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说“秋之白华”

合集下载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秋之白华》讲述了党的初期领袖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故事的核心重头戏则是瞿秋白这位著名的文人领袖与杨之华之间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这个电影,感触很多。

当瞿秋白说,去年九月,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处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这一个个烈士让我着实感动了,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他们在青春年华时,毅然决然地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党的伟大的事业。

如果说他们有所图,为自己的子女,可是他们又有哪些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我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是我却不得不去敬佩这些烈士。

感谢他们当时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现在和平而不错的生活。

看到最近有关抗美援朝志愿者遗体交还中国的交接仪式,以及一些革命烈士后代和这些革命烈士当年的战友深情缅怀时候,我的眼里总会有一股暖流,看到网友的评论:想这些伟大的人致敬,说句实话对于这些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够用什么来表示对他们的致敬。

只能默默在心里为他们致敬。

当听到瞿秋白对杨之华说“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感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原谅我之前固执地认为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能算得上世界上最浪漫和最幸福的事,也许瞿秋白和杨之华也都曾想过与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当国家当社会动荡不安,政府腐败不堪,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候,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一个怀着赤子之心为国家未来奔波的人,为了党的伟大事业,瞿秋白没有办法去和杨之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瞿秋白却用“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好地阐述了他对杨之华的爱,他对杨之华的爱深入骨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更生动传神地诠释了《秋之白华》的革命和爱情真谛。

瞿秋白身为革命者,真的是一个可爱的人,入狱后的瞿秋白,坚贞不屈,蒋介石劝降不与理睬,从容饮弹而亡,表现了一个坚强革命者的气节。

最新-秋之白华革命历史诗意化 精品

最新-秋之白华革命历史诗意化 精品

秋之白华革命历史诗意化《秋之白华》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霍建起导演,窦骁、董洁主演。

电影沿袭了霍建起导演一贯的浓郁唯美风格,以一种诗化写意的的手法再现并升华了一段艰难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纯洁绽放的红色爱情。

一、匀速与唯美散文化的影像叙事过程作为一部以描写爱情为主的红色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是特别的、特殊的。

从杨之华与瞿秋白的相知相爱、到二人痛苦分离、及最终瞿秋白从容就义,整部电影以散文诗式的方式进行叙事,并且始终保持着一种匀速的、舒适的节奏伸展着电影中的每个细节,让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能够不间断的感受到存在于电影画面的每个角落出从一而终的韵味。

这种连贯性使得电影在叙事方面十分的平滑和流畅,没有突转、没有中断、甚至没有激烈的冲突,有的只是默默如潺潺流水的细腻和绵密。

作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在叙事的切入点上是十分诗化的,整个故事以共产党革命先驱瞿秋白与杨之华二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的十余年情感历程为主线,将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革命局势以一种透明的背景形式潜藏于二人的爱情故事之后,整部影片虽然没有太多显在而明确地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局状况,但透过细节不难发现瞿、杨二人的艰难守望之中的大大小小的悲欢与离合总是映射着当时背景下社会局势的不断变化、更替。

电影将浓重笔墨花在临摹爱情、爱情守望、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守望摆脱了俗套,而二人之间温润绵长的感情也将原本教材化、疏离感的革命历史点缀上些许朦胧而带有娟娟暖意的艺术美感。

《秋之白华》在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表现上都运用了非常诗意的手法,例如在处理沈剑龙、杨之华和瞿秋白这三者关系时,言语被书法取而代之,电影通过更加文雅、端庄的书写、对诗方法表现了一种无声的韵律和美感,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原本应关系尴尬的三角关系却因笔而顺、因诗而雅,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保证了电影节奏贯穿的统一性。

另外电影最后在处理瞿秋白从容就义的情节上大胆采用了唯美而诗化的表现方式,使瞿秋白这一革命伟人之死更渲染上了一层别样壮美而富有韵味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的四张牌

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的四张牌
袖人物 , 第一次成为 “ 丈夫 ”第一次学用俄文唱 国 , 际歌 第一次展示 自己娴熟的溜冰技巧 , 些 “ , 这 第

