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之白华中瞿秋白的形象分析 精品
红色电影影评《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影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多余的话》为了增进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党的了解,学校举办了红色电影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瞿秋白这个人物。
故事并非是从他的视角去展现那个动乱时代,而是以他的妻子杨之华的爱情为主线。
战争的喧嚣似乎被欲说还休梦已阑的诗意境界所笼罩,并没有太多地在影片里体现,两人若即若离的爱情正回避了诸多敏感和富有争议的话题,使得影片有了一种特别的柔和或者说过分的唯美。
尽管这样,瞿秋白独特的气质难以被导演霍建起浪漫的笔调掩盖。
影片里他与观众的第一次照面是他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陈旧又充满着年轻一代的革命气息的教室里淡淡陈述。
窦骁演绎的他脸上并没有太多的表情,虽然稍显稚嫩,但我从他清淡的神情中能看出一位革命者的不羁,情不自禁地念出他的诗:“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亦是绝笔落处。
不难让人忆起他的生平,据《瞿氏家谱》记载,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
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
瞿秋白依靠亲友的资助,度过求学岁月。
岁月的蹉跎日渐抚平他的棱角,也渐渐将他的心指引向革命。
他的两次爱情皆深沉而美丽。
第一任妻子王剑虹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与他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就结合。
两人都志于革命,热爱文学,婚姻生活充满了诗歌词赋的情趣,遗憾的是不到7月剑虹就因肺结核辞于人世。
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第二任妻子便是他任职教授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杨之华。
就如影片中放映的一样,瞿秋白的风度翩翩,知识渊博渐渐吸引住杨之华,也让杨之华从她与前夫沈剑龙的爱情枯井之外寻觅到了新的芬芳。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第一篇: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号熊伯、雄魄。
1899年1月29号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 瞿秋白的主要作品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诗词作品有:《江南第一燕》、《卜算子·咏梅》、《咏菊》、《哭母诗》、《红梅阁》;翻译作品有:《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等。
作品介绍:《赤都心史》:作于1921年—1922年,长篇报告文学,为瞿秋白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见闻及感想。
俄国革命在瞿秋白的眼里和心里,是婴儿、新声与黎明,尽管他看到了这个浴血而生的新生儿所带来的阵痛、血污、丑陋和贫穷,可是他并没有失望,他抱着同情、理解和认可的态度深切而冷静地观察着他所信仰的主义在一个异国国度里被拿来所做的那一场大尝试,但同时他也尽可能地生活到那个布尔什维克社会的不同的人们的生活里,那是被赶上架、跟不上潮流的艰辛的农民,是被横扫了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落魄的贵族,是信仰非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坚定的异见者和异教徒,悉心地发见和听闻他们的惊悸的、愤懑的、无奈的神色与灵魂,不是革命本身,不是它的制度与法律,而是严酷的革命风暴下的各色的人令《赤都心史》获得了它的文学魅力与价值。
《饿乡纪程》:亦名《新俄国游记》。
瞿秋白的著名散文集,写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
当时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本书即为自哈尔滨至莫斯科的游记。
[原创影评]秋之白华唯美纯净
![[原创影评]秋之白华唯美纯净](https://img.taocdn.com/s3/m/46590e1679563c1ec5da71fa.png)
[原创影评]秋之白华唯美纯净秋之白华唯美纯净作者:阿华头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九十多年前的今天,中国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新篇章。
最近,我看了影片《秋之白华》,恰好是反映那个时代年青人的爱情故事,虽有些伤感,但更多的还是被影片深深地感动。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党内早期主要领导人,凡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瞿秋白两次见过列宁,翻译过“国际歌”,与鲁迅关系密切,主持召开过“八七”会议,红军长征前,当时的中央却以瞿秋白身体不好为由不让他随军长征,而是被留在了即将沦陷的瑞金。
1919年的五四是瞿秋白投身革命的开始,直到1935年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时年36岁。
1935年就义前写的《多余的话》曾被污蔑为叛徒,直至今天其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才被重新认识。
杨之华,浙江萧山人,知识女性。
先在家乡小学任教。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读书,在这里认识了丁玲,王剑虹等,也认识了当时在这里担任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
