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一集风雨世纪初
《100年,来中国做了什么》观后感

《100年,来中国做了什么》观后感当我第一次听说老师要我们寒假里看《百年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非常不以为然,认为它只不过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纪录片,就像大多数其他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一样,落入俗套。
然而当我还怀着不悦的心情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的观点立刻改变了。
紧接着,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看了一集又一集。
作业只要求我们看第一集到第二十八集,可我却一口气把五十二集都看完了。
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纪录片,心中忽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五千年了,已经五千年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从来没有泯灭过,留给了我们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近代史,一个中国人不忍听说的名词,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一直不停地回响在我的耳边。
近代史是什么?它是耻辱的同义词么?片中无数的画面不断交替着浮现在我的眼前。
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
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充满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也是充满黑暗的半个世纪。
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来最大的耻辱,感受到了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黑暗,但同时,也取得了最大的革命胜利。
为未来沉思品味百年中国风雨-论文(精)

为未来沉思品味百年中国风雨-论文主题,为未来沉思,品味百年中国风雨要求,1,结合近代中国落伍的史实,中国为何落伍? 2,结合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中国为何崛起?3,从一起一落的百年风雨,你体会与感受?我国有超过五千年的文字记述历史,数千年来,经历了数十次朝代兴衰更替,国家多次从分裂到统一,又多次从统一到分裂。
国势兴盛时,中国武力曾伸展至万里之外,中国成为亚洲东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以「天朝上国」自居。
四周国家部族向中国称藩纳贡,中原文化成为四邻仿效的对像,所谓「四夷来朝」、「远人宾服」,为后世的中国人留下光辉的历史记录。
然而自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一百五十多年间,中国不断受到来自东面海洋和北面西伯利亚平原的欧洲、美洲列强,和俄国、日本的侵略,屡战屡败,被迫割地赔款,外交上屈服哑忍,丧权辱国,沦为世界上的三、四等国家,被称为「东亚病夫」。
在列强武力压迫底下,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弱点显露无遗,政府的管治威信一落千丈;西方列强冲开中国的贸易大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受到掠夺、摧残,广大农村陷入困境。
积弱不振和贫穷破落,使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在竞争进取的近代西方商业文明面前,黯然无光。
百多年的贫困屈辱,使中国人失去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
面对这不可回避的亘古未有的困局,百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一代又一代的掌权者,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都试图以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方法摆脱困境。
当然,个人的要求与群体的愿望有所不同;小集团、党派的利害经常与全国的利害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
每个人对当前困局有不同理解和观点,对改变困局的理想蓝图各有不同,对未来的憧憬大有差异,因此不同时期、不同想法的人们从各自的处境、各自的愿望出发,提出种种改革的方案,争论不休,甚至势成水火。
好些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期望能一次过短期内改变中国困局,借外国经验,改造中国。
一旦掌握政权,落实改革,则往往限于各自的条件和能力,限于各自的冀望和策略,限于现实的阻力,特别是列强的插手,不可能各方面照顾周全,使政局矛盾重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5集)解说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5集)解说词展开全文第1集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我们的世界充满惊奇,从原始的蛮荒,经过无数的年代,生命经历了严酷的考验。
自然界简单的生命形式演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植物和动物,重大的气候变化曾经威胁到所有生命形式的存在,但生命延续了下来。
就在大约两百万年前,改变这个星球命运的生物出现了。
站在世界史最远端的是石器时代的人们,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是自然办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
对这一长期的人类演化过程,人们并不总能体会得到,人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不过一百多年。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把人类的起源归结于某个万能、全知的神,所以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美丽神话。
现代科学家把这种上帝造人的说法,称为神创论或特创论。
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演化过程。
