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合集下载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第一篇:《秋之白华》观后感《秋之白华》观后感电影《秋之白华》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直面革命先驱感情生活的电影;是一部以散文诗风格结构的革命伟人题材影片。

它以传奇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位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与一位快意恩仇的巾帼英杰,以历久弥笃的坚定所成就的一段超凡脱俗的红缘。

编剧和导演手法及演员的表演在风格设定上大胆向冲淡的散文诗风格聚拢,给了我一种寻常的崇高,一种亲民的震撼。

影片里的瞿秋白的身上除了表现出大义大勇的革命家风采之外,更闪现出温暖而明亮的人性光辉。

片中,瞿秋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革命者,他的短短一生像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

他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忠贞、执着、苦闷和坚定,他的和爱,都以最本色的面目呈现在了影像里。

而杨之华是上世纪代的“新女性”,她的种种大胆行为,就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也算得上惊世骇俗。

但她同时又是一位相夫教子式的传统中国女性,有着所有中国女性隐忍、执着、坚强与温柔的美德。

瞿秋白和杨之华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瞿秋白和杨之华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有关爱情的表白,但他们的感情,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从而成为一段传奇。

这是一部革命历史和纯美爱情交织的影片,人们从这部影片里感受唯美革命传奇的魅力,让人在丝丝入扣的唯美中黯然伤神,在震慑人心的革命中高亢凛然.革命的道路上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互相关照,给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但两人并不沉溺于小家之幸福而是抛弃小家之安逸,投身革命之洪流。

甘做革命先驱,为中国光明的未来而奔走。

这是他们爱情之伟大,是革命之伟大。

在他们最后一次离别之际窗外大雪纷飞。

秋白同志回忆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张太雷,肖楚女,秋瑾""熟悉的名字和亲切的身影。

他清晰的记得他们逝去的年代和岁月。

他们都那么年轻,义无反顾为理想而献身。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秋之白华》讲述了党的初期领袖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故事的核心重头戏则是瞿秋白这位著名的文人领袖与杨之华之间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这个电影,感触很多。

当瞿秋白说,去年九月,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处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这一个个烈士让我着实感动了,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他们在青春年华时,毅然决然地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党的伟大的事业。

如果说他们有所图,为自己的子女,可是他们又有哪些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我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是我却不得不去敬佩这些烈士。

感谢他们当时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现在和平而不错的生活。

看到最近有关抗美援朝志愿者遗体交还中国的交接仪式,以及一些革命烈士后代和这些革命烈士当年的战友深情缅怀时候,我的眼里总会有一股暖流,看到网友的评论:想这些伟大的人致敬,说句实话对于这些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够用什么来表示对他们的致敬。

只能默默在心里为他们致敬。

当听到瞿秋白对杨之华说“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感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原谅我之前固执地认为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能算得上世界上最浪漫和最幸福的事,也许瞿秋白和杨之华也都曾想过与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当国家当社会动荡不安,政府腐败不堪,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候,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一个怀着赤子之心为国家未来奔波的人,为了党的伟大事业,瞿秋白没有办法去和杨之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瞿秋白却用“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好地阐述了他对杨之华的爱,他对杨之华的爱深入骨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更生动传神地诠释了《秋之白华》的革命和爱情真谛。

瞿秋白身为革命者,真的是一个可爱的人,入狱后的瞿秋白,坚贞不屈,蒋介石劝降不与理睬,从容饮弹而亡,表现了一个坚强革命者的气节。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导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成长,在革命中收获一生中挚爱。

小编收集整理了电影《秋之白华》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后感一】革命是红色的激情,爱情是激情的红色,但秋白与之华的革命与爱情却是安宁与纯白的,一个顾盼的眼神,一颗渴望的心灵,一种执着的信仰,共同交织成一段惊鸿的革命爱情。

我欣赏之华的勇敢。

一段感情凋零了,她坦然的结束:一种心情萌发了,她便大步向前追寻。

就如她面对衰弱的中国,明白此景已无可挽回,因此便决然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她虽是女子,却没有将自己埋葬在深院中,而是冲破桎梏,明确内心的方向,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中。

