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铁保护监测技术方案(专家评审版)
地铁保护监测技术方案设计(专家评审版)

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编制:______________校核: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专家论证会论证意见时何2016 6 月3 日地点地铁大廣2210端制单社南京地铁资和发有星盍任金可内專南京南址煤舎枢纽快速环理工程(龙两立交二赧) 地铁保护区34测项目技术方案工程|,况审掾甫站练合枢址快建环炭丄程(龙曲立交二期)与轨道交遷机场绘甫京南站~舉尿山站邕问链道平面交叉•主要新建两用髙舉捋瞰毡遭及一托賂星匣遭.井对路皋臣進内现有场地进行土方平起、髀植燎化’顼目与地據相对关系如下土(1 ) E5龜渡(桥梁):E5匝道与地特隧谴存在画北两处交灭。
北侧夾义轮務梁雄基采用$1800钻孔濯注煙*其与耀道蜡构边践的| 最小坯离为5.叽拇庇、地铁隧道洞底绝对标高分别为-161叭-10.6m;甫侧交爻处桥秦桩基呆用einOVd>1500钻孔濯洼柱.其与龍遭估构过钱的嚴小也离为6.7m,旌底、地恢捷潼刑底址对标高令别*-11,1 117m. -ll,9m o(2)NE匝道(« £ ) :NE匝道与地铁蛊遭存4处交灵;交灵段路茶咆道的挖堆方高度*-10-2.2m:匝道内场地平網堰挖高度野-3・0:-2』mg谈区代地轶蜜遭漏顶埋凝约为ia4-23.1m o论; 证‘見一、《方*>«««*可行,项目分类為H美.分堯令理,内害较完舉,毀修改完善后可作为监测实施方案的编制依据二、建议:1、增加拱繭飛降賭澧.应桶抿匝遒位書就化瞬道箔灑点布设:1 2.填方段麗遺畫测点擡当加密;3,进一步调査明濟桥棗蕖枷施工工法*加強対砸工現场遐叠°专象塞名S/门成员雷般了他关于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专家评审意见的回复针对该项目监测技术方案的专家意见,我公司回复如下:1、项目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2)1.3新建匝道与地铁的相对位置关系 (4)1.4项目分类 (6)1.5施工工期 (6)2、地铁保护监测 (6)2.1监测依据及采用主要技术标准 (6)2.2监测的重要性及目的 (7)3、监测范围及内容 (7)3.1监测范围 (7)3.2影响范围段既有结构永久变形情况简要统计分析 (7)3.3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9)3.4监测频率 (9)4、初始状态调查 (10)5、监测方案 (10)5.1 道床垂直位移监测 (10)5.2拱顶垂直位移监测 (12)5.3水平直径收敛监测 (13)5.4地铁结构或设施表观病害及外部施工巡查 (13)5.5工作量统计 (14)5.6控制标准 (14)6、监测工作资源配备 (14)6.1项目人员配置 (14)6.2仪器设备配置 (14)7、信息反馈制度 (15)8、成果图编制内容 (17)9、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7)附图一垂直位移及隧道收敛监测布点图 (16)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1、项目概述1.1工程概况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龙西立交二期工程主要实施三个转换方向的匝道:ES 匝道、WS匝道以及NE匝道,以完善宏运大道地面主干路和机场高速的交通转换功能。
(完整版)地铁保护方案

上海市虹漕路41 号工业研发楼建设项目地铁保护方案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虹漕路41 号工业研发楼建设项目工程二O 一六年一月目录1. 工程概况 (1)1.1 工程简介 (1)1.2 土方工程概况 (1)1.3 降水工程概况 (1)2. 编制依据 (2)3. 保护内容 (2)4. 保护措施 (3)5. 基坑周边环境监测 (4)5.1 监测概况 (4)5.2 监测内容 (4)5.3 监测方法 (5)5.4 监测期限、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7)1. 工程概况1.1 工程简介1.2 土方工程概况本工程基坑± 0.000m=+4.450m,场地整平后绝对标高+4.000,相对标高-0.450 。
基坑开挖深度如下表所示:电梯井、集水井等局部深坑落深。
基坑面积约为㎡,因此本工程土方开挖量约为5320m3。
A202 基坑采用1:1.5 放坡开挖。
在地下车库基坑出零后,开始施工A202 基坑。
1.3 降水工程概况A202基坑面积1420m2,挖深3.8m 左右。
布置4 套轻型井点降水设备。
坑内2 套,每套井点管长40m。
坑外2 套。
总管管径50mm,井管长4m,管径48mm,滤管长80mm,井点支管的间距为1.5m,管底应在底板下0.5m,连接软管一般采用PVC或橡胶管。
工程建筑红线2. 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2)地质勘察报告;3)国家、上海市和行业颁布的现行有关施工规范和标准4)本工程深基坑施工专家论证方案3. 保护内容(1)严格遵守“上海市地铁沿线建筑施工保护地铁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对有关地铁沿线工程相关要求:1)地铁结构设施绝对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 10 毫米(包括各种加载和卸载的最终沉降量)。
2)地铁隧道变形曲线的曲率半径R≧15000 米。
3)相对弯曲≦ 1/2500 。
4)由于建筑物垂直荷载(包括基础地下室)及降水、注浆等施工因素引起的地铁隧道外壁附加荷载≦ 20KPA。
地铁保护监测技术设计方案(专家评审版)