1924年11月与瞿秋白结婚,并由瞿秋白、向警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从事妇女工作,参加了五卅和上海工运,1949年全国解放后,杨之华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妇联国际部部长,全总女工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蒙冤在狱达6年之久,直至1973年10月因病危才被批准出狱就医,3天后含冤而死。
1977年7月,党中央为杨之华平反昭雪。
影片的前半部分,以杨之华的《回忆秋白》为切入,通过讲述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展现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人生。
影片的后半部分,则以瞿秋白的《多余的话》的原画为男主角的独白,以插叙串起两人结婚到秋白就义之间的情感经历。
片名“秋之白华”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瞿秋白在福建被捕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山楂树之恋》里扮演“老三”的窦骁,在片中出演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而与他演对手戏的则是前辈“谋女郎”董洁,她扮演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
最新-秋之白华革命历史诗意化 精品

秋之白华革命历史诗意化《秋之白华》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霍建起导演,窦骁、董洁主演。
电影沿袭了霍建起导演一贯的浓郁唯美风格,以一种诗化写意的的手法再现并升华了一段艰难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纯洁绽放的红色爱情。
一、匀速与唯美散文化的影像叙事过程作为一部以描写爱情为主的红色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是特别的、特殊的。
从杨之华与瞿秋白的相知相爱、到二人痛苦分离、及最终瞿秋白从容就义,整部电影以散文诗式的方式进行叙事,并且始终保持着一种匀速的、舒适的节奏伸展着电影中的每个细节,让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能够不间断的感受到存在于电影画面的每个角落出从一而终的韵味。
这种连贯性使得电影在叙事方面十分的平滑和流畅,没有突转、没有中断、甚至没有激烈的冲突,有的只是默默如潺潺流水的细腻和绵密。
作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在叙事的切入点上是十分诗化的,整个故事以共产党革命先驱瞿秋白与杨之华二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的十余年情感历程为主线,将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革命局势以一种透明的背景形式潜藏于二人的爱情故事之后,整部影片虽然没有太多显在而明确地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局状况,但透过细节不难发现瞿、杨二人的艰难守望之中的大大小小的悲欢与离合总是映射着当时背景下社会局势的不断变化、更替。
电影将浓重笔墨花在临摹爱情、爱情守望、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守望摆脱了俗套,而二人之间温润绵长的感情也将原本教材化、疏离感的革命历史点缀上些许朦胧而带有娟娟暖意的艺术美感。
《秋之白华》在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表现上都运用了非常诗意的手法,例如在处理沈剑龙、杨之华和瞿秋白这三者关系时,言语被书法取而代之,电影通过更加文雅、端庄的书写、对诗方法表现了一种无声的韵律和美感,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原本应关系尴尬的三角关系却因笔而顺、因诗而雅,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保证了电影节奏贯穿的统一性。
另外电影最后在处理瞿秋白从容就义的情节上大胆采用了唯美而诗化的表现方式,使瞿秋白这一革命伟人之死更渲染上了一层别样壮美而富有韵味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翟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勇敢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人钦佩,也给予了后人深刻的启示。
读完翟秋白的故事,深感他的理想信念、坚毅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本文将通过对翟秋白一生经历的回顾、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遗产和影响,带领读者一起探讨伟人翟秋白的精神世界和领导才能。
翟秋白早年参加革命,曾亲身经历过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在辛亥革命时期,翟秋白曾积极参与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深刻理解人民的痛苦和贫寒,积极投身于解放中国的事业中。
他始终坚持为群众谋福利,为改善人民生活不懈努力。
他在长征途中勇猛顽强地领导着队伍,使整个队伍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完成了长征的任务。
翟秋白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为队伍注入了巨大的力量,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翟秋白在组织建设和领导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能力和责任感,注重组织建设的规范和纪律性,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勇敢、明智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翟秋白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担任了重要角色,也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扮演过关键的角色。
