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电影的几代著名导演和代表作品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7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一十二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离不开中国的历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推动。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

第一代: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
1.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卒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郑正秋
主要作品:1913年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2.张石川(1890-1953)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

早年曾在洋行任职,1913年与人合组专门承包美资亚细亚影片公司拍片业务的新民公司。

张石川
主要作品:《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
3.但杜宇(1897-1972)原名祖龄,号绳武,祖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

但杜宇
主要作品:《海誓》
4.杨小仲(1899-1969),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著名电影艺术家。

杨小仲
代表作品:《醉乡遗恨》
醉乡遗恨
5.邵醉翁(1896-1979)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人。

其父邵玉轩,早年在上海经营锦泰昌颜料行。

邵醉翁生于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
杰,号醉翁,在他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以号行。

他也是邵逸夫的哥哥
主要作品:《立地成佛》、《一夜奢华》。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近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六代导演的辛勤耕耘与创新突破,为中华大地上的影像艺术贡献了宝贵的珍品。

这六代导演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与精神支柱。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是章太炎、袁洪间等。

他们的执导作品起步于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将西方的电影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电影,并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中国电影语言。

他们面对的是旧中国的动荡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电影艺术。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黄宗英、闻一多等。

他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既与第一代导演渊源相通,又有所区别。

这一代导演更加关注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强调电影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他们纷纷开设电影学院,推动电影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导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陈村、谢晋等。

这一代导演的出生和工作背景紧紧联系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不但在电影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更加注重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呼应和反映,对中国电影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这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知名与成功的一代,他们主要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影片被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这一代导演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与民俗。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他们的电影作品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选择了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审美风格不同的创作路径,更加接近于现实与生活,用真实贴近的方式描摹社会百态。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平凹、果麦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他们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手段进行影片创作,更加注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五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五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武训传
孙瑜与谢晋
【第二代导演】
活跃于30-40年代的导演群体
蔡楚生《渔光曲》(1934)《一江春 水向东流》(1946与郑君里合作)等; 应云卫《桃李劫》(1934)《塞上风云》 等;袁牧之《都市风光》(1935)《马 路天使》(1937)等;史东山《八千里 路云和月》吕班/郭维《新儿女英雄传》 (1950)等。


通过小知识分子胡智清在40年代末国 民党统治区的生活遭遇(通货膨胀、 失业、市民破产),描写了万家灯火 的城市里,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悲 哀以及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 叙事结构上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 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矛盾。
【第三代导演】
活跃于解放初到“文革”前
成荫《南征北战》《钢铁战士》 (1951)《西安事变》(1982); 郑君里《乌鸦与麻雀》(1949); 黄绍芬《林则徐》(1958与 曹威业) 《聂耳》(1959);崔嵬《青春之 歌》(与陈怀皑1959)《小兵张嘎》 (1963)等;凌子风《红旗谱》 (1960)《骆驼祥子》(1982)等
张军钊
水华《白毛女》(1950)《林家铺 子》(1960 与王滨合导)《伤逝》 等;谢铁骊《早春二月》(1963) 《今夜星光灿烂》(1980)等;谢 晋《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 《鸦片战争》《芙蓉镇》等。
《祝福》1956年


夏衍改编,保持了鲁迅作品冷峻、深 沉、凝重、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和艺 术风格,打乱叙述,揉碎后,对原小 说进行了扩充、发展和再创造 影片由倒叙改为顺叙,由“我”的主 观叙述改为由画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称 客观叙述,使人物命运与时代环境紧 密相连,祥林嫂的性格发展清晰明了,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中国电影五代导演 及其代表作
郑正秋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3)精选全文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3)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方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方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方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方,《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乱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文/刘连彪第一代: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为代表。

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其代表作《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有着我国传统喜剧色彩。

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他们有“戏人电影”之称。

第二代:“第二代导演”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等为代表。

其代表作《狂流》、《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等,在艺术上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受“文明戏”和西洋话剧的影响,注意把写实和“戏剧化”结合起来。

在思想内容方面,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他们有“剧人电影”之称。

第三代:以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等为代表,严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在艺术上追求革命的文学的内容和喜剧的结构相结合。

这些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作过探索。

他们有“文人电影”之称。

第四代: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

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老井》《黄河谣》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觉发展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他们主张电影要创新,中国电影语言要和世界接轨,要求电影语言具有现代化风格,力图运用新的电影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第五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其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电影语言象征、比喻、造型功能的迷恋,因而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性、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及提交要求 围绕本学期所讲中国电影六代导演和他们的重要作品,

及提交要求 围绕本学期所讲中国电影六代导演和他们的重要作品,

中国电影六代导演和他们的重要作品
第一代导演活跃于上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始于无声电影时代。

其中,较为成就大的导演有郑正秋、张石川,两人于1913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从此以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例如: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步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等等。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吴永刚导演的《神女》、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和夏衍导演的《春蚕》,这些电影都反映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时代历史性。

第三代导演大多是建国后的艺术家。

第三代导演的影视作品令我们熟知的有:谢铁骊、谢晋。

谢晋导演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牧马人》、《鸦片战争》、《芙蓉镇》等一系列民族历史作品。

第四代导演的主要代表吴贻弓、谢飞、黄蜀芹等北电毕业生。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和黄蜀芹的《人民》。

第五代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田壮壮等人。

陈凯歌:《赵氏孤儿》、《梅兰芳》、《无极》。

张艺谋:《红高粱》、《归来》、《活着》、《影》。

黄建新:《建党伟业》。

还有冯小刚、李少红等导演。

第六代导演这代代表导演有张元、陆川、管虎等人、张元的代表作《妈妈》;陆川的代表作《南京!》;管虎的代表作《老炮儿》等。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及特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 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 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 国的“第一代导演”。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 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 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 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 寺》(先后拍了十八集)。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 四”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 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 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 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 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 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五代导演
创作风格: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 强烈 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 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 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 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 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代表人物:张军钊 陈凯歌 张艺谋 田壮 壮 黄建新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 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 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 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 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 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 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 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 起步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约定俗成的说法,成长于旧时代,在建国初期就有丰硕成就的老一辈电影导演被划为第三代导演,谢晋是受第一代电影导演启蒙,被第二代导演牵引上路的第三代名导演。

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记录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电影的发展根据几代著名电影导演和代表作品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时代:第一代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默片时期),著名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史东山、袁牧之、蔡楚生正是那个时候的代表人物,电影作品有《难夫难妻》、《庄子试妻》、《歌女红牡丹》;第二代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导演蔡楚声、郑君里、费穆、孙瑜、汤晓丹等作为代表人物创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渔光曲》、《桃李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第三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南征北战》等;第四代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导演有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代表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北京,你早》等;第五代大都是第四代的学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代表作品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第六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导演以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九十年代毕业的王小帅、路学长、张元、张扬、贾樟柯为代表人物,又称为“新生代”导演,他们拍摄的电影被称为“独立电影”或“地下电影”,代表作品有《扁担·姑娘》、《长大成人》、《梦幻田园》、《爱情麻辣烫》、《卡拉是条狗》等,颇受国际电影界关注,并且于新世纪初开始进入中国电影主流。

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群体日益庞大,代际划分难以界定,导演个性的表现差异和电影风格的迥然不同,逐渐超越了以往导演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时代印记,显现出别具一格和精彩纷呈的趋势和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