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南京地铁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零一六年六月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编制:校核:审核:南京地铁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零一六年六月关于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专家评审意见的回复针对该项目监测技术方案的专家意见,我公司回复如下:目录1、项目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2)1.3 新建匝道与地铁的相对位置关系 (4)1.4 项目分类 (6)1.5 施工工期 (6)2、地铁保护监测 (6)2.1 监测依据及采用主要技术标准 (6)2.2 监测的重要性及目的 (7)3、监测范围及内容 (7)3.1 监测范围 (7)3.2 影响范围段既有结构永久变形情况简要统计分析 (7)3.3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9)3.4 监测频率 (9)4、初始状态调查 (10)5、监测方案 (10)5.1 道床垂直位移监测 (10)5.2 拱顶垂直位移监测 (12)5.3 水平直径收敛监测 (13)5.4 地铁结构或设施表观病害及外部施工巡查 (13)5.5 工作量统计 (14)5.6 控制标准 (14)6、监测工作资源配备 (14)6.1 项目人员配置 (14)6.2 仪器设备配置 (14)7、信息反馈制度 (15)8、成果图编制内容 (17)9、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7)附图一垂直位移及隧道收敛监测布点图 (16)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1、项目概述1.1工程概况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龙西立交二期工程主要实施三个转换方向的匝道:ES 匝道、WS匝道以及NE匝道,以完善宏运大道地面主干路和机场高速的交通转换功能。
龙西立交二期工程北→东采用苜蓿叶环形匝道(NE匝道)实现左转交通,东→南采用迂回定向匝道(ES匝道)实现左转交通,右转方向采用西→南转向匝道(WS匝道)实现。
地铁监测技术方案

天津天河城购物中心项目地铁3号线(和平路站) 地铁保护区监测技术方案编写:审核:审定:天津市勘察院2014年1月目录1.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6)1.2.1 工程地质 (6)1.2.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0)1.2.3 水文地质 (11)1.3和平路站概况 (14)1.4基坑支护方案 (16)2.监测方案编写依据 (23)3.监测目的、范围及相关监测项目报警值 (23)3.1监测目的 (23)3.2监测范围 (23)3.3监测项目 (24)3.4控制值及报警值 (24)4.工期计划 (26)5.拟投入人员情况 (27)6.拟投入的仪器设备清单 (28)7.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28)8.应急预案 (29)8.1预案编制目的 (29)8.2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及风险源分析 (29)8.3监测预报警及消警 (30)9.信息反馈 (32)10.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33)10.1监测重点 (33)10.2监测断面布置 (33)10.3 监测方法 (34)10.4监测系统的构成 (42)11.信息化监测 (47)11.1监测信息化 (47)11.2 监测数据管理 (47)11.3提交监测成果 (47)附图: (56)1.概况1.1工程概况天津天河城购物中心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步行街东端,东至赤峰道,西至哈尔滨道,南至和平路,北至大沽北路,基坑总平面图如图1-1所示。
图1-1基坑总平面图天河城购物中心工程地下空间部分沿哈尔滨道长约185m,沿大沽北路长约85m,基坑周长约540m。
项目紧邻已开通运营的地铁3号线和平路站,地下室与地铁共用地连墙,地面建筑局部落在地铁主体之上。
天河城购物中心工程为大型商业建筑,地上建筑用于商业、餐饮、娱乐,地下建筑用于超市、车库及设备用房,主体结构地上八层,地面高度约47米,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3.68万平方米。
本基坑东侧地下连续墙同地铁3号线和平路站的地下连续墙共用,在靠近地铁一侧采用三轴搅拌桩抽条加固,四道支撑支护。
地铁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地铁工程施工监测方案监测目的:一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指导后续工程的施工,二是确保周围建筑物的稳定及施工安全,三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根据招标文件中有关施工监测部分的精神,结合本工程的地理位置及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工程结构型式的特点来考虑,我们认为监测重点为监测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沉降、地表变形、钢支撑受力、地下水位以及地下管线变形等方面监测。
1.监测组织与程序建立专业监测小组,根据业主要求委托有资质和有业绩的单位进行,并由具备独立资质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仪器的埋设和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同时与预测的数据进行对照,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措施。
