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瞿秋白
翟秋白简介及主要作品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瞿秋白原名瞿双,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是中国共产 瞿秋白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瞿秋白——狱中生涯(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赤都心史》
《饿乡纪程》
《多余的话》
作品欣赏
《江南第一燕》
瞿秋白手迹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卜算子》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音乐,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杨之华心中的怨愤。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

瞿秋白与鲁迅
•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对瞿秋白称 赞不已。在1933年,鲁迅送给至 交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瞿秋白就义后,鲁迅在生命最后的 几年时间里,编辑整理了瞿秋白的 译文集《海上述林》。 • 1936年10月18日,鲁迅看到了他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广告文字,这段 文字正是《介绍〈海上述林〉》一 文。次日凌晨5点许,鲁迅逝世。
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 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 学系主任。瞿在上海大学期间的经 历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一页,是从文 弱书生向中共领袖转变的一个中间 阶段。
1925年6月4日, 中国共产党的 第一份日报 《热血日报》 (由瞿秋白主 编)创刊。
2.从书生到领袖
•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 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 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主持召开会议,并指定瞿秋白 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人。瞿秋白的领导 方式与作风强势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 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在此次会议中,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总 方针。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 (1927年8月-1928年5月),策划了三次起义, 1927年11月11日的武汉起义、12月10日的长沙 起义、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瞿 秋 白 被 害 前 的 留 影
餐毕,瞿秋白走出中山 公园,慢步走向二华里 之外的长汀西门外罗汉 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 的刑场。沿途瞿秋白手 挟香烟,缓缓而行,而 且用俄语唱《国际歌》、 《红军歌》,高呼“中 国共产党万岁”,“中 国革命胜利万岁”, “共产主义万岁”等口 号。到达刑场后,瞿秋 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 刽子手微笑点头说: “此地甚好!”然后平 静地让刽子手从脑后开 枪]时年36岁,当日下午, 瞿秋白遗骸被埋葬在罗 汉岭盘龙岗。
【翟秋白简介】翟秋白

【翟秋白简介】翟秋白翟秋白翟秋白作品他的第一篇文学译作是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闲谈》,1919年发表于《新中国》,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
1920年,相继在《曙光》翻译发表了果戈里的短剧《仆御室》,在《妇女评()论》发表了果戈里的小说《妇女》,在《新社会》发表了法国都德的小说《付过工钱之后》。
其他译作还有《论“不死”书》、《告妇女文》、《答论驳“告妇女书》节录、《祈祷》、《论教育书》、《社会之社会化》等。
这些作品主要是从俄文出版物翻译或转译过来的。
瞿秋白还带动和影响耿匡等进步青年进行俄罗斯文学翻译。
瞿秋白为耿匡等翻译的《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第一集作序。
和耿匡共同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十篇短篇小说,编成《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一书。
[6]在从事职业革命工作的同时,“红色翻译”成为他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翻译了高尔基等苏俄作家的文学作品,还大量地翻译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政治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体现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和革命斗争色彩。
瞿秋白还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
歌词与当今流行版本不太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
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
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及天下……”要让“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平民,也能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1931到1933年间,翻译了高尔基的《高尔基论文选集》、《高尔基创作选集》、《二十六个和一个》、《马尔华》、《市侩颂》、《克里慕·萨莫京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别德讷衣的《没工夫唾骂》,绥拉菲摩维支的《一天的工作》、《岔道夫》,普希金的《茨冈》,革拉特柯夫的《新土地》等,并与鲁迅、茅盾等人风雨同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的主要文艺批评家、左翼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共同推动革命文化的发展。
翻译名家介绍