她的力量卑微,但她曾用尽全力为自己争取,不管结局怎样,有过轰轰烈烈的过程,又有何遗憾可言?我欣赏秋白的纯净。

他是革命党人,但也是一个书生,也是一个用心去爱的男人。

他爱国家,爱学术,也深爱自己的家人。

无论境况如何,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纯净的笑容。

他也曾爱情憔悴,也曾为革命前途怅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以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来面对革命与爱情,在爱情中依然坚定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收获爱情的芬芳,且歌且行,他是一个瘦弱的文艺青年,也是一个拥护共产党的钢铁战士,一个愿为国家和民族献出所有的伟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们的永恒誓言,如此浓情,如此坚定,如此令人神往。

为了革命,他们不得不牺牲了爱情,但也正是革命,让他们的爱情萌发,成长,升华!在秋的旷野,在黄叶随思念飘落的季节,他们相遇相知相守,至死不渝!就如舒淇在《致橡树》中所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秋白茫茫,伊人逝往,唯有华光,千载独放!【观后感二】恍惚回到那个革命的年代里,看着杨之华这样坚韧而不乏柔情的美丽女子,在硝烟纷飞中惊鸿一瞥的动人背影,忽然觉得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

他们分离6次,为了革命和中国的未来奔奔波波,却未曾看清对方脸上增添的一丝皱纹。

有时候,信仰和爱情可以结合得那样好。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纵观瞿秋白与杨之华的革命人生《秋之白华》是2011年上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电影。

片名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该片是导演霍建起和编剧苏小卫第十次合作的结晶,也是常州市委宣传部倾力打造的常州名片。

这部影片讲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里共同为中共事业鞠躬尽瘁并相知相恋的故事。

《秋之白华》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直面革命先驱感情生活的电影,是第一部以散文诗风格结构的革命伟人题材影片。

以传奇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位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与一位快意恩仇的巾帼英杰,以历久弥笃的坚定信仰所成就的一段超凡脱俗的红色情缘。

编剧和导演手法及演员的表演在风格设定上大胆向冲淡的散文诗风格聚拢,人物体现出一种寻常的崇高,一种亲民的震撼。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始于上海大学。

当时,瞿秋白是上大的社会系主任,而杨之华也命中注定般地录取了上海大学社会系,成为了瞿秋白的学生。

杨之华本就是从家乡出来渴望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新女性,瞿秋白的博学、才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思深深地打动了她。

而另一方面,已经与自己育有一女的丈夫沈剑龙却在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表象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让杨之华颇为失望。

久而久之,杨之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革命和学习当中,并在当时蔡和森夫妇和瞿秋白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后来瞿秋白的第一任妻子王剑虹因为肺结核去世,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两人一同回杨之华的萧山老家与沈剑龙谈判,并最终结为夫妻。

瞿秋白和杨之华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瞿秋白和杨之华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有关爱情的表白,但他们的感情,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从而成为一段传奇。

《秋之白华》感后感

《秋之白华》感后感

《秋之白华》被观众誉为一部“散文诗一样”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革命者变得立体了,文艺范儿很足,视觉效果很不错”。

唯美的镜头加上轻柔的台词,赋予红色革命爱情片江南清新的格调。

整部影片给人一种昏暗幽深的色彩,在革命大潮的背景下诉说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霍建起导演把钟爱的艺术电影手法渲染到了极致,阴雨天的火红玫瑰,西餐厅优美的钢琴曲,浅浅行走的旗袍……充满了纯净和温暖似一种淡淡的幽暗的笔触,没有明晃晃的太阳,屋内的装饰也都是恰到好处的幽暗舒适。

就像一株历经千百年风霜打磨的实木,泛着沉稳暗哑的光芒。

片中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杨之华感觉与丈夫沈剑龙愈行愈远之时,而瞿秋白也越发地深入内心,他们在大桥上互通心曲那一段。

