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13.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13. 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道德感召和文化内涵;2.掌握文化词汇“魁梧”、“阔别”,并能适当解释故事中的生僻词汇;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讲解《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的故事情节,并注重词汇解释和阅读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把握;2.生僻词汇的适当解释,如:“魁梧”、“阔别”等。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2.《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故事书;3.教学用书。
五、教学过程5.1 预习课文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履历。
5.2 课堂讲解1.故事情节介绍讲解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主角段太尉因忠于国家而被贬官之后,终因忠诚守护王宫而受到王室的表彰。
注重强调故事主题:“君臣忠诚,民族尊严”。
2.词汇解释解释文中生僻词汇“魁梧”、“阔别”等,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故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如何忠诚于国家,如何平衡利益关系等等。
5.3 练习1.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再读许多遍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2.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5.4 总结回顾1.总结教学内容,重点强调故事主题:“君臣忠诚,民族尊严”;2.通过答疑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写作等指标,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七、教学体会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过程中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的重要性。
同时也认识到要全方面把握教材内容,创造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案标题:《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文的主题和意义;2. 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及翻译版本;2. 学生阅读材料和学习笔记;3. 讲解PPT或黑板;4. 讲解视频或音频资源;5. 学生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激发学生对《段太尉逸事状》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段太尉逸事状》这个故事有了解吗?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或猜测?”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段太尉逸事状》的原文或翻译版本;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疑问;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三、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背景和作者;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3.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四、阅读理解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回答;2. 学生个人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答案讲解;3. 学生展示对文本的评价,包括喜欢的部分、触动的地方等。
五、写作活动(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段太尉逸事状》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观点和感受;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3.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课堂分享。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背景段太尉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将领,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被封为太尉。
然而,他也因为一些逸事而被人所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喝醉了酒,误把酒杯当成了宝剑,结果将宝剑挥舞起来,将桌子砍成了两半。
这个故事被流传了很久,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教案目的通过讲述段太尉逸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内容1.介绍段太尉的生平和功绩,让学生了解他在明朝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2.讲述段太尉的逸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3.分析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4.探讨历史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方法1.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对段太尉的逸事产生兴趣。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结合历史和文化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了解段太尉的生平和逸事,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探讨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增强了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总结本教案以段太尉逸事为主线,结合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段太尉逸事状》 教案

附:全文重点字词及翻译 段太尉逸事状 [唐]柳宗元
1、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 bīn 州, 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 shì暴恶者,率 shuài 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 不嗛 qiè,辄奋击,折人手足,椎.chuí釜 fǔ鬲 lì瓮 wèng 盎àng 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4、出入戍守之地,备得太尉遗事,叙述作状因由。(8 自然段)
