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绝命诗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到了福建长汀的一座监狱里。
被押期间,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
01从书香门第到贫困边缘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他的祖父瞿赓甫是清朝进士,曾任江苏巡抚,是当时常州的名人。
不过,他的父亲瞿世玮是个贾宝玉式的文艺青年。
瞿世玮爱好绘画、剑术、医道,但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几乎没有收入来源。
瞿秋白一家人寄居在叔父的大宅之中,在生活上,全靠在浙江做知县的伯父瞿世琥接济。
虽说是靠接济,但他们生活的还不错。
瞿秋白小的时候,能够享受到各种美味佳肴。
他是个小吃货,对吃有着特殊的爱好。
瞿秋白喜欢吃鱼,尤其是鲫鱼。
他对食物的品味很高,不喜欢吃随便做的菜。
他常常跟着厨师学习做菜的技巧,也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吃。
当然,除了吃,他学习也不错。
瞿秋白从小就显示出了聪明才智。
他先后在私塾、冠英小学和常州府中学堂接受教育,喜欢读书,而且类别很多。
他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然而,好景不长,瞿秋白的家庭遭到了重大打击。
1913年秋,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祖母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夏,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
瞿母死后,瞿父借了100多元买了一口棺材,又因无钱安葬,暂时寄存在当地瞿氏宗祠里。
这些变故,让少年瞿秋白经历了不少磨难。
02从爱国学生到马克思主义者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到了北京。
但原本打算报考北京大学,但由于没钱付学费,便不了了之。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好地方—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
由此,瞿秋白开始了他的俄语学习生涯。
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幸福生活。
继承革命传统, 争做四好少年。
革命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年代,多少先烈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当代的人民应该记住历史,记住那些为了建设新中国而付出生命的革命烈士。
瞿秋白就是其中的一位,为了新中国呕心沥血,直至为革命牺牲。
这个星期六,我和同学一起去了瞿秋白纪念馆,如果你走过这里,一定会为之心动。
瞿秋白纪念馆,一个沉淀历史,沉淀心灵的地方。
发生在革对角绷着黑色命老前辈瞿秋白身上的一件事情,一直让我敬佩不已。
临刑前的一天,蒋介石下达了枪毙瞿秋白的密杀令。
这道密杀令隔夜让秋白看了,秋白毫无惧色,神情自若,好象什么也没发生。
那个属于生命的最后夜晚,在时间只能用分秒来计算的最后时光,瞿秋白依然和平常没有两样,甚至于比平常睡得还要香。
一觉醒来,瞿白忽然想起许多唐宋文人的诗句。
遂披衣起床,用唐诗凑成一阕: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落叶寒泉听不穷(朗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万缘空(朗士元)。
这就是瞿秋白,他把死看得是那样的淡定,这需要何种伟大的定力。
而我们,就算没有瞿秋白那样的超脱,但把事情看得开一点,学会淡定一些对待人和事,就一定能够看到人生的海阔天空。
瞿秋白被国民党枪决之前,写下一首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这就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生动体现。
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应该拥有的纪念。
为此,我再次进入到那个曾经耳熟能详的纪念馆中,用影像纪录下点点滴滴,尽管不多,但是是为希望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唤起我们这座城市曾经忘却的纪念。
“江南第一燕”,原是瞿秋白婚后寄给爱妻王剑虹诗中的意象。
诗云:“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此诗,明写新婚燕尔之余,也不忘“暗示”自己的凌云壮志。
且不说,整首诗能收能放,亦敛亦狂;单就一句“为衔春色上云梢”声情响彻碧空,正是豪气万丈,全都付笔端!秋白先生出自名门望族,也曾就读我母校---当时称为“常州府中学堂”。
瞿秋白从容就义_

瞿秋白从容就义
1925年6月18日,敌三十六师师部兵卫森严,一派肃杀之气。
早八点,师特务连长廖祥光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同志出示枪决命令。
秋白同志正在伏案挥笔写诗,他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 "人生有小休息,也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接着振笔疾书,把诗写完,并附跋语。
然后正衣履,随廖祥光到闽西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
至亭前,已见韭菜四碟,美酒一瓮,便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距笑自若,神色无异。
食毕,出中山公园,在匪兵刀枪密布的环护下,漫步走向刑场。
刑场是罗汉岭下蛇王宫侧的一块草坪,距中山公园二华里。
秋白同志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
