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最新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最新2023年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

最新2023年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

最新2023年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1. 引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气道。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治疗和管理方法,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士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哮喘。

2. 诊断哮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检和肺功能测试。

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间歇或持续的呼吸困难、哮鸣、胸闷等症状。

- 症状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感染、运动等因素的关联。

-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症状的改善。

3. 分型哮喘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因此,对哮喘进行分型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分型方法包括:- 哮喘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或重度。

- 哮喘的控制程度:良好控制、部分控制或未控制。

- 哮喘的表型:过敏性哮喘、非过敏性哮喘、运动诱发性哮喘等。

4. 治疗4.1 药物治疗哮喘的药物治疗是以控制症状和防止急性发作为主。

主要药物包括:- 吸入性皮质激素(ICS):是哮喘长期管理的基础。

-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通常与ICS合用。

-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用于缓解急性症状。

4.2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 哮喘教育: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学会自我管理。

- 避免触发因素:如烟草烟雾、宠物毛发、尘螨等。

- 呼吸康复训练:增强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5. 哮喘危重症处理对于哮喘危重症,医疗专业人士需要:- 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

- 高剂量吸入或全身应用皮质激素。

- 给予SABA以缓解痉挛。

6. 结语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实用的治疗和管理建议,以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我们鼓励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哮喘的管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简介本文档是关于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的全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症状、肺功能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等综合评估。

确诊时需排除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分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程度,支气管哮喘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等不同分类。

分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管理与治疗策略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教育,学习正确使用吸入器等药物设备,掌握自我管理技巧,并建立个人的哮喘控制计划。

药物治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包括控制性治疗和缓解性治疗。

控制性治疗主要包括吸入型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长期控制病情。

缓解性治疗主要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用于急性发作时的快速缓解。

过敏原控制对于过敏原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接触过敏原,如使用过滤器、定期清洁环境、避免宠物等。

避免诱因避免与哮喘发作相关的诱因,如烟雾、粉尘、花粉、冷空气等。

心理支持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随访与评估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计划,以达到病情控制和预防急性发作。

总结本指南提供了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的管理与治疗全指南,包括诊断、分类、管理与治疗策略、过敏原控制、避免诱因、心理支持和随访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指南,医护人员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临床指南2023解读(3篇)

哮喘临床指南2023解读(3篇)

第1篇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2023版哮喘临床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哮喘的定义和病因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易感性。

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二、哮喘的诊断1. 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病史: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吸烟史等。

(3)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流速-容积曲线等指标,是哮喘诊断的金标准。

2)过敏原检测:包括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等,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2. 哮喘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肺功能检查: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预计值)<80%。

(3)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哮喘的治疗1. 哮喘的治疗原则(1)长期、规律、个体化治疗。

(2)控制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3)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哮喘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布地奈德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4)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5)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多索茶碱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2)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了解哮喘的病因、症状、治疗等知识,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前言为了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儿科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随访进行了详细阐述。

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哮喘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指南概述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包括: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2. 发作时具有以下至少一项:- 呼吸困难- 口唇及指(趾)端发绀- 哮喘症状导致夜间醒来- 哮喘症状影响正常活动3.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评估方法儿童哮喘的评估分为:1. 初始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等。

2. 定期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急性发作评估:针对哮喘急性发作,进行紧急处理。

治疗原则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包括:1. 急性发作期治疗:缓解症状,纠正低氧血症,预防进一步恶化。

2. 慢性持续期治疗:降低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改善肺功能。

3. 康复治疗:提高患儿体质,减少复发。

治疗方案儿童哮喘治疗方案分为四个级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治疗措施:1. 轻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

2. 中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必要时添加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3. 重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

4. 危重症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必要时进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辅助通气。

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解读_130

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解读_130

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解读_130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是由美国呼吸病学会制定的关于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一份指南。

该指南包含了关于哮喘病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下面对该指南进行一些重要内容的解读。

首先,该指南对哮喘病的定义进行了解释。

根据指南的定义,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这意味着哮喘病患者的气道会对各种刺激产生过敏反应,并导致气流受限,但这种受限是可逆的。

其次,该指南还对哮喘的诊断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指南,哮喘的诊断需要考虑到症状、肺功能检测和过敏原检测等多个方面。

常见的哮喘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和胸闷等。

肺功能检测主要包括用力呼气峰流率(PEF)和肺功能试验(PFT)等,这些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气流受限的程度。

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哮喘的过敏原,从而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治疗。