2. 监测项目地下工程按信息化设计,现场监控量测是监视围岩稳定、判断支护衬砌设计是否合理安全、施工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控量测: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支护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调整下一步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和地表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
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信息及时反馈,以修改和完善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与理论预测值比较,用反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使设计更符合实际,以便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
测点布置、监测手段与监测频率现场监控量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手段与监测频率详见明挖段监控量测表。
3.监测方案及相应措施1)地面沉降(1)监测方法:主要监测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情况。
监测方法是在地表埋设测点,用水准仪进行下沉的量测。
根据量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基坑开挖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2)测点布置原则:测点布置在基坑周围地面上,间距10~20米。
(3)量测频率:见监测项目汇总表(4)量测精度:±1mm(5)相应对策: 当地表沉降速度过大,加快监测频率,必要时,停工检查原因,采用加强支撑和加固地层的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完整版)地铁施工监测方案

(完整版)地铁施工监测方案施工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定: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1.2 监测范围、内容 (3)1.2工程地质条件 (3)1.2.1地质条件 (3)1.2.2地下水 (3)2编制依据及原则 (4)2.1编制依据 (4)2.2编制原则 (4)2.2.1 系统性原则 (4)2.2.2 可靠性原则 (4)2.2.3 与设计图纸相结合原则 (4)2.2.4 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则 (5) 2.2.5 与施工相结合的原则 (5)2.2.6 经济合理性原则 (5)3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6)4监测的实施方法 (7)4.1监测基准点的布设 (7)4.1.1、设计交桩情况 (8)4.1.2、监测基点的布设 (7)4.1.3、监测控制工作基点测量要求 (8)4.1.4、工作基点的复核测量 (14)4.2地表及周边建筑物沉降 (12)4.2.1 监测目的 (12)4.2.2 监测仪器 (12)4.2.3 监测实施方法 (12)4.3桩顶位移 (14)4.3.1 监测目的 (14)4.3.2测点埋设 (14)4.3.2 监测仪器 (14)4.3.3 监测实施 (14)4.4钻孔桩位移 (15)4.4.1 监测目的 (15)4.4.2 监测仪器 (15)4.4.3 监测实施 (16)4.5钢支撑轴力 (17)4.5.1 监测目的 (17)4.5.2 监测仪器 (17)4.5.3 监测实施 (18)4.6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19)4.6.1 管线测点埋设原则 (19)4.6.2 管线埋设方式 (20)4.7水位监测 (21)4.7.1 监测目的 (21)4.7.2 监测仪器 (21)4.7.3 监测实施 (21)5北一路站附属结构监测的风险源及应对措施 (22) 5.1风险源统计 (22)5.2针对风险源的监测措施 (22)6现场巡视工作要求 (23)6.1现场巡视工作范围 (23)6.2现场巡视内容 (23)6.2.1施工工况 (23)6.2.2北二路站附属结构支护状况 (24)6.2.3周边环境 (24)6.2.5监测设施 (24)6.3现场巡视频率 (24)6.4现场巡视工作实施方法 (25)7监测点位初始值的采集、报审程序及监测工作程序 (25) 7.1监测点埋设后报审程序 (25)7.2初始值的采集及报审程序 (25)7.3监测工作程序 (26)8监测预警分级及监测频率 (26)8.1预警等级划分 (26)8.2监测项目预警值及控制值 (27)8.3风险预警管理程序 (27)8.4预警应急处置措施 (28)8.5北一路站附属结构工程监测项目及频率 (28)9 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馈 (29)9.1、监控监测数据的分析与预测 (29)9.1.1监测成果整理 (29)9.1.2内业数据处理 (30)9.1.3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 (30)9.2监测信息反馈 (31)9.3监测管理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32)10 监测成果分析及成果要求 (33)10.1监测成果分析 (33)10.2监测要求 (33)10.3监测上报的内容 (33)10.3.1现场监测资料的要求 (33)10.3.2日报资料内容 (35)10.3.3阶段性报告资料内容 (36)10.3.4总结报告资料内容 (34)11 监测组织机构、人员及仪器设备 (34)12 监测工作安全、环境保护保障措施 (35)12.1人员的保护措施 (35)12.2仪器的保护措施 (36)12.3监测点的保护 (36)12.4环境安全保护保障措施 (36)13 应急预案 (37)14 监测停测标准 (37)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车站环境:车站位于兴华北街与北二路交叉路口南侧,沿兴华北街南北向布置。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监测方案1.1 测点布置1.1.1测点布置原则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当实际地形不允许时,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设置测点,以能达到监测目地为原则。
