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_周星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_周星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_周星

 2005年9月第12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5Vol.12 No.5

 收稿日期:2005206220

作者简介:周 星(19582 

),男,江苏灌南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现状批评。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

周 星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电影百年史的框架基本具备,但研究个性、独立性、史料性、理论依据、方法论、类型研究、比较研

究等等都不能算完备。难题主要在于阶段划分基本明晰,但细部缺乏梳理;一些阶段尚未深入,许多问题有待研

究;对历史人物的研究粗浅,对历史潮流的演变与形成没有深入的探讨,跨时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联系把握都不

足:对电影产业性质历史状态研究和艺术与市场关系研究严重不足。强调今后电影史重写,必然注意艺术的创

造性、产业性(商业性)和政治性之关系。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研究;电影史

中图分类号:J 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522(2005)0520010206

一、百年电影史研究的基本背景

在几代研究者的努力下,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显然存在如何深入的问题。站在当今背景下回望中国电影史研究,深入的前提是检讨过去、端正观念,关键显然是认识电影研究的对象性质。不能不看到,电影从根本上是一种艺术创造,其核心是艺术想像力和艺术创造性,其目的是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提升人对现实的粗糙认知,实现情感世界的体验需求。但从来电影都不免受制于产业形态的完整与否,局限于资金投入的大小多寡,仰仗于技术水准的发展高低,取决于市场潮流的迁徙变化,以及依赖于社会政治要求的宽大与严苛程度。于是,电影被外在的复杂生存条件遮蔽了内在的丰富艺术追求。电影艺术的精神被淡漠的情形和电影艺术涨落的状况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的责任是认识并把握中国电影行进路途中的潮流变化、艺术类型形成、发展态势与问题,从而认清中国电影艺术的本有规律,研究就应当从这里开始深入。

很明显,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历经曲折,而研究主要任务应当是把握特征、认识发展脉络、分析中国电影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认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时,树立正确的观念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全面公正的历史观。中国电影的历史就是伴随时代曲折艰难发展的历史,它和时代进程基本一致,所以,脱离时代的空洞评价,超然世外的棒击,都不是客观的。我们既要有学术的独立品格,张扬审美意义上的电影创造,也要实事求是地观人论事。历史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它的曾经存在就意味着某种合理性,它是不可重复的存在,又延续在当今的创作中。剖析理当实事求是,不顾实际的抹杀不是科学的态度。在以往曲曲折折的历程中,中国电影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路途?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究竟体现在何处?如何看待与评价电影艺术?这都离不开对电影史的观照。一些不了解中国电影文化背景的人,常常想当然地以外国电影的理论与经验指斥中国电影,一些不知中国电影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但却取得难得成就的批评家,更漠

视中国电影的长处,放大缺陷,认定中国电影一无是处。实际上,中国电影近百年史,犹如一条缓缓流淌起伏的河流,有过涓涓小溪的路段,有过汹涌浪涛的路段,也有过干涸断流的路段,而如今,它又在一片新的天地中再次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历史迁变、社会政治影响、文化背景、美学潮流演变等都需要梳理观照。

我们需要对中国电影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作出历史梳理,在描述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现象作出评价。因此,以史为线索,以代表作品、潮流为对象的历史评价是研究的目的。重要的是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历史背景,电影史的线索应清晰明了,电影现象的剖析也应具体深入。讲清中国电影历史演变中的阶段性规律和变化机缘关系,不能不强调必备的史料储备。当今人们的急功近利心态和浮躁风习日盛,忽略知识的胆大妄为不绝如缕。所以,读作品是当务之急,没有对一定数量的中国电影经典和代表性创作的深入了解,是无法展开今后的基础研究的。

二、百年电影史研究的观念问题

回顾以往,对中国电影的兴衰研究薄弱,重述电影史的时候,不能不承认这些问题:现实视野和历史观照的不足;理论与现象的结合不足;避讳分寸和开放角度问题也是不能不面对的。

现代中国电影史述有四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是对观念的审视,观念的变化很重要。第二个是史料的搜罗和重新审视。没有新的史料和不下工夫来做工作,深入挖掘难以实现。第三个是角度和立场的把握。第四个是确定中国电影史的宽窄范围。其中观念梳理应是最重要的。现在来看中国电影史是多重角度的缺失的单一史。就是说,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史是缺失的、单一的,但是从过去来看可能不是这样。概括而言,主要就是中国电影史没有纯粹的电影流变史,不够全面,没有全面公正的断代史,以及全面详实的中国电影大通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问题,这也是今天重构中国电影史的一个必要的条件。绝对不能认为我们对历史已经梳理得全面了。其实站在传统角度,因为中国电影的历史脱不开政治,因此中国电影史的表现内容长期被时代的政治内容所左右,所以既不可能避开政治来谈电影史,更不能框在政治史里谈论电影史。不妨说,鉴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就是电影史的重写,有三大要件肯定是要有,就是艺术的创造性、产业性(商业性)和政治性。它们在中国电影里无论如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所以,中国电影现状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背景是:艺术文化分析;市场商业对照;政治社会尺度。艺术文化分析是中国电影美学评价和文化价值的所在,尽管有人对低谷中的中国电影的分析价值提出疑义,我们其实缺少这样的艺术文化剖析,特别是偏向文化的趋向遮掩住艺术审美的剖析,中国电影的艺术感越来越少,它的审美价值也丧失更多,经典的存留意义值得怀疑。市场商业对照是中国电影很缺乏的,理论家们明知市场左右着电影命脉,却凭借着生存的独特保护而忽略市场。中国电影的生存是市场化的,而生产者、管理者与研究者却是非市场化的,于是,自然培养出没有责任感的电影依附人等;实际上从市场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许多问题,可惜没有几个人去细致研究分析,理论的模式和实践的数据分析都不足。政治社会尺度也是中国电影无法避开的世纪难题。

