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蝙蝠是一种常见的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它们在黑暗中飞行、捕食和躲避障碍物,令人不禁思考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蝙蝠利用了一种特殊的生物超声波技术,即回声定位,来感知周围环境。

雷达是一种模仿蝙蝠回声定位原理的人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等领域。

本课程通过介绍蝙蝠和雷达的原理及应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科技知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蝙蝠的生活习性和回声定位原理;掌握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

第二章:蝙蝠的回声定位2.1 蝙蝠的生活习性介绍蝙蝠的生活习性,如夜间活动、捕食方式等。

2.2 回声定位原理解释蝙蝠如何利用回声定位在黑暗中飞行、捕食和躲避障碍物;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回声定位的原理。

第三章:雷达的发明与发展3.1 雷达的发明介绍雷达的发明背景和早期发展;讲述雷达技术在二战中的应用及其对战争的影响。

3.2 雷达技术的发展介绍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航海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雷达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雷达的工作原理4.1 雷达的基本组成讲解雷达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发射器、接收器、天线等;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4.2 雷达的工作过程解释雷达的工作过程,包括发射信号、接收回波、计算距离等;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雷达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过程。

第五章:雷达的应用领域5.1 军事领域介绍雷达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如预警、目标跟踪、制导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雷达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

5.2 航空领域讲解雷达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如飞机导航、航空交通管制等;让学生了解雷达在航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5.3 航海领域介绍雷达在航海领域的应用,如船舶导航、海上交通管制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雷达在航海领域的重要作用。

蝙蝠和雷达教案十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十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十篇蝙蝠和雷达教案篇1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__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__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收获。

结合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3、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

(打一种动物)谜底是:蝙蝠。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

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

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打开语文书翻到11课,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步:三次科学试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先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试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

《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篇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会区分运用“敏捷”“敏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研究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难点: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一、揭题:1、出示蝙蝠图,你们认识它吗?叫叫它的名字。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怎么写?(师根据提示板书)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2、出示雷达。

板书。

你们了解雷达吗?有这样一段文字是介绍雷达的,谁来读一读?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蝙蝠和雷达》,齐读。

此时,你的脑子里是否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呢?4、这两个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怎么会有联系呢?今天让我们研读《蝙蝠和雷达》,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

并想一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生字会读好,还得会写好。

这些生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相互提个醒。

出示选词填空,“敏捷“敏锐”说说两个词的区别,并给敏锐找。

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汇报,出示句子。

指名读,此时你是否又产生了一些问题?预设:蝙蝠有什么本领呢?科学家是怎样得到启示的?蝙蝠探路的方法又是怎样的?三、研读文本:1、让我们先去看一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领。

课文哪一段介绍了蝙蝠的本领?(1)出示文字出示第3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读。

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蝙蝠很了不起,从“无论”“即使……也”等词感受到。

)(3)用“无论……即使……也……”说一句话。

(4)蝙蝠的确令人佩服,用佩服的语气读一读。

《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基本概念,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1.2 教学重点:蝙蝠和雷达的基本概念,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

1.3 教学难点:雷达的工作原理,蝙蝠和雷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蝙蝠和雷达的相关视频资料。

第二章:蝙蝠的概述2.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蝙蝠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回声定位原理。

2.2 教学重点:蝙蝠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回声定位原理。

2.3 教学难点: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

2.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2.5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蝙蝠的相关视频资料。

第三章:雷达的概述3.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3.2 教学重点: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领域。

3.3 教学难点:雷达的工作原理。

3.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5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雷达的相关视频资料。

第四章:蝙蝠和雷达的比较4.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比较蝙蝠和雷达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重点:蝙蝠和雷达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难点:蝙蝠和雷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5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蝙蝠和雷达的相关视频资料。

第五章:蝙蝠和雷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2 教学重点:蝙蝠和雷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3 教学难点:蝙蝠和雷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5.5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蝙蝠和雷达的相关视频资料。

第六章: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6.1 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蝙蝠回声定位系统的原理,包括发射、接收、分析回声的过程。

蝙蝠和雷达教案《蝙蝠和雷达》教案实用3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蝙蝠和雷达》教案实用3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蝙蝠和雷达》教案实用3篇蝙蝠和雷达教案《蝙蝠和雷达》教案 1《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__,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如下: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__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顺序:条件:经过:结果:证明:3.语言训练:(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1.学生__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

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

(正音)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

有困难的可。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一、速读课文。

(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

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

《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
(1)出谜语,引出蝙蝠。

(2)介绍雷达。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

(2)认读生字词。

(3)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分析生字结构。

(2)书写指导。

(3)理解词语含义。

4.整体感知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汇报。

5.课堂小结
(1)回顾知识。

(2)布置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1篇】《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一、自主学习《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