第三,该指南对哮喘的治疗进行了详细介绍。

根据指南,哮喘的治疗主要分为控制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两个方面。

控制治疗旨在降低气道炎症和预防症状的发作,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激动剂(LABA)和抗白三烯药物等。

急性发作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纠正气流受限,常用的药物包括短效β2激动剂(SABA)和口服皮质激素等。

最后,该指南强调了哮喘的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指南,哮喘的管理需要进行持续的评估和调整,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管理包括调整药物治疗、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定期随访和肺功能检测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哮喘自我管理的概念,即病人应该学会监测症状、使用药物和应对急性发作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哮喘的发作。

总体来说,2024支气管哮喘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哮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哮喘的加重。

同时,指南还指出了哮喘管理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以实现最佳的病情控制。

指南的实施对于全球哮喘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GINA指南解读

哮喘GINA指南解读GINA指南简介基于国际哮喘管理战略(GINA)制定的哮喘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哮喘病人。

GINA指南的制定是在对全球哮喘病人的研究基础上,由世界各地的哮喘专家共同制定。

该指南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和疾病预防方法,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呵护和治疗。

GINA指南根据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多种级别,包括:•间歇性哮喘•持续性哮喘–轻度持续性哮喘–中度持续性哮喘–重度持续性哮喘不同级别的哮喘需要不同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的治疗措施GINA指南提供了针对不同病情的不同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间歇性哮喘的治疗对于轻度间歇性哮喘患者,可以在需要时使用快速作用型β2激动剂来缓解哮喘症状。

如果病情加重,就应该采用较低的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以控制症状。

持续性哮喘的治疗对于持续性哮喘患者,如轻度持续性哮喘或中度持续性哮喘,应该采用长期控制治疗方法,包括:•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同时,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情的变化来调整剂量或改变药物的组合使用。

对于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治疗方法,包括:•最高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长效β2激动剂•口服类固醇哮喘的预防方法除了药物治疗,GINA指南还提供了一些哮喘预防的方法:1.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冷空气、室内空气污染和烟草烟雾等引起哮喘的因素。

2.加强锻炼和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提高肺功能和普通的生命质量。

但也要注意运动时的呼吸和用药等方面的控制。

3.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吸入器是哮喘患者常用的药物治疗设备,在正确使用吸入器的前提下,可以使药剂到达肺部并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4.建立哮喘管理计划:针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制订适当的哮喘管理计划,包括合理的药物使用和医生监督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GINA指南为哮喘患者提供了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哮喘患者应该认真遵守医生的指导,建立合理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1. 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患病人数约为2.3亿人。

我国哮喘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哮喘患者的死亡率,本指南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哮喘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进行了全面更新。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哮喘的关键。

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尤其在夜间和(或)清晨加重;- 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排除其他引起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的疾病。

2.2 体格检查- 听诊时可闻及哮鸣音;- 呼吸急促,肺部过度充气;- 合并感染时,可闻及湿啰音。

2.3 实验室检查- 肺功能检查:哮喘患者肺功能检查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过敏原检测:哮喘患者常伴有过敏体质,可通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原。

3. 哮喘的分类和评估3.1 哮喘分类根据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肺功能损害程度,将哮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症四级。

3.2 哮喘评估- 症状评估:根据患者日常症状和发作频率,评估哮喘的控制程度;- 肺功能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哮喘患者的气流受限程度;- 过敏原评估: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哮喘患者的过敏原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 哮喘的治疗4.1 药物治疗哮喘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类: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 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使用,以及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等;- 缓解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等。

4.2 非药物治疗- 过敏原回避:明确哮喘患者的过敏原类型,采取相应的回避措施;- 哮喘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哮喘的认识,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和监测病情;- 康复训练:进行呼吸肌训练和运动康复,提高肺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GINA pocket guide updated 2010.
GINA哮喘治疗目标的提出和确立
2002版,提出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 持哮喘控制,但不能明确药物治疗 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G lobal INitiative for A sthma
2010版提出了当前控 制与未来风险
炎 症
气道高反应性 可逆性气流受限
危险因素 (哮喘的发作)
GINA pocket guide updated 2010.
症状
2
气道慢性炎症与哮喘发病
释放炎性介质, 如IL-4,IL-5,IL-13, 过敏原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CD4+T淋巴细胞 粘 液 栓 嗜酸性 粒细胞 肥大细胞 组胺 中性粒 细胞 上皮细胞 上皮脱落 血浆渗出 水肿形成 粘液分泌过多 血管扩张 新血管形 成 释放炎性介质, 如嗜酸性粒细胞 趋化因子,NO
研究天数 研究天数
14
de Kluijver et al. AJRCCM 2002
但“沉默的炎症”仍在进展
气道高反应性
4