概括来看,以往电影史的观念问题,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电影史被表面的意识形态和浓重的暗影所笼罩。这样就带来了不纯客观的电影分析。第二就是市场意识的研究。中国电影是一百年的发展,这个经济基础以及它的长处和短处被严重削弱了,导致了我们现在看的时候是片面强调产业化,而再次忽视了电影根基的东西。第三就是电影史的文化变迁的研究。电影史里有文化的研究,常常是由于政治、社会变迁的影响,实际上电影当然受政治的影响,但是对电影创作里人的文化选择和人性意识电影化的缺失这一现象的研究被大大弱化了。第四就是艺术内涵和纯粹语言形式研究。在世界电影史上不管出现什么潮流或者是表现语言的研究,本身可能没有什么生命力,但是这个对电影艺术史的推动是有很大作用的。不见得某种形态的研究就有多大意义,关键是对电影史中的观念的影响。这个跟语言形式上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艺术类型的研究,语言的纯形式化和观念的研究都是电影史中可研究的问题。第五就是电影批评史的不足。我们这几年可以看到有若干专著出现了。但是还没有权威的批评理论来支撑。第六就是偏向剧情片的研究,而偏离纪录片的研究。第七就是断代史的研究问题。中国电影史中的一些重要的缺憾还应该研究。比如文化电影的形态研究,以及表现文革的电影研究,抗战中电影的研究,软性电

影的研究等等。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电影之外的一些电影创作研究。但这里还取决于影像的复制等问题,这个也是造成研究深入受局限的原因。

三、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难题分析

(一)问题交杂梳理

可以说,现阶段对中国电影历史的主要认知问题包括:(1)阶段划分基本明晰,但细部缺乏梳理,比如对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研究粗略而缺少细部把握,包括对“软性电影”的认识评价局限于传统而不够辩证。(2)一些阶段尚未深入,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比如对文革时期电影的认识评价,对20世纪40年代电影全面的分析等。(3)对历史人物的研究粗浅,比如对一个导演全部作品的研究较多泛泛而谈,但全面细致梳理来龙去脉显然不足,对重要演艺人员的历史把握很差。(4)对历史潮流的演变与形成没有深入的探讨,对跨时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联系把握都不足,比如对现实主义不同阶段电影的分析梳理,对娱乐电影的现象梳理,对教化传统电影的跨时期演变梳理,对主旋律电影的现象分析等。(5)对电影产业性质历史状态研究和艺术与市场关系研究严重不足。

推究起来,对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任务的加强应当有必要的认识,包括:(1)中国电影创作理论和文化理论都明显不足,除了“影戏”理论外,没有更为深入的理论建设。(2)重大问题没有很好解释,比如电影娱乐性问题,类型电影形态问题,文革电影的理论认知问题,“十七年”电影的理论估价,20世纪90年代电影高潮说的辩证分析,意识形态对电影创作影响问题等。(3)中国电影语言的表现特征问题研究不足,如字幕表意运用、色彩表现文化含义、镜头表现习惯与民族风格关系、表演的内涵、东方电影语言的韵味与西方电影的文化氛围差异等。

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现状面对的问题也很多,包括:(1)艺术分析不足,中国电影个性化艺术理解很差,是电影艺术个性化差还是艺术理论孱弱,艺术分析的动人心弦和优美远远不够,干瘪和粗糙乏味充斥,电影艺术的艺术味道、抒情色彩、动人韵味都不足,没有艺术应该有的艺术特征。(2)市场研究不够,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好比是人的内秀与众人评价的关系,一般而论,内秀一望而知,是内在的显现,但必须是众人来感知,没有众人感知(评价)只能是自己的孤芳自赏;同样,众人评说的好恶未必是客观真理,不同好恶导致的众人评价差异很大。但无论如何,艺术不能离开市场,市场也未必配得上是终结性的评判标准。但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研究不能隔绝开市场研究,关键是研究目的在于: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艺术。(3)开拓思路角度严重不足。电影在精神表现上应当是艺术,于是差异的个性化和浪漫的创造性是必须的,但我们

“顺世”常常虚饰。(4)政策理论研电影始终含有循规蹈矩的特点,于是“安稳”难免保守、

“功利”容易势利、

究太差。中国电影禁锢太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审查制度与创造性的匮乏、体制与生产的关系、政治需要与艺术保障的错位等,集中在创造性缺乏问题上,这些都需要研究。

