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桦观后感

合集下载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第一篇:《秋之白华》观后感《秋之白华》观后感电影《秋之白华》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直面革命先驱感情生活的电影;是一部以散文诗风格结构的革命伟人题材影片。

它以传奇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位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与一位快意恩仇的巾帼英杰,以历久弥笃的坚定所成就的一段超凡脱俗的红缘。

编剧和导演手法及演员的表演在风格设定上大胆向冲淡的散文诗风格聚拢,给了我一种寻常的崇高,一种亲民的震撼。

影片里的瞿秋白的身上除了表现出大义大勇的革命家风采之外,更闪现出温暖而明亮的人性光辉。

片中,瞿秋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革命者,他的短短一生像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

他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忠贞、执着、苦闷和坚定,他的和爱,都以最本色的面目呈现在了影像里。

而杨之华是上世纪代的“新女性”,她的种种大胆行为,就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也算得上惊世骇俗。

但她同时又是一位相夫教子式的传统中国女性,有着所有中国女性隐忍、执着、坚强与温柔的美德。

瞿秋白和杨之华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瞿秋白和杨之华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有关爱情的表白,但他们的感情,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从而成为一段传奇。

这是一部革命历史和纯美爱情交织的影片,人们从这部影片里感受唯美革命传奇的魅力,让人在丝丝入扣的唯美中黯然伤神,在震慑人心的革命中高亢凛然.革命的道路上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互相关照,给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但两人并不沉溺于小家之幸福而是抛弃小家之安逸,投身革命之洪流。

甘做革命先驱,为中国光明的未来而奔走。

这是他们爱情之伟大,是革命之伟大。

在他们最后一次离别之际窗外大雪纷飞。

秋白同志回忆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张太雷,肖楚女,秋瑾""熟悉的名字和亲切的身影。

他清晰的记得他们逝去的年代和岁月。

他们都那么年轻,义无反顾为理想而献身。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秋之白华》讲述了党的初期领袖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故事的核心重头戏则是瞿秋白这位著名的文人领袖与杨之华之间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这个电影,感触很多。

当瞿秋白说,去年九月,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处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这一个个烈士让我着实感动了,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他们在青春年华时,毅然决然地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党的伟大的事业。

如果说他们有所图,为自己的子女,可是他们又有哪些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我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是我却不得不去敬佩这些烈士。

感谢他们当时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现在和平而不错的生活。

看到最近有关抗美援朝志愿者遗体交还中国的交接仪式,以及一些革命烈士后代和这些革命烈士当年的战友深情缅怀时候,我的眼里总会有一股暖流,看到网友的评论:想这些伟大的人致敬,说句实话对于这些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够用什么来表示对他们的致敬。

只能默默在心里为他们致敬。

当听到瞿秋白对杨之华说“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感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原谅我之前固执地认为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能算得上世界上最浪漫和最幸福的事,也许瞿秋白和杨之华也都曾想过与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当国家当社会动荡不安,政府腐败不堪,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候,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一个怀着赤子之心为国家未来奔波的人,为了党的伟大事业,瞿秋白没有办法去和杨之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瞿秋白却用“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好地阐述了他对杨之华的爱,他对杨之华的爱深入骨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更生动传神地诠释了《秋之白华》的革命和爱情真谛。

瞿秋白身为革命者,真的是一个可爱的人,入狱后的瞿秋白,坚贞不屈,蒋介石劝降不与理睬,从容饮弹而亡,表现了一个坚强革命者的气节。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导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成长,在革命中收获一生中挚爱。

小编收集整理了电影《秋之白华》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后感一】革命是红色的激情,爱情是激情的红色,但秋白与之华的革命与爱情却是安宁与纯白的,一个顾盼的眼神,一颗渴望的心灵,一种执着的信仰,共同交织成一段惊鸿的革命爱情。

我欣赏之华的勇敢。

一段感情凋零了,她坦然的结束:一种心情萌发了,她便大步向前追寻。

就如她面对衰弱的中国,明白此景已无可挽回,因此便决然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她虽是女子,却没有将自己埋葬在深院中,而是冲破桎梏,明确内心的方向,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中。