建起 电影美学的新境界 。
四 、献 礼牌— — 向部 门 更多的 关注。从 电影 营销策略 的角度看 , 秋 之 白
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最终 ,霍建起 凭借 秋 之 白华 击 败了 唐 山大地 震 导演冯4,I( - l( N 、剑雨 影节 的肯定意味着影片的艺术性得到了广大学生观
众 的支 持 和 欣 赏 , 为 电影 的 进 一 步 推 广 赚 足 人 气 奠 定 了 基 础 。6月 1 2日 , 秋 之 白华 再 度 入 围 第 l 4
个章 “ 之 白华 ” 秋 ,寓意 “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 你 ,
星演员 , 秋之 白华 》精心搭配了从 ( ( 山楂树之恋》 老三”窦骁和 以 幸福时光》走红影视 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贯 穿影片 始终 ,也成为 中走 出的 “ 圈的董洁 。主旋律影片选择演 员,要考 虑其社会形 片名 由来 ; 没有什么结婚礼物 ,瞿秋 白送杨之华金 别针 ,上面刻有 “ 我生命之伴侣 ”; 赠 雪夜 依依惜 象和 所演人物 的契合度 。影片反映 的是 2—3 4 5岁
主 旋 律 电影 秋 之 白华 的 四张 牌
肖舟
长久以来 ,主旋律电影 大多叫好 不叫座 ,而 电 影 秋之 白华 仅打出 了 一 张常州地域文化特色 鲜明的名片 ,也实现 厂主旋律影片在艺术化和市场 化的全方位突破 。 这部 主旋律影片呈现的是一条“ 主 旋律题材 ,商业 化运作 ”的模式 ,以人性牌 、偶像 牌、编导牌、献礼牌组 合出击,让主旋律 电影更贴
片 无 论 是 场 景 的 选 择 ,风 景 场 面 的拍 摄 、刻 画 ,还 烈而 不 是 悲 惨 。 电影 的 人性 色彩 让 秋 之 白华 更

秋之白华读后感

秋之白华读后感

秋之白华读后感秋之白华(一)《秋之白华》,一部迄今为止最让我感到浪漫与真实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写意的手法如散文般将革命先驱瞿秋白先生和妻子杨之华的故事描绘出来,平淡的言语,精致的画面,从中又闪烁着革命精神的光辉。

瞿秋白和杨之华缠绵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是显得那样前卫洒脱,可不管怎样,感情的升华与真情的流露足以让人感动。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如此才华横溢英明大义的瞿秋白,美丽温柔中又不失倔强勇敢的杨之华,这样完美的结合,让多少人羡慕他们的爱情!那个在外白渡桥上的黄昏,那段没有第一人称的彼此,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指人心。

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一起;因为革命,他们彼此相依。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秋之白华”那枚鲜红的图章印记,印刻着只属于他们的爱情。

“赠我的伴侣”的金胸针,伴着他们的爱情走过历史,走过他们的爱情岁月。

瞿秋白先生在着作《多余的话》中的这段话:“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在表达他内心坚定的革命情怀的同时,我们为何不可将它理解成,他对于这份爱情的珍惜呢!没有过多的缠绵情话,无言的眼神交汇,贯穿在这份革命的爱情故事中。

杨之华对瞿秋白的每一个细小体贴的动作,生活中每一个细致入微的情节,此时无言胜千言,此时情话非多余。

那枚小小精致的铜扣,锁住的是他们的爱情,锁住的是平静外表下那颗炽热的心!这样的故事太过唯美了,美得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不相信这份刻骨铭心的真挚爱情。

因为爱情,所以爱一直都在……秋之白华读后感(二)“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堪称经典: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单身,一个已婚。

两人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相知相爱,为了与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商谈离婚事宜,三人关在房里谈了差不多一整夜,于是几天后报纸上一天登了三条启事:一条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确立恋爱关系,一条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还有一条是沈剑龙与瞿秋白成为朋友。