(二)研究视野分析

我们需要的是透视现实的深度和对未来的正确把握。中国电影的确有它的辉煌和低谷,当今的电影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艺术、市场、投资、票房已经交杂在一起,没有单纯的尺度可以简洁明了地作出判别。所以,单一化的谈论现实不是良策,现实的问题从历史来看也是一种角度。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狂潮和80年代中后期的娱乐潮,90年代的市场逼迫导致的娱乐片,香港电影娱乐传统等都是可以相互映照比较的问题,不具备相应的历史背景,问题的深入就会受到限制。我们看到不少文章只在狭隘的范围里谈论现实的电影问题,似乎理论化十足,却显得没有深度。同样,对中国电影的历史知之甚少的人,一味贬斥现实,而对前景的完全悲观论断,总显得单一乏味。要有从现实反观历史的基本点,寻找历史印痕。中国电影的现实已远为复杂多变,但历史似乎总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演。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反拨,与20世纪20年代的相似,纪实风习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的一再提及,证明中国电影从深层次上没有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从未来回推历史的角度,高瞻远瞩。对过去的评价不总是以当代人的观点为准则,没有历史的沉积,定评很难终结。为21世纪拍电影的见解固然不会被接受,但当代人的好恶未必久远。典型如对环保的态度,在简单历史年代,很难明白环保的价值,但在历史发展后,这一问题

的重要性才显示出来。历史就是这样延续在时间长河中,让人们回味比照。在第六代电影人推崇赞扬20

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的意味深长情状中,在30余年后人们发现《小城之春》的艺术闪光点

的充满命运起伏例证面前,我们应当明白关注历史就是关注现实,如同关注未来世界才有可能看清现在。

显然,百年电影史研究,不是单纯的历史研究或理论研究,其要素是“历史”、“现实”、“理论”三者的交

织。具体而言应当包括对现象历史发展的描述,对现实要求和文化潮流的把握,对理论状况和热点的熟悉

等。所以,兼顾历史评述、现象分析、理论反思是必须明确的。

1.历史是基本对象

电影史论自然要针对历史发展事实。但历史是什么?从客观性来看,时间流逝中存在经历过的都是

历史,所以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存在都应该成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历史经历未必是被言说成“历史

存在”,时间流逝中留下空间印记的才被认为是历史,是比比皆是的现象。多少影片被时间所淘洗?多少

事实被湮没?历史是述说的历史,是被历史发生空间打下烙印并被确认的历史。于是,研究者解释和揭示

曾经留有时空意义的历史就尤其有见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是如此。历史有其主观认定性或价值

性,比如对于20世纪40年代的揭露批判性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视而忽略其他创作———不用说当时的《小城

《艳阳春》等都被漠视。比如说重视张暖忻的《沙鸥》,却忽略更出色的《青春祭》。之春》,就是《太太万岁》、

又如对出色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避而不谈,对一些地下电影如《北京杂种》等的蔑视等等。历史就分割

成可以谈论的历史、轻视的历史、遮掩的历史、不可以言说的历史等等。客观性原则在现实中往往被忽略。

历史被主观遮蔽的无处不在(所谓现场发生事件描述的非客观与角度———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告诉我们

的)。这样,对真实性的最大尊重是史论研究中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如果以20世纪20年代对娱乐电影的评价看,对于历史背景的忽略是明显的。站在20世纪30年代

人的角度,批评是严厉的,基本批评是脱离实际、胡编乱造、质量低劣等。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要求对于批

评对象而言是有绝对压制力的,从艺术精神本质来看,批评也是正确的。20世纪30年代左翼就是在批评

这一潮流中确立了自己关心国事、批评现实、精心锻造生活故事、讲究艺术质量和铸造经典的艺术主张。

但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游戏娱乐之作反而大张其道,注意市场也成为冠冕堂皇的主流理由,武侠古装的受

欢迎也不言而喻。现在回望,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批评合理性中显然存在历史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1)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批评的角度:20世纪20年代的冷落现实既是电影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不良定性的必然。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社会事态瞬息万变的阶段,北伐成功却事态突变,“五四”新文化落潮而复古兴盛,国共相争而国民党掌权。在鲁迅看来,这是一个古代先人认定历史循环的“一治一乱”的乱世时代,老百姓无所依循。影像表现脱离时代———理解当时的角度,影像折射时代心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解释。(2)其次,从风尚角度看,要市场无所不用其极和赶潮跟风是商业的本能。我们从历史悠久的天一影片公司(由邵醉翁等人于1925年6月创办)持续发展可以看出,邵醉翁先行从事文明戏,后见《孤儿救祖记》的赢利,抱着投机的心理,以原有的文明戏演员作班底,公开标榜“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创作主张。第一部影片是1925年的《立地成佛》。同年又拍摄了《女侠李飞飞》和《忠孝节义》,宣扬封建礼教。1926年,中国影片雷同现象突出,观众厌倦,为求新获利,天一公司率先开创了窜改

《孟姜女》、

《孙行者大战金钱

《义妖白蛇传》、

《珍珠塔》、

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的模式。影片有《梁祝痛史》、

《唐伯虎点秋香》等,引起轰动。天一由此赚得可观利润,并打开南洋市场。其他公司迅起效仿,在影豹》、

坛刮起一股“古装片热”。公正说,“脱离实际”毫无疑问不是好现象,但既有时代背景使然,也是中国电影

还处在市场生存阶段的幼稚所致;“胡编乱造”也是中肯说法,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没有基础的编造状态并

