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翻译要谨慎

合集下载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第一原则:名从主人“名从主人”是外国人名汉译的第一或根本原则。

“名从主人”意味着发话者需用受话者本人认可的名字来称呼或指认他,否则就会导致与受话者的交往发生障碍。

“名从主人”分为两种情况。

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字主人自己翻译或选择的。

如香港最后一任总督Chris Petten译为彭定康。

外国人的中文名是在名字主人不知情或无法选择的情况下,由译者根据名字的读音并考虑意义等因素,翻译或转写成中文。

第二原则:定名不咎一种说法或译名一旦被普遍接受,固定下来就不再改动了。

概括起来就是“定名不咎”。

定名的定义是出现的译名已被普遍接受,没有再出现其他有影响力的译名或者无人能给出更准确的译名,这样的译名才是定名。

“定名不咎”原则仅适用于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固定下来的某个特定外国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中文译名。

但不适用于译名表或译名手册所提供的一般外国人名的标准或规范译名。

比如《圣经》里的Peter、Matthew里译为彼得、马太,但在其他场合并不一定这样翻译。

第三原则:音义兼顾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得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

第四原则:译音循本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需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

如泰国总理Ying luck过去被译为英禄,后根据泰国命中发音,将译名改为英拉。

再比如基地组织创始人最初媒体根据英文读音译作本·拉登,后根据阿拉伯语改写成本·拉丹。

第五原则:音系对应译音就是用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有系统地转写另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

为了让转写准确,需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全部对应音位和音节,让译名尽量贴近原文名字的读音。

音系对应首先意味着音位对应,外国人名的汉译需要重用利用汉语的全部对应音位,比如若和[rə]。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译文,古汉语之变也。

欲究古人之意,必先通其文,而后达其意。

然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语法、词汇、句式均有不同。

故翻译时,宜谨慎行事,避忌如下十大禁忌: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意译者,根据语境,适当发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若一味意译,则失原文之真;若只知直译,则译文生硬,难以理解。

二、忽视词性变化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词性,避免因词性错误而造成误解。

三、滥用今义翻译文言文时,应避免滥用今义。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有新的意义,若直接使用今义,则容易误导读者。

四、忽视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避免因不了解文化背景而造成误译。

五、忽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六、随意增减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应尊重原文,避免随意增减词语。

增之则失原文之意,减之则使译文不完整。

七、忽视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八、滥用假设、条件句文言文中,假设、条件句的使用较为频繁。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

九、忽视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应保留原文,避免随意更改。

十、忽视语气、情态文言文中,语气、情态的运用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总之,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以下原则:1. 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2. 尊重原文,准确把握词性、句式、语法;3. 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4.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5. 避免随意增减词语,保持原文完整;6. 适当运用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7. 保留专有名词,尊重原文;8. 适当运用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人名的翻译

人名的翻译

许多人认为,人名属于专有名词,翻译起来很简单,照音直译就行了。

然而,“照音直译”只是一个笼统的原则,实际做起来远非这么简单。

一、英文名字中译1.同其他类型的专有名词一样,英文名字译成汉语一般采用音译。

如: Smith 译成“史密斯”,不译成“铁匠”;Hunter 译成“亨特”, 不译成“猎人”;Mr. Green 译成“格林先生”, 而不译成“绿先生”。

但是英文的发音与汉语完全不同,找发音近似的汉字来表达,并非易事。

我们现在流行的许多译名,其实并不十分准确,或者说至少用的不是与其原英文名字发音最接近的汉字,比如:Edward 译成汉语是“爱德华”, 其实“爱德瓦”似乎更接近;著名侦探小说中的人物Holmes 译成“福尔摩斯”,其实“霍姆斯”似乎更佳。

再如英国大诗人Samuel C.T. Coleridge, 那个姓不该译为“柯勒瑞基”, 因为中间的 e 是不发音的,所以应该译为“柯尔律治”。

但是这些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不必再改了。

由此可见,人名音译时, 用什么汉字来表述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

许多英汉词典都附录有常用的人名,包括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 和中间名(middle name)。

另外,《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世界人名译名手册》、《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词典》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供查阅。

音译时除了表音的汉字是约定俗成之外,音译的方法也如此。

比如,英国剧作家George Bernard Shaw, 按习惯译成“萧伯纳”,不但把他的姓移到了前面,而且其中的Bernard 也没有按标准音译作“伯纳德”。

意大利航海家Christopher Columbus 译作“哥伦布”,也没有完全按照标准音译。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明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有些外国人也起有中国名字。