两颗心已暗自相许。

当之华半苦恼半试探性地说:“我离剑龙越来越远,却离他越来越近。

”秋白答:“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之华再问:“他知道我爱他吗?”他说:“知道。

”之华接着问:“那他喜欢我吗?”秋白点燃了一根烟说:“他不敢。

”……原来充满革命气息的爱情也可以表现得如此含蓄动人。

在20世纪20年代,用杨之华后来的话说,是一个女性不敢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时代,却有了这样隐隐约约突破陈规的对话。

当之华来找秋白告诉他,要回家谈离婚的时候,两人没有任何承诺。

但秋白想都没想说:“我和你一起回去。

”多有担当,比什么承诺都来得实在。

毕竟在那样一个年代,离婚是需要勇气的,而由女人提出并且独自面对更需要勇气。

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杨之华深感敬佩,也不得不感叹爱情的伟大。

而另一个注定成为经典的场景,是瞿秋白将连夜赶制的印章交给杨之华保管的一幕。

瞿扶着杨的手,在掌心印上“秋之白华”。

他说:“秋之白华,秋白之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时光允许,也许谁都希望那一刻就永恒的停留吧,包括那窗外洒入的阳光。

人一生所为之寻觅的终身伴侣无非如此,相知相守,如瞿秋白在诀别信中所说,杨之华是他一生的知己,得一如此爱人,夫复何求。

隽永的从来都是平平淡淡中显现的真情真爱,任何细腻的心思,绝不是靠浮夸造作的大声说爱所做得到的。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看秋之白华前就对瞿秋白的生平有些了解,但更多地了解是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曾想他的生命中还有这样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秋之白华》是2011年上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电影。

但该片并没有着重以常规主旋律的议题去刻画革命者的光辉事迹,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绵密的爱情,娓娓道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生活,从而带出他们的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

片名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却是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或许正如张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无论是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的浓烈爱情,或是前夫沈剑龙的退让与成全,或是瞿秋白与前妻王剑虹的琴瑟相合,都是因为对彼此的相惜与相知。

本片除了那让人不禁动容的委婉缠绵的爱情故事,更有对革命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这部作品是革命题材里,让人只有感动的静作,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多的枪林弹雨声,没有太多的大规模血腥场面,却把这一场早期爱国革命深深地印入人们脑海。

影片的背景是历史上著名的“学潮”时期。

观中国近20年,除“学潮”外,再没有20世纪前50年那样理智的有规模性的学生、文人、爱国人士的爱国主义行为。

我喜欢那个年代的上海,有漂亮的夕阳,美丽的长巷,重要的是,那里住着为革命、为自由、为独立而奋斗的中华儿女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忘不了秋白与之华的相遇,是秋白肯定了之华的人生目标。

忘不了之华与沈剑龙的相离,火红的玫瑰,被雨水打得落水,在沈剑龙打伞转身的那一刻伤透了之华的心,也许,那天的雨是之华人生中最汹涌磅礴的泪了。

更忘不了之华与秋白的相知,那一夜,依旧是幽深的巷子,可有种真诚点亮了黑暗。

而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影片的这一幕,秋白穿着之华为他亲手缝制的衣服,面带微笑,唱着苏俄的红歌,来表达对妻子、祖国和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之情。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导读】瞿秋白原本该是一个多么丰富,多么复杂,多么真性情的人物,但为什么在影片中就丰满不起来呢?反倒是是那些在整部影片中不怎么重要的甚至有的就给一个或者半个镜头的诸如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恽代英、邓中夏、楚女等人歪打正着地让我着实感动了一把,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秋之白华-------------------------------------------------------------------------------- 影片产地:大陆影片分类:战争爱情励志影片导演:霍建起影片主演:窦骁董洁郭家铭米紫安9.8上映日期:2011窦骁所属的新画面公司昨日证实,老三将在片中出演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而与他演对手戏的则是产后重磅复出的前辈谋女郎董洁,她将扮演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

在这部电影中,两位张艺谋先后捧出来的明星,将会首次在镜头前大演对手戏。

据悉,《秋之白华》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大片,通过讲述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展现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人生,预计明年上映。