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并唱《红军歌》,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口号。
到达刑场后,他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 "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瞿秋白

一、卜算子·咏梅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二、红梅阁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三、江南第一燕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四、哭母诗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五、咏菊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六、浣溪纱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七、梦回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
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八、雪意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九、皓月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生理亦如此,浩波欲无际。
十、赠羊牧之。
其一:十年不相见,相见各成人。
潘鬓一似旧,举止失天真。
君知霜月苦,仆仆走风尘。
风尘应识好,坚我岁寒身。
重耳能得国,端在历艰辛。
其二:贻我七言句,秋气满毫端。
芦花不解事,只作路旁看。
我意斯文外,别有天地宽。
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
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其三:君年二十三,我年三岁长。
君母去年亡,我母早弃养。
亡迟早已埋,死早犹未葬。
茫茫宇宙间,何处觅幽圹?荒祠湿冷烟,举头不堪望。
其四:(即《红梅阁》略)十一、题远东第一伟人铜像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
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
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
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
十二、忆内(集唐人句)夜思千重恋旧游,(李端)他生未卜此生休。
(李商隐)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海燕飞时独倚楼。
(戴叔伦)十三、无题斩断尘缘尽六根,自家自了自家身。
欲知治国平天下,原有英雄大圣人。
十四、偶成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
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卜算子·咏梅(瞿秋白)(2)

卜算子·咏梅(瞿秋白)(2)与毛泽东主席不同,秋白先生作《卜算子》一词时,已经身陷狱中了。
据载,关押秋白先生的长汀监所位于汀州试院的偏僻角落,那个小院的墙角倒是有一株石榴树(马卡丹《又到榴花似血时》)。
正是在这里,先生以近似残酷的方式剖析着自己的思想,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也许,正是在他仰望着云卷云舒之时,慨叹着花开花落之际,他完成了一个革命者与中国传统文人信念的完全交融,更为确切的说也许是完成了向具有*精神的文学家的回归。
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以及人生归宿在先生看来,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重要的是他依然有着对于人类终极理想的憧憬。
于是,在69年前的今夜,他终于完成了引起无数争论,引出太多是非荣辱的《多余的话》。
同样,在最后的日子里,秋白先生也用诗词委婉的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此为秋白先生所作《卜算子》一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原词。
以两首词作比,很容易发现两位诗人相似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旨趣与毛泽东主席乃至其他诗人是迥异的。
寂寞、无主、风和雨、花落(零落)、香如故是两位诗人共用的词语,这简单的几组词语恰恰概括了两位诗人相似的经历以及相似的情怀。
陆游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宋王朝屡遭金国进犯之时。
年幼的陆游早早就经历了逃亡的的苦难与艰辛,可以说,饱经战乱的生活感受,给时代的陆游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成年后的陆游念念不忘的是国耻,他渴望着抗敌复国。
然而,他的一片丹心、他的爱国热忱却始终无法得以实现,于是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成为了陆游诗词的主旋律。
当然,由于心情的抑郁,陆游也常常脱巾漉酒,拄笏看,他将他的一腔愁绪融入酒中,独自品饮。
纵然报国无望,纵然自号放翁,然而,他内心中追求的依然是如梅一般的高洁,梅一般的清芬。
梅岭三章