六、课文分析
学习 1-4 自然段:斩乱兵,孤 身入营,勇服郭军。
1、 学生分小组研读,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先齐读,然后该小组的同学逐一翻译每句话,点
出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1
多媒体屏幕显示重点字音: 泾州 jīng 汾阳王 fén 蒲 pú 晞 xī 邠 bīn 嗜 shì 嗛 qiè 椎 chuí 釜 fǔ 鬲 lì 瓮 wèng 盎àng 恬然 tián 都虞侯 dū 槊 shuò 躄 bì 谕 yù 恣 zì 戢 jí 晡 bū 哗 huá 柝 tuò 2、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3、 每一个自然段串讲完字词以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讲述的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每 段拟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第一件事:斩乱兵,孤 身入营,勇服郭军。 (1)、 郭家军横暴于市,邠恶人争附之,民不聊生。 (2)、 为民请命,太尉自荐平乱。 (3)、 杀乱兵,郭营大噪,独闯军营,晓以大义。 (4)、 郭军折服,胸怀坦荡,夜宿军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体会、学习本文褒贬自 现的叙事手法。
13.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13. 段太尉逸事状-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等内容;•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词语理解、语法解析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类似的语文题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阅读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段阅读、理解句子结构等;•培养逐步深入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类似的语文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并能够解析段太尉逸事状中的语言;•理解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等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段太尉逸事状中的长难句结构;•独立思考并解答语文题目。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逸事状”这个词的含义;2.引入《段太尉逸事状》。
2.讲解(35分钟)1.让学生自读段太尉逸事状;2.指导学生分析段太尉逸事状的基本结构:分段阅读、理解句子结构等;3.向学生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人物关系、情节等详细内容,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古语词汇的含义。
3.练习(35分钟)1.布置《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一些相关习题,请学生独立完成;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批改并讲解习题。
4.总结与反馈(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点名反馈学生的表现;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段太尉逸事状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关系等内容,指导学生正确阅读;2.练习法:通过布置相关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问题解答时,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答案。
五、板书设计段太尉逸事状六、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测试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掌握不够的学生应进行个别辅导;2.收集学生的意见,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3.评估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程度。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文体特点及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了解古人的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课前)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见《随堂优化训练》“资料助读”①柳宗元是唐代_______家,字_______,祖籍河东,称_______,因死在柳州刺史任上,故又称_______,唐代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与_______齐名,并称“韩、柳”②《段太尉逸事状》的“状”指。
2、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音注到正文中去。
3、整体感知:《段太尉逸事状》主要记述了段太尉哪些事情?课文中表现事件转换的较为明显的语言信息是“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
二、课堂教学1、朗读课文,给下面划线字注音寓军邠()州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因恬()然皆断头注槊()上选老躄()者一人持马不戢()士吾未晡()食戒候卒击柝()卫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泾州野如赭()太尉为人姁姁()2、通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实虚词、活用的词、古文特殊句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等。
3、【基础知识积累整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①不嗛,辄奋击②椎釜鬲瓮盎盈道上③辞甚巽④出入歧周邠斄间⑤覆校无疑2)、古今异义①无寇暴死古:今:②已乱古:今:③无伤也古:今: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①暴且乱②舆来庭中③市谷④处贱⑤手注善药⑥困汝⑦杀一老卒,何甲也4)、一词多义以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又以刃刺酒翁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且且大乱,若何甲者出,太尉笑且入固尚书固负若属耶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辞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即即告太尉即自取水洗去血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至则曰②且大乱,若何③植市门外④愿奉军以从⑤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⑥段公,仁信大人也⑦乱天子边,欲谁归罪⑧公幸教以道⑨汝将何以视天地三、课堂检测完成下列练习1、以下哪一特点不是《段太尉逸事状》一文的写作特点?( )A.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中心人物形象B.采用了倒叙手法C.纯用客观写实D.采用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高中语文《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文体:记录人物逸事的记叙文。