且形成潮流是导致质量不好的主要原因,但对于早期电影而言,编剧人才缺乏而文学人介入剧作与经典名

著改编还没有形成风气。至于“质量低劣”在广泛意义而言是必然的。但不能不看到,这一时期形成的传

统和基本创作手法是明显的,无论是古装武侠片对于技巧的探索还是伦理片对蒙太奇手法的把握,都有自

己的长处。

2.现实是历史汇集和观照背景

历史是现实需要和事实之间的突显,任何时候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观照,都难以摆脱现实要求的

影响。所以说,现实把握对于电影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何况,电影现实充分体现历史的积存,无论好坏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表现。比如教化观念的影响,人物表现模式的体现,对于娱乐与艺术本质模糊的表现等。我们总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透视历史和不可避免的挑选历史,这可能也是现实要求。但电影现实分析需要和历史眼光分析参照。应当承认,我们已经无可挽回地踏入产业发展第一位的轨道。在这一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不把商业原则作为实际指导的第一原则,市场衡量标准几乎成为压倒一切的准则,经济数量指标挂在领导者和操作者、甚至艺术批评者的嘴边,我们由此获得了应当的收获。但实际上,我们还只能处在过去经济领域单纯要求GDP数值的层面,艺术的失落还没有比像期求绿色GDP或“宜居”城市这些现代概念那样深入的程度。自然,2004电影的艺术成绩就是这样以商业眼光主宰而大步前行,与品位失落并在的必要背景中呈现。不能不承认,2004年是中国电影发展重要的一年,也是决定百年中国电影新起点的序幕年,围绕站稳新高点和放眼长远发展路程,中国电影主要将围绕产业与艺术创作,或收益原则与创造规律展开新的攀登之路,所以,2004年创作得失的研究对于今后的创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理论是论说依据

史论不是历史描述,那是电影史学习;也不是现状展示,那是现状批评或策略分析。史论是在对历史宏观把握中评判分析解说。所以,评价的客观性、选择性、角度、理论借助的分寸都是需要注意的。(1)评价的客观性。尽管我们有时会调侃历史、现实和论说的矛盾:现实总想长生不老,历史总是客观难为,理论需要审时度势。好比我的物件,现实期待总是要永远不坏、永不消失或丢失,但实际上在时空中物件总在消耗磨损和衰减,难以按主观意志行事,而我们总会用各种无可奈何的说辞来安慰、解脱、自嘲、期待满足和自得其乐。但客观观察和追求对历史的真实性把握始终是我们的目标。就是说,我们要尽量在研究中保持客观感受的良心,至于受制于理论修养和个性体验的局限难以掩饰也不要紧。比如对于张艺谋、冯小刚等的评价,对于《卧虎藏龙》得奖片的认识等等,需要自己真实感悟的认识而不在乎舆论的多数。(2)理论评价的选择性。虽然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理论可能是阐释真理的,但理论述说从来是投机的;理论是可以说明一部分对象却不能够包罗万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对于理论的选择对象适应性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对于20世纪20年代电影用阶级理论显然不妥,对于娱乐电影用意识形态理论来完全透视则可能别扭,要求“十七年”电影超脱政治要求也必然外行等。特别是对于复杂的艺术问题和艺术技巧表达问题,需要宽容的人生道理来分析。(3)评价的角度。所以评价历史很重要的是宽阔而不拘泥的理论把握,需要善于变通的看待问题。《新京报》的论述比如对于科学对自然的态度,是臣服敬畏自然还是有限度的把握自然,对于学习外语和掌握母语的问题,对于西方文化霸权问题等等。(4)理论借助的分寸。对电影历史的评价需要立足历史而超越历史———立足历史真实并超越历史局限而站在更为宽泛的文化角度。理论在指导价值的同时可能具有蒙蔽性,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自足感受与理论借鉴具有意义。

认识理论观念的判别是电影史研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比如对于硬性与软性电影认识(关于左翼社会派与艺术形式派的争执),就可以证明。毫无疑问,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商业因素自由发展的阶段,在社会因素的推动下,电影前进的方向改变了:左翼思想为代表的社会派电影成为主导。20世纪30年代电影则在默片和有声片的转换中,经历了软性和硬性的争执,取得了新电影的美学观念影响下的艺术成就。但我们探讨硬性与软性(左翼社会派与艺术形式派的争执),不仅是史论不能回避的那一时期的历史存在事实,还主要是因为这一争执的传统评价需要重新阐释,更重要的是重新看待历史沉积和思想观念如何左右人们的习惯的危险性。所谓硬性与软性电影的争执,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社会派与艺术形式派的争执,在关于电影形式与内容、艺术与意识形态等为核心的问题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论战。软性电影的基本观点是:(1)强调艺术形式至上。(刘呐鸥在其《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一文中提出“在一个艺术作品里,它的怎样地描写着的问题,常常比它的描写着什么的问题更重要”。黄嘉谟认为要坚持“纯影艺”的艺术主张)(2)认为电影是娱乐工具,肯定电影的商业性,追求电影的娱乐趣味,(黄嘉谟认为电影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一种现代最高级的娱乐享受”,是人们“生活上最大的慰藉,和最高的享受”)。他们最为著名的观点是:“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因此,他们反对电影承载社会内容和意识形态,(刘呐鸥在其《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中认为“一部影片的艺术上成功与否,却与意识形态

