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纪念馆讲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纪念馆讲解词

欢迎大家到瞿秋白纪念馆参观,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

瞿秋白故居是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瞿家祠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门楼上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匾额是由茅盾同志手书,整个祠堂分东西两部分,各有四进,地势一进比一进高,寓意这个家族渴望兴旺发达,族人能官运亨通、步步高升。西院为祠堂安放祖宗灵牌和灵位的地方。现在我们将它设为故居的临时展厅。

穿过这道圆门,我们就来到了祠堂的辅体部分,这里当时是供守祠人居住和祭奠祖先时族人休息的地方,瞿秋白一家破落以后就搬到了祠堂里来,当时就居住在这里。

请大家跟我一起参观,这是瞿秋白当年的卧室兼书房,少年秋白常常和张太雷在这里复习功课讨论时政。与之一墙之隔的觅渡桥小学就是当年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少年秋白在那里读书非常用功,曾跳级考入中学,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常州中学。

这个大房间是秋白的弟弟妹妹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陈设就是按当年秋白少年时期的好朋友羊牧之老先生的回忆摆放的,墙上是瞿秋白弟妹的照片。

我们继续参观。这里是瞿家祠堂的一个过道,秋白家住到祠堂后,父亲瞿世玮就在这按了个书房,在这里画画、写字。少年秋白也是在这跟他父亲学画的。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因家父早亡,一直由叔叔瞿庚甫抚养,后其叔父为他捐了个“候补盐大使”的虚衔。瞿世玮经常在这里研墨作画,晚年的他就是以画家的身份跻身于画坛,以教书、画画维持生存。

当年瞿秋白的父母就居住在这间房间,秋白的母亲金璇因家境贫困,在这里喝下了红火柴头泡的虎骨酒服毒自杀的。当时瞿秋白已辍学在无锡教书,听到这一噩耗急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的遗体旁。

这里是瞿家的祠堂客厅,秋白家搬到这里来后,基本无客人上门,来的人也都是要债的。后面一张是瞿秋白家用膳的桌子。

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这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使人感受到书香之家的风雅。

请大家继续参观。后面是瞿秋白家用的厨房。1912年“双十节”,瞿秋白在自己家的这扇门上挂上了写有“国丧”二字的白灯笼,反抗当时的黑暗政府。

下面请大家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是1999年瞿秋白诞辰100周年之际所建,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各镶一方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表现的是革命家的瞿秋白;左边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表现的是文学家的瞿秋白。下面请大家跟我进入展览大厅。

瞿秋白的一生就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现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3米,重1.1吨的秋白铜像,这座铜像是由全国18个省(市)和香港、日本人民捐款铸造的,整座铜像,再现了秋白同志早年俊秀的风采和挺拔的风骨。

请大家继续参观。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常州属中吴要辅,文人辈出。当年的瞿秋白故居门前是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瞿秋白就是从觅渡桥上走出的文化伟人。这个场景表现了瞿秋白在瞿氏大家族和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熏陶养育下成长立志、最终寻觅走上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必然。

(第一部分)

瞿氏家族在常州是一个世代做官的大家族,清朝末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任布政司期间,在家乡常州建造了两处房子。一处是位于常州南门的青果巷八桂堂,用作以后他告老还乡居住。另一处是在常州城西捐建了一个瞿氏祠堂。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幼年一直庇护与叔叔瞿庚甫门下,信奉道教、擅长书画、精通医道,

瞿庚甫为他捐得“候补盐大使”的虚衔,并让他借居八桂堂的天香楼。靠亲戚的接济度日,秋白也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瞿秋白的母亲金璇是江阴贤庄豪绅的女儿,聪慧贤淑、爱好文学,瞿秋白早期的文学启蒙受到了母亲极好的影响。在八桂堂天香楼里住了没多久叔祖父的去世使其家眷开始拆分家产,作为侄儿的瞿世玮当然没有继承房产的权利,无奈之下,秋白一家只能从天香楼里搬了出来,借居到瞿秋白祖母娘家星聚堂,后又因为付不起房租,在瞿氏家族人的冷眼中搬进城西瞿氏宗祠借居,也就是现在的瞿秋白故居。

