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wps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比较吴军(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1 200807040127)摘要:一提到“吝啬鬼”的形象,人们很容易地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儒临外史》),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严监生和葛朗台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外吝啬鬼的代表,通过对严监生与葛朗台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比较能较好的认识到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吝啬鬼差异严监生葛朗台在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的吝啬鬼形象。
其中外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而中国四大吝啬鬼是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一文钱》中的吝啬鬼卢至、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的监河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这8个闻名中外的吝啬鬼形象可以说代表了中外文学史上对吝啬鬼形象描写的最高成就。
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其中中国的吝啬鬼形象与外国的吝啬鬼更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下面举例葛朗台与严监生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典型来比较一下中外吝啬鬼的差别。
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物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世界文学画廊中。
但是如果将他们二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都被称为“吝啬鬼”,两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很多的不同点,有些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
我们从他们各自写作的背景以及两个人物形象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写作背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于1750年左右,乾隆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当时国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发展十分缓慢,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牢固”,因而吴敬梓能够塑造的也就是一个贪婪的封建地主的形象,他不可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塑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四大吝啬鬼分别出自:夏洛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葛朗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两个戏剧文学形象,两个小说主人公。
这四个吝啬鬼形象虽然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创造,却都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而表现了内在精神世界方面的极度相似——惊人的贪婪和吝啬。
追求物质财富成为吝啬鬼们的绝对欲念,是他们生活的惟一目标,主宰了他们的一切意识和行为。
除了受共同的本性支配外,四大吝啬鬼都以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行事。
●凶狠刻毒的夏洛克。
夏洛克出现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初期,是一个属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旧式高利贷资产者。
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惟目的。
为此,他的个性表现为最残忍的凶狠刻毒,完全丧失了“人性”,与友谊、慈爱无关,成为魔鬼的化身。
他虽然拥有大量财宝,但不仅自己拒绝一切享受,还不给仆人饱饭吃,迫使仆人不得不另找主人;他从来不给女儿任何享乐,反叫她死守家门,不得外出一步,逼得女儿离家出走后,他想到的只是“我的银钱”,恶毒地诅咒亲生女儿:“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
”安东尼奥为成全朋友巴萨尼奧的婚事,向夏洛克暂借三千块钱。
夏洛克居心回测地与安东尼奥签订份到期不还钱就从借者身上割取一磅肉的血腥“借约”。
谁知借期已满,安东尼奥因故未能还钱。
凶狠狡猾的夏洛克告到法庭,并拒绝公爵与众人“慈悲为怀”的劝告,表示“把整个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立即宣判,照约割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聪明果断的鲍西娅粉碎了他的阴谋诡计,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可悲下场。
他想谋害别人性命,却“活活要了他的命”。
莎士比亚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活画了夏洛克凶狠刻毒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对现实邪恶力量的胜利。
●贪婪狡猾的阿巴公。
17世纪法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剥削仍是发财致富的一大捷径,阿巴公恰好看中了这一点。
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

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在璀璨的欧洲文学长河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有异有同,本文重点是阿巴贡与另外三大吝啬鬼的异同。
《悭吝人》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谁拿了他的钱宛若夺了他的命,同样,他吝啬成癖。
剧中情节:在不用马时,将马拴在马厩,也不喂食,在需要用到马车时,再喂马,而马已经连它自己都拉不动了,更何况说是车呢。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对自己也同样如此,以至于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吃荞麦,这都是通过他的仆人描述的。
他的儿子穿着当时的普通服饰,他便强调衣服的价格,说还不如去放债,并准确的报出盈利的数目;在他的仆人衣服上有破洞时,他便让他倚着墙,这样就不会影响他家的形象,有油渍时,便让用帽子挡着,吝啬至极,在发工钱时总会准备大吵一架,以便找理由不给钱。
同时,他还不顾儿女各有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足以当她父亲的老爷,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意愿。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他藏那一万法郎是,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比关心自己的儿女更甚,他爱自己的儿女,但是他更爱钱。
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说的,是一个‘这个’如此。
”四大吝啬鬼虽都是守财奴,但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莎士比亚写夏洛克,他虽是一个贪婪狠毒的高利贷者,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在基督教社会里的犹太人,他承受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宗教的迫害。
他被众人骂作异教徒和杀人的狗,长袍和胡须上被人吐上唾沫,甚至像野狗一样被人踢来踢去。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既可恨又可怜,这博得观众和读者的一点恻隐之心。
从严监生到葛朗台_中西文化中吝啬鬼形象之比较.