她的力量卑微,但她曾用尽全力为自己争取,不管结局怎样,有过轰轰烈烈的过程,又有何遗憾可言?我欣赏秋白的纯净。

他是革命党人,但也是一个书生,也是一个用心去爱的男人。

他爱国家,爱学术,也深爱自己的家人。

无论境况如何,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纯净的笑容。

他也曾爱情憔悴,也曾为革命前途怅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以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来面对革命与爱情,在爱情中依然坚定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收获爱情的芬芳,且歌且行,他是一个瘦弱的文艺青年,也是一个拥护共产党的钢铁战士,一个愿为国家和民族献出所有的伟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们的永恒誓言,如此浓情,如此坚定,如此令人神往。

为了革命,他们不得不牺牲了爱情,但也正是革命,让他们的爱情萌发,成长,升华!在秋的旷野,在黄叶随思念飘落的季节,他们相遇相知相守,至死不渝!就如舒淇在《致橡树》中所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秋白茫茫,伊人逝往,唯有华光,千载独放!【观后感二】恍惚回到那个革命的年代里,看着杨之华这样坚韧而不乏柔情的美丽女子,在硝烟纷飞中惊鸿一瞥的动人背影,忽然觉得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

他们分离6次,为了革命和中国的未来奔奔波波,却未曾看清对方脸上增添的一丝皱纹。

有时候,信仰和爱情可以结合得那样好。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眼底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秋之白华》观后感
泛黄的古页夹杂了太多个人的情绪,她的每一次落笔都是诉不清的思念。

多少年过去了,时间已经抹去了她失去他的痛苦,她如虔心礼佛的圣徒那样,一页一页的膜拜着她心中对他的记录。

那崭新如昔的照片上,他还是那样斯文,那样挺拔,一如他曾在她身边的样子。

他为她篆刻印章,她为他缝补衣物。

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那不是一个乱世,如果他的肩头没有破碎家国的重担,如果他不是党的领导人,他或许会是乡野间穿长褂青衫的教书先生,享受着如花美眷在旁,三杯两盏淡酒的惬意生活;没有逃亡,没有猜忌,没有那么多纷纷扰扰,他与她也许会相濡以沫,携手百年。

这样,他的肺疾也不会那样严重了。

他最后的遗作《多余的话》我一读再读,总是被他那句“中国的豆腐还是很好吃的,世界第一”这句话逗笑。

可是笑着笑着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心空空如也,就如投入天窗里的残阳余晖,给人一种留不住的感伤。

瞿秋白先生一直是我心中最敬佩的人物。

在走上人生重点的那个清晨,他是那样从容不破,那样大义凛然,他哼唱着由他操刀翻译的国际歌,像是去罗汉山郊游一般,他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接着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秋白曾有句:“眼底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这是他的绝笔,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就会不受控制,决堤而下。

我从不曾想过会在课上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我不敢再看第二遍。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看秋之白华前就对瞿秋白的生平有些了解,但更多地了解是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曾想他的生命中还有这样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秋之白华》是2011年上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电影。

但该片并没有着重以常规主旋律的议题去刻画革命者的光辉事迹,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绵密的爱情,娓娓道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生活,从而带出他们的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

片名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却是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或许正如张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无论是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的浓烈爱情,或是前夫沈剑龙的退让与成全,或是瞿秋白与前妻王剑虹的琴瑟相合,都是因为对彼此的相惜与相知。

本片除了那让人不禁动容的委婉缠绵的爱情故事,更有对革命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这部作品是革命题材里,让人只有感动的静作,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多的枪林弹雨声,没有太多的大规模血腥场面,却把这一场早期爱国革命深深地印入人们脑海。

影片的背景是历史上著名的“学潮”时期。

观中国近20年,除“学潮”外,再没有20世纪前50年那样理智的有规模性的学生、文人、爱国人士的爱国主义行为。

我喜欢那个年代的上海,有漂亮的夕阳,美丽的长巷,重要的是,那里住着为革命、为自由、为独立而奋斗的中华儿女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忘不了秋白与之华的相遇,是秋白肯定了之华的人生目标。

忘不了之华与沈剑龙的相离,火红的玫瑰,被雨水打得落水,在沈剑龙打伞转身的那一刻伤透了之华的心,也许,那天的雨是之华人生中最汹涌磅礴的泪了。

更忘不了之华与秋白的相知,那一夜,依旧是幽深的巷子,可有种真诚点亮了黑暗。

而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影片的这一幕,秋白穿着之华为他亲手缝制的衣服,面带微笑,唱着苏俄的红歌,来表达对妻子、祖国和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之情。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导读】瞿秋白原本该是一个多么丰富,多么复杂,多么真性情的人物,但为什么在影片中就丰满不起来呢?反倒是是那些在整部影片中不怎么重要的甚至有的就给一个或者半个镜头的诸如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恽代英、邓中夏、楚女等人歪打正着地让我着实感动了一把,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秋之白华-------------------------------------------------------------------------------- 影片产地:大陆影片分类:战争爱情励志影片导演:霍建起影片主演:窦骁董洁郭家铭米紫安9.8上映日期:2011窦骁所属的新画面公司昨日证实,老三将在片中出演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而与他演对手戏的则是产后重磅复出的前辈谋女郎董洁,她将扮演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

