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二讲(6学时)2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讲

张之洞
天津机器制造局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民用工业简表
一、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1、洋务事业的兴 起 2、洋务运动的历 史作用
第二讲
其一,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 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封建 主义的壁垒上打开了缺口,客观上对中国 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 些促进作用。
2.《资政新篇》
(1)内容: 政治——法治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文教——新式学堂、医院等 (2)核心思想:发展资本主义, 富国强民。 (3)意义与局限性:具有鲜明 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1859年,在洪仁 迫于形势也没有实施。它对农民 玕主持下颁布
的影响力是不及《天朝田亩制 度》。
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 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 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 前者来支配后者。
《校邠庐抗议》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积极作用: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 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 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 过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后 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 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教训:在引进西方的先进东西(设备、技术) 时,要学会引进更为重要的东西─制度、文 化等。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 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 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 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 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 方向,具有进步性。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 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 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 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 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 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 起任何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一、学时每周4学时,总68学时。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
三、教学目的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及重要人物和事件,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
(2)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使之能够基本掌握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采访的方法,能够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能够初步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I、课堂教学:约62〜64学时。
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课外作业:1次。
4、复习考试:8学时。
5、教学参观:约6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讲授教学。
2、实行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1、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计入学期总成绩,占30%。
2、期末考核:闭卷考试,计入学期总成绩,占70%。
七、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言(2学时) 一.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断限和分期3 .近代史基本线索:(1)“两个过程”说(2)“三次革命高潮”说(3)“四个阶梯”论二.中国近代史学习的基本问题1 .“近代”的内涵2 .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3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4 .中国近代社会特点三.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思考题:1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2 .中国近代史的热点问题有哪些?第二讲鸦片战争(7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鸦片战争前清统治的危机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大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一 .中国前现代社会基本概况1 .政治概况及特征2 .经济概况及特征3 .文化概况及特征二.鸦片战争前国际国内形势1 .国内:严重的王朝统治危机2 .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三.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L 16世纪以来英国对华贸易交往2 .鸦片贸易3 .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基本动因和直接原因四.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1 .鸦片战争的爆发2 .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3 .鸦片战争的结果五.中英《南京条约》1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 .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六.鸦片战争的评价与影响1 .主权的丧失2 .鸦片的大量泛滥3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4 .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开始七.第二次鸦片战争1 .战争的起因和主要经过2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 .辛酉政变八.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1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梁廷(木材)2 .代表著作:《海国图志》、《康情纪行》、《瀛环志略》、《四洲志》3 .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的评价思考题: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PPT课件

2021
教学内容
▪ 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十九世 纪下半叶的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 局”。面对时局的变化,中国社会各阶级面临 “怎么办”的问题?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 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 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 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 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2021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 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事学堂)
2021
2021
2021
2021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872—1875年派出4批留美幼童 120名,1881年撤回。 •1875-1894年派出3批留欧学生, 学习造船、驾驶。
1872年,容闳带领中国第一 批30名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 容闳
2021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 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 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 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2021
重点与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 较与评价。
2、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
2021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发展与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021
教学内容
发生在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是清朝后期一次由农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 运动,并产生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 篇》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 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加速了 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纪传与编年之比较
第11周
第六讲明清(戊戌变法前)传统史学方法的转型(6学时)一、明清之际史学方法的进步二、乾嘉朴学的史学方法三、章学诚对史学方法的探索
明清史学方法进步的表现
第12周
四、嘉庆、道光年间的史学方法五、鸦片战争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中国史学史》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名
江心力
性别
男中国古代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明史中国史学史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jiangxinli@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史学史
先修课程
中国通史
英文
History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第11周
基本部件
扁平型写法
第12周
第13周
基本部件
框廓型写法
第14周
第15周
结体原则
部件搭配
第16周
第17周
结体原则
整体美化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图书馆。
五、实践教学(含粉笔字、钢笔字训练等)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中国史学史教本》,白寿彝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史学史》,吴泽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lishi第二讲

第二讲
v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深刻地证明:改良主义道 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第二讲
