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

这篇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初,文中不仅描绘了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更抒发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提升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归隐情怀,领悟其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文中的字词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则是体会作者归隐的深层原因,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和这篇辞赋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掌握字词读音和含义。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文本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辞赋吗?有没有听说过陶渊明?2. 教师介绍陶渊明的背景和创作《归去来兮辞》的背景。

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4.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进行示例分析。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象和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2. 解释文本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象和表达,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文本,解释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意象和表达,进行深入分析。

3.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并给予背诵指导和帮助。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氛围。

2. 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

2. 教师通过朗读、音乐等方式创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讨论如何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发挥创意,进行文本的演绎和创作。

2. 引导学生通过创意表达来理解和传达文本的内涵。

教学内容:1. 分析文本中的创意表达和艺术手法。

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进行文本的演绎和创作,如改编、绘画等。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2023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2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归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

__是陶渊明在辞官之后所写的一篇辞赋。

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__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辞抒发了作者辞官后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以及乐天安命的思想。

__语言优美,情感自然。

通过学习__,学生能了解辞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2.学情分析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高三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他们对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准确理解__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把握__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辞的文体特点,理清__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以及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及语法知识,理清__结构及作者的感情脉络;难点:体会辞的文体特点及风格韵味。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

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例如,在理清作者情感脉络时,我会提问:作者到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

2. 教师介绍《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及其生平介绍。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陶渊明会创作出这样的诗歌。

3. 学生自由阅读《归去来兮辞》,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

2. 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

3.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汇。

2. 学生能够理解词汇在诗歌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1. 教师挑选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的练习和运用。

教学活动:1. 教师挑选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

2. 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3. 教师设计词汇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汇。

2. 学生能够理解词汇在诗歌中的含义和用法。

第三章:句子理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句子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2. 教师解释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分析和讨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2. 学生解释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分析和讨论。

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句子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文章,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创作的一篇辞赋,文中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和追求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困惑,而《归去来兮辞》中所表达的归隐思想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和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境界。

(2)引导学生对归隐思想进行辩证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 学生能够熟记并理解《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3. 学生能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生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2. 诗文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归去来兮辞》全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离骚》、《九歌》等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的了解有哪些?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作者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强调《归去来兮辞》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诗文内容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归去来兮辞》。

2. 逐句解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如“云、鸟、水、木”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诗文意境探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总结并强调诗文意境的美好和深远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和意境。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意象,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诗文内容学习中,通过逐句解析和意象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二、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点、难点
1、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b.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程序:
本篇课文篇幅很短,内容理解简单,因此,可以用一节课时完成(45分钟),主要教具是歌曲CD、图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一小段)
2、提问:请一位同学给我说说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预想答案:轻松、自然、安适、和平、恬静、质朴.
3、引出课文: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田园生活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田园生活有关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以前,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等文章,对他已经很熟悉了,我想请一为同学来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中主要包含的思想.
对没有介绍的内容做补充.
教法说明:由于对文言文讲述过多,在前面的阶段,应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来说.
精读课文并总结文言知识
1.读悟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的自责、自悔、自醒、自慰的心境,要悟出作者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和"形",我认为不是书上注释的"意愿"和"形体、身体";"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行为.陶渊明出仕为官目的有二:一是"大济苍生",二是养家糊口.《归去来兮辞》的序文这样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又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这是养家.又说:"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这是说违心折志的痛苦比挨饿受冻的痛苦更痛苦.因此作者入仕不久就认为入仕是"心为形役"."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作者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在《归园田居》中表现也很明显.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此段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感悟归家途中的心情,重点品味"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的情状和心理.抵家时欣喜可以从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中感悟出来,特别最具情味的是妻,好似不见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比谁都迎接得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作者《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3.读悟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要读悟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联系第一段内容,重点理解"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等句子.此种心境,作者的《桃花源记》中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故事表述;《读〈山海经〉》中有"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委婉表达;《饮酒》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直白陈述.此段还要悟出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文中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雅致;更有躬耕田亩的苦、忧、乐.
第四自然段要感悟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
5.在通读全文以后,讨论完成内容结构图,并划分段落.
第一段(1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2、3段)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三段(2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6.总结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
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2. 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
3.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
4. 具有"赋"的文体特点.
结束
自由讨论:有人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