少有关系”,批评国产片存在最大弊病是“内容偏重主义”)肯定电影是艺术,反对概念说教,(黄嘉谟在《电影之色素与毒素》中认为把电影当成宣传品是中国电影走上新的歧途,“好好的银幕,无端给这么多主义盘踞着,大家互相占取宣传的方地,把那些单纯的为求肉体娱乐精神慰安的无辜群众,像填鸭一般灌输主义”。)

中国电影理论评价中一般认为这是正误分明的论战,即反对软性电影而褒奖左翼社会派。原因主要是时代大势文化主流的强势,和左翼艺术上形成的成功。但对这一问题需要给予现代观念的重新剖析和评价。我们的习惯是遵守成规,但实际上,经常可以发现不同意见的参考价值和某种真理性。比如最近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学生在校期间禁止结婚的原规定。即使得许多学生登记结婚给学校管理带来压力。但这是法制社会所必须承担的成本,这些成本与禁止的、破坏法制后果相比轻重自明。取消虽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绝对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我们需要思辨眼光。对待复杂问题需要现代意识、人性观念、个性角色认定边界。左翼社会派与艺术形式派的争执有时代的必然性、当时的合理性、实际成果的倾向性和现代考察的辩驳价值。(1)必然性。在20世纪政治剧烈动荡的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差异的对立势力在文化上的比拼难以避免。而20世纪30年代激烈社会环境下,新崛起的社会派掌握了时代潮流却难免要暗斗统治势力,任何与这一目标相对的对手都将遇到强烈的反击。20世纪30年代论争的社会背景是绝对要重视的因素,实际上,这已经是社会论战而非仅学术论争。中国社会的“学术社会性”传统一直在延续承传。(2)当时的合理性。超越了20世纪20年代幼稚时期,20世纪30年代已是一个需要艺术建设的时代,但显然更需要整体面向社会实际的表现,社会内容的揭示和艺术固守之间的急迫性差异,和各自的警惕必然导致论争。艺术在个人观念上的自由和社会层面中的限制在一个动荡时期将遇到剧烈的冲突,就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状况。艺术坚持显然没有错,社会派警惕更是没法避免的结果。(3)实际成果的倾向性。左翼(或新兴电影运动)有经典创作,艺术派的观念也许对于左翼有触发作用,但没有说得上的作品,自然没有占上风的资本。现在看来可以有现代考察的辩驳价值。即最初这是形式艺术论与社会艺术论的争执;但显然艺术要求的合理与偏离社会的不和时宜改变了论争的走向;社会论者批评的时代合宜性是交杂着排斥对手的简单化;双方的无意配合政权压制和无形构成政治压制之间形成了直率的争论。

总之,百年既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新时期的开始,研究百年中国电影还有许多空间期待理论的拓展。

The Status Q uo and Dilemma of Approaches to a Century of Chinese Film

ZHOU Xing

(School of A rts and Comm unications,B ei j ing N ormal Universit y,B ei j ing100875,China)

Abstract:For re2writing the history of a century of Chinese films,there are still many uncertainties to deal with,such as personality,independence,historical data,theories,methodology,genres,comparative studies,etc.While the dividing of the periods is basically clear,the detail approaches need deepening,including the judgment of historical figures,the sha2 ping and developing of new tides,the cross–period creating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olds and news,the historical view2 points of film industrialization,the relation between art and market,especially the artistic creation,industry and politics. K ey w ords:Chinese films;film study;film history

(责任编辑:洪 彬)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中国电影票房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中国电影票房 中国电影产业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高歌猛进的快车道。据中国电影产业网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达457亿元,略超2015年的440亿元票房。I P电影的出现为中国电影市场增加了不少票房收益,如《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十二公民》等电影未映先火。作为观影者,如果没听说过IP电影就out了。 数据来源和说明 本案例使用的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统计的某年度年票房过千万元的电影数据,共275个样本,数据包括电影票房、影片类型、发行方等13 个变量。数据说明如表1所示。 表1数据说明 票房收入

本案例的因变量Y是票房收入,其直方图呈现右偏分布(见图1)。票房最高为127168.1万元,是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导演:徐峥;票房最低为1010.16万元,是影片《举起手来(之二)追击阿多丸》,导演:冯小宁。不过,电影票房过2亿元的影片数量较少。由于低票房的影片数量较多,从而降低了整体影片票房的平均水平。 图1 票房收入直方图 描述性分析 首先,对月份进行分组描述,重新定义影片上映档期,即贺岁档、暑期档、普通档、黄金档1期(含“五一”)、黄金档2期(含“十一”)。从图2中可以清晰看到贺岁档的平均票房比其他档期的平均票房要高,而黄金档期的平均票房却很不理想。