1928年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主持召开中 共六大,之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任中共 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
1930年,瞿秋白被撤销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 表的职务,8月26日回到上海。
1931年1月,在上海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瞿秋白提倡用直译法从事翻译,但反对用“不 顺”的语言,他认为如果用“不人不鬼的话” 搞翻译,是僵死的方法,非但不能丰富汉语, 还会将汉语引入狭路。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 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 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 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 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为着保存原作的 精神,并不用着容忍“多少的不顺”。相反 的,容忍着“多少的不顺”(就是不用口头 上的白话),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
“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的 ‘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语族之 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第二,佛经 的翻译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宋儒以 来的语录其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不但如此, 照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中国最早的白 话文学也是在佛经影响之下发生的。” (《再论翻译》)
瞿秋白是一个革命者,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 场上看待问题,就连看待翻译问题也不例外。 他提到的翻译观点,在许多处都涉及能叫大 众所明白的白话文。其实,瞿秋白本人熟读 经史,文言文的底子相当深厚,但他认为翻 译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大众。在这一点上,他 甚至对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进行了批评。
赵景深:“宁可错些不要不顺” 鲁迅:“宁信而不顺” 瞿秋白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说赵景深
鲁迅与瞿秋白是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杰出代表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期末论文鲁迅与瞿秋白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科目中西翻译史姓名薛亚男学号 11051007 指导老师田玲二〇一二年七月四日鲁迅与瞿秋白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摘要:鲁迅与瞿秋白是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代译风的开创者。
他们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和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鲁迅和瞿秋白同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白话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其翻译思想有着共性的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分歧。
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
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解释,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
鲁迅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
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关键词:鲁迅;瞿秋白;翻译思想;共性;分歧一引言鲁迅和瞿秋白有着太多的共同和相似之处。
他们二人在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是与其所从事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
作为亲密的战友,鲁迅和瞿秋白在表达对翻译问题的看法时,虽然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彼此之间又始终保持着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甚至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为了纪念这两位译界前辈,同时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他们在译介国内外先进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可贵的学术批评态度,本文旨在对鲁迅和瞿秋白在翻译思想中的共性与分歧进行探讨。
鲁迅和瞿秋白的最大的共同点是对翻译和汉语发展关系的认识。
瞿秋白努力从事汉语拉丁语化,希望通过语言大众化达到文艺大众化,从而完成群众革命启蒙和战争动员宣传任务。
鲁迅则从日语在翻译中不断添加新表现法而臻于完美的事实得到启发。
如何通过翻译来发展汉民族语言?鲁迅认为“宁信而不顺”也是一种译本,而“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翻译家瞿秋白

瞿秋白
•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中文名: 瞿双.别名:瞿霜,瞿爽.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 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 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 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 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 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 时年36岁。
瞿秋白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历史以及他的政 治哲学理论背景的影响。首先,瞿秋白从 历史和时间的角度,认为他的中国位置和 西方“现代性”之间有历史性的文化差异。 其次,他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语言异质性 的表述与批评动摇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 间翻译的稳固关系。最后,他试图在理论 上解决翻译所产生的差异问题。对瞿秋白 来说,翻译成一个正在形成的、口头的、 不保留过去语言踪迹的中国的普通话,才 可以消灭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翻译成就
•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 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 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 国际歌翻译成中文。 • 瞿被处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 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 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 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 林》。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 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瞿秋白主要作品

瞿秋白(1899.1.29—1925.6.18)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人。
生于一破落“书香门第”母因债台高筑,被迫自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生的领导任之一。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又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俄访问,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大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文化战线工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文学活动分两个阶段:一是创办《新社会》到第一次回国初期。
《新社会》同人,正是后来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他本人也是文学研究会会员。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短评、新闻报导和散文;其中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游记为代表,思想深刻,文笔优美,是我国最早报导苏俄实况的作品,在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另一阶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这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主要时期,他参与领导“左联”的工作,团结广大作家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同时致力于无产积极文艺理论建设,最早相当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鲁迅曾收集他编译的部分译作和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作品的译文,亲自校订,编为《海上述林》出版,并誉之为“信而且达,并世无两。
瞿秋白

