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2、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4、《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

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6、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

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中国清政府在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完全失败。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给英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通商口岸,英国可派领事;协定关税;取消公行制度,允许两国商人自由贸易。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开端。

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指19世纪60—90年代,部分清朝统治者,为了拯救清王朝、御侮自强,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西方的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4、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遭到慈禧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并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致使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

至此,103天的维新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名词解释及重要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名词解释及重要简答题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论述题:有什么答什么)1.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

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6、《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1.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

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解释1、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主要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三座大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5、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就文化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民幂。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诉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

从此,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新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黄爵滋清末江西宜黄人。

字德成,号树斋,道光年间进士。

历任翰林院编修、鸿胪寺卿、礼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职,以敢于直谏而负时望。

道光十八年(1838)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力陈鸦片之害,创议严禁。

1840年,他奉命赴闽、浙查办禁烟,筹划海防,泰报厦门抗英战况,力主抗英。

黄爵滋有《黄少司寇泰疏》《仙屏书屋诗录》和《仙屏书屋文录》传世。

3.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传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4.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

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5.公行制度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

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

公行,亦称官行。

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

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论述题:有什么答什么)1.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4.《南京条约》: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治外法权:又称“领事裁判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者成为民刑诉讼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制裁,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

1943年,民国政府取消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6.关税协定: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

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

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

条约第10款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条文,在相应的英文本中是“中国皇帝同意建立一个公平和正规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饷费”,并不含有必须对方议允的意思。

而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则进一步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把外国的“议允”提到突出的地位。

由于最惠国条款的普遍推行,中国不取得每个国家的同意,就不能修改任何税则。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7.《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献;这是太平天国初期颁布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

然而,《天朝田亩制》规定的“通天下皆一式”的方案,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不可能真正获得实行,它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它的局限性所在。

8.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重要项目: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

汉阳铁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

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

同文馆。

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洋务派主张利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发展工商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尽管最后失败了,但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9.《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由干王洪仁玕提出。

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新闻官,破除成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10.维新运动:又称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开始于梁启超、康有为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是民族危机下的急救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推行新政共计103天。

最终遭到慈禧太后残酷镇压。

11.康有为: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官至工部主事,孔教会会长。

公车上书;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教训;创办强学会;主持广州的万木草堂;百日维新反对专制体制,主张君主立宪;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12.梁启超: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公车上书;著作《变法通论》;在长沙时务学堂人中文总教习;主笔上海的《时务报》;百日维新;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伟大的爱国者,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但同时,他更是一位著名学者。

在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3.谭嗣同:晚清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白日维新。

爱国志士。

14.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15.清末新政:中国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

又称筹备立宪。

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

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

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3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

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

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9年改为5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

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官制,修订刑律,整顿吏治。

经济方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军事方面,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创办巡警。

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革学制,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三项内容。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却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近代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新政推行的结果,不但没有起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反而挖掘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