现在请与我们共同来探索人类先祖在创造辉煌壮丽的世界历史时,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
《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先用5天时间造昼夜、天地、植物、水生动物以及日月星辰,到了第六天用泥土造了一个叫亚当的男人,后来见亚当孤独又抽出他一根肋骨,将它变作一个叫夏娃的女子,与亚当结为美满夫妻。
所以我们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
人们曾经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并因此还引发了一些有趣的理论。
有个叫厄谢尔的爱尔兰大主教,根据《圣经》的说法,推算出上帝造人的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
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神父,进一步把来当诞生的时间精确到小时,即公元前4004年3月23日上午9点整。
在这些神父看来,我们的世界史是从这一时刻开始的。
特创论虽然在各地长期占有统治地位,但是世界各族人民并非都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应声虫。
比如古希腊就有一批爱好智慧的脑力劳动者,专注于仰观宇宙、俯察人生。
其中米利森学派专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唱反调,这个学派中的阿纳克西曼德甚至断言,人是从海里的一种很像鱼的动物变化过来的,如果不算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这恐怕是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最早说法了,我们把这种说法称作自然发生说。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六集山重水复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六集山重水复1、袁世凯1911年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专门请来天津照相馆的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送到上海东方杂志上发表,照片似乎向世人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袁世凯已从此隐居,退出政坛。
袁世凯选择了紧邻京汉铁路的环上村建造了占地二百亩的巨大宅院,这里昼夜都能听到火车的汽笛,他时刻关注着京汉线传来的消息。
1882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袁世凯随军出使朝鲜。
甲午战争后,他回国接管了天津小站的新军,亲手训练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新式陆军。
戊戌变法时,袁世凯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
清末十年,袁世凯是继李鸿章之后,慈禧太后最为倚重的大臣。
在慈禧死后,袁世凯被罢官,退归故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正值袁世凯52岁寿辰。
消息传来,他似乎预感到了甚么。
三天后,清廷重新起用他的诏书,送到了养寿园。
袁世凯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垂死的王朝和新生的共和国都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隆裕太后任命袁世凯为全权总理大臣,并不惜让皇帝的生父摄政王载沣交出权力,而革命党人也向袁示意,如果他赞成共和,大总统的位置非他莫属,袁世凯选择了共和。
清廷退位后,孙中山履行承诺,向议会辞职。
但他坚持袁世凯必须南下就职。
1912年2月18日,迎接袁世凯南下的使团来到北京,袁世凯对他们热情款待,但不久,由于嫡系部队在北京发变。
袁世凯以北方不稳为由,拒绝南下。
革命党人再次妥协。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这年的8月,北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辞去总统四个月的孙中山,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商讨国事。
二十四日下午孙中山一行抵达北京站,袁世凯用自己的朱漆金轮马车,将孙中山接到外交部街迎宾楼。
孙中山和袁世凯就国事先后会谈达十三次之多。
两位风云人物的高峰会谈,举国关注。
孙中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统非袁公莫属」。
此后孙中山欣然接受袁世凯的委任,专心筹划全国铁路建设。
这一时期,人们注意到孙中山正在实现他辞职演说中「舍去政治,专心实业」的理想。
在孙中山的一再催促下,曾对袁世凯抱有怀疑态度的黄兴,也赶到北京,与袁世凯会面后,黄兴称赞袁世凯是「今日第一人物」。
百年中国 一波四折-温铁军(《读书》2001年第3期)

3越是深入探索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越是充满了缺乏理论指导的困惑。
为了解惑才斗胆涉猎近现代史。
本打算通过资料研究,试着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去对二十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做点梳理,却不期然发现了困惑的原因。
原来,自己在实地调查中形成的那点粗浅的感性认识无论在思路还是主要观点上,都难以归入两种相对立的主流理论。
于是便加深了过去的不自信。
也许就是这种不自信促使我把自己的认识拿出来给大家批评。
捧读史书,归纳心得,我把百年来中国人追赶工业化浪潮,以及先后发生的四次由政府主导的资本积累过程归纳为 一波四折 。
所谓 一波四折延续了五千年的厚重的中华农业文明史,翻到二十世纪,终于到了一个非改变不可的特殊时刻。
但当她想要按照西方人的样子改变自己的时候,不仅已经工业化了的西方不愿意给她改变的机会,列强纷争下的世界割据也没有给后起者留下模仿 空间 。
于是,中国人不得不在这一百多年里进行了四次以自我剥夺为主的复杂的工业化历程。
每次都既有收益,也有成本。
对这个资源严重短缺的人口大国而言,任何成本大于收益的制度安排都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
一、中国的发展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资源禀赋极差的超大型农民国家,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紧张的压力下,主要通过对本民族进行剥夺的内向型积累方式,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过程。
有鉴于此,我把百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概括为四次工业化。
