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观后感

合集下载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第一篇:《秋之白华》观后感《秋之白华》观后感电影《秋之白华》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直面革命先驱感情生活的电影;是一部以散文诗风格结构的革命伟人题材影片。

它以传奇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位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与一位快意恩仇的巾帼英杰,以历久弥笃的坚定所成就的一段超凡脱俗的红缘。

编剧和导演手法及演员的表演在风格设定上大胆向冲淡的散文诗风格聚拢,给了我一种寻常的崇高,一种亲民的震撼。

影片里的瞿秋白的身上除了表现出大义大勇的革命家风采之外,更闪现出温暖而明亮的人性光辉。

片中,瞿秋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革命者,他的短短一生像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

他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忠贞、执着、苦闷和坚定,他的和爱,都以最本色的面目呈现在了影像里。

而杨之华是上世纪代的“新女性”,她的种种大胆行为,就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也算得上惊世骇俗。

但她同时又是一位相夫教子式的传统中国女性,有着所有中国女性隐忍、执着、坚强与温柔的美德。

瞿秋白和杨之华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瞿秋白和杨之华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有关爱情的表白,但他们的感情,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从而成为一段传奇。

这是一部革命历史和纯美爱情交织的影片,人们从这部影片里感受唯美革命传奇的魅力,让人在丝丝入扣的唯美中黯然伤神,在震慑人心的革命中高亢凛然.革命的道路上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互相关照,给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但两人并不沉溺于小家之幸福而是抛弃小家之安逸,投身革命之洪流。

甘做革命先驱,为中国光明的未来而奔走。

这是他们爱情之伟大,是革命之伟大。

在他们最后一次离别之际窗外大雪纷飞。

秋白同志回忆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张太雷,肖楚女,秋瑾""熟悉的名字和亲切的身影。

他清晰的记得他们逝去的年代和岁月。

他们都那么年轻,义无反顾为理想而献身。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秋之白华》讲述了党的初期领袖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故事的核心重头戏则是瞿秋白这位著名的文人领袖与杨之华之间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这个电影,感触很多。

当瞿秋白说,去年九月,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处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这一个个烈士让我着实感动了,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他们在青春年华时,毅然决然地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党的伟大的事业。

如果说他们有所图,为自己的子女,可是他们又有哪些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我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是我却不得不去敬佩这些烈士。

感谢他们当时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现在和平而不错的生活。

看到最近有关抗美援朝志愿者遗体交还中国的交接仪式,以及一些革命烈士后代和这些革命烈士当年的战友深情缅怀时候,我的眼里总会有一股暖流,看到网友的评论:想这些伟大的人致敬,说句实话对于这些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够用什么来表示对他们的致敬。

只能默默在心里为他们致敬。

当听到瞿秋白对杨之华说“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感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原谅我之前固执地认为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能算得上世界上最浪漫和最幸福的事,也许瞿秋白和杨之华也都曾想过与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当国家当社会动荡不安,政府腐败不堪,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候,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一个怀着赤子之心为国家未来奔波的人,为了党的伟大事业,瞿秋白没有办法去和杨之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瞿秋白却用“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好地阐述了他对杨之华的爱,他对杨之华的爱深入骨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更生动传神地诠释了《秋之白华》的革命和爱情真谛。

瞿秋白身为革命者,真的是一个可爱的人,入狱后的瞿秋白,坚贞不屈,蒋介石劝降不与理睬,从容饮弹而亡,表现了一个坚强革命者的气节。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导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成长,在革命中收获一生中挚爱。

小编收集整理了电影《秋之白华》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后感一】革命是红色的激情,爱情是激情的红色,但秋白与之华的革命与爱情却是安宁与纯白的,一个顾盼的眼神,一颗渴望的心灵,一种执着的信仰,共同交织成一段惊鸿的革命爱情。