一方面,就方法而论,都是以唯物论一以贯之 的;另一方面,就目的而论,都是以革命的目的为 对象的。从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可得出如 下结论:一是,不能像以往一样,将马克思主义等 同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说明社会规律 的唯物史观,而且还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宇宙观, 包括经济的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学说。
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系统内,理论和实践是两个相反 的逻辑过程,从理论上说,是从一般宇宙观到历史观,再到 经济学说,再到社会革命理论;而从实践上说,则是因为有 了社会革命的动机,才去研究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宇宙规 律,进而找到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是,方法与目的是一致的,方法是以目的为对象产生出来 的,反过来说,要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必须运用唯物 论的辩证的方法。
针对“玄学派”否认社会历史有客观因果律, 认为意志是绝对自由的观点,以及“科学派”将 “因果律笼罩一切”的实证化、主观化倾向,进而 与玄学派殊途同归的结局,瞿秋白着重论述了社会 历史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但它又不同于自然现象 的客观规律性,而是通过受自由意志支配的人的活 动表现出来的,即论述了社会历史的因果律与意志 自由的关系。
他说,“我只愿做个教员度过这一世,什么“治国平天下” 的大志都是没有的 ”。
他说,“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 是“文人积习未除”的”。 他说,“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 领袖的名声十来年,这不是“历史的误会”,是什麽呢? ”
1923年瞿秋白由苏联回国,率先将主要从俄文论著中学 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介绍到中国来,并 以“互辩律的唯物论”作为宇宙观和方法论来解说宇宙、 历史、社会、人生、革命。并结合中国当时实际斗争的需 要以及在上海大学讲课的需要,陆续撰写出版了《社会哲 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现代社会学》、《实验 主义与革命哲学》、《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等论著, 从不同角度系统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开启 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体系化的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历史以及他的政 治哲学理论背景的影响。首先,瞿秋白从 历史和时间的角度,认为他的中国位置和 西方“现代性”之间有历史性的文化差异。 其次,他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语言异质性 的表述与批评动摇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 间翻译的稳固关系。最后,他试图在理论 上解决翻译所产生的差异问题。对瞿秋白 来说,翻译成一个正在形成的、口头的、 不保留过去语言踪迹的中国的普通话,才 可以消灭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瞿秋白的翻译思想
• 4.翻译应该参与现代文化即“国际文化”在 中国的大众化甚至于帮助破坏已有的统治 的文化霸权。 • 按瞿秋白所说,翻译者不但以向中国读者 介绍马列主义革命观点与外国现代文学为 目的,还要帮助中国现代的普通话的形成, 使现代社会的字眼与新的表现方法进入正 在发展的“中国文”。
瞿秋白说,为了体现中国当时伟大的社会变 化,即他所说的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 社会阶级等等,必须创造很多新的词语、字 根、概念。他说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变成 “仓颉”:“一般地说起来,不但翻译,就 是自己的作品也是一样,现在的文学家,哲 学家,政论家,以及一切普通人,要想表现 现在中国社会已经有的新的关系,新的现象, 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就差不多人人都要做 ‘仓颉’。”
翻译成就
•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 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 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 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任 弼时,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 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 课翻译。 • 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 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翻译成就
个人情感
• 第二次爱情 • 杨之华,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20岁 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 龙相爱成婚。沈剑龙逐渐堕落了。此时,杨之华 已生下一女, 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并于 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 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 •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 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 祝贺。 • 有一次刻图章,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 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 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 我,永不分离。
• 1923年2月,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 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播列宁主义,瞿秋 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 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同年4月22日 在《新青年》第1号上发表。 • 在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时,进 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 下深厚友谊,领导王剑虹(1903-1924.7),四川酉阳 人,土家族,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 友,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 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 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 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 赋的情趣。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 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 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瞿秋白关于翻译问题的论述,主要 是1931念12月5日和1932念6月20 日先后给鲁迅写的两封信中,后均 收入作者的杂文,论论文集《乱弹》 中。
瞿秋白的翻译思想
• 1.他强调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个重 要的工作,翻译者必须非常重视,要 追求精确,甚至应当估量每一个字眼。 • 2.瞿秋白赋予了翻译一定的政治功能, 并且为了形成一个中国的本土语言, 他把外国语言和词汇作为很重要的工 具。 3.他同时批判严复和赵景深的一些典 型的观点(严复的“信、达、雅”,赵 景深的“宁错而务顺”)。
翻译成就
•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 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 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 国际歌翻译成中文。 • 瞿被处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 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 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 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 林》。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 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瞿秋白
•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中文名: 瞿双.别名:瞿霜,瞿爽.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 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 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 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 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 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 时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