2.掌握段秀实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
3.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4.掌握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5.掌握本文运用倒叙手法的艺术效果。
[考核要求]1.领会与简单应用:段秀实的个性特征: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
2.简单应用: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综合应用: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练习]一、填空题1.柳宗元是唐代_______家,唐代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2.柳宗元,字_______,祖籍河东,称_______。
因死在柳州刺史任上,故又称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与_______齐名,并称“韩、柳”4.段太尉的名字叫做_______。
5.《段太尉逸事状》一文选自_______。
该文主要记述了段太尉勇服郭唏、_______和_______三件逸事。
6.勇服郭唏反映了段太尉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二、选择题7.以下哪个特征不是段秀实的个性特点?( )a.刚勇仁义b.谦虚好学c.外柔内刚d.勇毅见于平淡8.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字( )。
a.子舆b.子美c.子厚d.子思9.以下哪一特点不是《段太尉逸事状》一文的写作特点?( )a.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中心人物形象b.采用了倒叙手法c.纯用客观写实d.采用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10.以下哪位人物不是《段太尉逸事状》的人物?( )a.贺兰敬明b.尹少荣c.白孝德d.郭唏11.节显治事堂反映了段太尉( )a.刚勇b.柔中见刚c.仁慈d.廉洁12.《段太尉逸事状》的“状”指的是?( )a.文状 b 判决书 c.逸事状 d.行状 13.《段太尉逸事状》选自( ) a.《柳宗元集》b.《柳河东集》c.《柳宗元选集》d.《柳河东全集》三、解词题14.纵 (1)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2)王子唏……纵士卒无赖15.状(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2)太尉判状辞甚转巽(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段太阴逸事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段太阴的品德节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课文内容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出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鼓励进步学生。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段太阴逸事状》的具体内容,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
七、教学步骤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段太尉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段太尉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段太尉的思想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历史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唐朝,有一位入朝为官的文人,他在文坛上的政治革新梦想破灭了,但在文坛上,他司法古文的主张形成了一个运动,他也因创作了许多文风朴实的散文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柳宗元。
二、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主张改革文体文风,提倡诗文内容充实、形式生动,反对追求形式、华丽靡空的文风。
他诗文均有成就,尤其擅长散文,著名的有《封建论》、《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
三、初读课文,解题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官至司农卿。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
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状,指行状,人死后,写在“墓志铭”或“传”之前,先有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
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四、梳理文言知识(一)通假字.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暴且乱。
乱:形容词作动词,发生祸乱。
2.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
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手注善药。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7.杀一老卒,何甲也。
甲:名词作动词,穿盔甲。
(三)特殊句式.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宾前。
2.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省略句。
3.段公,仁信大人也:判断句。
4.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判断句。
5.公幸教晞以道:介宾后置。
6.请辞于军:介宾后置。
请让我到军中解说/致辞。
(四)古今异义词.纵士卒无赖。
古义:指横暴,动词。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2.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古义:钱财和货物。
今义:指货物。
3.折人手足。
古义:指手和脚。
今义:比喻弟兄,或指举动、动作。
4.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古义:“生民”,避太宗之讳,指老百姓。
今义:陌生人。
5.请假设草具。
古义:假,借用。
设,置,安排。
今义:姑且认定。
6.段公,仁信大人也。
古义:对老者、长者的尊称。
今义:指成年人,区别于“小孩儿”。
7.一夕自恨死。
古义:羞侮、遗憾。
今义:指怨恨。