在这部电影中,两位张艺谋先后捧出来的明星,将会首次在镜头前大演对手戏。

据悉,《秋之白华》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大片,通过讲述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展现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人生,预计明年上映。

窦骁经纪人接受访问时表示:山楂树之后窦骁接到片约无数,公司最后为窦骁选定霍建起的新片作为新的挑战。

霍建起导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文艺片导演,很擅长讲人物故事,瞿秋白也是从海外留学归来参加革命,窦骁的成长经历也有一些类似,相信他可以把握这次机会!而该片的编剧则是《唐山大地震》的编剧苏小卫,创作班底颇强大。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昨晚闭幕,由霍建起执导,董洁、窦骁、郭家铭主演的经典爱情史诗电影《秋之白华》因取材新颖、画面诗意唯美分别斩获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摄影奖。

继早前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后,此次《秋之白华》再获两项大奖为6月29日公映超前预热。

《秋之白华》作为传媒大奖开幕影片放映后获得了媒体专家评委的一致肯定。

该片获奖评语是:无论是主题和视角,还是叙事方式和整体风格,影片《秋之白华》对传统主旋律影片所进行的突破和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诗意化的表达方式让坚硬的史实展示出了多情柔和的一面,是同类影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上完美结合以及不断创新的典范。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

观《秋之白华》有感
在众多建党90周年献礼片的上映之际,学校带我们观看了由霍建起导演的《秋之白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前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和杨之华的革命浪漫爱情故事,二人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的一段红色情缘。

在《秋之白华》中,瞿秋白不仅表现出了战争年代的伟大革命家风采,更通过勇敢的爱情表现出了一个鲜活的革命青年。

他短暂的一生就像一本充满丰富内涵的书籍,所有的浪漫、热情、坚定、执着和勇气以及信仰,都呈现在影片之中。

他期望人民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但却又害怕带给他们危险、他渴望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受但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迁徙流离的矛盾,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革命者。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这样的革命领袖更儿女情长,而不是更血气方刚,他的苦闷和矛盾,恰恰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人性化,更真实可信。

而爱情戏处理得相当干净。

杨之华和瞿秋白之间的离与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内敛克制,却又能使观众体味其情境,置身其间,内心不觉泛起涟漪。

现实中,沈剑龙、杨之华、瞿秋白之间的情事是一段佳话:沈剑龙潇洒放手,沈剑龙甚至和瞿秋白成为朋友。

除了浪漫的情感,影片中还出现了很多画卷般的场景,如富有情调的上海咖啡馆,送杨之华离开的乌篷船和满是亭台水榭的江南水乡,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别有意境和格调。

与以往的红色电影不同,《秋之白华》在片中呈现出很多了新的气象。

整部电影没有曲折起伏,如片中的上海和江南景象,调子是“斜阳脉脉水悠悠”式的,片中的青年男女形象少见的清俊疏朗,确然有那个时代的风华。

该片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之旅、人生之旅以及情感之旅,让我印象深刻。

秋之白华 观后感

秋之白华 观后感

今年是建党93周年,我校组织观看了一系列的红色电影。

这周四的晚上,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我看了《秋之白华》这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影通过瞿秋白与杨之华的革命爱情、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生涯以及瞿秋白的人格情操三个角度,向观众展现了瞿秋白、杨之华这两位中国革命早期领导者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之歌。

说实话,这部电影实在是出乎我所料。

本以为这会是那种革命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纪录片似的电影。

结果影片画面唯美浪漫,极具文艺范儿。

开篇古镇小桥,摇船出行,使我喜欢的江南风光。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摄影技术,那么多从窗外透射进窗内的斜斜的日光,诗情画意的雨景和雪景,无不将我打动。

