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名人瞿秋白

合集下载

写常州三杰的作文主旨

写常州三杰的作文主旨

写常州三杰的作文主旨在江苏常州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诞生了三位杰出的人物,他们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就是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被后人尊称为“常州三杰”。

先来说说瞿秋白吧。

瞿秋白出生于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

他家的庭院里有一棵老桂花树,每到秋天,那满树金黄的小花就像繁星点点,散发着醉人的香气。

瞿秋白小时候就喜欢在这棵桂花树下读书、思考。

他的眼神中总是透着一股坚定和好奇,仿佛要把书本里的每一个字都看穿、看透。

瞿秋白在求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

他穿着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长衫,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过常州的大街小巷,去到学校。

他的脚步坚定有力,心中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在课堂上总是积极发言,那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瞿秋白投身于革命事业。

他奔走于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

那时候的条件艰苦啊,他常常风餐露宿,可他的脸上却始终带着坚定的笑容。

他的演讲充满激情,台下的人们被他的话语所感染,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张太雷,这位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同样来自常州。

他家的附近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

小时候的张太雷经常在河边玩耍,他那活泼好动的性格就像这流淌的河水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张太雷长大后,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仿佛能穿透云霄,让更多的人听到正义的呼唤。

在革命的征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恽代英,也是常州的骄傲。

他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但他却没有安于享乐,而是心怀天下。

他家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恽代英从小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恽代英很早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他看到了百姓的疾苦,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愤怒。

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他组织学生运动,倡导新思想,那激情澎湃的样子,让身边的人都深受鼓舞。

观常州三杰有感

观常州三杰有感

观常州三杰有感在常州的历史长河中,三位杰出的革命家瞿秋白、张太雷、李维汉像璀璨的明星一样照亮了整个夜空。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不仅为常州乃至全国的革命事业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更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他的一生,正如他在纪念馆中所写到的那样,“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他以独特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为革命事业燃尽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他担任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致力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张太雷,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

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他在领导广州起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在苏俄期间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

他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维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他在领导湖南起义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才干和胆略,以及在建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参观完常州三杰纪念馆,我深感震撼和敬意。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学习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要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弘扬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激发精气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创造未来。

瞿秋白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瞿秋白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瞿秋白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一、生平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人。

生于一破落“书香门第”母因债台高筑,被迫自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生的领导任之一。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又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俄访问,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大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文化战线工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文学活动分两个阶段:一是创办《新社会》到第一次回国初期。

《新社会》同人,正是后来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他本人也是文学研究会会员。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短评、新闻报导和散文;其中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游记为代表,思想深刻,文笔优美,是我国最早报导苏俄实况的作品,在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另一阶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这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主要时期,他参与领导“左联”的工作,团结广大作家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同时致力于无产积极文艺理论建设,最早相当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鲁迅曾收集他编译的部分译作和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作品的译文,亲自校订,编为《海上述林》出版,并誉之为“信而且达,并世无两。

”他提倡文艺大众化,鼓吹拉丁化新文字,并和鲁迅一起领导了对“民族主义文学”、“新月派”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常州近现代历史人物

常州近现代历史人物

常州近现代历史人物——瞿秋白化工0905 华冬意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或雄魄),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家庭背景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

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

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

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

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

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瞿秋白-个人经历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月参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释放。

瞿秋白

瞿秋白

作者简介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栋梁之才。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遗书节选”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狱中题照)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留影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两部带有极大散文风格的游记作品,二者在内容等方面的承接使其恰好成为相得益彰的“姊妹篇”。

收杂感、散记、小品、游记、读书录、散文诗四十六篇。

记述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介绍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活动,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

这两部作品一方面为当时的国人直观地展示了苏俄在其诞生之初的原生性的社会形态,并通过这种展示抒发了作者一系列的政治主张与感受,从而表现出一种愿意反映并参与到社会政治变革中来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从文学的角度,以极端散文化且带有一定诗意的笔触刻画出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及心灵运动,这种运动是高度内在及个人化的,是作者在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所进行的一番精神上的独舞。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瞿秋白(1899.1.29——1935.6.18),乳名阿双,学名双、霜,(中学后期改双为爽,字秋白),宗谱中名为懋淼。