幼年瞿秋白曾在星聚堂的庄氏私塾里跟这位庄怡亭老先生学习,后庄家在城西建有一所西式小学即冠英两等小学堂,也就是觅渡桥小学,瞿秋白便进入这所学校读书,聪明勤奋的秋白只读了四年半便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即现在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这所百年老校一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专家和社科人才,学校开设的音乐、体育、篆刻等艺术类课程给瞿秋白以极好的熏陶,也为他以后的艺术功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教他学会篆刻的国文老师史国干,少年时期的秋白经常和张太雷等同学到学校旁的红梅阁看书、学习、谈论古今,抒发报国豪情。

搬到祠堂里居住以后,秋白家完全靠借债典当度日,这是当年秋白父亲写下的借据,为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17岁的秋白中学没有念完就辍学了,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到无锡杨氏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可这还是不能解决家中的贫困。1916年大年初五的晚上,绝望中的母亲含泪写下遗书,喝下了红火柴头泡的虎骨酒服毒自杀。秋白闻讯从无锡赶回,悲痛中写下《哭母诗》七绝。

母亲把深深的舐犊之情留在秋白的心里,也给秋白留下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极度痛恨。日后他在《饿乡纪程》中写到:“‘穷’不是偶然的,虽然因家族制的维系,亲戚相维持,也只是万丈波涛中的破船,……谁救得谁呢?我母亲已经为‘穷’所驱逐出宇宙之外,我父亲也只是这‘穷’的遗物。”

(第二部分)

母亲死后秋白一家星散了,弟妹和父亲相继离开常州投奔亲戚,瞿秋白则来到了武昌姑母家,后又跟随堂兄纯白来到北京,渴望知识的瞿秋白常去北京大学旁听陈独秀、胡适等学者的课,可北大的学费瞿秋白是交不起的,1917年9月,瞿秋白考取了不用出学费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学习。在这里他学会了俄文、法文和英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和爱国学生们都参加了这一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7月17日的北京晨报上,秋白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政论文《不签字后之办法》抨击了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此后他又参加了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一些进步青年一起创办《新社会》、《人道》等进步刊物。

1920年,21岁的秋白应《北京晨报》、《时事新报》的招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旅俄特派记者。在苏联期间,对文学特有的感情,瞿秋白结识了托尔斯泰的孙女和女儿,并应邀参观了托尔斯泰陈列馆和故居,拜访了苏联著名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当时到苏联并愿意献身革命舞台的美国舞蹈家、现代舞创始人邓肯。两年的记者生涯瞿秋白写下了16万字的通讯报道,向中国人民生动真实地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及苏联人民的生活情况。旅俄时两部游记式的散文《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更详尽地介绍了苏俄的状况。陈独秀在给胡适的信中这样推荐秋白的文章:“秋白兄的书颇有价值,想必兄已看过。国人对于新俄,誉之者以为天堂,毁之者视之为地狱,此皆不知社会进化为何物者之观察,秋白此书,必能去掉世人多少误解,望早日介绍于商务,并催其早日出版为要。”

1921年瞿秋白由好友张太雷的介绍加入俄共,1922年正式转入中共。

1922年年底,秋白作为中共代表陈独秀的翻译参加了“共产国际四大”,会后应陈独秀的邀请回国。

(第三部分)

这是瞿秋白参与创办的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前锋》。1923年秋白作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助手参与了“三大”的筹备工作,“三大”的党纲就是由秋白起草和翻译的。这是当年瞿秋白和毛泽东等三大代表居住的地方——春园。瞿秋白是多才多艺的,《国际歌》就是由他弹着琴翻成中文的,其中“因特纳雄纳儿”就是根据音译过来的,瞿秋白是最完整的翻译《国际歌》的第一人。

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瞿秋白以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一大”,这是孙中山亲笔手书的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名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