2、为验证设计参数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状况下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深埋测点(结构变形测点等)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5、各类监测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测点的埋设应提前一定的时间,并及早进行初始状态的量测。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破坏,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1.1.2 车站测点布置车站测点布设情况如下表9-4所示。
表9-4 测点布设表1.1.3 区间测点布置(1)地面沉降(隆起)监测点:一般地沿隧道中线方向每隔5m布设一个测点,每隔一定距离布设一个监测横断面,见表9-5。
地面沉降监测横断面间距表表9-5横断面方向测点间隔,一般为5~8m,在一个监测断面内设9个测点,地表测点顶突出地面5mm以内。
地面沉降测量应在盾构机开挖面附近,每天进行及每周进行后期观测直到沉降稳定。
(2)地面建筑物及临近建筑物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在每栋建筑物四角各设置一个观测点,以测量其位移、倾斜,沉降点的数量不少于4点,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根据需要增加测点数量。
地面和建筑物沉降监测断面沿隧道纵向每30m设一断面。
监测点布置示意见图9-20~9-23。
图9-20 主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单位:mm)拱顶下沉测点收敛测线A图9-21 洞内常规监测点布置图图9-22 纵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图9-23 单线隧道掘进地面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3)土体水平位移及分层沉降:在典型断面布置测斜仪进行测量,见图9-24。
地铁环境监测方案怎么写范文

地铁环境监测方案一、引言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质量对乘客的出行体验和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地铁环境的良好状态,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监测和管理。
本文将提出一份地铁环境监测方案,旨在帮助地铁管理部门有效监测地铁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地铁环境质量。
二、监测目标和指标1. 监测目标:地铁环境监测的目标是确保地铁内空气质量、噪音水平、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符合相关标准,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和舒适。
1. 监测指标:地铁环境监测应包括以下指标:-空气质量:监测PM2.5、CO2、甲醛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浓度;-噪音水平:监测车厢和站台的噪音水平;-温度和湿度:监测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
三、监测设备和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如颗粒物计数器、甲醛检测仪、二氧化碳测量仪等,布置在地铁车厢和站台等关键位置进行实时监测。
1. 噪音监测设备:安装噪音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对车厢和站台的噪音水平进行连续监测,并记录数据以进行分析和评估。
1. 温湿度监测设备:使用温湿度传感器和数据记录器,监测地铁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数据以进行分析和评估。
1. 监测方法:采用连续监测和定期抽样的方式,全天候对地铁环境进行监测。
通过设备自动采集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数据库进行存储和分析。
四、监测频率和区域1. 监测频率:地铁环境监测应按照以下频率进行:-空气质量:连续监测,并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噪音水平:每天连续监测24小时,并记录数据;-温度和湿度:每小时监测一次,并记录数据。
1. 监测区域:监测点位应包括地铁主要线路的不同车站和车厢,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关键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五、数据分析和报告1. 数据分析:收集的监测数据将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对各项指标的趋势分析、异常数据的识别和原因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地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1. 