安慰剂 ICS
PC20 几何均数[mg/ml]
2 1 0.5 0.25


炎症轻
炎症重
0.125
-6 5 12 19
第一周末 第二周末 研究天数
de Kluijver et al. AJRCCM 2002
15
小 结

使用复合指标才能真实体现哮喘控制水平
• 不同指标对治疗的反应性不同 • 使用单个指标会高估哮喘控制水平 • 没有急性加重的患者哮喘控制水平也可能不佳
16
以“哮喘控制”为核心对哮喘进行管理
哮喘控制
水平
评估
哮喘控制
治疗并达到
哮喘控制
监测并维持
17
GINA pocket guide updated 2010.
80
60
40
20
0
缓解药物的使用
PEF
症状
夜间憋醒
随机, 未达到良好控制的患者, 所有层
GINA/NIH 复合指标
Clark et al. Eur Respir J, 2002
12
复合指标对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控制水平
完全控制
治疗 很多没有急性加重的患者 仍有哮喘控制不佳的情况
良好控制
控制不佳
哮喘气道炎症、重塑随病情而加重
%降低
AHR是一个炎症指标 缓解药物的使用 清晨PEF下降 4 6 18 AHR
夜间症状 FEV1下降 开始治疗(月) 2
短期 达到哮喘控制
长期 维持哮喘控制
11
Woolcock Clin Exp Allergy Rev 2001; GINA 2009
单个指标易高估哮喘控制水平
患者 (%)
100 合格的 不合格的
评估哮喘控制:无论是2006年的6项指标还是2010年的当前控制+未来风 险,均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GINA2006 哮喘控制定义
• • •
无(或≤2次/周)白天症状 无日常活动(包括运动)受限 无夜间症状或因哮喘憋醒
GINA2010 哮喘控制定义 当前哮喘控制

无(或≤2次/周)需接受缓解药 物治疗
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无哮喘急性加重
• •
未来风险
GINA 2006. GINA .
6
哮喘能被控制,且应以哮喘控制为治疗目标
7
哮喘需要综合的管理
哮喘 管理
患者
医生
药物
环境
过敏原,吸烟
护士
8
以“哮喘控制”为核心对哮喘进行管理
2004年发表,GOAL研究采用升阶梯治 疗方法,以指南定义的哮喘控制为终点, 证实近80%患者通过舒利迭治疗可以达 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推广并执行GINA 2006版,肯定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 喘控制,并明确大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 疗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推荐为实现这一 治疗目标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 5
GINA2006-2010:哮喘控制定义 由6项指标 到A+B模式的演变
哮喘控制
水平
评估
哮喘控制
治疗并达到
哮喘控制
监测并维持
9
GINA pocket guide updated 2010.
评估哮喘控制

临床中存在的问题
• 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 复合指标 vs 单个指标?
10
不同指标对治疗的反应性具有较大差异
AHR:气道高反应性;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ICS: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PEF: 呼气峰流速
神经激活
上皮纤维化
感觉神经激活 胆碱能反射
平滑肌收缩 肥大 / 增生
3
GINA pocket guide updated 2010.
气道慢性炎症的不同阶段
早期炎症(速发相变态反应)
晚期炎症(迟发相变态反应)
气道重塑
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早期炎症 接触过敏原后肥大细胞即刻释放事先合成的炎性介质(如组胺),立即引起支气管 收缩 晚期炎症 发生与接触过敏原后数小时,并持续一段时间 其它炎性细胞浸润,释放新近合成的炎性介质 气道重塑 持续性慢性炎症导致结构改变,引起相对不可逆的气道狭窄
哮喘的定义

(GINA2011)
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 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 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
加剧

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
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
GINA pocket guide updated 2010.
气道慢性炎症, 气道高反应性 和可逆性气流受限的关系
宿主因素 使个体易于或免于 发生哮喘的因素
危险因素 (哮喘的发生) 环境因素 使易感的个体发生 哮喘,或诱发症状, 或使症状加重/持续
急性加重
因此,应该关注其他指标的控制 情况, 即 GINA 提出的哮喘控制复合定义 时间 (月)
13
即使患者没有症状恶化
30
25 每日症状总评分 每日症状总评分 20 15 10 5 0 -5 -3 -1 2 4 6 8 10 12 14 16 18 暴露于过敏原第一周 暴露于过敏原第二周 几乎没有症状 几乎没有症状 安慰剂 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