我欣赏之华的勇敢。

一段感情凋零了,她坦然的结束:一种心情萌发了,她便大步向前追寻。

就如她面对衰弱的中国,明白此景已无可挽回,因此便决然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她虽是女子,却没有将自己埋葬在深院中,而是冲破桎梏,明确内心的方向,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中。

她的力量卑微,但她曾用尽全力为自己争取,不管结局怎样,有过轰轰烈烈的过程,又有何遗憾可言?我欣赏秋白的纯净。

他是革命党人,但也是一个书生,也是一个用心去爱的男人。

他爱国家,爱学术,也深爱自己的家人。

无论境况如何,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纯净的笑容。

他也曾爱情憔悴,也曾为革命前途怅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以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来面对革命与爱情,在爱情中依然坚定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收获爱情的芬芳,且歌且行,他是一个瘦弱的文艺青年,也是一个拥护共产党的钢铁战士,一个愿为国家和民族献出所有的伟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们的永恒誓言,如此浓情,如此坚定,如此令人神往。

为了革命,他们不得不牺牲了爱情,但也正是革命,让他们的爱情萌发,成长,升华!在秋的旷野,在黄叶随思念飘落的季节,他们相遇相知相守,至死不渝!就如舒淇在《致橡树》中所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秋白茫茫,伊人逝往,唯有华光,千载独放!【观后感二】恍惚回到那个革命的年代里,看着杨之华这样坚韧而不乏柔情的美丽女子,在硝烟纷飞中惊鸿一瞥的动人背影,忽然觉得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

他们分离6次,为了革命和中国的未来奔奔波波,却未曾看清对方脸上增添的一丝皱纹。

有时候,信仰和爱情可以结合得那样好。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眼底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秋之白华》观后感
泛黄的古页夹杂了太多个人的情绪,她的每一次落笔都是诉不清的思念。

多少年过去了,时间已经抹去了她失去他的痛苦,她如虔心礼佛的圣徒那样,一页一页的膜拜着她心中对他的记录。

那崭新如昔的照片上,他还是那样斯文,那样挺拔,一如他曾在她身边的样子。

他为她篆刻印章,她为他缝补衣物。

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那不是一个乱世,如果他的肩头没有破碎家国的重担,如果他不是党的领导人,他或许会是乡野间穿长褂青衫的教书先生,享受着如花美眷在旁,三杯两盏淡酒的惬意生活;没有逃亡,没有猜忌,没有那么多纷纷扰扰,他与她也许会相濡以沫,携手百年。

这样,他的肺疾也不会那样严重了。

他最后的遗作《多余的话》我一读再读,总是被他那句“中国的豆腐还是很好吃的,世界第一”这句话逗笑。

可是笑着笑着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心空空如也,就如投入天窗里的残阳余晖,给人一种留不住的感伤。

瞿秋白先生一直是我心中最敬佩的人物。

在走上人生重点的那个清晨,他是那样从容不破,那样大义凛然,他哼唱着由他操刀翻译的国际歌,像是去罗汉山郊游一般,他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接着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秋白曾有句:“眼底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这是他的绝笔,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就会不受控制,决堤而下。

我从不曾想过会在课上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我不敢再看第二遍。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看秋之白华前就对瞿秋白的生平有些了解,但更多地了解是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曾想他的生命中还有这样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秋之白华》是2011年上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电影。

但该片并没有着重以常规主旋律的议题去刻画革命者的光辉事迹,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绵密的爱情,娓娓道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生活,从而带出他们的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

片名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却是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或许正如张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无论是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的浓烈爱情,或是前夫沈剑龙的退让与成全,或是瞿秋白与前妻王剑虹的琴瑟相合,都是因为对彼此的相惜与相知。

本片除了那让人不禁动容的委婉缠绵的爱情故事,更有对革命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这部作品是革命题材里,让人只有感动的静作,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多的枪林弹雨声,没有太多的大规模血腥场面,却把这一场早期爱国革命深深地印入人们脑海。