即为: 洋务运动 及随后的工商业发展;民国初年大局甫定之后的 黄金十年 和抗日战争之后形成的 官僚、买办资本主义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其后是改百年中国一波四折温铁军,革二十年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工业化。
二、任何制度安排都不过是宏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
由于政府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的亿万传统小农进行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必然交易费用畸高。
于是,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政府就失败,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政府就成功,其所建立的制度就是总体收益大于成本的。
简言之,清朝在安定了二百多年、政府已经不能更腐败的条件下采用加税剥夺的传统手段,民国在战乱频仍中也没来得及创造出相对有效的制度,于是都自亡于过量提取农业剩余引发的社会冲突。
(完整版)《大国崛起》解说词:第1集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1集完整介绍:导语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片头】【片名:大国崛起】【序】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
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这是当时欧洲人笔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块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本集片名:第一集海洋时代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演变极其迅速,而且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世界初还基本没有脱离古典式的专制君主王朝,却在环境逼迫下急匆匆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刚刚有个影子,又在暴力革命和强势逼宫中火速奔入共和;共和的雏形才在喧嚣中显露,君王之梦又差点成真;各大军事力量分头割据的局面支掌了没几年,武力统一的步伐又踏响南北;大一统的表面架子没有维持多久,外来侵略的烽火又燃遍大地;八年御侮的胜利终于降临,内战的鼙鼓又动地而来;两军对垒不足四年,崭新的社会体制猛然摆在眼前;分田分地的喜悦、民族私有工业的曙光悄悄显露,社会主义改造又基本完成;国有国营的社会救济才在那里起步,,迎面而来的却是大冒进加大饥荒;调整的果实尚未尝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急风骤雨就席卷天地;计划经济的大干快上刚想恢复,市场经济的风雨又在吹打万物,昨天还在大讲精神万能,今日忽然满目物欲横流。
寿命长一点的,不但赶上了封建主义,遇见了三民主义,还碰到日本军国主义,转而又一步投入了社会主义。
其实,不用说前清的遗老遗少,即使生长在新时代,即便是那些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未必适应和清楚这些来去匆匆的变化。
一百年来因种种社会迁而带来的各种观念,加上固有的思维方式,只能以一种大杂烩的形态储存在大脑里,互相搅合在一起,谁和谁都不挨着。
自我矛盾,此一时彼一时、什么都难以自圆其说,几乎成了二十世纪的思想特征。
(一)在二十世纪大杂烩般的各种观念中,有关国家的观念虽然最为混乱,接受起来却又最为轻易,共和、领土、主权、尊严、独立、解放、统一、爱国、内政、外交、人人挂在嘴边。
于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外来的、自己生造的,加上未来理想式的,交错重叠,成为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国家观的基本来源。
1912年,民国肇建,民国就是共和,区别的是以往的帝制。
共和打倒的是皇帝,也就是万岁,可惜,一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明白民国的那些统治者与专制王朝的皇帝究竟有哪些不同,不是皇帝的皇帝甚至比皇帝还要皇帝。
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解说词

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解说词------------------------------------------作者xxxx------------------------------------------日期xxxx《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葡西)【导语】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序】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
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这是当时欧洲人笔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块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一集风雨世纪初1、新世纪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
和往常一样,紫禁城里显得异常宁静。
光绪因病破例没有去圣母皇太后慈禧面前请安。
早朝更是在两年前就取消了。
这一天,是西历纪元1900年元旦。
在地球的另一端,新世纪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在意大利,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罗马歌剧院正在上演普契尼的新作「托斯卡」。
剧中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千万观众,风靡一时。
在法国,万国博览会如期举行。
它向人们展示著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
在美国,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慌」来形容经济的上升势头。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
不到一个半世纪,昔日的田园小镇,已经成了工厂与都市。