三、注重课外延伸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案11、蝙蝠和雷达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的文章〗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师:这是什么动物?板书:蝙蝠(对蝙蝠进行教学。

解释虫字旁的由来,古代人称野兽为虫,举例“武松打虎”片段。

)2.出示“雷达”图师:这是什么装置板书:雷达3.师:他们两个像吗? 生:不像师:它们一点都不像,但是科学家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蝙蝠和雷达》,去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

板书课题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2.检查阅读成果(1)字词学习出示生字词:蝙蝠、飞蛾、铃铛、塞上、揭开、障碍、荧光屏、敏锐、避开、苍蝇①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看看你们认不认识它们。

②在这些词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老师觉得,铃铛的“铛“要注意,这个字应该读轻声。

“塞”是一个多音字,大家可以课后查查它还有什么读音。

“荧光屏”的“荧”字千万不要和“萤火虫”的“萤”字弄错了。

③好,接下来,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生字词。

(2)认识了这些生字词,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

我请一组同学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读完课文,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4)那么,在读完课文之后,你又有了什么疑问呢?(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

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3、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什么?生答,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人类通过研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特性,从而发明了雷达。

)、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请大家在课后尝试着用其他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三次试验:(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科学家的脚步,看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组关联词(即使??也??),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通过这组关联词,我们知道了蝙蝠在飞行中能够躲开任何障碍。

)2、(科学家们对蝙蝠的这种能力十分好奇,于是就对蝙蝠进行试验。

)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默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和你的同桌一起通过填表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重点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像科学家一样,为我们讲述了蝙蝠能够夜间飞行的原理,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1、生字抄写本2、课堂作业本相关题目3、收集仿生学资料表格篇二:《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四(4)班李佰胜4月9日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深读感悟蝙蝠超强的飞行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并说说留给你印象很深的一点(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行。

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2、揭题,板书,读题3、设疑进入课文的学习,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怎么会扯上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二、初读课文1、打开课文,自由准确地读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清朗启示灵巧超声波试验配合秘密(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抽读-------齐读)三、再读课文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篇三:优秀教案评选《蝙蝠和雷达》——张艳《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探究、感悟、拓展”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南磨房中心小学张艳一、教案背景:《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

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三、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表格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复述)、阅读法(朗读)五、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设疑导读1、教师:(课件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2、教师:(课件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3、教师: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们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为什么会用“和”把它们连起来,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把握要点1、教师: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一句话?指名说。

2、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指名读。

(1)学生质疑:针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随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究发现的过程。

三、扫除障碍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方法的?2、学生汇报:科学家通过蝙蝠的认真观察,发现了它飞行的本领强,然后做了三次试验,又经过反复研究,得出了探路方法。

教师:那么蝙蝠飞行时有什么本领?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特殊本领?自己默读划批,然后读出你的感受。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从这段话中,大家对蝙蝠有什么认识?(1)读划的句子,把你的理解跟大家讲讲。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a.夜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天黑、猎物小、准确);b.无论??(也)??;即使??(极细)也??(灵巧)教师追问:无论怎么飞是怎样飞呢?极细能有多细?(2)指导朗读:a.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味,知道了蝙蝠夜行的本领真是够大的!你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吗?b.教师指名读书,集体评读。

(3)(出示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

四、自主探究,介绍试验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表格自学文章的4-6自然段。

附表格: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教师:假如你现在就是科学家,你能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吗?4、学生发言,订正表格。

【设计意图:以表格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

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5、教师:做完第一次试验,我们发现与眼睛无关,那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于是科学家又带着疑问,做了后两次试验。

6、激发想象:那同学们想想科学家就只做了这三次试验吗?学生集体交流。

7、教师小结: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经历了多长时间才研究出结果的吗?(1)出示资料: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自如地飞行呢?早在179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赞尼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实验。

提出了在当时看似荒谬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

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秘才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里菲恩揭开。

他提出了“回声定位”的概念,从而解决了斯帕兰赞尼的“蝙蝠问题”。

(2)谈感受: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小结:然而对于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文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表述,只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

请你将这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理解重点词:你能结合重点词说说你对“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这句话的理解吗?指名理解:“反复”、“终于”教师: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4)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5)朗读: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6)教师小结:虽然文中只用一句话带过,但我们通过这两个词语,却仿佛看到了他们研究过程的艰辛与付出。

可见准确用词是多么重要呀!(7)过渡:再好好读读这一段,一会儿请你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一讲蝙蝠嘴耳配合的方法。

(8)独立阅读,复述。

(9)指名复述,教师相应指导。

什么是超声波?回忆一下《回声》这篇课文中声波的原理,其实,超声波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是人的耳朵听不见。

出示:课件演示超声波,帮助孩子理解超声波的原理,边放课件边叙述配合的过程。

指名看课件复述,可以用加上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