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青果巷 86 号八桂堂天香楼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年得益于父母的影响,热衷于诗词歌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05 年入常州冠英两等小学堂学习,1910 年以高小毕业同等程度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一年级,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直至 1915 年夏因支付不起学费而退学,后由亲戚帮助,介绍到无锡一小学任教,由于 1916 年母亲因贫困而自尽等诸多原因,辞去教师工作,远离家乡奔赴武昌堂兄处,受堂兄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 年随堂兄来到北京,9 月,考入俄文专修馆,开始学习和翻译俄国文学名著,创办《新社会》、《人道》进步刊物,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促使瞿秋白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开始远离厌世、避世的“二元人生性格”。

1920 年 10 月至 1923 年 1 月,以北京《晨报》和《时事新报》的记者身份赴俄考察,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深入俄国革命实际,了解俄国革命的历史,考察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制度,研究俄国共产党对俄国社会的改造方法等,为此撰写了约四十多篇散文和通讯,先后发表在北京《晨报》上,涉及苏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党的建设、工人组织、农民、民族等众多问题。

瞿秋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系统地向中国报道苏俄情况的第一人,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运用报告文学体裁进行创作。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小迳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

由于叛徒指认,瞿秋白身份暴露,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

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主要作品集:《瞿秋白文集》、《多余的话》、《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最温柔的刀锋》、《瞿秋白文选》、《瞿秋白游记》。

常州三杰

常州三杰

常州三杰常州处于长江三角洲,被称为“龙城”。

常州的历史悠久,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传奇人物。

“常州三杰”是中国现代江苏常州三位英烈的合称,他们是: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时期江苏常州4000多名英烈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人称“常州三杰”。

瞿秋白,原名瞿双,江苏常州人。

1916年底起先后在武昌、北京学习外语。

1919年就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便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8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受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

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俘,6月18日就义。

瞿秋白是党内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孜孜以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革命领导权的论述,为开拓革命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他很早就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中枢是农民革命”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耕地农有的要求,是中国革命客观上的结论”。

发动农民起来进行土地革命,是“铲除军阀统治及买办剥削的经济基础”。

在他主持的“八七”会议上,更进一步强调“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

”他在武装斗争问题上,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

1926年4月,他发表了《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明确指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建立革命的正式军队。

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满腔热忱地贯彻“八七”会议所确立的总方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装斗争上,迅速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腥风血雨中点燃了耀眼的革命火炬,创建了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并为开展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斗争、探索以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简介及个人作品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祖上是宜兴的望族。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

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从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到1936年就义,思想发展随 着他在中国革命中的 地位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20年之前, 前期。第二阶段,1920年 到1923年,“赤都”时期。第三阶段,1923年到1928年, 领导中国革命时期,第四 阶段,1928年到1936年,领导文化事业阶段。瞿秋白是个 艺术家气质的人,在第一 阶段和第四阶段,他发挥自己的文学与批评才华。在中间 两阶段,则主要是对中国 革命性质、党的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探讨。
常州名人
瞿秋白先生
生平简介
•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 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 重要奠基者之一。 •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 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2] 1925年,瞿秋白先后 在中共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 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 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 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代表作品《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
• 主要成就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 • 翻译《国际歌》 • 参与建立上海大学,培养大批栋梁 •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 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 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人物评价 毛泽东 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 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 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 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 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原系城西瞿氏宗祠,瞿秋白的叔祖 父瞿赓甫于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布政使时捐款建成, 面积10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院,各有四进,瞿 秋白家因贫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东院居住。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被捕就义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 汀县水口镇小迳村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 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由于叛徒指认,身份被识破,于 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 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 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 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 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 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 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