秋之白华——瞿秋白

秋之白华——瞿秋白
之 年 的 瞿 独 伊 , 回 望 自 己 漫 长
的 人 生 .她 想 说 的 还 是 “ 好 爸爸 ”
的温 暖 。
我 的 家世
我 虽 然 不 是 秋 白 的 亲 生 女 儿 ,但 是 他 对 我 比 亲 生 的 还 亲 。 我 们 实 际
上 在 一 起 的 时 间 非 常 之 少 ,但 是 他 对 我 非 常 关 心 。 我 对 亲 生 父 亲 一 点 印象 都 没 有 .现 在 连 照 片都 没 有 ,
的 时 候 , 写 一 点 最 后 的 最 坦 白 的 话。 ”1 9 3 5 年 ,瞿 秋 白在 福 建 长 汀 狱
领 导 者 之 一 ,他 在 被 打 击 以后 仍 继 续 做 了许 多有 益 的 工 作 。 ”
1 9 5 0 年1 2 月3 1 日 ,毛泽 东 应 瞿 秋
中写下遗 作 《 多余 的话 》 。他用 自我
秋 白当 做 我 的亲 生 父 亲 。
我 的 名 字 也 是 有 来 历 的 。我 原 名 叫 “ 晓光” .有 点 天 刚 破 晓 的 意 思 。
后 来 ,我 才 改 为 独 伊 了 。 因 为 我 的
亲 生 父 亲 对 我 妈 妈 不 好 , 她 心 中 怨 愤 , 决 定 只 给 他 生 一 个 孩 子 , 叫 独 伊 。我 现 在 就 一 直 叫这 个 名 字 。 我 是 秋 白和 妈 妈 唯 一 的 孩 子 ,秋 白跟 母 亲 结 婚 后 就 没 有 再 生 孩 子 。 那 是 我 大 概 五 六 岁 时 ,外 婆 想 办 法
反 省 的 笔 触 和 自我 剥 离 的 挣 扎 ,用 几 近 残 酷 的 坦 白 直 指 自 己 的 灵 魂 深
白遗 孀 杨 之 华 请 求 ,为 《 瞿 秋 白文 集 》题 词 : “ 瞿 秋 白同 志死 去 1 5 年

《秋之白华》之革命中的爱情

《秋之白华》之革命中的爱情

《秋之白华》之革命中的爱情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静静地欣赏完《秋之白华》这部电影后,瞿秋白和杨之华那段革命岁月中铭心刻骨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秋之白华》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浪漫史诗的爱情影片,它把一部革命历史和一段纯美爱情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了一起。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人们既能感受到瞿秋白和杨之华这对情侣那高亢凛然震慑人心的革命激情,又能被他们那纯洁的相濡以沫的爱情一次次感动着……当瞿秋白一边回忆着已经牺牲的战友和朋友,一边说着:“去年9月,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楚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

”时,我被曾经那些用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视死如归、爱国爱民的革命青年们身上高尚的精神感动了,他们都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无畏,那么的有才华,都义无反顾地为了革命理想而献身!瞿秋白也正是这样的革命志士之一,这一点在他前赴刑场时大义凛然的从容气场及选择在一片有鲜花野草相伴的地方就以态度可以看出。

这样的革命才子令人钦佩,令人惋惜。

面对着他心爱的人,当他说“乱不一定不好看时”,当他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够了;其实你不用那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够了。

”时,当他说“我们分离六次了,不知
道为什么,这一次是最舍不得的”时……我们怎能不被他那微妙的关怀和真挚的爱情所打动呢?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这是他们对爱情的诠释,更是对革命的诠释。

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追随,对爱情真谛的阐述是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这种革命中的爱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初夏的五月,不冷不热。

我一路奔跑在拥挤的人群中,远远望见一个背影——格子衬衫,双肩包。

追逐着那个背影,我跑了好久好久,直到黑压压的人群把它淹没。

到了地铁站,车刚走。

等待的四分钟里,脑海中一直出现昨晚芳芳跟我说的那个梦,那是一种怎样的失落,我一直在琢磨,却无法找到答案。

我只是依稀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我也做过那样的傻事,可不同的是我只记得这事情本身,早已忘记事中的人物。

昨夜躺在床上,我一直试图安静地去回忆下事中的人物,思绪却总被窗外的雨声打乱。

就像此刻,我想在写这些的最后时刻挣扎下,可我还是会被显示器边缘反光衬出的自己的眉毛所吸引:真是一对好看的眉毛,其实二十三岁前我都没动过刀,0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修过一次,就在那人的的手从我眉毛上拿开后,我就忽地想起来我小姑在我很小的时候说过的话:“你看你的眉毛长得多好,以后长大了千万别修眉,你都不用修的,修了以后会长杂眉。