他经历过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实现土地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正确指导和果断决策使得革命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以及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翟秋白的遗产和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着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他留下的思想和理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他的事迹和精神鼓舞着无数的革命者和后来人,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面旗帜。
预测未来,翟秋白的精神将继续影响着人们。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原名瞿秋白,字秋白,号樵夫,江苏常熟人。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为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他曾经多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一边,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瞿秋白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局委员。
他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大,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无私奉献的革命者,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瞿秋白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深受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瞿秋白是一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形象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息。
瞿秋白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秋之白华——瞿秋白

的 人 生 .她 想 说 的 还 是 “ 好 爸爸 ”
的温 暖 。
我 的 家世
我 虽 然 不 是 秋 白 的 亲 生 女 儿 ,但 是 他 对 我 比 亲 生 的 还 亲 。 我 们 实 际
上 在 一 起 的 时 间 非 常 之 少 ,但 是 他 对 我 非 常 关 心 。 我 对 亲 生 父 亲 一 点 印象 都 没 有 .现 在 连 照 片都 没 有 ,
的 时 候 , 写 一 点 最 后 的 最 坦 白 的 话。 ”1 9 3 5 年 ,瞿 秋 白在 福 建 长 汀 狱
领 导 者 之 一 ,他 在 被 打 击 以后 仍 继 续 做 了许 多有 益 的 工 作 。 ”
1 9 5 0 年1 2 月3 1 日 ,毛泽 东 应 瞿 秋
中写下遗 作 《 多余 的话 》 。他用 自我
秋 白当 做 我 的亲 生 父 亲 。
我 的 名 字 也 是 有 来 历 的 。我 原 名 叫 “ 晓光” .有 点 天 刚 破 晓 的 意 思 。
后 来 ,我 才 改 为 独 伊 了 。 因 为 我 的
亲 生 父 亲 对 我 妈 妈 不 好 , 她 心 中 怨 愤 , 决 定 只 给 他 生 一 个 孩 子 , 叫 独 伊 。我 现 在 就 一 直 叫这 个 名 字 。 我 是 秋 白和 妈 妈 唯 一 的 孩 子 ,秋 白跟 母 亲 结 婚 后 就 没 有 再 生 孩 子 。 那 是 我 大 概 五 六 岁 时 ,外 婆 想 办 法
反 省 的 笔 触 和 自我 剥 离 的 挣 扎 ,用 几 近 残 酷 的 坦 白 直 指 自 己 的 灵 魂 深
白遗 孀 杨 之 华 请 求 ,为 《 瞿 秋 白文 集 》题 词 : “ 瞿 秋 白同 志死 去 1 5 年
【心得体会】秋之白华——读《瞿秋白》有感

秋之白华——读《瞿秋白》有感今年11月的某个秋日,我们省委党校学员现场教学来到福建长汀--闽西重峦叠嶂中的一座古城。
在城西罗汉岭的半山腰,屹立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白云悠悠飘过,秋风仍在吟唱,青松如盖,绿草初黄,而瞿秋白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和一代豪杰,在八十一年前,已经壮烈而又洒脱地走完了他36岁生命的最后时刻。
现场教学后,我又特意找来《瞿秋白》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穿越到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再次感受先生勇猛精进、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波澜起伏、曲折悲壮的政治生涯,以及真诚坦率、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
牺牲: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1934年10月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前,瞿秋白被留下。
当时他已预料到今后的命运,说:“我个人的命运,以后不知怎么样,但是可以向战友们保证,一定要为革命奋斗到底”。
毛泽东同志在当时自身难保的情形下,也曾为瞿秋白“说话”,但未见成效。
毛主席后来言及此事时说,“长征出发的时候,像瞿秋白、刘伯坚,还有我的爱弟毛泽覃等人都应该带出来的,教条主义搞宗派,把他们留在苏区,给敌人杀掉了”。
毛在以后的斗争岁月里还对朋友提及:“要是瞿秋白不死,现在来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那该多好。
