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提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诗歌解读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的背景,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动机。

讨论诗歌的意象,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作用。

3.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孤独、惆怅、失落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体会古代文人的悲欢离合。

4.表现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阐述其作用。

5.课堂讨论诗歌中的琵琶女形象有何特点?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哪些社会现实?你如何看待诗歌中的情感表达?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7.作业布置背诵《琵琶行》全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琵琶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拘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琵琶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细微之处。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音频中听到了什么?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2.诗歌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读诗歌,注意诗中的意象,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这里的‘夜送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解释:“这里的‘夜送客’不仅仅是指夜晚送别客人,更象征着人生的孤独与无奈。

高中语文 2.6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6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6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高中语文6琵琶行教学案3必修3 教学案

高中语文6琵琶行教学案3必修3 教学案

琵琶行班级姓名小组第号【学习目标】1、能够疏通第三段大意并背诵。

2、掌握第三段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及其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第三段中的重点字词;难点: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及其手法。

【学情分析】经过一学期的生活学生已接触过不少文言文,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和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自主学习的内容一.回顾旧知识背诵第二段二、基础知识感知1.解释下列字词整顿衣裳起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名属教坊第一部(最优秀的一队)五陵年少争缠头(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便便)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老大嫁作商人妇(年纪大了)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做梦,名词作动词)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三、探究问题1.分析本段中的文言知识(1)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2)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3)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古:随随便便;今:指平常、普通(4)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级大了;今:排名第一的人2.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有何作用?这两句是过渡句,写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自述身世的动作和神情。

“沉吟”的神态,暗示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下定决心、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3.作者采用反衬手法从四方面来写琵琶女的身世,请简要分析。

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从四方面写琵琶女的身世: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如今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基础知识拓展与迁移:情景交融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2.本节课没能解决的问题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琵琶行.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的表现方法以供娱乐。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三)听录音字词积累:(四)文本探究阅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3小序有何作用?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边,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3小序有何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名写作动机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六、总结升华第二、三课时一文本探究作者用那些手法描摹音乐?有何好处?合作交流、答疑解惑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特点好处)教师质疑若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6课 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6课 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 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陕飞二中高中语文第三册《第6课琵琶行》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一、欣赏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二、情感价值: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高山流水》的古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某某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三、研读课文小序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⑴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⑵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3、熟读全诗(要求概括各段的大意、体会描写音乐的手法、找诗眼、找名句)(1)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诗意(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2)全文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次。

)4、重点赏析第一节:(第一次)“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为描写,渲染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6琵琶行并序-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6琵琶行并序-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6 琵琶行并序-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文风格和人生经历;2.理解《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教学难点:达到跨学科的艺术课程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学等素养。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让学生回顾个人经历,发挥想象力,感性理解白居易等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2.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扮演民间艺人或讲解员,让他们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解读,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艺术、道德等方面的价值。

3.听课协作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琵琶行》的演奏片段,让学生跟着乐曲内容,再结合并序的文化背景,演绎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及意义。

4.互动讲解学生通过阅读琵琶行的序言,明白此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琵琶行中所表达的哲学和思想,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与进度第一课时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介绍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其作品风格,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色。

第二课时琵琶行1.教师朗读《琵琶行》,引导学生听完后一起讨论。

2.听课协作,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及阅读课文,领略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3.合作阅读,探究琵琶行诗歌中的文化意义,认识琵琶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价值。

第三至四课时琵琶行并序1.通过讲解序言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2.学生自编自演琵琶行电影剧本,展示学生理解与创作能力的锻炼。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欣赏及自主创作,了解学生对《琵琶行》诗歌理解的程度及感受,考察教学效果。

在学生完成自传小品或自选诗歌配合琵琶弹唱后,通过学生表演、创意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ppt课件;2.音频播放器;3.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4.《人教版必修3语文》等相关教材。

参考:1.《人教版必修3语文》2.阮籍《咏怀诗》3.白居易《琵琶行》。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琵琶行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仿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具准备语文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同步练习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粗读小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情感倾向。

一、内容品读1.朗诵指导学生听配乐朗诵,要求将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师纠正音。

2.思考两个问题:(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二)琵琶乐声动心弦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部分。

2.请学生集体朗读这部分,然后分别每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三、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四、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教案韩晓蓉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解题:1、《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欣赏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播放视频《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我们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整体感知诵读感悟1.文言知识归纳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数: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轻: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古今异义词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文言句式歌以赠之宾语前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2.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寻找思路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分析“三奏”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点拨: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分析“三感”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投影显示)(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

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

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四、整合评价总结课文△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老师作品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

试比较分析如下: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

先来看正面描绘:一、开场不凡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之后,便“声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则是:声音不甚大。

越唱越高,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

既显示了演奏说唱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