图2 再来考察IP电影。简单来说,IP就是知识产权,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一部广播剧、一台话剧,或者某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个字、一个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就可以称作I P电影,比如《栀子花开》《狼图腾》《十二公民》等都是I P电影。通过描述性分析(见图3),可以看到IP因素将电影的平均票房推向了新的高度,即改编的真人真事、翻拍以及有(是)续集的电影票房都高于虚构的、非翻拍的电影。比如样本中的《人再冏途之泰囧》《将爱情进行到底》《叶问2:宗师传奇》《武林外传》等均是IP电影。

研究论文:探讨“好”电影的发展之路

114309 电视电影论文 探讨“好”电影的发展之路 20xx年2月8日,电影《美人鱼》和着带有年味的鞭炮声上映,上映一周票房就达到21亿之多。截至3月7日晚,它的票房已经超过30亿,荣登大陆票房榜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大陆票房的佳话。这部几乎无差评的影片,到底靠什么吸引了观众,又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感动观众,最终又以什么样的成片质量得到了如此高的票房,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 一、独具一格的叙述方式 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是有周星驰的电影,一种是没有周星驰的电影。这是对星爷电影的最高评价。周星驰出生于普通家庭,他是“演而优则导”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如今的世界级巨星,用“坎坷”一词来形容他的演艺生涯最为合适。他从一个无名的小角色到现如今大导演的转变,是他职业生涯的飞跃,当然这也离不开他自己个人的努力,用“天道酬勤”这句话形容他的奋斗历程最为合适。

香港导演与大陆导演相比,他们在作品风格上都有自己的标签,“无厘头”是周星驰作品的独有特点。何为“无厘头”?从字面上来理解,解释为:不是正常逻辑,不是常规中的因果联系,某段落结局或某最终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周星驰电影的艺术风格在香港电影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搞笑电影表述风格,但在其背后,又隐藏着最为真切的人伦情感,嬉笑之余,受益匪浅。 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叙事,一种是非线性叙事。而周导这部《美人鱼》作品以线性叙事的方法来讲述故事,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娓娓道来。从报仇开始,到报仇进行中,再到最后情感交织。情感上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陌生――熟悉――怜悯――热恋――相濡以沫”,这种戏剧性变化使得观众在观影中心情亦发生变化,并为主人公的故事所感染,体会其中的悲欢离合。 电影《美人鱼》讲述的是人鱼之间的恋情,其中穿插了当下社会的种种现实境况,包括:环境保护、房地产交易现状、国际化问题的出现以及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使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了解了社会现状,并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遭受到的破坏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反思自身行为,并获取教育意义。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中国电影制片业现状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年报》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第一节电影行业政策法规 (1) 一、2006—2008年颁布的主要政策法规 (1) 二、政策法规分析 (2) 第二节电影产业概述 (6) 一、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方式日益成熟 (6) 二、电影制片业日益繁荣 (6) 三、电影发行放映发展迅速 (7) 四、重视电影相关产品的开发 (8) 五、电影业借助新媒体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8) 六、加大海外推广的力度 (9) 第二章全国电影市场概况 (10) 一、全国电影市场综合效益 (10) 二、主流市场票房、观众人次和放映场次 (13) 三、主流市场平均票价 (15) 四、部分上映影片情况 (16) 第三章 2007年中国电影制片业综述 (18) 一、2007年中国电影制片业概况 (18) 二、2007年中国电影制片业现状分析 (20) 三、2007年影片生产分类研究 (23) 四、中国电影制片企业概况 (25)

第四章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业 (29) 第一节中国电影发行业的格局 (29) 一、中国电影发行概况 (29) 二、2007年我国电影发行业 (30) 三、2007年国有公司发行业绩 (31) 四、民营公司 (38) 第二节 2007年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现状 (40) 第五章中国电影相关产业 (42) 第一节电影频道 (42) 一、CCTV-6 (43) 二、上方电影频道 (43) 三、西部电影频道 (43) 四、长影电影频道 (43) 五、潇湘电影频道 (44) 六、峨眉电影频道 (44) 第二节主要影视制作基地 (45) 一、横店影视基地 (45) 二、影视乐园 (45) 三、西部影视城 (46) 四、飞腾影视基地 (46) 五、涿州影视基地 (46) 六、中视影视基地 (46) 第六章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综合建议 (47) 一、加大本土电影的扶持力度 (47) 二、为国产影片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47)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亿元,同比增长%,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国内外资本开始以组建影视基金的形式,对我国电影、电视剧产业进行投资。从已成立影视基金的LP 群体组成看来,具有影视背景的专业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是国内影视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具有影视专业知识的LP 也可以为影视公司、项目提供更多指导,改善经营,规避项目风险。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 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香港本土更全面详细;英文世界方面颇具学理;台湾注重两地业界关系;大陆略重左派电影,及其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在战前的关系。在下面的行文中,将会根据各自的重点,加以介绍。 一、中国内地方面 中国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以1997“香港回归”为界。 在1997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有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官修”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书中,有着大量关于1949年之前香港电影的资料,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5届毕业论文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院、部: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圈圈 指导教师:WWW 职称讲师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摘要 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的同时也使人们对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愈发提高。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本论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电影产业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简要的阐述。其次是在研究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电影强国如美,韩,日,法,印等国的电影产业的经验借鉴。通过收集这些国家的电影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并对我国电影产业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研究了解自身存在的影响发展的问题之后,要着重分析其他电影强国的优势对我国电影产业的经验借鉴,并对此总结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对策。中国应该针对自身优势所在,及时调整关于电影产业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影响力,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属于自己的电影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material lif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consumption demand in the spiritual aspect has also increased. As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film industry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cultural field, but also provided a huge impetu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ilm industry also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This paper has first of all briefly illustrat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lm industry.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 above the film focuses on Experiences pow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Japan, France,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ilm industry. By collecting data in these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i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China's film industry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In the study understand the issue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existence after the analysis should focus on the advantages of other movies powers Experience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and this summ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ilm industry. China should make use of its advantages, timely adjust the trade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film industry, increas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create a film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inese film industry;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低速缓慢发展再到近10年爆炸式发展的过程。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2012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从增量来看,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增量的75%,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增量市场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也难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均将目光瞄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许多大片均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一、中国电影市场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扶持政策,5年来政府在扶持电影创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财税及融资政策、土地使用、院线建设、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方面实施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电影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重点、主流文化产业,首当其冲将受益匪浅。 2.经济环境: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特别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均遭遇重大挫折,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效益大幅下滑。201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 3.6亿元,GOP增速7.3%,创24年来新低;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9%。然而,电影市场却未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逆势上涨,屡创票房新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 4.51%。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到330.09亿元,同比增长50.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97.55亿元,同比增长7 5.24%。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占比59.8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2015年“十﹒一”黄金周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18.5亿元的总票房,相较于2014年国庆档的10.71亿元,增长率达70%。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投资回报高,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势必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继续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辐射和带动旅游、动漫、游戏、广告、玩具等周边产业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还将在很