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 美好的生活。 (4)小结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3.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 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 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悬”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 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 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 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 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梅岭三章》与《别云间》
《梅岭三章》与《别云间》虽不出自同一时代或同 一人之手,但两者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不 妨比较一下。 一、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 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 的古称)之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6-04-01 二、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 陈毅被国民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 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 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三、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 “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 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 四、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 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 “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 五、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 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 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 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 六、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 想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眼底云烟过尽时

眼底云烟过尽时你是什么命,你就要归于什么样的句子,达绝命诗,实在不是别的,它是肉体的遗迹,也是遗迹里的肉身。
说说绝命诗。
瞿秋白赴死之前,曾有“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之句,世事便是如此:死这一字,自是性命的终局,也未必不是真境、善知识和血肉里最后开出的花。
在生死的郊区,有人要留下句子,是为绝命诗,或是死不瞑目,或是追悔莫及,终归是指望和安慰,有这一句两句,仿佛是驿站长亭多了一座两座,长夜孤旅,携壶题壁刚刚好,最后的拯救与逍遥,都来得刚刚好。
自是有一些人,这一世不替自己活,他是在替眼前的风雅和后世的典籍而活,他也活得心力憔悴,但在旁人看来,肉体之外的物事篡改了他,他的行状里没有呼天抢地,也甚少欣喜若狂,说到底,这一场没有烟火气的生涯,不过是花团锦簇的阉割。
唯有到了写下绝命诗的时刻,风开云散,水落石出,八十一难已过,此身便是如来,你是什么命,你就要归于什么样的句子,这绝命诗,实在不是别的,它是肉体的遗迹。
也是遗迹里的肉身。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被押上刑场之前,监狱里的瞿秋白作成了这最后一首,却是集唐人四句而成,这四句里,除去致命的空无,还有隐隐的、独善其身的冷漠,这冷漠早在拷打之前就已将自己画地为牢,也足可使接下来的刑场和子弹自取其辱――我早已是孤儿,枪还未开,且让我最后一次完成这联句之戏,大限到来,我亦不过是,生生世世的孤儿。
子弹穿过身体,不会生出前所未有的道理,就像佛法道识,它们在今夜灌注人心,明早起来,该念经的念经,该打坐的人还是要打坐,尘世依然广阔,心怀一死的人照旧不盼望结果,无非是法身非相,无非是无住无相,如此,唐伯虎才会在阴阳交分时留下如此句子:“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世事真是难料,唐伯虎和瞿秋白竟是赴死路上的同道中人,如果他们生在一个时代,如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和他们生在一个时代,弄不好,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他们要结伴同行。
革命英雄革命领袖的诗词

革命英雄革命领袖的诗词
就义诗
近代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就义诗
近代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诀别
近代邓恩铭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江南第一燕
近代瞿秋白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狱中诗
近代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囚歌
近代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的“自白”书
近代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忆秦娥·娄山关