「进步」成了人们深信不疑的信条。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摄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用它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纪录下来。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当年时髦的机械。
第一代的摄影机,同样为我们纪录下了世纪之交的中国。
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开埠半个世纪的上海,正在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天津的这段老城墙,一年后,在八国联军逼迫下被迫拆除。
北京的出殡的场面,显示著天子脚下的排场和奢侈。
广东是大多数外国游客登陆中国的第一站,此前六十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从这里引发的。
在香港,外国人喜欢的交通工具是中国人抬的轿子。
他们享受的是古老中国的舒适。
英国人已经在这里统治了半个多世纪。
一百年前大清帝国的斑驳影像提醒我们: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越拉越远。
这一年春节之前,北京下了一场雪。
瑞雪兆丰年,这场雪,将会给中国带来甚么呢?2、黑暗的政局这是从景山顶上俯看北京的镜头。
大清朝的统治中心平静中显出一种威严。
二百五十六年前,满族人从东北入关,占领了这个都城,并由此出发,奠定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1900年1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立十五岁的溥隽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这个意在废除光绪的讯号,引起中外舆论的普遍关注。
决定的总策划是慈禧太后。
自1873年垂帘听政之来,她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在她手中,中国失去了边疆的大片国土。
当时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失去了人身自由,幽居在紫禁城西面的中南海瀛台。
一年多来,他每天的主要活动是向太后请安,长时间地跪着聆听太后的训斥。
这位已过「而立」(三十岁)之年的皇帝,唯一敢做的是把他的怨气发泄到他周围的下人身上。
两年前的那次变革冲动,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紫禁城的画面,拍摄于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
这一年中国自下而上涌动着一股变革图强的激情。
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野内外普遍被一股挫折情绪所笼罩。
民间的有识之士中间,一片变革的呼声。
维新派的著名领袖是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
他们利用会试的机会,联合仕人上奏朝庭,要求变法。
外地人在北京的会馆,成了他们聚会和宣扬变法的场所。
他们利用报纸和刊物,警告国人:不变祖宗之法,就有亡国灭种之忧。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时评论文,往往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深深感染了年青的光绪皇帝。
他毅然下令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在此后短短的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下了一百八十多条变法诏令。
其中最多的一天,颁布了十一条法令。
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激怒了居住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
在朝中守旧大臣的拥护下,慈禧急令回宫,发动政变,宣布临朝训政。
最终光绪帝被软禁。
大清朝最后一次主动变革的机会,被无情地毁灭了。
那一年深秋,悲剧气氛笼罩京城。
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后人称这一次变法为「百日维新」。
世纪初的中国陷入了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后从天津逃亡海外。
许多维新志士纷纷南下上海。
在当时,上海似乎是一个自由的法外之地。
3、瓜分之局在中国的版图上,上海有着极其特殊的象征意味。
它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最大港口。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这是一百三十年前的上海外滩,人们很难把它和后来高楼林立的繁华联系起来。
自开埠以来,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外贸易的频繁,为上海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教会了慈禧太后「租界」这个词。
五年后,上海出现了第一个租界,面积八百三十亩,到1899年,仅公共租界面积就达三万多亩。
慈禧未必不知道,对清政府来说,这是一种丧失主权的耻辱。
1900年的上海,正在成为一个发达的近代化城市,它的繁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从当时拍摄的一段影像数据中,我们可以领略世纪初上海的丰富多彩。
世界最时髦的东西在这儿几乎都能找到。
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却是这样。
」南京路,一百年前就是租界里最繁华的商业街。
从这些照片上仍然可以看到南京路的成长过程。
一条马路的兴衰,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缩影。
当时中国人聚居的华界,属于大清朝管辖,面积比租界小得多。
法庭还延续着中国皇朝的庭审方式。
而在租界的外国人则享受着完全独立的「治外法权」。
重建于1927年的江海关大厦,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曾是中国海关税务司所在地。
它的前身「外官库司」是英国的市政厅,可见当时英国在海关内的势力。
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四十八年之久。
据1862年「美华捷报」报导,英国仅从上海拿走的白银就达一千三百万英镑,相当于1856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对很多人而言,上海是外国人在中国的首都。
有人甚至说:「上海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事实上,上海更像是当时中国屈辱地位的缩影。