比如,著名的来华传教士、参加翻译《几何原理》的Mattbien Ricci, 中文名字叫利玛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美国女作家Pearl Buck,中文名字叫赛珍珠。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是将中文名字转化为英文名字的过程。

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以
下几个问题:
1. 音译与意译:音译是指将中文名字的发音用英文字母写出来,而意译是指根据中
文名字的含义选择相应的英文单词或词组。

在姓名翻译中,通常采用音译的方式,以保留
原名字的发音特点和个人特色。

2. 姓名顺序:中文姓名一般包括姓和名,而英文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因此,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将中文名字的姓和名的顺序调换。

3. 发音调整:中英文的音素差异较大,一些中文的发音在英语中无法准确表达。

因此,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根据发音规则和语音特点对中文名字的读音进行调整。

4. 字母转换:中文的汉字和英语的字母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需要根据
声韵学原理和拼音系统将中文名字的音节转换为英文的字母。

同时,还需要注意英文名字
的拼写和发音的一致性。

5. 文化因素:姓名翻译还需要考虑到中英文姓名在文化和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例如,英文名字通常只包括一个名字,而中文名字可能包括多个字;英文名字中常使用字母缩写,而中文名字中不常用缩写;英文名字中常使用圣经名字或者基督教名字,而中文名字没有
宗教或者信仰的限定等。

总之,姓名翻译是一项涉及到语言、文化和个人命名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工作。

在进
行姓名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问题,并保持尊重原名字的发音和含义,以确保翻译结
果准确、符合语言规范,并与原名字保持一致。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翻译英语姓名时,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问题:1.姓名的顺序:中文姓名的顺序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

而英文姓名的顺序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

所以在翻译中,需要将姓和名的顺序调换。

2.音译和译名: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中文姓名音译成英文。

音译是将中文名字的发音转化成相对应的英文音节。

但是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将自己的名字直接翻译成一个英文译名。

在翻译中,要根据个人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是采用音译还是译名。

3.姓和名的翻译:姓氏通常是直接音译或者翻译成与姓氏相似的英文姓氏。

李姓可以翻译成"Li",王姓可以翻译成"Wang"。

但是对于名字,更常见的是将其翻译成具有相似音节和含义的英文名字。

4.发音相似的英文名字:在翻译中,需要注意避免使用与其他已有英文名字发音相似的名字。

这样可以避免与其他人的名字产生混淆。

5.性别对应的名字:有些姓氏在中文中是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的,但在英文中有些名字是有明显性别区分的。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性别选择相应的英文名字。

6.名字的汉字意义:考虑到姓名在文化中的重要性,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将名字的含义保留在翻译后的英文名字中。

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名字背后的意义。

7.国际化的英文名字:在一些国际交流和工作环境中,一些人可能会选择使用一个更国际化的英文名字。

这样可以避免发音困难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便。

在翻译英语姓名时需要充分考虑个人的需求和意愿,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姓名的发音和意义。

翻译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符合个人的要求。

《英语姓名词典》与外国人名翻译问题

《英语姓名词典》与外国人名翻译问题
第三,在英语姓名的汉译上,有少数注意不周的地方。例如使用频繁的“Charles”这个名字,就只注了“查尔斯”一种汉译。其实这个名字汉语最初多半是译作“查理”的,早期取了洋名字的买办,便有不少张查理、陈查理、宋查理。后来虽然通行“查尔斯”,但作为国王的名字,仍然译作“查理”。这本词典前面“英语姓名的历史演变”一文,便有“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以后”等语,但正文里却查不到这个“查理”。时至今日,可以说“查理”与“查尔斯”都是“约定俗成”的译名;作为国王的名字一般译作“查理”,用作其他人的名字则多译为“查尔斯”。成问题的是,目前的英国王储也叫“Charles”,我们译为“查尔斯王子”;但他日后继位为王,排下来正好在那复辟的“Charles Ⅱ”之后,应该是“CharlesⅢ”。届时我们是译成“查理三世”呢?还是译为“查尔斯三世”?
Henry:来自日耳曼语,原意“house ruler”。现在德语作“Heinrich”(海因里希),并有“Heiz”、“Hinz”等昵称形式。法语作“Henri”,法语字母“h”是不发音的,“en”则发一个与汉语“昂”类似的音,所以我们现在把法国足球队那位著名前锋的名字译为“亨利”,其实并不符合法语读音。意大利语作“Enrico”(恩里科),西班牙语作“Enrique”(恩里克)荷兰语作“Hendrik”(亨德里克),与“亨利”相去就更远了。
第二,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现在国际上用得最普遍的语言是英语,所以不管那“老外”原来是什么国籍,姓名是用什么语言取的,我们接触他们的姓名,常常都是通过英语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这样,作为一本英语姓名词典(而不是英国人姓名词典),就不能不包括这些已经翻译成英语的非英语姓名,例如哥伦布、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和施特劳斯。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姓在这本《英语姓名词典》里也都没有。编著者在“前言”里倒是说明了“鉴于篇幅所限,本书以不列颠群岛各民族姓氏和常用教名为主。”但这样一来,词典的使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至少是“对折”,也许更多。篇幅比这词典小很多的新华社那本“手册”,在这一点上倒比它还实用,因为哥伦布、基辛格、恩格斯、爱因斯坦、舒尔茨等等都能查到。不过,戴高乐、蓬皮杜等当代法国著名人物,毕加索、达利等著名西班牙画家,还有托尔斯泰、萧洛霍夫等俄罗斯著名作家,在这本手册上仍付阙如。由于也使用拉丁字母,也许可以说在英语文献中见到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人名是夹杂的“原文”,并非英语译文(许多情况确实如此,有的且保留了英文所没有的语音区别符号,或者用了不同的字体),但俄罗斯人的姓名,已经不再用西里尔字母(斯拉夫字母)而改用拉丁字母拼写,只能看作是英语译文了。

