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徐海龙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中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五单元是汉魏晋散文,汉魏晋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本文的作者陶渊明是汉魏晋散文作者中最杰出的代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散文中较重要的一篇作品,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评价其“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陶渊明文中的所述之志;(2)背诵课文能力目标: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实,用典自然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地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作者鄙视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

4.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

二、说教法1、朗诵教学法。

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文章。

2、点拨教学法。

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三、说学生高一(6)班学生平时上课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反映较敏捷,能跟随老师思路,积极配合老师。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在文章的翻译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陶渊明所做的定位来引入,先让学生明白陶渊明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在文章中去细心体会;2、授课设计:(1)、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初步领会文章意思;(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方便学生背诵文;(3)、教师找出一些能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和学生一起分析,很深层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文章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的理解;(4)、解决课后练习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内容解读
文章描述了作者从官场回归田园的过程,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 的厌恶。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
艺术特色与鉴赏
艺术特色
文章语言简练、质朴,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 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鉴赏
从艺术角度来看,《归去来兮辞》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 展示了陶渊明高超的文学造诣,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 由、超脱精神的追求。文章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也为 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体验。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 发布教学资料、作业等,方 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互动教学:通过课堂提问、 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 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
以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 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 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 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思维能力提升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思 考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
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和互评 ,了解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认同程度。
教学反思内容及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与方法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参与度
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能够积极思考、提问和讨论,以 及作业完成情况等。
教师自身表现
反思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课堂组织、时间控 制等方面,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未来教学计划展望
完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

这篇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初,文中不仅描绘了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更抒发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提升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归隐情怀,领悟其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文中的字词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则是体会作者归隐的深层原因,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和这篇辞赋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掌握字词读音和含义。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2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归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

__是陶渊明在辞官之后所写的一篇辞赋。

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__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辞抒发了作者辞官后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以及乐天安命的思想。

__语言优美,情感自然。

通过学习__,学生能了解辞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2.学情分析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高三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他们对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准确理解__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把握__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辞的文体特点,理清__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以及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理清__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难点:体会辞的文体特点及风格韵味。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

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例如,在理清作者情感脉络时,我会提问:作者到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说课稿: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说课稿: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说课稿:归去来兮辞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带来一篇高中语文课堂说课稿,主题为《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由先秦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离骚》中的片段。

此篇诗深情而激荡,内容主要描绘了诗人对地神巫山的怀念之情与内心的苦闷,展示了楚国的风土人情和屈原个人的抒发。

一、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学习《归去来兮辞》,使学生能够:1. 理解诗人的抒情之意,感受他对故乡的留恋与思念之情;2.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抒情之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为先秦楚辞的代表作品,并简述楚辞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楚辞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学风貌有初步了解。

2. 预习导引(10分钟)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人为何要离开故乡?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3. 细读课文(30分钟)通过教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逐句精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 合作交流(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主题,展开合作讨论,探究诗人写作的动机和情感表达,然后向全班汇报。

5.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整体层面,总结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归去来兮辞》的意义和作用。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并总结其他楚辞的特点,并尝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手段:导入、讲授、讨论、合作、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文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地位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领略辞这种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陶渊明的相关诗作,对其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这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凭借下文注释完全可以理解文意,难度不算大。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如下几点:
1、理解并背诵课文,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1、诵读法。

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

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研讨法。

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

3、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1、预习法。

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预习能事半功倍
2、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注意节奏与韵律,读出情感。

3、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将分两个课时完成,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内容包括
1借注释疏通文意,2找出押韵字,根据韵归纳文意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通假字(曷)古今异义词(景、亲戚),一次多义(“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接下来,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古曲导入,创设情境(约3分钟)
以古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

提问: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引导学生回答到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

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约2分钟)
1 播放配乐朗读。

老师给予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三)根据押韵,理清思路(约15分钟)
本文总共有五个韵,ui/ei/I,un/en an ou I ,韵的转化实际上也是情感转变的需要。

学生很快能够锁定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序交代时间背景,及就职经过和辞官原因。

第一段(1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及归家路途的轻快归因
第二段(2、3段)归家后生活的乐趣。

归趣
第三段(4段)抒发对人生的的感想。

归思
理清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四)合作探求,读出情感:(约20分钟)
1、分析第一段归因,作者为何做出如此选择
序文中已经提到了辞归的原因,而在第一段中,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迷途未远、今是昨非等词语可以看出他对官场的失望,对田园的渴望。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

教师范读后学生读。

2 既然如此思归,那他归途时的心情如何呢
水路兼程,归心似箭。

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朗读指导:急切中带有喜悦。

分析第二段作者归家时及归家后的心情,有何变化,怎样朗读 1 喜悦的心情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

(指名朗读,评价,齐读)
3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
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讨论明确:
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

(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
2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3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讨论明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

)无心出仕、有意归田。

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齐读课文。

(五)小结:
分析完这三个自然段,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作者由开始的自悔自责转变到后来的自安自乐。

难道陶渊明的生活真的只剩下安乐了吗?归田之后他对人生的思考又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个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