报告编制:定期编制地铁环境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改善建议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南京地铁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零一六年六月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编制:校核:审核:南京地铁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零一六年六月关于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专家评审意见的回复针对该项目监测技术方案的专家意见,我公司回复如下:目录1、项目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2)1.3 新建匝道与地铁的相对位置关系 (4)1.4 项目分类 (5)1.5 施工工期 (5)2、地铁保护监测 (6)2.1 监测依据及采用主要技术标准 (6)2.2 监测的重要性及目的 (6)3、监测范围及内容 (6)3.1 监测范围 (6)3.2 影响范围段既有结构永久变形情况简要统计分析 (6)3.3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8)3.4 监测频率 (8)4、初始状态调查 (9)5、监测方案 (9)5.1 道床垂直位移监测 (9)5.2 拱顶垂直位移监测 (10)5.3 水平直径收敛监测 (11)5.4 地铁结构或设施表观病害及外部施工巡查 (11)5.5 工作量统计 (12)5.6 控制标准 (12)6、监测工作资源配备 (13)6.1 项目人员配置 (13)6.2 仪器设备配置 (13)7、信息反馈制度 (13)8、成果图编制内容 (15)9、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5)附图一垂直位移及隧道收敛监测布点图 (16)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龙西立交二期)地铁保护区监测项目技术方案1、项目概述1.1工程概况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龙西立交二期工程主要实施三个转换方向的匝道:ES 匝道、WS匝道以及NE匝道,以完善宏运大道地面主干路和机场高速的交通转换功能。
龙西立交二期工程北→东采用苜蓿叶环形匝道(NE匝道)实现左转交通,东→南采用迂回定向匝道(ES匝道)实现左转交通,右转方向采用西→南转向匝道(WS匝道)实现。
本立交结构共三层,其中宏运大道地面主干路位于第一层;机场高速主线和集散车道位于第二层,上跨宏运大道地面主干路;WS匝道和NE匝道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ES匝道位于第三层,上跨机场高速主线和集散车道、宏运大道地面主干路,立交最高点位于此匝道上。
ES匝道桩号范围K0+000~K1+010.114,全长949.252m;沿线与站西四路相交、上跨龙西立交一期工程EN匝道、东集散车道、机场高速及西集散车道,与西集散车道衔接。
WS匝道桩号范围K0+000~K0+286.302,全长224.883m,与ES匝道衔接。
NE匝道桩号范围K0+000~K0+496.927,全长96.927m;下穿西集散车道、机场高速及东集散车道,与宏运大道衔接。
拟建工程区域地理位置图见图1-1。
匝道与地铁交叉处图1-1 拟建工程区域地理位置图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一)工程地质条件拟建立交桥主要位于南京市宏运大道,全线总体属于岗地地貌单元。
沿线现状主要为宏运大道及砂场。
线路区除砂场地势较高外,其余地段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
线路区地面高程一般在12.199~20.195m,相对高差7.99m。
区间内工程地质剖面图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WS匝道区间工程地质剖面图图1-3 ES匝道区间工程地质剖面图勘察深度范围内,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按岩土体成因类型、时代、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异同性,把岩土体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5亚层,具体分述如下:①层素填土:灰黄~灰色,松散,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夹少量碎石碎块,局部夹少量植物碎屑。
沿线大部分有分布,厚度不均匀。
③-1层粉质黏土:黄灰色,可塑,含铁锰质斑点,有光泽,干强度、韧性高。
沿线局部分布,厚度变化较大。
③-2层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局部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
沿线局部缺失,厚度变化较大。
④-1强风化砂岩:紫红色,呈密实“砂土、混碎石”状,局段“碎块”状,极不均质,遇水软化崩解。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整体分布。
④-2中等风化砂岩:紫红色、灰白色,整体分布。
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局段“碎块”状,发育一~二组闭合裂隙, 裂隙倾角25°、45°,由钙质、铁质胶结,块状构造,锤击声较脆、可碎,为软~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未揭穿。
各岩土层埋藏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各层层厚、层顶高程及埋深等详见表1-1。