简述科教片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论文

简述科教片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论文论文关键词:科教片现状策略 论文摘要:科教片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占据特殊的地位,研究科教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对于科教片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科教片的现状谈起,运用相关的科教片实例论证了科教片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Keywords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actuality;strategies Actualityand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G uoFeng,LiHuanqin Abstract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playsaspecialroleinthedevelopmen tofgreatstratagem,soitisimportanttostudytheactualityand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cience andeducationalfilm.Thisessaydemonstratesthe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 cienceandeducationalfilmillustratedbysomeexamples. 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方针中,科教片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以唯物主义世界观,有效应用电影、电视手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受到影视创作者的重视和广大影视观众的青睐。目前来看,科教片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广阔,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1)宣传自然与科学知识。科教片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宣传科学成果的最新发展,拓宽广大收看者的知识视野,如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多数人都印象深刻。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 组长:陈保新组员:陈敏毓陈晓青丁翠兰高银利高园郭鑫胡晓琪胡艳胡志伟刘丹阳 内容概要:中国电影市场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票房收入连年攀升。电影市场发展的形势貌似只一片大好,但是仔细看看去不难发现有太多太多的问题。 关键词:电影市场、票房、发展趋势、特点。。。。 1、中国电影市场的构成 2、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3、中国电影市场与国外电影市场的对比 4、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 5、如何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力有所提高,市场稳步扩展,国产影片的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电影业似乎正面临一个步出困境、再度振兴的契机。同时,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仍然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电影市场潜力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的严重失衡,大城市市场与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消费对比,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的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我国电影市场的构成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 A、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 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行,中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 B、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 司买断国内发行权; C、国产(含合拍及港片)商业大片:投资金额在一亿元以上; D、国产(含合拍及港片)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金额在2000万到一亿之间; E、国产(含合拍及港片)中低成本电影:投资金额在500万到2000万之间; F、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金额在500下的国产影片。

电影市场与产业研究论文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MFA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1学期《电影市场与产业研究》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俞剑红 系别:文学系 研究方向:电影剧本创作 学生:李非非 完成时间:2013 年12 月 18 日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策(策略) 成绩: 评语:

战略对策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它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手段和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科技、教育、管理、政策、法律的。本节主要从中国电影产业的完整价值链打造方面进行具体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手段进行分析。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分析 (一)、投融资现状 1、随着2003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第20号令《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商务部第43号令的实施,国家电影产业的准入门槛被打破,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投融资格局已经突破了由国营企事业占据的单一化局面,多元投资局面初步形成。 2、从2005年到2006年的电影产业发展情况看,国有资本、民营和社会资本,以及外资的进入,使得混和资金运作已经成为电影投资的主要形式。 3、民营机构逐渐取代国营机构而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 (二)、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从整个产业的投融资规模来看,电影产业的资金总量不足,从2004年的41亿元,到2005年的50余亿,虽然有接近25%的增长率,但相对电影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而言,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就完全不相称了。电影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必须有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实现整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除了少数国产大片以外,大量的影片拍摄完成即进入仓库保存,投资得不到有效回收。国产影片的这种市场表现和国内市场环境的不透明,导致了国际和行业外社会资金对于进军电影产业信心不足。 3、电影是一门风险和回报率都非常高的产业,其持续的市场运转有赖于金融服务和贷款保险等行业和机制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信贷风险保障体系从《夜宴》和《墨攻》开始,在制片领域才刚刚起步;在电影院改造的环节因为受房地产开发商机的带动有一定进展。但在产业链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气候,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极其容易受到国家总体金融形势波动的影响。 (三)、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效率的重点建议融资问题是扩大电影产业资本规模的关键,是电影产业以投资拉动增长和刺激消费的保证。从产业发展上来说,融资问题的解决是对电影产业的整合营销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的保证。 1、建立电影产业的金融信贷保障制度:建议国家广电总局从“电影专项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4718933.html, 1

