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其严重程度与哮喘气道炎症和肺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鼻窦炎。

可能的机制有:①鼻-鼻窦-支气管反射。

鼻-鼻窦黏膜上皮受炎症刺激后,经过副交感神经的鼻-支气管反射,即" 神经放大作用" 而引起支气管痉挛;②上呼吸道炎性组织释放的炎症物质进入全身循环,在肺部组织产生生物学作用,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③上呼吸道的炎性产物通过口咽,直接滴流至下呼吸道(即鼻后滴流) ,加重气道炎症和阻塞;④上下气道炎症使纤毛清除功能受损,上皮细胞下的M-胆碱能神经受体暴露。

治疗鼻炎、鼻窦炎能够改善哮喘控制,尤其是在需要全身使用激素的重度哮喘或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性哮喘。

(2)OSAHS:随着OSAHS 病情的加重,哮喘的发病危险增高。

OSAHS 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的可能原因有:①呼吸暂停刺激喉、声门处的神经受体引起支气管反射性收缩,致气道反应性增高,甚至诱发喘息;②OSAHS患者上气道狭窄使气道阻力、胸腔负压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导致哮喘发作;③OSAHS患者常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相伴随,胸腔负压和腹内压增高,胸腹压力差增加,易于反流,胃酸反流引起喉炎及喉水肿,加重上呼吸道阻塞。

3.4环境致喘因素常见的环境致喘因素有:(1)室内外吸入性变应原:尘螨、霉菌、花粉类、蟑螂等昆虫类、动物皮毛和分泌物、丝织品等;(2)食物变应原:鸡蛋、牛奶、肉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3)职业性因素:动物或植物蛋白类、无机化合物类及有机化合物类等(如邻苯二甲酸酐、甲苯二异氰酸甲脂) ,9%~15%的成人哮喘患者与职业有关,职业暴露会使哮喘难以控制;(4)环境中刺激物:如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酸性气溶胶、甲醛和生物污染物(如内毒素) 等;(5)交通相关空气污染物:如暴露于二氧化氮、颗粒物(PM25)及烟雾等,随着空气污染水平的上升,哮喘急诊率和住院率升高。

3.5药源性包括药物过敏和药物反应2种类型。

药物过敏指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不耐受或变态反应,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及亚硫酸盐、酒石酸盐食物添加剂等,成人哮喘患者3%~5%对阿司匹林过敏; 药物反应指因某些药物的药理机制而引起的哮喘反应,包括β2受体阻滞剂(阻滞β2受体)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

3.6胃食管反流(GRE)GRE 是指胃内容物通过食管下端括约肌频繁地逆流到食管内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症候群,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5%~10%,哮喘患者人群的患病率为34%~89%。

GRE 加重哮喘的可能机制为:酸性胃内反流物刺激食管中、下段黏膜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也可由于微量胃内容物误吸入呼吸道,直接刺激呼吸道内迷走神经感受器而引起气道收缩; 或吸入气道内的酸性胃液刺激、损伤呼吸道而产生化学性炎症,诱发患者呼吸道反应性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