贪婪和吝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孽生兄弟。
我国宋代就有人给贪婪的吝啬鬼作了绝妙的定义:“ 虱子背上抽筋 , 鹭鸶腿上割肉 , 古佛脸上剥金 , 黑豆皮上刮漆。
”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吝啬鬼们贪得无厌的共性。
在西方文学中 ,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 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 ,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 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 就是这一绝妙定义的最好诠释。
他们既贪婪成癖 , 又吝啬成鬼 , 沦为物的奴隶而失去正常人的本性 , 以至于对人对己都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克扣。
生活上爱财如命 , 吝啬成癖。
吝啬鬼们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 , 不考虑现实需求 , 一味地惜财克扣 , 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家财万贯 , 农奴上千 , 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 颈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 是旧袜子 ? 腰带还是绷带 ? 不能断定。
但决不是围巾。
…… 一把发黄的牙刷 , 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 , 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悭吝人》里的阿巴贡自己常常饿着肚子上床 , 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 , 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葛朗台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 :夜晚点两根蜡烛 , 他必定要吹熄一根 ; 谁碗里的面包渣不吃干净 , 他就会老大不高兴 ; 尽管他很有钱了 , 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 , 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对待家人薄情寡义 , 不近人情。
阿巴贡、葛朗台为了金钱愿意牺牲儿女们的幸福。
前者执意让儿子娶有钱的寡妇 , 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 ; 后者威逼女儿不许谈恋爱。
泼留希金做的更绝情 , 女儿成婚 , 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 ; 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 , 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 , 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 , 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
葛朗台还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折磨自己的妻子 , 全然不念夫妻情分。
在他们的身上 , 已经完全褪去了人性的光环 ,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贸易关系 , 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厉害关系。
中外吝啬鬼

选自吴敬梓旳《儒林外史》
能省一根是一根,虽然是灯芯! ——严监生
不还我钱,就割你肉! ——夏洛克
学习字词
癖(pǐ)好(hào ) 吝啬(sè)
执著(zhuó) 咂摸(zāmo) 面面相觑(qù) 骇(hài)呆了
诱哄(hǒng) 箍(gū)桶匠 奄(yǎn)奄一息 恬(tián)淡隐忍
牵肠挂肚(dù) 两 讫(qì) 裴(péi)日冷
咄(duō)咄怪事 一古(股)脑儿 文采斐(fěi)然
飞(蜚 fēi)短流长 蜚(fēi)声海外
第三部分:诱骗继承权。
第四部分:看守密室。 第五部分:临终言行 。
抢夺梳妆匣
传神之处:动作描写——( )
抢夺
发觉
梳妆匣
交回
爱财
诱骗继承权
诱骗
提出
继承权
骗到
骗财
传神之处:语言描写——( )
“骗继承权”这个场面让人目瞪口 呆,甚至能够说是惊心动魄。这个 场面跟前面旳“抢梳妆匣”不同。 “抢梳妆匣”不但有动作、语言, 而且语言往往配合着动作、神态, 描写是立体旳。而这个场面更多是 对话,没有什么人物旳神态。如:
就在这时候,葛朗台太太旳身体越 来越差,假如妻子死了,女儿欧也 妮就继承母亲旳遗产,他就要对女 儿报告财产旳数目,可“那简直是 抹自己旳脖子!”于是他决定向欧 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 自己到死都能抓着几百万家财旳大 权。
情节构造: 第一部分:交待了葛朗台旳性格特点 和情节发展旳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抢夺梳妆匣。
中俄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对比分析

时却 舍不 得 吃 、 不得 喝 , 至 , 病 的时 候也 不 舍得 花钱 舍 甚 有 去看大 夫 , 真真是过分 爱财 , 用不 用 。在 他 的一 生 当 中聚 该
敛 钱 财 就 是 他 生 活 的 主 旋 律 ,而 死 死 守 住 财 产 则 是 他 一 生
21儒 林 外 史 》 严 监 生 。 .《 之
大多 数人对 严 监生吝 啬 的表 现 , 象最 深刻 的莫 过 于 印
作 者 对 他 临 终 之 际 那 段 精 辟 的 描 写 : 话 说 严 监 生 临 死 之 “
严 监生与泼 留希金 都是本 国土生 土长 的 ,在 时代 背景
和 社 会 现 实 共 同 作 用 下 产 生 的 “ 形 儿 ” 然 而 , 于 他 们 生 畸 , 由 活 在 不 同 国 度 , 拥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背 景 , 此 虽 同 为 吝 啬 又 因
时, 伸着两个 指头 , 总不 肯断气 , 几个 侄儿 和些家 人 , 都来讧
乱着 问 ; 有说 为两 个人 的 , 有说 为 两件 事 的 , 说 为两处 田 有 地的. 纷纷不一 . 却只管摇头 不是。 氏分开众人 , 上前道 : 赵 走
‘ 爷 !只有 我 能 知 道 你 的 心 事 。你 是 为 那 盏 灯 里 点 的是 两 老
3两 个 吝 啬 鬼 的 差 异 .