”入狱后,无论是面对酷刑,还是利诱,瞿秋白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以革命者坦荡的襟怀,独自扛起了忠诚和信仰的旗帜。
当审讯人员让瞿秋白效法叛徒顾顺章时,瞿秋白愤怒不已,高声斥道:“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
你认为他这样做是识时务,我情愿作一个不识时务的笨拙的人,不愿做一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整个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忠诚与背叛相较量的历史,在白色恐怖中,既有像向忠发、张国焘、顾顺章这样信念缺失、贪生怕死的投敌变节者,也有像方志敏、瞿秋白、陈树湘这样党性坚定、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者,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起了脊梁,彰显了党性。
绝不出卖灵魂,就要面对牺牲。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仍一如既往地拿起一本唐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一句,突发灵感,写下绝笔诗: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之白华中瞿秋白的形象分析
在中国,红色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承担着构建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重任,红色电影开始出现红色精神+消费影像的另类话语表述,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湘江北去》及《秋之白华》等新一批红色电影的出现,集体呈现出后现代语境下红色革命精神与消费时代娱乐化形象相结合的影像特征。
一、党员形象的重构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秋之白华》对瞿秋白形象的塑造,摒弃了红色电影惯用的宏大历史叙事视角,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伟人生平并唤起观众崇敬之情的经典叙事模式。
反而采取了后现代式的重构消解革命英雄的神圣感,将历史生活化,尊重革命者的个体生命价值。
他者视点。
电影《秋之白华》以杨之华的他者视点展开,这一带有回忆色彩的视点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变得个人化、生活化。
影片的前半部分杨之华的视角让观众从侧面认知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感受杨之华与瞿秋白之间的微妙情感变化,体会瞿秋白作为丈夫、作为学者及作为革命者的人格魅力。
杨之华的视点可以说是观众对瞿秋白感性认知的窗口,这种他者视点的讲述打破了对革命英雄讲述的话语垄断,使得瞿秋白真正成为观众的移情对象,可以让观众在非瞿秋白的视角中感受瞿秋白的个人特点。
自我言说。
影片的后半部分以瞿秋白在狱中的个人回忆录为结构线索,以革命英雄的第一人称视角回忆了与杨之华的美好爱情,入狱后敌人的声声劝降与威逼利诱。
瞿秋白略带自传性质的自我言说,向观众传递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于生活于理想的不悔抉择。
在其自我讲述的这部分影像中,充分向观众展示了《秋之白华》这部电影的特点——以爱情写革命,瞿秋白在送予杨之华刻有秋之白华字样的印章时说道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放而大之,爱情之中有革命,革命之中有爱情。
其中之意,自述的是瞿秋白心中的家国情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赤子之
心。
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打破了对英雄人物的权威性话语表达,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重构了瞿秋白的党员形象。
二、消费的形象符号革命精神与偶像元素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红色电影戏剧性对峙的二元冲突被明显搁置,转而投向人物的言说表达与形象重构。
而共产党员的形象已经是抽离出真实历史,化作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符号,因此革命英雄的形象在消费时代便带有内在革命精神与外在偶像元素相交融的双重符号意义。
精神符号。
共产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
如若说在后现代的观影语境中,党员形象印刻着消费符号的影子,那么这种红色消费最深层的内涵应该是革命英雄的为理想与信念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电影《秋之白华》在短短120多分钟内选取的是瞿秋白一生最富其人格意义的片段进行重组,于波澜不惊的镜像语言中让观者体会瞿秋白誓死坚定革命理想的党员气魄与笑看生死、从容恬淡的文人气质。
影片最后,瞿秋白踱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手持雪茄走向刑场,端坐于花香鸟语中微笑着说此地甚好!尔后慷慨就义。
这一段落的处理与影片的整体基调保持了平衡,依然是平静、平淡的影像风格。
从容不迫的平静蕴含着瞿秋白内心炽热的革命之心、理想之心,在静与动中重塑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
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是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瞿秋白则象征着革命英雄的不灭精神。
偶像符号。
消费的形象与情感。
消费时代的整体观影语境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影视文化的消费心理也愈来愈浓烈地带有后现代的色彩,观众更加喜欢视觉刺激与情感释放的观影体验。
电影《秋之白华》的视觉刺激点就在于董洁谋女郎与窦骁谋男郎的双重偶像身份,影视偶像模拟革命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