五、感知内容、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总共写了段太尉几件逸事,每件逸事表现了段太尉怎样的性格特征,并给划分层次。
)明确:1—4勇服郭晞——不畏强暴、刚毅勇敢、为民请命。
5—6仁愧焦令谌——同情百姓,仁爱之心。
7节显治事堂——清廉正直。
8—9叙述作状原因。
2、学生自己解读文本,教师释疑。
明确:第一段:主要是讲郭晞在浦州担任尚书时,手下士兵恃势为非作歹,无法无天。
节度使白孝德畏惧权势,心中忧愁却不敢直说。
第二段:段太尉主动请职,为民除害。
第三段:段太尉单枪匹马进入郭晞军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化险为夷。
第四段:段太尉以理服人,视死如归,表现了他刚正从容之态。
第一件事(1-4段):勇服郭晞郭晞拥有重兵,权大位尊,却放纵士兵不法肆暴,令人发指。
节度使白孝德懦弱无能,忧戚无法。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段秀实奋身而起。
自荐平乱,担任节度使府中的执法官,将郭军中横行不法的十七个人斩首示众(“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
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
段秀实的这一大胆举动,使乱军“一营大噪,尽甲”。
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的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
中描写他前往军营的句子有“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一方面,段秀实是有智谋有策略而去的;另一方面,则显示了他的胆识,表现他的大无畏精神。
他抓住“副元帅一世功名将毁于乱军”的要害。
正气凛然,慷慨陈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利害。
震慑了披甲暴怒的士兵,,感动说服了郭晞,平息了这场风波。
这一件事用几个词来概括:驻军为恶,主动请职,勇闯军营,理服郭晞。
第二课时一、(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其余段落)第五段:焦令谌强取民粮,段太尉代民偿租,为百姓排忧解难。
第六段:段太尉代民偿租,解除民苦的行为感动了尹少荣,而焦令谌更是因此自恨而死。
第二件事:仁愧焦令谌在段秀实担任营用官时,他的顶头上司泾州节度使焦令谌掠夺北行田地,不顾天灾,依然勒索地租,伤天害理。
段秀实委婉陈词,反而惹怒了对方,以致佃农被杖击垂死。
段秀实没有和焦令谌正面冲突,没有像第一件事那样勇闯军营,那是否体现了他的懦弱呢?恰恰相反,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用焦令谌的骄横无礼/残暴与段太尉的宽厚仁慈形成对比。
段秀实金子为农民敷药晡食,见到含冤挨打的农民,“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仅用寥寥几笔,却写的丝丝入扣,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褒贬分明,爱憎强烈。
段秀实一自己体察百姓疾苦的实际行动感动上司,绵中藏针,柔中有刚,处理方法十分得体。
不论是否真的“大愧”而“自恨死”,都表达了作者对段秀实爱民思想名品质的崇敬和赞扬。
第七段:段太尉拒绝收取贿赂,反对藩镇割据,表现了他的清正廉洁。
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段秀实最后是因为反对朱泚称帝而遇害的。
早在段秀实经凤翔上京上任司农徵时,就早已提防朱泚的贿赂。
朱泚果真送来了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因“处溅”推辞不掉,不得已收下。
事后,段秀实知道了,一面严厉训导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封存在司农治事堂的房梁上,不许放在家中。
这件事表现了他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正廉洁。
心理变化:警觉——大怒——坚决不收第八段:点明写作目的。
第九段:介绍事件的来历,说明逸事真实可信。
最后一段:说明作状原由。
作者具体说明此“逸事状”材料历经多方面搜寻,遍访边防旧地,查询老校退卒。
咨询会州刺史,证实段秀实素有“所立”,“遇不可,必达其志,”并不是为了“取名天下”才“奋不虑死”击贼殉国的武夫,因而将此状送上史馆,以免这些事迹散失不传。
(联系学案上写逸事状的目的)二、拓展延伸、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件事来塑造段太尉形象呢?提示:(1)这是散落在民间的逸事,暂未被正史记载,柳写这些事情给韩愈,如实地提供史料。
(2)这三件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3)批驳当时说太尉搏以死“取名天下”的说法。
2、本文结尾一段是否有损人物形象而有狗尾续貂之嫌?去掉好不好?为什么?提示: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段太尉形象以及宁死不附叛贼的误解,二是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面目。
另外,最后补写太尉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非常生动、形象,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
因此尾段对于整篇是很重要的补笔,并非是狗尾续貂。
三、探讨写作特点、提问:从文中的第一件逸事来看,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明确:在情节发展中,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
作者先极力描写悍卒依仗骄将的威势,恣横暴虐,残害百姓的情状,为段秀实出场作了铺垫。
段秀实在十分险恶的形势下自荐平乱,显示出过人的胆识。
他上任不久即严惩凶手,突现了不畏强暴、执法如山的性格。
随着矛盾冲突的激化,郭晞手下士兵“大噪,尽甲”,暴乱一触即发。
段秀实却镇定自若,单骑赴营。
他先辞去随从,继而解下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最后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层层推进,反复渲染,一个浑身是胆、临危不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段秀实慷慨陈词,对郭晞晓以大义,示以利害,最终使骄横不可一世的郭晞心悦诚服。
“言未毕,晞再拜”,寥寥数语,生动地摹写出郭晞诚惶诚恐的神态,有力地衬托了段秀实大义凛然的形象。
矛盾已经解决,作者却笔锋一转,出人意表地增写段秀实留宿军营,不仅给人物性格增添了光彩,也使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提问:描写的事件不同,文字特征也不同。
反复斟酌三件逸事,体会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字特征。
明确:勇服郭晞一段写激烈的矛盾冲突,渲染剑拔弩张的气氛,文字锋铓毕露,力度很强。
仁愧焦令谌一段采用对比手法,将焦令谌的骄横无理残暴与段太尉宽厚仁慈形成对比,表现段秀实的同情百姓和仁爱之心,写得神气内敛,温婉周详。
而尹少荣怒斥焦令谌,则疾言厉色,淋漓痛快,语言恣肆迸泻。
节显治事堂则显得简洁明朗串讲课文3、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本文叙事善于剪裁,避免平均用力。
严惩歹徒、勇服郭晞是详写,对抗焦令谌次之,临财不苟取较为简洁,这样使得的前半部分颇有力量,气势宏伟,而后半篇相对徐缓恬淡。
整篇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四、布置作业、归纳课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2、熟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