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文史2名词解释

古文史2名词解释1、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4、6文,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共收诗人17位,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首,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2、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的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诗列为山谷体,其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求雅脱俗。
其艺术特点是: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强调无一子无来处;好奇尚硬风格生新瘦硬。
3、一租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4、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与黄庭坚无异,风格瘦硬,被称为后山体。
5、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早年流连光景之作,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后期取法杜诗,风格雄浑沉郁。
6、《江西诗社宗派图》或江西诗派:是吕本中之作,图中首列黄庭坚,其次陈师道,共25人,显示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气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7、易安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特点有三: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好和明白流畅的音律作词;二是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悲痛,又不失婉约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三是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8、朱希真:朱敦儒,字希真,他晚年隐居时常放浪烟霞,写了大量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但又深藏幽怨,这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洒脱的情调,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即朱希真体或樵歌体。
9、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以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明快,风格圆活流转的特点,以绝句最为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总:1、西昆诗派(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立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此集共收诗人十七人,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2、半山诗(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他晚年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他的这种诗被称为“半山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列宋诗诗体时有“王荆公体”。
3、苏门四学士:元祐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下,时称苏门四学士。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在此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宗派图》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3)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5、山谷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黄庭坚的诗为“山谷体”。
6、简斋体: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他的诗被称“简斋体”。
7、“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8、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其特点是:(1)偏于阴柔之美。
(2)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
(3)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4)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9、东坡体:苏轼的诗歌世称东坡体,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6)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6)铁崖体元代后期著名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风格香艳绮靡。
2:台阁体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
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
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
3: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亦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4:朱希真体朱敦儒字希真,南流后过了七年漂泊生活,晚年被迫隐居,常放浪于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的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较浓的虚无思想色彩。
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这种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的风格物色,被称为“朱希真体”。
又因其词集为《樵歌》,故亦称之为“樵歌体”。
5:东坡体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
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2c4f1b03b52acfc789ebc989.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白体:即白乐天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
西昆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
特点是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代表作《西昆酬唱集》收录“更迭唱和”的诗作。
晚唐体:这是指宋初诗人们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种诗体,代表人物潘阆、魏野、林逋、寇准。
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东坡体: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
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半山体: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学习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文学史文学史是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它是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家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历史的考察和研究,以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某种文学思潮或文学风格的影响,形成的一类文学作品的集合。
文学流派有很多种,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三、文学家文学家是指在文学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人。
他们的作品或思想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家有很多,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
四、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想倾向。
文学思潮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思潮有很多,如唐宋诗歌的豪放派、宋元戏曲的南戏北曲、明清小说的艳情派等。
五、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人类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品。
文学作品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六、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形式、思想等方面的表现特点。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学家的个性和时代的特点。
七、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活动。
它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有很多种方法和理论,如传统的“诗经三义”、“六艺之一”的“词章”、“八股文”等,以及现代的“新批评”、“阐释学”等。
总之,古代文学史中的这些名词和概念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史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名词和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因他们曾相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荚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丈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另外,丈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江西诗派派是北宋末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
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风格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
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全”之法。