近代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绝命诗《偶成》新解古耜一《偶成》是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被囚于福建长汀期间,集唐人诗句而成的一首七言绝句。
今见的该诗前有“缘起”,后有“题跋”,经过专家校订的全文如下: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
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方欲录出,而毙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
秋白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绝笔。
面对秋白的这段“绝笔”,我曾有过一丝不解和迷惑:秋白明言《偶成》一诗“方欲录出,而毙命之令已下”。
这仿佛是说,他在牺牲前没有来得及抄清《偶成》;既然如此,《偶成》以及它的“缘起”、“题跋”,为何今又能全璧保存,供我们阅读和研究?后来,无意中读到当年《申报》上关于瞿秋白就义的报道,一切顿觉释然。
这篇报道留下了这样的记叙:十七日,奉中央电令,着将瞿秋白就地枪决。
翌日晨八时,特别连连长廖祥光,即亲至狱中促瞿至中山公园照相,瞿欣然随之。
照相毕,廖连长示以命令,瞿颔首作豪语:“死是人生最大的休息。
”廖连长询以有无遗言留下,瞿答:“余尚有诗一首未录出。
”当即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书毕,复步行中山公园,在园中凉亭内饮酒一斤,谈笑自如,并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各一阕……歌毕,始缓步赴刑场,手持烟卷,态度镇静,乃至刑场,盘坐草地上,尚点头微笑。
俄顷,呼然一声,饮弹而殒矣。
原来其中还有这样的周折和细节。
秋白由中山公园照相毕,“当即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显然指的是《偶成》。
由此可知,这首诗以及其“缘起”、“题跋”,完成于秋白遇难的当天早晨,堪称是烈士真正意义上的绝命诗。
二瞿秋白牺牲前被关押的地点,是国民党中央军第三十六师师部。
该师的最高长官——师长宋希濂,在大革命时期曾听过秋白演讲,并读过他的政论文章,因而对秋白有敬重之情。
为此,他不但让军医为秋白治病,而且明令在生活上予以照顾。
秋白就义后,他甚至还依照其生前嘱托,为其代寄过文稿。
在这种情况下,师部一些军政人员便与秋白多有接触和交往,其中少校军医陈炎冰,还得到过秋白馈赠的背面留言的照片和诗词手迹。
很可能是借助这类氛围和渠道,《偶成》在秋白就义后,得以辗转外传,流布于社会。
但是,由于该诗基调低沉,语涉出世,与秋白以往发表的一些作品风格大为不同,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革命阵营里习惯了激情飞扬的同志们,大都不予认可,而将其同《多余的话》以及其他狱中诗一起,视之为伪作或误传。
关于这点,一场曾经发生的舆论风波足以说明问题。
1950年6月,南开大学教授、翻译家李霁野,在《文艺学习》发表散文《瞿秋白先生给我的印象》,其文末以“附录”的形式,小心翼翼地披露了作者从朋友处获知的《偶成》。
著名诗人臧克家读后,认为大谬不然,很快撰写了《关于瞿秋白同志的“死”》一文,在首都大报刊发,对李文传递的信息提出批评和辨正。
臧文指出:这首诗“如果出自一个‘坐化’的释教徒还差不离”,而“对于这样一个烈士的死是多不相称!”进而断言:“这些东西决不可能出自一个革命烈士的笔下,它是敌人埋伏的暗箭,向一个他死后的‘敌人’射击。
”而作为秋白遗孀的杨之华,亦当即致函报社,表示支持臧文的观点,不承认《偶成》与秋白有任何关系。
面对那个时代的主流观念和强势声音,李霁野只能做出有所保留的检讨。
这种简单否定《偶成》真实性的状况,直到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方得以改观。
当时,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社会大潮的推动之下,经陈铁健、周红兴等专家认真扎实的分析考证,《偶成》一诗的著作权,最终归之于瞿秋白。
三围绕《偶成》的真伪问题,文学界和学术界固然曾经有歧见,有争议,只是在这歧见与争议之中,似乎又包含了大体相同的一种现象。
这就是:无论当年的斥“伪”者,还是后来的证“真”者,他们对《偶成》本身的精神意蕴与价值取向,都缺乏细致分析和深入阐发,而让目光更多停留在浅表的语词和情绪层面,以致无法真正厘清该诗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在这方面,当年的斥“伪”者自不待言,即使后来的证“真”者似乎也不例外。
譬如,一位在瞿秋白研究上颇有胆识和建树的专家,虽然肯定《偶成》出自秋白之手,但却仍然认为:“已忍伶俜十年事”云云,“哀婉凄其”,“伤感低沉”,属于作者“排遣消极情绪的一面”,“甚至反映了他早年追求的佛家消极的出世的思想”。
情况果真如此吗?在我看来,将这样的评价放在《偶成》身上,未免失之简单和皮相,甚至是很大程度的误读。
事实上,《偶成》拥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异常高蹈的生命光彩,只是这一切皆因作者身陷囹圄这一特殊的客观环境与主体条件,而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隐匿于迷离曲折的意象和语词之下。
而要使这一切浮出水面,豁然明朗,则需要研究者由表及里,溯流讨源,做潜心的解读与通达的阐释。
以下笔者不揣浅陋,权作尝试。
《偶成》的首句“夕阳明灭乱山中”,集自中唐诗人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诗的第四句,原句为“夕阳明灭乱流中”。
秋白易“流”为“山”,大抵意在切境。
因为原句所记乃诗人的黄河舟行,故有夕阳照水,忽明忽暗,闪烁不定之感;而秋白是“梦行小径中”,自然夕阳西垂,乱山明灭,更为合理,也更为传神。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还只是弄通了该句的字面意义,它的背后分明还有更深一层的包孕。
史料已经证明,入狱后的秋白在写《偶成》之前,已完成多首旧体诗词,其中《浣溪沙》一词的末尾,便是“黄昏依旧夕阳红”的名句。