品中的吝啬鬼 都有哪些典型 。
外 国文学作 品当 中。 众所周 知的吝啬 鬼形 象很 多 , 莎 如 士 比亚 作 品《 尼斯 商人 》 的夏洛 克 , 威 中 巴尔 扎 克笔 下 的欧 也妮・ 葛朗 台 , 以及俄 国作 家果戈 理《 死魂 灵》 里栩 栩如生 的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学了《守财奴》,同学们记忆最深刻的恐怕是葛朗台临死前想抓住教士的镀金十字架的情节。
其实,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通过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
除了葛朗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群令读者过目难忘的吝啬鬼形象。
在欧洲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以及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堪称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泼留希金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
夏洛克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
阿巴贡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是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在我们中国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四大吝啬鬼形象。
他们是思想家庄子《外物》篇中的监河侯,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中的卢至,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
其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是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吝啬鬼。
作家这样来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场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吝啬鬼形象

目录一、中西方吝啬鬼形象概述 (1)(一)西方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1)(二)中国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1)二、中西方文学吝啬鬼形象比较 (2)(一)中西方吝啬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特征 (2)(二)作家创作手法比较 (5)(三)作家创作思想比较 (5)三、形象差异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6)(一)金钱观上和人情观上的差异 (6)(二)当今吝啬鬼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7)四、中外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价值评判 (7)(一)正面分析 (7)(二)反面分析 (8)五、总结 (9)参考文献 (10)一、中西方吝啬鬼形象概述(一)西方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享用不尽的财富是西方文学中大多数吝啬鬼所共有的特点。
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吝啬鬼却全都嗜财如命,对一点小事都会斤斤计较。
即使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也没有阻止他们过着乞丐一般贫苦简陋的生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果戈里塑造的富人泼留希金,光是农民奴隶就有上千个,家里资产更是雄厚富有,但一如既往的小气吝啬。
果戈里是这样描述的:“颈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
但敢肯定这决不是围巾。
……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为了节省,经常饿着肚子睡觉,有时实在忍受不了饥饿就跑到马棚和马抢荞麦吃。
巴尔扎克作品《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他的小气肤浅也是人人皆知的,就连每天家人的食物也要自己按量亲自分发,哪怕是多点了一根蜡烛也要熄灭一根才能安心睡去。
可见这些吝啬鬼的心中只装着金钱!吝啬鬼们完全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做人的道德。
拥有享用不尽的财富,自己却过得像个乞丐一样还时常惦记邻居家值钱的东西,并时不时偷来一些,这就是泼留希金。
上千个农奴只发给他们一双靴子。
谁也别想从他手里把钱借走,哪怕带有“给”“借”意思字眼都会让他感到不舒服。
另一个吝啬鬼夏洛克,他手下的奴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个个面黄肌瘦,可怜的像个骷髅,他却视而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比较
吴军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1 200807040127)
摘要:一提到“吝啬鬼”的形象,人们很容易地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儒临外史》),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严监生和葛朗台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外吝啬鬼的代表,通过对严监生与葛朗台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比较能较好的认识到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吝啬鬼差异严监生葛朗台
在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的吝啬鬼形象。
其中外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而中国四大吝啬鬼是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一文钱》中的吝啬鬼卢至
、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的监河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这8个闻名中外的吝啬鬼形象可以说代表了中外文学史上对吝啬鬼形象描写的最高成就。
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其中中国的吝啬鬼形象与外国的吝啬鬼更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下面举例葛朗台与严监生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典型来比较一下中外吝啬鬼的差别。
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物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世界文学画廊中。
但是如果将他们二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都被称为“吝啬鬼”,两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很多的不同点,有些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