”于是,当我再次站在镜子前时,也就莫名忧伤起来。

就像我现在写这个时候,一想到我那没有修过的眉毛并未被哪个男人仔细端详过,我会有一点点的忧伤。

当然,估计在喝了杯酸奶之后,我也就忘了这回事。

“会写文章的男的比较招女孩子喜欢。

你看韩寒就有很多女孩喜欢。

”“韩寒除了会写文章还会赛车,他有很多魅力的。

”“那你看郭沫若,他就很招女人喜欢。

不知道跟多少女人谈过”“郭沫若很风流啊,好像结了好几次婚。

不过他确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可以说是个天才,他写的诗歌虽然并不怎么样。

”“人家是大文豪,怎么能说风流呢。

”这是办公室里好几个人的一番讨论。

我还没喝酸奶,思绪就来到了郭沫若身上。

我对郭沫若的了解不多,在百度知道里可以搜到:1916 年8月,在日本东京的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即后来的郭安娜)。

当时的郭沫若,是官费留学生,每月从国民go-vern-m ent那里享受33日元的奖学金。

在当时,几个人合租一屋,租金只需1.5日元,而每月的伙食费8.5日元也绰绰有余。

秋之白华 观后感

秋之白华 观后感

今年是建党93周年,我校组织观看了一系列的红色电影。

这周四的晚上,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我看了《秋之白华》这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影通过瞿秋白与杨之华的革命爱情、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生涯以及瞿秋白的人格情操三个角度,向观众展现了瞿秋白、杨之华这两位中国革命早期领导者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之歌。

说实话,这部电影实在是出乎我所料。

本以为这会是那种革命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纪录片似的电影。

结果影片画面唯美浪漫,极具文艺范儿。

开篇古镇小桥,摇船出行,使我喜欢的江南风光。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摄影技术,那么多从窗外透射进窗内的斜斜的日光,诗情画意的雨景和雪景,无不将我打动。

这么多的深沉隽永的镜头,每个镜头都仿佛是有分量的,配上舒缓动人的背景音乐,柔柔地侵入了我的心田,宛如一首细腻优雅的散文诗。

比起史诗风格和主旋律风格的献礼片,我更喜欢这种表现方式,瞿秋白与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背后,是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爱情之美与那动荡年代革命之沉重成鲜明对比,反而衬托出革命烈士牺牲之伟大,革命道路行走之不易。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了很多,也回宿舍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这部影片展现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思想感悟。

关于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旷世之恋,“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作为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杨之华,中国妇女活动家,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

瞿杨二人,一位是清新婉约的江南女子,一位是风度翩翩的革命斗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说“秋之白华”
从未有想过关于革命的影片也能拍得这样唯美而浪漫,之前只在偶然才听过这部片子,从没想过特地去看这部片子,但是没想到,这次思修课看的影片竟会是这部——秋之白华,也许这就是一种缘分,冥冥之中注定要和他们两相遇。

《秋之白华》向我展示了革命先人瞿秋白和杨之华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当然,作为一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革命精神的体现必不可少,上海大学的学生们追随革命的步伐,寻求拯救中国,复兴中国的道路。

一位名叫黄仁的学生死了,他是为革命而牺牲的,瞿秋白曾说,革命会有牺牲,但总要有人走在前面,而杨之华说,能和你一起走在前面,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革命中恋爱,在恋爱中坚持革命。

不同于建党大业的大气磅礴,也不同于风声的惊心动魄,但就是这样一部关于爱情与革命这两个最热烈的话题的电影——秋之白华,虽然它是如此的淡然,可是依旧让人难以忘怀。

无论是杨之华与瞿秋白之间的爱情还是两人的革命道路,虽然比之其他同题材的影片少了几分轰轰烈烈的热血,可在看似淡然的外表下代表的却是矢志不改的坚持,他们两人在爱情上有顾虑,在事业上有焦虑,可无论是顾虑还是焦虑都未曾改变他们对爱情追求,对革命的忠诚。

瞿秋白,一个博学多识,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文人墨客的儒雅与文识,又有着革命人的无畏与英勇,虽然开始他并不敢表达自己对杨之华的感情,但最后他站出来,勇敢的和之华在一起,让杨之华的满腔感情有了回报。

也许,他们两都欠一句对方:谢谢你愿意和我相爱。

影片女主角杨之华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我认为她真的很勇敢,敢于做常人所不敢做的事。

她,离开了富裕的家庭,留下了丈夫与女儿,尽管心中不舍,只身来到上海求学,之后又勇敢的向丈夫提出“离婚”,勇敢的向瞿秋白表明心意,勇敢的和秋白一起面对革命中的起伏与动荡,看完影片,我感受到的是她的勇敢与坚持,淡然与冷静,这是怎样的女子啊,我想这些闪耀在她身上的特点正是秋白喜欢之华的地方。