目录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1)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4718933.html, (1)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 (3) 第一节2009-2013中国泡腾片产量分析 (3) 第二节2009-2013中国泡腾片价格分析 (3) 第三节2014-2018年泡腾片市场走势预测 (4) 2

3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09-2013中国泡腾片产量分析 图表- 1:2009-2014年上半年我国泡腾片产量 中企智业整理 我国2009-2014年上半年泡腾片系列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国内各类泡腾片产量为2.44万吨,而到2013年,产量增加到4.72万吨,5年间增加了2.28万吨,复合增长率达17.93%。 第二节 2009-2013中国泡腾片价格分析 图表- 2:主要类别泡腾片市场价格 中企智业整理 以2014年10月市场价格为基准,我国市场中主要类别医用泡腾片价格如上表所示。

4 其中外用抑菌型泡腾片主要包括阴道泡腾片及口腔疾病用泡腾片。 维生素类泡腾片主要指维生素C 泡腾片。 内服药剂型泡腾片主要包括板蓝根泡腾片、左旋肉碱泡腾片等。 第三节 2014-2018年泡腾片市场走势预测 根据近年来我国泡腾片产销情况, 对2014-2018年国内泡腾片产品整体需求预测如下: 图表- 3:2014-2018年我国泡腾片需求量预测 中企智业整理 根据2014年已有销售数据,我国2014年泡腾片总体需求将达到5.68万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泡腾片需求量在2018年预计突破10万吨达到11.22万吨。

中美电影票房发展分析报告

中美电影票房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继续领跑海外票房银幕数增长迅猛&人均年观影逼近1次 过去一年,由于美元升值,以及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陷入瓶颈,海外票房(北美以外的全球票房)变得停滞不前。幸亏北美票房2%的年增长最终带动全球票房有些了些微的发展。中国票房赶超北美仍任重道远。 日前,美国电影协会(MPAA)发布了2016年全球电影市场数据报告,以北美影市数据为核心解析了去年全球电影市场的变化。在中国票房增速放缓之际,全球票房的发展也几乎陷入了停滞。 2016年,全球票房386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1%。其中,2016年北美票房114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2%;海外票房272亿美元,与2015年持平(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457亿人民币,约66亿美元,领跑海外市场)。美元升值和中国票房增速放缓是导致海外票房零增长的两个重要原因。 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电影市场,票房赶超北美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回首2016年的成绩,中国影市距“世界首位”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可能并非短时间内能跨越的。

票房赶超北美? 银幕等硬件条件具备影片数量等软实力欠缺 过去一年,全球银幕数增长8%,达到164000块。其中数字银幕数增长17%,巨幕数增长11%。亚太地区仍是全球银幕数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是亚太银幕数增长最快的地区),2016年增幅达到18%。作为亚太电影市场的核心,截止2016年年底,中国内地总银幕数达到41179块,超过美国。这给中国票房赶超北美提供了“硬件基础”。 但在上映影片数量,人均观影次数,平均票价等方面,中国影市无疑劣势明显。 2016年北美上映电影718部,较2015年增长1%。2016年,北美大约2.46亿(占总人口的71%)观众曾走进过影院,较2015年增长2%。其中,每月观影超过1次的影迷型观众仍是北美观众的主力——去年北美卖出的13.2亿张电影票中,影迷型观众消费了48%。 根据电影专资办统计,在2016年,中国内地上映电影约450部,其中进口片92部(在进口片数量方面,中国仍显落后。2015年韩国上映本土电影257部,引进进口片945部,最终本土影片票房占比52%,小胜进口片。而一年引进进口片92部在中国已是历史之最,这92部进口片

中国电影市场营销分析论文

. 目录 摘要---------------------------------------------------------------2 第一章绪论---------------------------------------------------------2 1.1研究背景------------------------------------------------------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3 1.2.1研究目的----------------------------------------------------3 1.2.2研究意义----------------------------------------------------3 第二章市场营销经营观念---------------------------------------------4 2.1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4 2.2市场经营观念的特点--------------------------------------------4 2.3国产电影营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5 2.3.1对营销环节的重要性重视不够----------------------------------5 2.3.2专业化程度低 -----------------------------------------------6 2.3.3影片营销类型单一、缺乏可持续性------------------------------6 2.3.4收入来源单一------------------------------------------------6第三章顾客价值----------------------------------------------------6 3.1顾客价值------------------------------------------------------6 3.2顾客价值具体体现----------------------------------------------7 3.3提升顾客价值--------------------------------------------------8 第四章电影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8 4.1社会文化环境--------------------------------------------------8 4.2经济环境------------------------------------------------------9 4.3人口变化趋势--------------------------------------------------9 第五章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的建议--------------------------------------10 5.1改善影响观念-------------------------------------------------10 5.2变革营销方式-------------------------------------------------10 5.3培养优秀人才-------------------------------------------------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