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良 更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暴力革命与和平改良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手 段(各有利弊:前者时间短,但代价高;后 者时间长,但代价低)。在古今中外社会发 展历史上,既有通过暴力革命推动社会发展 的(如美国等),也有通过和平改良实现社 会发展的(如日本等),同时更有通过两种 手段交替使用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如英法等 国)。究竟哪一种手段更有利,不能从抽象 的概念出发,而应该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
2、戊戌维新运 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讲
3、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封建守旧势 力的反对。 维新派自身的 局限性主要表 现在:
不敢根本否定封建 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 想 惧怕人民群众
第二讲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集救亡、改革、思想启蒙于 一体的爱国运动.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 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暴露了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 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 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 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 辅,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积极作用:思维方式是正确的;运动策略是必要的。 消极作用: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教训:在引进西方的先进的设备、技术时,要学会引 进更为重要的东西─制度、文化等。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课程编码:01310490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分:3.0 总课时:54适用专业:政史地综合/地理教育先修课程:中国近代史参考教材:1、“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教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本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向历史学专业二年级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总体的把握。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内容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局;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重要的制度变迁;近代国土变化与重要的中外条约。
要求学生一般掌握的内容有: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以外的其他历史事件;近代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近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制度演变的具体细节;学术界关于重要学术问题的争论及其最新进展;近代史上广东的地位与作用等。
要求学生一般了解的内容有:近代史上的一般性人物与事件;近代文学、艺术、学术史概况;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进展;以上所列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
导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概念与理论(2学时)1.“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理论与观点3.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框架的几种观点4.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理论模式及其演变5.中国近代史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二、清代典章制度简介(8学时)清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文书制度简介。
三、本课程参考书目: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印发讲义)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胡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4.胡思庸、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6.《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肖一山:《清代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0.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1.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12.龚书铎著:《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3.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版14.《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15.《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6.《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7.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版18.《中国历史学年鉴》19.人大资料《中国近代史》《历史学》《经济史》《中国哲学史》等20.《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期刊)21.《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丛刊)第一章鸦片战争(20学时)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中国近代化历程开始的特殊性在哪里?3.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4学时)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之际中国的领土、人口、耕地面积。
中国近现代史新二讲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等。
军事方面:训练新军等。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
各省设中小学堂等。
京师大学堂校牌
(三)戊戍维新的意义
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通过新式学堂、学会、报刊三种工具, 向中国民众宣传了西方新思想 ,在思想上启蒙了、 刺激了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 《剑桥中国晚清史》:“维新的 时代出现了由于西方思想大规模涌进 中国士大夫世界而造成的思想激荡。 这便引起了原有的世界观和制度化了 的价值观两者的崩溃,从而揭开了二 十世纪文化危机的帷幕。”
四、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约国:大清国,英 国,美国,日本,俄 国,法国,德国,意 大利,奥地利,比利 时,西班牙,荷兰。)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 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在当时制定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发展方案,具有进步 意义。但在当时的农民社会中不具有操作性。
(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封建势力和资本-帝国主义力量的强大。 2、主观原因 (1)太平天国夺得政权后向封建政权转化。
(2)农民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3)农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太平天国纲领
(一)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历代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太平天 国运动达到高峰。它不仅是中国历 史也是世界历史规模空前的农民战 争,而且具有新特点和新水平(反 对外国侵略、纲领、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适应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所属教研室: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一、课程概述(-)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基本原则1.1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资本一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使之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本课程教学基本原则3.2.1适用性原则。
本课程教学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基本经验。
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热点、难点,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
4.2. 2应用性原则。
改革创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注意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操,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一)基本过程及评价
1.兴起的原因;
2.主要领导人;
3.重大事件;
4.历史聚焦——“天京事变”;
5.失败原因。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兴起的原因 直接原因:两广地区严重的天灾。
封建地主残酷的剥削; 主要原因: 清朝政府沉重的赋税;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
“庚申之变,目击时艰,凡属臣 民,无不眦裂”。“士大夫见外侮 日迫,颇有发愤自强之意”。亲历 这一过程的曾纪泽认为:“烧毁圆 明园后,中国业已醒来。”
圆明园遗址(1860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校邠庐抗议》(冯桂芬,1861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 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南方著名的“文化圣地”。 1926年,在岳麓书院基础 上,创办湖南大学。 1852年,太平军将岳麓书 院焚毁大半。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天朝田亩制度》——第一份建国纲领;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中外官员公祭华尔,灵堂大书“同仇敌忾”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农民阶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 受剥削、受压迫,因而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 又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具有落后性、保守性、自 私性和狭隘性。 这种两重性,决定农民阶级虽然是反帝、反封建 的主力军,但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2.《资政新篇》(1859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内容: 政治——法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新式学堂、医院等; 外交——平等往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禁止鸦片。 (2)核心:发展资本主义,强国富民。 (3)评价:在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勾勒一幅全方 位现代化的蓝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 产物。——超前?