电影中,为了向杨之华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瞿秋白还特别做了一个印章,上面刻着“秋之白华”这四个大字,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也正如瞿秋白在片中对杨之华所说的:“瞿秋白,杨之华,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我看见杨之华的手中印
着这鲜红的四个大字,真是不禁感觉到“夫复何求”这几个字的深刻含义啊!
“乱不一定不好看”,“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你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足够了。

”,“再见,我们一定会再见的!”这些话,在观众看来似乎平淡,但对他们二人而言却饱含深情,实在令人印象深刻,感动非常。

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杨之华在上海的桥上勇敢的向瞿秋白表达自己心意的那一个场景了,音乐很动听,画面很美好,真心希望他们能幸福的在一起。

他们的爱是淡然的,没有偶像剧那样的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却有着几分动人心弦的美妙。

瞿秋白和杨之华两个人的爱情就好像是那个纷乱年代里的一曲高山流水,哪怕外面震耳欲聋,轰轰隆隆,却依旧不乱一弦,不错一音,尤其是瞿秋白在狱中回忆与杨之华的点滴生活,面对劝降淡然拒绝,面对死亡从容而坐,虽他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但我却看见了一种百折不改的坚持,哪怕他曾被误解,哪怕他已处在边缘。

他也许没有领导群英的才能,也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决断,但他身上却彰显着中国文人的风骨,不骄不卑,一蓑风雨,平生无改,任尔八风,我自顾盼。

终要面对死亡,但他毫不惧色,一路高歌,视持械士兵如无物,他唯一牵挂的就是他的妻子——杨之华,就是有这样一种爱情,没有浮夸的甜言蜜语,没有重如泰山的承诺,没有舒适富裕的物质生活,却如栀子花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浓郁,不刺鼻,但依旧是如此的沁人心脾。

我最沉重的时候是在影片瞿秋白回忆牺牲的革命友人的时候虽然镜头不多,也就一个两个,甚至是半个镜头,但提及到的人物,如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恽代英、邓中夏、楚女等人着实让我深深地感动了一把,并从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其实此刻不禁眼眶有些湿湿的。

瞿秋白和杨之华终究还是在一起了,但他们却没有沉溺小家之幸福,而是抛弃小家之安逸,投身革命之洪流,甘做革命先驱,为中国的光明未来而奔波。

每一次的分离,每一声再见,尽管不说,但这离别的话语都异常的沉重,但是他们没有惧怕,而是淡定和坦然。

他们两人虽然互相等着“再见”的那一天,但终究会有那么一天永远不“再见”,这一天还是来了,当瞿秋白倒在那个美丽的小山坡上,被鲜花环绕,他的血也染红了身边的白花和绿草,但他始终都面带着微笑。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因为革命而开始,他们的家庭也因为革命而不存在了,为了革命,他牺牲了,为了革命。

她终身未再嫁。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
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生动传神地诠释了《秋之白华》的革命爱情真谛。

我是如此的为他们的爱情感动,他们的爱情真的是很纯洁的,相信在现代的社会还是少有吧,于此同时,我也同样为他们的革命精神而感动,特别是瞿秋白在三年的牢狱之灾中,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以及对妻子的日益思念时,却仍是那么毅然,他那大无畏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每一个人。

随着秋白在青山绿野中含笑倒下而结束,这样的结局真是令人心痛!
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或者爱人,但当他们成为革命战士的那一天起,他们便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他们的心里,装着的不仅是小我,还有大我,他们愿意为国家的未来肝脑涂地。

秋白之华,代表的不仅仅是瞿秋白和杨之华,它还是许许多多革命者的象征,这些牺牲在祖国开拓事业上的人们理应值得我们深深地尊敬与怀念。

他们的精神高尚,值得我们坚守,他们志向高远,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有他们举着伟大的先进的旗帜,因为有他们推动我国伟大的革命事业前进,所以,我们才迎来了美好的现在。

我被这部影片所蕴含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爱情,友情,理想,生命,种种交织在一起,让我在丝丝入扣的唯美中黯然神伤,在震慑人心的革命中高亢凛然。

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交融的二人又岂是生死能分开的?一次随行,一枚印章,一颗纽扣,一生相知。

班级:医学一班
学号: 126080060
姓名:陈雅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