影片的背景是历史上著名的“学潮”时期。

观中国近20年,除“学潮”外,再没有20世纪前50年那样理智的有规模性的学生、文人、爱国人士的爱国主义行为。

我喜欢那个年代的上海,有漂亮的夕阳,美丽的长巷,重要的是,那里住着为革命、为自由、为独立而奋斗的中华儿女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忘不了秋白与之华的相遇,是秋白肯定了之华的人生目标。

忘不了之华与沈剑龙的相离,火红的玫瑰,被雨水打得落水,在沈剑龙打伞转身的那一刻伤透了之华的心,也许,那天的雨是之华人生中最汹涌磅礴的泪了。

更忘不了之华与秋白的相知,那一夜,依旧是幽深的巷子,可有种真诚点亮了黑暗。

而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影片的这一幕,秋白穿着之华为他亲手缝制的衣服,面带微笑,唱着苏俄的红歌,来表达对妻子、祖国和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之情。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
在众多建党90周年献礼片的上映之际,学校带我们观看了由霍建起导演的《秋之白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前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和杨之华的革命浪漫爱情故事,二人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的一段红色情缘。

在《秋之白华》中,瞿秋白不仅表现出了战争年代的伟大革命家风采,更通过勇敢的爱情表现出了一个鲜活的革命青年。

他短暂的一生就像一本充满丰富内涵的书籍,所有的浪漫、热情、坚定、执着和勇气以及信仰,都呈现在影片之中。

他期望人民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但却又害怕带给他们危险、他渴望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受但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迁徙流离的矛盾,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革命者。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这样的革命领袖更儿女情长,而不是更血气方刚,他的苦闷和矛盾,恰恰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人性化,更真实可信。

而爱情戏处理得相当干净。

杨之华和瞿秋白之间的离与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内敛克制,却又能使观众体味其情境,置身其间,内心不觉泛起涟漪。

现实中,沈剑龙、杨之华、瞿秋白之间的情事是一段佳话:沈剑龙潇洒放手,沈剑龙甚至和瞿秋白成为朋友。

除了浪漫的情感,影片中还出现了很多画卷般的场景,如富有情调的上海咖啡馆,送杨之华离开的乌篷船和满是亭台水榭的江南水乡,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别有意境和格调。

与以往的红色电影不同,《秋之白华》在片中呈现出很多了新的气象。

整部电影没有曲折起伏,如片中的上海和江南景象,调子是“斜阳脉脉水悠悠”式的,片中的青年男女形象少见的清俊疏朗,确然有那个时代的风华。

该片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之旅、人生之旅以及情感之旅,让我印象深刻。

秋之白华 观后感

秋之白华 观后感

今年是建党93周年,我校组织观看了一系列的红色电影。

这周四的晚上,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我看了《秋之白华》这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影通过瞿秋白与杨之华的革命爱情、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生涯以及瞿秋白的人格情操三个角度,向观众展现了瞿秋白、杨之华这两位中国革命早期领导者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之歌。

说实话,这部电影实在是出乎我所料。

本以为这会是那种革命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纪录片似的电影。

结果影片画面唯美浪漫,极具文艺范儿。

开篇古镇小桥,摇船出行,使我喜欢的江南风光。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摄影技术,那么多从窗外透射进窗内的斜斜的日光,诗情画意的雨景和雪景,无不将我打动。

这么多的深沉隽永的镜头,每个镜头都仿佛是有分量的,配上舒缓动人的背景音乐,柔柔地侵入了我的心田,宛如一首细腻优雅的散文诗。

比起史诗风格和主旋律风格的献礼片,我更喜欢这种表现方式,瞿秋白与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背后,是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爱情之美与那动荡年代革命之沉重成鲜明对比,反而衬托出革命烈士牺牲之伟大,革命道路行走之不易。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了很多,也回宿舍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这部影片展现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思想感悟。

关于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旷世之恋,“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作为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杨之华,中国妇女活动家,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

瞿杨二人,一位是清新婉约的江南女子,一位是风度翩翩的革命斗士。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范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范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范例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范例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一
秋之白华讲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两个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斗争生活和传奇爱情,他们都抱着同一个崇高的信仰——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