我们从他们各自写作的背景以及两个人物形象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写作背景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于1750年左右,乾隆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当时国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发展十分缓慢,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牢固”,因而吴敬梓能够塑造的也就是一个贪婪的封建地主的形象,他不可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塑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
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那时的西欧在文学上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当时西欧的主要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金融资产阶级、银行家等已经把封建贵族赶下历史舞台,自己取而代之。
他们的面目本来就不慈善,他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关系了。
巴尔扎克批判的正是这种资产阶级社会里金钱所具有的毁灭性以及在它的毒害下人的病态的畸形心理。
另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通过一些不连贯的情节和特殊的结构,向人们勾勒了一幅封建社会的百丑图。
作品所塑造的严监生这一形象也是封建文人之一,他仅仅取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没有中举,他是千百万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仅是科举的一个小小的牺牲品。
他那所谓的吝啬鬼的形象仅是作者所塑造的封建文人性格的一个方面。
只是他在“寿终正寝”是因舍不得两根灯芯草而伸出两根指头给人们留下了笑柄,被人们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吝啬鬼的典型。
而作者当初的本意并非如此,他仅是想向人们展示一个被科举所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要批判的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
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是其巨著《人间喜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部小说里,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
葛朗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攫取财富,并吝啬的给出哪怕一个金币,可以说很好的做到了“开源节流”。
纵观葛朗台的发家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资产阶级就是沿着葛朗台的这条道路一步步地代替封建贵族而一跃成为统治者的过程。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葛朗台这一箍桶匠发家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和罪恶,通过葛朗台贪婪、吝啬丑恶嘴脸的塑造,向人们解释了在金钱统治和利益驱动之下人们病态的畸形心理。
因此就两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来看,由于作者处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虽然他们所塑造的人物都被公认是最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但是他们的写作意图不同,因而严监生和葛朗台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拥有巨额的财富,那么他们这巨额的财富都是从那里来的呢?严监生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继承祖业,祖上留下了十多万两银子和几亩薄田。
除去地租之外他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
而葛朗台的财富除了继承的,最主要的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施展他的“聪明才智”,占公家的,占别人的,占佣人的,甚至占妻子儿女的;他还耍弄手腕,投机倒把,放高利贷,倒卖黄金……不断的攫取、扩充财富,而到手的钱财,他就绝对不会让它外流,除非他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别人休想从他那儿拿走一个子儿。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严监生的财富是守出来的,而葛朗台是通过“敛财”和“守财”才聚集起大量的财富的。
在看两者吝啬的经典表现,临死时候对财富的态度,严监生之所以迟迟不肯闭眼是因为油灯里点着的两根灯芯草,待赵氏挑去一根之后,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再看看葛朗台临死时的表现:“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两人在临死时都是吝啬鬼的形象,但严监生是怕浪费自己的油,是典型的守财奴,而葛朗台是至死都在想着占有别人的财富,是掠夺者的形象。
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就可以窥见一斑了。
从两者对待家人以及平时生活用度上页能看出他们的区别。
严监生一家四口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只有在儿子闹的时候,才会到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是非常吝啬的,但是遇到大事、正经事,他还是舍得花银子的,为王氏看病、办丧事都花去了不少的银子;将赵氏扶正的时候还摆了二十几桌的酒席。
平日也经常不时地请二王过来,还经常送一些银子、东西给他们。
而葛朗台在家庭生活中则是一个缁铢必较的人,他亲自安排一天的伙食,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甚至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都不许可。
晚餐后让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为的就是要少点一根蜡烛,不到一定的时间决不生火。
对待自己的生活也很苛刻,一年到头来就是那么一身装束,一年只理两次发。
为节省开支,楼梯坏了也是自己亲自修好。
为了节省开支,他从来都不吃请,因而也就从来不请别人到家里来。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严监生虽然也吝啬,但是较之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充其量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小丑,一个授人以笑柄的小丑。
总之,由于《儒林外史》和《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处于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二者又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因而他们虽然各自都创作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但是这两个形象却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
1.《儒林外史》
2.《欧也妮•葛朗台》
3.《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张国喜
4.《贪婪与吝啬的群像》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