清末时,一位青年画家创作的一幅「时局图」形象标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态势﹔日本霸占了台湾,沙俄把手伸到东北,英国企图分裂新疆,并独霸云南,德国侵占了胶东,而法国则注视着华南的大片国土。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当时的中国,也许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可以任人宰割。
一幅政治漫画,不言而喻,瓜分之局,正在形成。
4、义和团运动山东、河北交界的地方,古有习武之风,这种梅花拳从明末算起,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
一百年前,这里曾经出了一位著名的梅花拳拳师,名叫赵三多。
1896年赵三多自立门户,改称义和拳。
这个名号在此后的几年里震撼了大半个中国。
1898年离沙柳寨不远的山东灌县梨园屯。
当地人与教会因为宅地纠纷发生摩擦,遭到官府镇压。
出于义愤,赵三多率众赶赴山东。
被赵三多称为洋教的基督教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到1899年,两千三百多名传教士发展了八十多万中国教徒;仅仅山东河北一带就超过了十万人。
在教徒与非教徒发生纠葛时,传教士往往要胁地方官员,偏袒教民,引起不信教民的普遍怨恨。
清朝末年,教案不断,双方冲突越演越烈。
《威县县志》记载了梨园屯暴动的经过。
起义失败后,赵三多等沿运河向北逃走,到处招收徒弟,设立拳坛,并打出「扶清灭洋」旗号。
1900年中国北方大旱,义和团发出揭贴称﹕「不下雨,地发乾,都因教堂遮住天。
」积怨已久的民众纷纷响应,终于酿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面对星火燎原般的民众起义,各国在华传教士纷纷寻求庇护,始于社会底层的民教纠纷,终于引发了国际争斗。
从来没有平等对待过中国的世界列强,决定武装干涉,纷纷向中国增兵。
军舰齐集渤海湾。
1900年6月7日,八国联军组成,向北京进发。
外国军队的武器干涉,更加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
各地义和团组织迅速扩大,并进入京津地区,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八国联军。
近半个世纪以来备受凌辱的中国人发出愤怒的吼声。
连延四十年之久的反洋教潮流在义和团的旗帜下很快转向武装灭洋。
面对日益失控的局势,朝廷内部意见不一。
在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没有表态,只说了「民心可用」四个字,借此发泄她对列强拥立光绪的不满。
得到朝廷默许的各州、县义和团陆续进京,并公开设立坛口。
京师内外一夜间贴满了义和团的揭贴。
反洋运动越演愈烈。
在京的教民、外国商号、银行,甚至西药店都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大栅栏,北京著名的商业街,6月16日义和团在纵火焚毁一家西药店时,火势失控,殃及四千余家无辜商铺。
正阳门外,一片废墟。
这场民间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二十世纪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悲壮序幕。
5、八国联军入侵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不堪回首。
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这段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一百年前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大沽炮台的情景。
1900年6月17日,大沽口炮台陷落,清军7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一万四千多人继续向北京进犯。
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慈禧太后颁布诏书向各国宣战。
清兵和义和团开始进攻各国驻华使馆,东交民巷成为战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
6月20号,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路口被杀,此时八国联军已兵临城下。
在先进的武器面前,坚固的北京城墙形同虚设,清军和义和团很快失去了顽守的能力。
京师陷落之前,慈禧太后仓惶西逃,临行前她指示太监将珍妃投入井内,还留下了一道惩治义和团的圣谕,义和团被无情出卖了。
8月14日,八国联军开始在北京城内大肆捕杀义和团。
不久,各国使馆相继恢复重建,北京各教堂也重新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侵略者称:北京已经恢复了秩序。
在这种所谓的秩序下,他们可以随意在中国皇帝的宝座前留影他们与八大胡同的妓女亲善。
北京惨遭洗劫,典章、文物、国宝奇珍遗失无数。
北京古观象台的珍贵仪器也未被幸免,被德法军队劫掠一空。
在艺人云集的天桥,一位美国随军魔术师正在表演「大变活人」的戏法。
他用各国的国旗变出了一个个威武的士兵,然后用一面黑旗变出了一个矮小的中国小丑。
戏法的结尾是中国人遭到一顿合力的痛打。
庚子之变留下的不仅仅是残垣断壁。
为了对各国公使之死表示谢罪,清政府树立了一个高大的牌坊克林德碑,并以皇帝的名义撰写了纪念碑文。
在繁华的东单路口,这个牌坊俯视了中国人将近二十年。
今天,在天安门那对威武的石狮胸前,你还能看到一百年前深深的弹痕……6、《辛丑条约》1900年10月11日,议和大臣李鸿章,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从天津来到北京,开始与八国联军谈判。
从1861年创办淮军开始,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已经长达40年。
丰富的外交经历使他形成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执著信念。
晚清的洋务运动,他是最关键的人物之一。
从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能看到李鸿章洋务运动时的干练神态。
而仅仅过了十年,他和他所侍奉的朝廷却都到了垂暮之年。
1900年,路灯开始在北京出现。
灯光映照著景山前的牌楼上「弘佑天民」四个大字。
而此时慈禧太后正行进在西逃的途中,只留下京师的子民们直面战争的苦难。
联军成了北京城的主宰,日本兵在城里大肆搜刮财物。
美利坚的军队在紫禁城里阅兵以炫耀武力。
法兰西的官兵在进行马球比赛,只是坐骑换了中国的毛驴。
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八国代表开出了一份长长的战犯名单,其中包括了一百四十二名地方政府官员和数十位王公大臣。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慈禧太后向八国全面妥协,几位主战派大臣成为她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