在这乱世,他们的精神火焰灼灼燃烧。

他们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

他们为国
家和民族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为这一段美好的感情付出了全部。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便是他们留给历史最美的诗歌。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二
团支部组织观看了电影《秋之白华》,让我们走近了瞿秋白,真正认识了瞿秋白,瞿秋白对党对革命的忠诚、对信仰的执着感染了年轻人。

瞿秋白作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将
民族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一生组织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反对独裁、追求民主。

时过境迁,今天仍然有许多社会问题需要去解决。

最后,向所有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共和而牺牲的共
产党员致以最崇高的革命的敬意。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三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美的镜头语言为我们诠释了两位纯洁真诚的爱情故事。

把瞿秋白后半生以及他英勇就义历史描绘了出来。

瞿秋白被捕后没有答应当时的中央政府的要求,因为入党誓言中有:永不叛党。

他情愿做一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也不能做叛党的败类。

当他看到处决函,只淡淡地说出头可断、志不可改。

虽有家人挂念,但他心里存着更大念想,先他而去的革命同志、苦难中的中国百姓,他自己不能苟且偷生,他的灵魂伴侣杨之华也不会允许。

最后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先烈精神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枚鲜红的印章,是他赠与生命的伴侣的礼物,尽管“想给你的太多,可能给你的太少”,但既然选择了这样的道路,便就选择了这样的人生,从此,无悔无怨。

她坐在一条小船的船头,被问及要去向何处时,只言想去更远的地方。

杨之华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她虽是一女子,却并没有拥有像小轩一样的儿女情长。

“我的玛丽安睡在河边的树丛中,请你们不要惊醒她的梦。

”向往安静与情趣的小轩在秋天的湖边吟诵着诗歌,她因现状而难受,却又觉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但之华不同,她知道,因现状而难受的人越多,改变得就越快,而她,正是渴望改变也参与着改变的一员。

她行走的愈来愈快,依旧坚守的旧思想的丈夫剑龙再赶不上她的速度,两颗分离的心,就像油和水,溶不到一块去。

同时,另一个她没有想过会遇见的人,却越来越吸引着她。

他说,中国的贫弱而沦于危亡的根本原因便在于中国不能独立,不能解放,中国人迟早要变成外国资本家的奴隶,你们,还有你们的后代。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遗留的痕迹中窥见瞿秋白的一二芳华。

他文质彬彬,拥有着逸群之才,却一心向着革命,拖着羸弱的身体高举革命的旗帜,铮铮铁骨义薄云天。

这样一位风流人物,怎能不吸引之华的目光?
她意识到自己离丈夫越来越远,离他越来越近,终于鼓起勇气向他告白了,而他,虽知道却不敢。

丈夫的理解与包容成全了他们,他和她,终于义无反顾的冲破世俗的樊笼相恋了。

这一次,她身上再不是革命的烟味,而是爱情的烟味。

一枚鲜红印章,便是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从此以后,相知相守,携手并肩,不离不弃。

他们一起恋爱,一起革命,共同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呵护革命的星星之火,一起憧憬着火花乍现可以燎原的未来。

电影已过大半,画风忽从热情步入荒凉,我不忍再看。

1935年,秋白身份暴露,被捕入狱。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

”狱中的他,写下这并不多余的话。

这位革命烈士,有着格瓦拉一样坚正的革命操守,又有着大知识分子悲悯的人文反思。

与其一味革命,不如在革命中反思,反思中革命。

临行前的瞿秋白神态自若,缓步从容走出大门。

到达刑场,他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便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死前,他记挂着中国味道世界第一的豆腐,记挂着向世人推荐“很可以再读一读”的七本书,亦记挂这他最亲爱最依傍的人,之华与他的女儿......
初初结婚时,他曾对她说话,“我们看到了开始,或许看不到结局”。

如今电影落幕,结局明了,泪成两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