窦骁经纪人接受访问时表示:山楂树之后窦骁接到片约无数,公司最后为窦骁选定霍建起的新片作为新的挑战。

霍建起导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文艺片导演,很擅长讲人物故事,瞿秋白也是从海外留学归来参加革命,窦骁的成长经历也有一些类似,相信他可以把握这次机会!而该片的编剧则是《唐山大地震》的编剧苏小卫,创作班底颇强大。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昨晚闭幕,由霍建起执导,董洁、窦骁、郭家铭主演的经典爱情史诗电影《秋之白华》因取材新颖、画面诗意唯美分别斩获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摄影奖。

继早前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后,此次《秋之白华》再获两项大奖为6月29日公映超前预热。

《秋之白华》作为传媒大奖开幕影片放映后获得了媒体专家评委的一致肯定。

该片获奖评语是:无论是主题和视角,还是叙事方式和整体风格,影片《秋之白华》对传统主旋律影片所进行的突破和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诗意化的表达方式让坚硬的史实展示出了多情柔和的一面,是同类影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上完美结合以及不断创新的典范。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
在众多建党90周年献礼片的上映之际,学校带我们观看了由霍建起导演的《秋之白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前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和杨之华的革命浪漫爱情故事,二人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的一段红色情缘。

在《秋之白华》中,瞿秋白不仅表现出了战争年代的伟大革命家风采,更通过勇敢的爱情表现出了一个鲜活的革命青年。

他短暂的一生就像一本充满丰富内涵的书籍,所有的浪漫、热情、坚定、执着和勇气以及信仰,都呈现在影片之中。

他期望人民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但却又害怕带给他们危险、他渴望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受但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迁徙流离的矛盾,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革命者。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这样的革命领袖更儿女情长,而不是更血气方刚,他的苦闷和矛盾,恰恰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人性化,更真实可信。

而爱情戏处理得相当干净。

杨之华和瞿秋白之间的离与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内敛克制,却又能使观众体味其情境,置身其间,内心不觉泛起涟漪。

现实中,沈剑龙、杨之华、瞿秋白之间的情事是一段佳话:沈剑龙潇洒放手,沈剑龙甚至和瞿秋白成为朋友。

除了浪漫的情感,影片中还出现了很多画卷般的场景,如富有情调的上海咖啡馆,送杨之华离开的乌篷船和满是亭台水榭的江南水乡,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别有意境和格调。

与以往的红色电影不同,《秋之白华》在片中呈现出很多了新的气象。

整部电影没有曲折起伏,如片中的上海和江南景象,调子是“斜阳脉脉水悠悠”式的,片中的青年男女形象少见的清俊疏朗,确然有那个时代的风华。

该片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之旅、人生之旅以及情感之旅,让我印象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之白华》观后感
——纵观瞿秋白与杨之华的革命人生
《秋之白华》是2011年上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电影。

片名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该片是导演霍建起和编剧苏小卫第十次合作的结晶,也是常州市委宣传部倾力打造的常州名片。

这部影片讲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里共同为中共事业鞠躬尽瘁并相知相恋的故事。

《秋之白华》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直面革命先驱感情生活的电影,是第一部以散文诗风格结构的革命伟人题材影片。

以传奇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位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与一位快意恩仇的巾帼英杰,以历久弥笃的坚定信仰所成就的一段超凡脱俗的红色情缘。

编剧和导演手法及演员的表演在风格设定上大胆向冲淡的散文诗风格聚拢,人物体现出一种寻常的崇高,一种亲民的震撼。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始于上海大学。

当时,瞿秋白是上大的社会系主任,而杨之华也命中注定般地录取了上海大学社会系,成为了瞿秋白的学生。

杨之华本就是从家乡出来渴望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新女性,瞿秋白的博学、才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思深深地打动了她。

而另一方面,已经与自己育有一女的丈夫沈剑龙却在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表象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让杨之华颇为失望。