5.王荆公体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一祖三宗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李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编者的唱和诗集,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
8.“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与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就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她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与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她们的手中,于就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就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瞧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就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她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与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南朝宋武帝刘裕从东晋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她们手中。
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
这就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
在陈朝,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2.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就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
所谓建安风骨,就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与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她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3.正始之音正始,就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就是曹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
其时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充满阴谋与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深刻的理性思考与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就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阮籍、嵇康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指玄谈风气。
4.魏晋玄学玄学就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就是道家与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学"之称的由来,正就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家之学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就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清谈之风始于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就是创始人。
"正始之音"正就是指整个魏晋时期玄谈风气。
总的来说,玄学就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南北朝时,玄佛合理。
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5.永明体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
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这就是古体诗向近体律诗演变过程中一次关键性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等人。
关于永明体需要注意:(1)八病的规定过于苛细,当时人即不能完全遵守,故后世定型的律诗也并不严格避忌八病。
(2)永明体还有一些写作上的特点,如篇幅的长短虽无明确规定,但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发展下去,形成律诗以八句为一首定格。
另外,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大都用对仗句,这也成为律诗的定式。
永明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积极意义:(1)讲求诗歌韵律美,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滞重的弊病,转向清新流美畅达。
(2)新体诗篇幅有限,不容肆意铺排、使才逞词,故而明净、凝练之作渐多,这在诗歌史上就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宫体诗以萧纲、徐摛、庾肩吾提倡宫体诗风。
宫体诗具有以下特点: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体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
凡就是梁普通以后的诗符合以上特点的,都可以归入宫体诗的范围。
对宫体诗的评价:第一,在创作倾向上,宫体诗舍意问辞,因辞觅态。
第二,在风格上,风格单调,如出一手。
第三,在形式与技巧上,宫体诗巩固了永明以来格律、声韵的探索成果并有所发展。
七言诗的写作更为普遍,五言诗趋向短制,离五七绝定型不远。
第四,在内容上,贫乏肤浅就是其致命弱点。
7.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志怪小说按内容又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博物志》。
二、鬼神怪异,如《搜神记》。
三、佛法灵异,如《冤魂志》。
其中今存最为完整与最具文学价值者,当属干宝的《搜神记》。
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社会上流传的许多巫术灵验的故事,就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秦汉以来关于神仙的故事层出不穷,这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此外,道教、佛教,在魏晋以后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神仙方术、佛法灵异的故事,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至于这些素材被搜集记录下来,则带有自神其教的目的。
志怪小说的作者有的就就是宗教徒。
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
8.贞观之治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李世民以雄才大略统一全国,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9.上官体上官仪的诗以绮靡婉媚著称,时人多效仿,称为“上官体”。
初唐的前五十年,就是宫廷诗的时代。
“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
所谓“上官体”,就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诗。
上官仪的诗今存二十首,多为奉与应制之作,从齐梁的宫体诗到唐初的上官体,诗歌仍在狭小的宫廷生活圈子里徘徊;内容上的远离现实,必然又导致艺术上的片面追求形式美。
而在初唐前期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便就是上官体。
上官仪曾把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却成为后人写作近体的一种规范,在律诗定型过程中多少起了一点促进作用。
10.初唐四杰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
她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
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初唐宫廷文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自然对绮错婉媚之风乐此不疲,不思变革。
这时,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四杰”登上了文坛,她们怀着革新诗文的自觉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上官体”,希望用“高情壮思”、刚健骨气,来“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
由于长期蹭蹬下僚,她们的诗多写羁旅的苦辛,道路的艰阻,向往边塞立功,思索人生哲理,伤怀赠别,托物言志。
这就使得诗歌从了无生气、无病呻吟的宫廷诗风中挣脱出来,转向广阔的社会,由纤弱变为壮大。
四杰所代表的新的诗歌潮流,成为唐音的肇始。
11.沈宋体沈宋二人不仅将元兢的“换头术”肯定下来,付诸实践,奉之为“律”,而且通过自己在诗坛上的号召力,影响朝野,使当时文士纷纷仿效,遵守此“律”,乃至于在中宗神龙、景龙中蔚然成风,形成了“沈宋体”或“律体”。
律诗正就是在人们对“沈宋体”的推崇、仿效中,最后定型与普及的。
12.兴象“兴象”就是唐诗(尤其就是盛唐诗)特有的美学境界,就是汉魏与齐梁两个艺术传统辩证统一后所产生的新的艺术质素,也就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兴象要求诗歌形象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象的描绘,导引与展示出内部蕴含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也即“兴在象外”。
所以,兴象不光要求抒情与写景的高度融合,还要求一个“形象的二重世界”,这就与一般的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有了区别。
盛唐诗人追求情景交融、兴在象外的诗歌意境,并且在意境的创造中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而这又就是与初唐中后期众多诗人的艺术探索与追求分不开的。
13.盛唐之音总的说来,盛唐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与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她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
李白诗歌则就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杜甫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她既就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就是中唐诗歌新变的开启者。
盛唐之音的重要特征,正就是她浓烈、壮大、高扬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共同构成了盛唐之音。
1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其中王维、孟浩然的创作最为杰出。
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与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她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与五言律绝的形式。
她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