讧,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变中,东王杨
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两万多精锐将士丧生;随
后,翼王石达开愤而出走,带走10余万精锐部队。
天京事变后,时人有诗云: “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 打起包袱回家去,还是当长工。”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父亲——皇上帝; 拜上帝教 长子——耶稣; 次子——洪秀全,天王; 三子——杨秀清,东王,“天父”; 四子——萧朝贵,西王,牺牲; 五子——冯云山,南王,牺牲; 六子——韦昌辉,北王; 七弟——石达开,翼王。 太平天国前期六领袖——兄弟关系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忙碌而贫寒的中国农民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2.主要领导人
起义时的9位领袖(1851年初): 洪秀全:37岁,乡村塾师,小知识分子。 冯云山:36岁,乡村塾师,小知识分子。 洪仁玕:29岁,乡村塾师,小知识分子。 杨秀清:30岁,烧炭工人。 萧朝贵:31岁,烧炭工人。 韦昌辉:28岁,地主。 石达开:20岁,地主。 李秀成:28岁,贫苦农民。 陈玉成:14岁,孤儿。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A、积极性:明确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农民阶级对于土地的 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 B、局限性:追求一种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切 实际,是一种空想,而且平均主义容易挫伤广大 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石达开率部出走(1857—1863)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1863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5.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其敌人异常 强大,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的清朝统治者,还有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是中外反动势力内外勾 结,共同绞杀太平天国。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比较之一:《资治通鉴》VS《资政新篇》
B.C.403—A.D.959; 一部中国古代通史巨著; 目的:“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回头看?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司马光(1019—1086)
洪仁玕(1822—1864)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 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一、第一波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一)基本过程及评价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张之洞与《劝学篇》(1898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3. “洋务派”
主要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文祥;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集团内部关系图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洪秀全VS杨秀清:谁是NUMBER 1?
VS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导火索——逼封“万岁”事件(1856年8月)
天父(杨秀清):“你与东王都是我儿子,东王 立下那么大功劳,为什么才是‘九千岁’?” 洪秀全:“东王打江山,也应当是‘万岁’。” 天父:“东王的儿子怎么才是‘千岁’?” 洪秀全:“东王既是‘万岁’,东王的儿子也应当 是‘万岁’,儿子儿孙们世世代代都是‘万岁’。” 天父:“我回天矣!”
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主要内容
一、第一波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二、第二波探索——洋务运动 三、第三波探索——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定都天京(1853年)
1853年3月, 太平军攻克南京, 改南京为天京, 并在天京定都。
太平天国玉玺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太平军北伐形势图(1853—1855)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太平军西征形势图(1853—1856)
△主观原因: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具体来说: 第一,思想上,虽然崇信“拜上帝教”,却没 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无法摆脱宗教迷信和封建思 想束缚。 第二,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 革命纲领。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 篇》,但前者是空想,后者没能实施。 第三,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不 能长期保持内部团结。 第四,文化上,犯了一系列错误。
第人文学院 黄进华
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动因
1.两波现代化运动浪潮的冲击——历史必然性; 2.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启蒙; 3.历史的合力——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
(内忧+外患)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852年,洪仁玕出逃香港,另辟天地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向外看?
内容:介绍西方状况,学习西方; 目的:“恭录己所窥见之治法, 为前古罕有者汇成小卷,以资圣治, 以广圣闻。”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洪秀全第二”——孙中山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二、第二波探索——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概说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洋务运动的基本评价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一)洋务运动概说 1.何谓“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于1861—1895年,包 括培养、锻炼和孕育新式人才,创办近代军 事、民用工业,建设近代海陆军等一系列洋 务实践活动。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