表1-1 场地地层层顶埋深、层顶标高统计表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2009年版)进行了分层统计,统计结果详见“土层主要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统计表”(附表1-2)表1-2 土层主要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统计表(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深部基岩裂隙中,完整基岩裂隙一般不发育,孔隙性差,富水性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雨期厚填土可能赋存少量上层滞水。
对本工程基本无影响。
1.3 新建匝道与地铁的相对位置关系(1)ES匝道桥与地铁的相对位置关系ES匝道为高架桥梁匝道,与地铁S1号线间存在两处交叉。
14号桥墩位于地铁线上、下行线盾构之间,桥墩桩基与盾构结构外壁间最小净距为5.0m;13号桥墩、15号桥墩分别位于地铁线盾构东、西两侧,桥墩桩基与盾构结构外壁间最小净距为15.993 m。
图1-4 ES匝道北侧桩基与地铁隧道平面位置关系24号桥墩位于地铁下行线西侧,桥墩桩基与盾构结构外壁间最小净距为6.717m;25号桥墩位于地铁上、下行线盾构之间,桥墩桩基与盾构结构外壁间最小净距为6.847m;26号桥墩位于地铁下行线东侧,桥墩桩基与盾构结构外壁间最小净距为6.866m。
图1-5 ES匝道南侧桩基与地铁隧道平面位置关系(2)NE路基匝道与地铁S1号线相对位置关系NE匝道为路基匝道,在平面上与地铁S1号线存在4处交叉,分别位于桩号K0+50~K0+125及K0+365~K0+405范围内。
NE匝道K0+50~K0+125的设计高程为19.7m~18.128m(吴淞高程),填挖高度为-3.0m~2.2m;NE匝道K0+365~K0+405的设计高程为11.871m~ 11.751m(吴淞高程),填挖高度小于0.3m;NE匝道外侧的人行道设计高程为11.727~11.607,填挖高度约-3.0m~-2.8m,考虑到本立交范围内S1号线平均埋深超20m,NE匝道及外侧人行道拟按常规路基进行填挖处理。
后期为优化立交范围内的绿化景观效果,本工程拟对NE匝道范围内的土方结合匝道的高程进行整平处理并种植绿化,地铁S1线水平向22m范围内的填挖高度为-3.0m~2.0m。
图1-6 NE匝道与地铁隧道平面位置关系1.4 项目分类本工程主要为桩基施工及上部土方填挖,按照资源公司关于地铁安全保护区施工作业监测数据采集项目分类的规定,该项目属于Ⅱ类项目。
1.5 施工工期工期待定;本项目监测跟踪期为3个月。
2、地铁保护监测2.1 监测依据及采用主要技术标准2.1.1 方案的编制依据(1)《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2014年5月)(2)《南京南站综合枢纽互通立交桥平面设计图》(3)南京地铁S1号线平面、纵断面图2.1.2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1)《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201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2.2 监测的重要性及目的根据南京南站综合枢纽互通立交桥平面设计图和《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有关规定,为保证地铁结构的安全,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监测。
通过监测工作的实施,掌握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既有地铁工程结构引起的变化,为建设方及地铁相关方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评定施工对既有地铁工程结构的影响,及时判断既有地铁工程的结构安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3、监测范围及内容3.1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范围为地铁S1号线南京南站~翠屏山站区间隧道,具体里程为K33+263~K33+486,约221m。
3.2 影响范围段既有结构永久变形情况简要统计分析收集该里程段历史垂直位移观测资料,工后首期观测时间为2014年1月,运营首期观测时间为2014年12月,末期观测时间为2016年3月,期间相对工后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4.7mm,相对运营最大垂直位移量为-2.6mm,说明该里程段地铁结构垂直位移基本稳定。
该里程段现有部分垂直位移监测点的观测成果详见表3-1。
表3-1 该里程段现有部分垂直位移监测点结构永久监测累计沉降量序号上行线(右线)下行线(左线)里程相对运营累计量(mm)相对轨后累计量(mm)里程相对运营累计量(mm)相对轨后累计量(mm)1 K33+259 -1.6 -14.7 K33+258 -1.8 -10.12 K33+273 -1.6 K33+272 -2.13 K33+291 -1.6 -10.0 K33+288 -2.0 -9.74 K33+307 -1.5 K33+303 -2.15 K33+321 -1.4 -9.5 K33+318 -1.6 -9.46 K33+331 -1.7 K33+332 -1.77 K33+346 -1.6 -9.9 K33+348 -2.6 -8.98 K33+362 -1.5 K33+363 -1.69 K33+376 -0.6 -9.4 K33+378 -1.7 -9.010 K33+391 -1.8 K33+392 -1.811 K33+407 -1.7 -9.6 K33+408 -2.2 -8.312 K33+422 -1.8 K33+422 -1.713 K33+438 -1.8 -9.4 K33+438 -1.6 -8.914 K33+453 -1.8 K33+452 -1.415 K33+468 -1.9 -9.5 K33+468 -1.5 -7.716 K33+483 -1.8 K33+482 -1.517 K33+489 -1.7 K33+487 -1.5收集该里程段历史水平直径收敛观测资料,首次观测时间为2015年5月,末期观测时间为2016年3月,翠屏山~南京南区间有1处管片直径与设计值较差超标,位于K31+214,在此期间管片直径累计变化量均小于±3mm,具体分布情况如图3-1、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