这么多的深沉隽永的镜头,每个镜头都仿佛是有分量的,配上舒缓动人的背景音乐,柔柔地侵入了我的心田,宛如一首细腻优雅的散文诗。

比起史诗风格和主旋律风格的献礼片,我更喜欢这种表现方式,瞿秋白与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背后,是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爱情之美与那动荡年代革命之沉重成鲜明对比,反而衬托出革命烈士牺牲之伟大,革命道路行走之不易。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了很多,也回宿舍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这部影片展现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思想感悟。

关于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旷世之恋,“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作为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杨之华,中国妇女活动家,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

瞿杨二人,一位是清新婉约的江南女子,一位是风度翩翩的革命斗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秋之白桦》刻画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故事,或许,很多人看过之后这部电影都会为之感动吧。

没错,真正的平凡而伟大的爱情就像是他们一样,不需要像玛格丽特和阿尔芒那般甜蜜的语言,也不需要像盖茨比和黛茜那般物质至上,以为金钱可以重温旧梦,追求富于物质的生活。

只要双方都有一颗赤诚的心,都能多为对方着想,一齐为同一个理想而奋斗,哪怕再多的苦难也能一齐承受,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才能符合“爱情”这两个字的美丽含义。

“我原是浙江女子师范的学生,当时想做一个教员,对社会略尽点责任,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使我睁开了眼,听说星期评论社组织一批青年到苏联学习,我就满怀热望到了上海……”影片一开始刻画出一个渴望出外求知的女性形象,轻柔的声音中不乏意志坚定的反映。

划船手啊元问道“先生不怕?”杨之华简短有力的回答“不怕”更突显她意志之坚定。

但是,事不随人愿,苏联没去成,去了培养革命干部的上海大学,因为拥护党,毅然选择了学习社会学,并在汇聚新潮人物的晚会上,结识了英文系大学生小轩。

影片选取小轩作为一个大学生类型跟之华进行对比,在共同上过瞿秋白的课后,表现两人不同的观念,小轩觉得难受,作为女人“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而之华却不是这莫想的,她觉得“已经在改变,难受的人越多改变越大。

”她对明天充满希望,相信着自己拥有力量,可以为救国贡献自己。

而小轩则是希望活在自己的浪漫世界里,“我的玛丽安睡在河边树丛中,请你们不要惊醒她的梦,”这亦是小轩的内心写照。

小轩是为了逃婚,将来嫁得好,才来到上海学习的,我们可以看出小轩虽有不安他人操纵、追求自由的性格,但相比之华而言,她缺了一份对自己命运掌握的执着和对个人价值的深入认识。

后来,小轩在抱怨着自己作逃婚的决定,那时之华仍坚持着自己解救国家的理想。

在我看来,杨之华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图画、手工、家事、园艺、缝纫、体操、乐歌等样样精通,还具有对革命的坚持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勇气。

在求学过程,杨之华结识了思想先进、博学多识的瞿秋白。

在听瞿秋白讲课的过程中,杨之华被瞿秋白的智慧、学识以及气质所吸引,渐渐开始崇拜甚至爱慕瞿秋白,“每次和他讲话我都无端的紧张,同时,也无端的激动。

”而且“上大的老师是全中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更是侧面夸奖瞿秋白,也显示了之华的崇敬之情。

“剑龙从来不给我回信,渐渐的我和他也就无话可说。

而另一个人,却越来越吸引我,他的思想、言谈举止、声音和目光,照亮我的生活……”说明了之华的内心与瞿秋白越走越近,相反之华和自己的丈夫沈剑龙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之华求学过程中,她非常的想念女儿,但是为了呆在可以看到瞿秋白的地方,为了和他一起工作一起革命,她毅然放弃了暑假回家,并在这期间加入了共产党。

当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因病去世后。

杨之华在给丈夫的信中提到了“离婚”二字,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非常艰难的,“女人从来没有自己选择幸福的权力,即便有了权力也没有胆量。

我是在革自己的命……”她也因此鼓起了勇气去找瞿秋白,希望他能再爱一回。

她的勇气和坚持就好比简爱一样,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信仰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敢于争取自由平等。

瞿秋白的“其实,你不用这莫美丽,只要有你的智慧就够了。

其实,你也不用这莫智慧,只要有你的勇敢就足够了”是我最喜欢的赞,也是之华形象的真实写照。

瞿秋白死后,之华仍然坚持着他们的共同理想,坚持工作,坚持革命。

以前读着林觉民的《与妻书》,觉得林觉民的选择是对妻子幸福的牺牲,《秋之白华》让我知道两个人其实没有谁先走谁迟走之分,从一开始两个彼此向往着同一个梦的人就注定一直在一起,一个不在了一个延续他的生命,两个不在了后来者延续他们的生命。