大凡读过这首《浣溪沙》者都认为,结尾一句气象雄浑,意境悲壮,表达了一种生命行将终结,理想依旧美丽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应当看到的是,《浣溪沙》中“夕阳”和《偶成》中的“夕阳”,作为同一作者在同一境遇中相同的意象设置,其内涵是保持着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后者的“夕阳”,时隐时现,余霞漫天,何尝不浸透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作“就是”、“正是”解——依周汝昌说)的乐观与慰藉?又何尝不承载着一种人生明灭而事业无穷的旷远与坚忍?至于那“乱山”——纷乱的群山,是否暗喻动荡的年代和多变的政局,笔者不敢遽断,但读者尽可开启自主想象,其收获也许更为丰硕。
倘若以上分析不谬,那么,我们可以断言:《偶成》的起句并不伤感或消沉。
诗的第二句“落叶寒泉听不穷”,集自大历十才子之一郎士元《题精舍寺》诗的第六句,但把原来的“落木”改成了“落叶”。
这是否为秋白的误记或误抄亦未可知。
好在古文中“落叶”与“落木”相通,全句的意思变化不大。
“寒泉”在古诗文里有时通“黄泉”,指人死后的葬身之穴,如唐初王勃就留下了“瞻彼岸而神销……俯寒泉而思咽”的例证。
不过在秋白笔下,恐怕是取其另一层更直接的意思:澄澈生动的流水。
因为只有流水,方才有声,亦才能“听”,乃至听而“不穷”。
这不仅契合原诗的思路,而且与秋白在诗之“缘起”中写明了的“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相呼应。
将“落叶”与“黄泉”并置,孤立地看,似有几分荒冷萧瑟,但接下来的“听不穷”三字,复将荒冷萧瑟化为安然静谧,进而使全句远离了厌世和消极。
这里,如果我们不避穿凿附会之嫌,由“落叶”而想到“落木”,再想到杜工部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那么,全句不仅远离了厌世和消极,而且潜藏着秋去春来、万物更替的勃勃生机。
从第三句开始,诗作由状写梦境转入直书内心。
这一句“已忍伶俜十年事”集自大诗人杜甫《宿府》诗的第七句,且全无改动。
同前两句的“悲”中有“壮”或“冷”中含“热”相比,这一句倒真真有几分杜诗特有的沉郁和怨怼。
不是吗?“伶俜”即孤零,即《孔雀东南飞》里的“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十年”则是约数,大体指秋白自1927年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到被捕牺牲这一段时间。
平心而论,在秋白的革命生涯中,这十年可谓备尝风刀霜剑,活得殊为不易。
一方面,他必须面对来自敌人的通缉、追捕和污蔑;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来自革命阵营内部宗派主义势力的误解、冷落、批判和打击;加之胞弟景白在苏联莫名其妙的“失踪”,自己又被冷酷无情地丢在敌占区;还有“无牛则赖犬耕”的疲惫,“枉抛心力作英雄”的无奈……所有这些千端万绪,其个中滋味岂是一个“伶俜”可以尽括,可以了得!而所有这些在秋白这里,又只能藏在心中,压在心底,这需要怎样一种忍辱负重!一句“已忍伶俜十年事”,正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当然,即使如此,这句诗也只是流露了秋白生命终结前的些许隐曲和“牢骚”,它与信仰和追求没有太多关系。
四在《偶成》一诗里,第四句“心持半偈万缘空”最重要,也最难解。
这一句仍集自郎士元的《题精舍诗》,是该诗的第四句。
原句为“僧持半偈万缘空”,秋白化“僧持”为“心持”,自然是考虑到了自己的身份与角色。
所谓“半偈”是个佛家典故,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
据《涅槃经?圣行品》记载,释迦牟尼在“佛日未出”的过去之世,“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
帝释见大士(即佛祖)独修苦行,即从天降,化为罗刹,试探其心。
罗刹在大士前朗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大士闻“半偈”,心生喜欢,四顾唯见罗刹,便谓:“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
”罗刹说:“我今饥逼,实不能说。
”大士问:“汝食何食?”罗刹道:“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所饮者,唯人热血。
”大士闻言,坦言:“但能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还脱下鹿皮衣为罗刹敷座。
罗刹于是宣说了后“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大士深思其义,并把偈语写在石壁、道树上。
然后,大士“升高树上,投身于地”。
此时,罗刹还复为帝释,接住大士之身,安置平地,忏悔顶礼而去。
由以上所引可知,“半偈”典故的核心或曰精髓,在于佛祖为求偈竟,可以舍身。
这一蕴含丰腴的典故在郎士元的原诗里,不过是构成其禅家意境的语词道具,一闪而过,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移植到秋白笔下,却无形中激活了诗人心中郁积已久的悲剧情结——我情愿以鲜血与生命来换取真理和理想,然而,最终却又只能怀着深深的歉疚与遗憾告别现实的一切!那么,一切缘何是“半偈”?这“半偈”分明意味着不完整,不圆满,它在秋白的诗中和心中究竟是指什么?直接答案已无处寻找,我们只能间接地求助于作者的“心史”。
不妨再读《多余的话》。
在这篇最后的独白里,秋白一再写道:我只有“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智识”,读过“极少几本的书籍”,“认识是根本说不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部分……我都没有系统的研究过。
资本论——我就根本没有读过,尤其对于经济学我没有兴趣。
我的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常识,差不多都是从报章杂志上的零星论文和列宁的几本小册子上得来的”。
“我对这些学问(指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者注),的确只知道一点皮毛。
当时我只是根据外国文的书籍传译了一下,编了一些讲义。
现在看起来,是十分幼稚,错误百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