久而久之,杨之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革命和学习当中,并在当时蔡和森夫妇和瞿秋白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后来瞿秋白的第一任妻子王剑虹因为肺结核去世,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两人一同回杨之华的萧山老家与沈剑龙谈判,并最终结为夫妻。

瞿秋白和杨之华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
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瞿秋白和杨之华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有关爱情的表白,但他们的感情,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从而成为一段传奇。

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是浓烈且隐忍的,而与杨之华前夫沈剑龙之间的三角关系在当时乃至现代来说都是前卫且洒脱的,尤其是沈剑龙的退让和成全更显现那一代文人墨客的大度和宽厚。

杨之华说,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

是的,从她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她的人生决不会是以往传统妇女的那种相夫教子那样简单而又漫长的一生。

她选择了出去,选择了正视这个社会,并为之努力奋斗。

她选择了社会系,就是选择了今后的道路。

她选择了瞿秋白,就是选择了以后的人生。

诚如她所说的,我们的国家绝对会比现在更像个样子。

她和瞿秋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所以她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即使是在瞿秋白被国民党发布逮捕令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嫁给他。

而在瞿秋白英勇就义后,又选择终生不再嫁。

没有人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不安分因子,我想每个女子最大的心愿便是安宁与幸福地度完一声。

在去上海以前,杨之华未必不是这样想的,正因如此,她才倾心于前夫沈剑龙的风度翩翩,并与之举行文明结婚。

这样的女子很多,譬如杨之华在上大的好友小轩,她向往安宁有情趣的生活,而读书也仅仅是为了嫁得更好。

杨之华表示理解,却不敢苟同。

毕竟,那个时候的烽烟不是每一个人都嗅得到的,或者不是每一个嗅得到的人都愿意起来反抗的。

杨之华便是那样鹤立鸡群的一个女子,她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她明白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

她说中国共产党是代表被剥削阶级的,并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她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并终生为之奋斗。

以前对于瞿秋白的了解,只限于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概括,却不想,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的肩膀,却挑起了我党在那个生死存亡之际的发展重担。

瞿秋白身患肺病多年,却从不肯好好医治,为党的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

瞿秋白通晓俄语,并翻译了多部著作引进中国。

在上大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他的才华甚至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赏识,在多次被捕后,都被要求“有条件地生存”。

但瞿秋白一句“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顿时让企图收买的他的国民党希望破灭。

杨之华是他的妻子,更是她的知己。

他对杨之华的爱那样浓烈却又含蓄,杨之华聪慧,自然不必多说。

他们的爱情就像那枚印章一样,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爱情与信仰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瞿秋白最后英勇牺牲的那一段,他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神态自若缓缓走出囚室,走向刑场,沿途一路高歌俄文《国际歌》,最后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着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

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很难想象,一个即将走向死亡的人竟能做到如此的淡然平静。

瞿秋白从来就不是一个贪恋生命的人,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刻。

他在生命的尽头,一路高歌《国际歌》,因为他相信,终有一天,代表被剥削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将走向光明,开启崭新的未来。

瞿秋白和杨之华一生都在为共同的信仰而奋斗,他们代表的是那一代中共党员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也许在伟大的建党史、建国史上,像他们那样杰出不屈的人还有很多,有些出名的为我们后人记住了,而更多的是那些无名英雄就那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革命需要流血牺牲,而他们就是那批走在最前列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的人打通通向光明的路。

选择了一种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国共合作刚刚形成却又面临破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尤为艰难。

但他们仍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为中国革命事业奋不顾身!到如今,近百年的时间,我们热爱的国家已经轰轰烈烈地走过六十多年,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在党的带领下还是挺过来了。

如今的一切的正是瞿秋白那一代人毕生奋斗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像个样子!”时光不能够倒流,我们无法想象那一代人是如何度过那一段最为艰难的时期,但他们迎难而上的决心,对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都让如今过着优渥生活的我们羞愧不已。

我们没有赶上革命,却赶上了发展。

瞿秋白那一代人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前行,让我们这一代人为党为我们的国家再创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