这或许是我们没有想过但却一直追求的归属。

人一生如此短暂,寿命并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但是奉献能,理想能。

瞿秋白是上海大学的教员,是一个拥有先进思想、革命信念的有志青年,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一表人才。

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工作,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他毅然参加革命,即使知道有生命危险.他说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参加革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社会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实践自己希望国家好起来
的愿望,还想让短暂的一生有意义.”在32年4月一次反围剿的突围中,瞿秋白不幸被捕。

在三年的牢狱之灾中,反动派多次威逼利诱,希望让瞿秋白投降,甚至以生命相胁。

但革命立场坚定的瞿秋白始终没有屈服,他还把投靠国民党说成是“毁灭性的生存”。

都显示了他为革命理想的坚定和勇敢。

“士为知己者死”,如果有心有灵犀,莫过于之华说的一句“他知道我爱他吗”和秋白的“知道”。

一个动荡的年代,有两颗心在寒风中互相依存是多么的温暖,那是向往着同一片阳光的两颗心。

一条船桨划过宁静如镜的水村河面,清越的水声中没有斗争的嘶喊声,秋白陪之华归乡面对剑龙的时候,那是影片最宁静的时候。

影片还设置了剑龙衬托之华,同时也以男人的身份和秋白作了对比,剑龙虽是文化人,但是不能理解革命所为何事,只知“女人呢就应该好好的坐在这里看戏”。

影片中的剑龙实际是映射着很多知识分子有着才华却不用在为人民谋福利的事情上,在他们眼中革命是某些好事的男人的闹剧。

剑龙和之华的婚姻决裂,早早埋下伏笔,价值观的不同,并不是一朵玫瑰花带来的虚情假意能够弥补的。

对于之华和秋白的爱情,沈剑龙也对此表示理解,甚至和瞿秋白成为了朋友,还亲自庆贺了两人的婚礼,民国日报的三条启示即是三人之间情谊的体现。

为了向杨之华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秋白还特别做了一个印章,上面刻着“秋之白华”这四个大字,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随着与帝国主义者的斗争激化,两人还没来得及享受新婚的喜悦,就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

瞿秋白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国共合作破裂,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之下,无数共产党人惨遭屠杀。

杨之华于是和瞿秋白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30年,瞿秋白退出了党的领导岗位,但是生活和工作仍然是充实有意义的直到32年被捕。

“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已经翻越雪山,和红四军方面在懋功会师,北上的抗日的红军队伍已有八万余人,我和他们每一个人都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是瞿秋白被捕后听到的最激动心情的消息,在狱期间秋白写下“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化为泡影,所以人人都惧怕死亡,害怕死亡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虽然他也留恋世界和他爱的人,他也想看到革命胜利的那天,即使不能实现,为了革命献身,死亡是他无所畏惧的,淡然面对,平静如秋水。

1935年一个草长莺飞,景色宜人的早晨,瞿秋白嘴里抽着烟还哼唱着俄国革命歌曲,面带微笑地走向了刑场——一块美丽的小山坡。

阳光穿过茂密的树丛照在瞿秋白的身上,我们好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瞿秋白被鲜花环抱在其中,虽然死神已经离自己不远了,但瞿秋白还是面带微笑地说了一句:“此地甚好。

”,就连行刑官也被瞿秋白的气质打动了,特别嘱咐不要打他的脸。

十几颗子弹一齐射向瞿秋白的火热的胸膛,鲜血染红了周围的绿草和白花,然而自始自终,他的脸上都挂着微笑,没有一点慌乱的神情。

这部作品真的是革命题材里,让人只有感动的静作,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多的枪林弹雨声,没有太多的大规模血腥场面,你很难从之华和秋白平和的语气中听出满胸热血,却只是那淡淡的言行如雨露去悄然扑向人间大火,滋润着干涸的大地,却把这一场早期爱国革命深深地印入人们脑海。

翻开近代的历史,有多少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我们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统一,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地与帝国主义反动派作斗争,同时也牺牲了多少战友。

我们现在脚踏的土地,是由先烈们的身躯堆起来的,我们享受的丰富资源,是由先烈们的鲜血换回来的。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国耻,牢记前辈的教诲,争取把祖国建设地更加强大,不让历史的惨剧重现在中华大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