英语人名翻译的策略

英语人名翻译的策略

英语人名翻译的策略作者:李长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期一、引言2009年美国总统访华期间,《华盛顿邮报》刊登该报记者肯思·B·理查伯格的报道《外交斗争:“奥巴马”还是“欧巴马”?》。

文中称,“欧巴马”更符合美国现任总统名字的正确发音。

美国驻华使馆认为:使用“欧巴马”的译法,是因为其译音更接近英语发音,而中国媒体却一直使用“奥巴马”,据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史雯珊介绍,对于以前“欧巴马”和“奥巴马”两种译名混着用的情况,美国政府现在正在规范总统中文译名,今后将统一使用“欧巴马”。

“奥巴马”还是“欧巴马”?有人认为这算不上一个问题,不过是个名字的翻译,不必斤斤计较、小题大做。

但中国人向来推崇正名思想,讲究“名正言顺”,何况这个名字还涉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二、中美两国对美国总统名Obama翻译的分歧美国人倾向于“欧巴马”的中文翻译,理由是“欧巴马”更符合总统名字的发音。

美国人希望翻译总统姓名的时候用“音译”,这更符合实际。

名字毕竟是让人叫的,翻译时如果读音差异太大,还以为“奥巴马”和“欧巴马”是两个不同的人。

人名“音译”,一直也是中国翻译界的惯例。

中国一名官方译员承认:“欧巴马”的译法可能事实上更接近于美国的发音,但他认为“欧巴马”听起来很奇怪,让人想起日语词汇“欧巴桑”这个对老年妇女不友善的称谓。

中国人更喜欢“奥巴马”,因为汉字“奥”有“深邃”的意思。

相比之下,“欧”没有任何文化内涵。

这样翻译是为了让总统先生的名字看起来、读起来更完美。

奥巴马名字出现了不同翻译,英语人名的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翻译标准和准则成为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知名外交家、翻译家过家鼎认为:奥巴马姓名Barack Hussein Obama应该翻译成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新华社的翻译没问题。

按照惯例,已经沿用一段时间的译名不能随便更改,除非新华社改变译法,不然外交部一般不会同意将“奥巴马”改成“欧巴马”。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姓名翻译是将中文姓名转化为英文版本的过程。

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音译与意译:音译是按照姓名的发音进行翻译,意译是根据姓名的含义进行翻译。

通常情况下,中文姓名采用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但是对于一些含义特别明确的姓名,可以考虑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刘玉”可以翻译为“Lucy”,因为“Lucy”在英文中有“美丽的珠宝”的含义。

2. 命名次序:中文姓名的次序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中则是名在前,姓在后。

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将姓和名的次序进行调换。

“张伟”可以翻译为“Wei Zhang”。

3. 姓和名的数量:在某些罕见情况下,中文姓名可能包含两个或多个姓或名。

在进行英文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将所有的姓或名都进行翻译。

4. 发音相似性: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原姓名的发音特点。

尽量选择与原姓名发音相似的英文拼写方式。

“李”可以翻译为“Li”而不是“Lee”,因为“Lee”在英文中的发音与“李”的发音并不相似。

5. 翻译负面含义: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避免翻译出负面含义。

某些字词在中文中可能有正面的含义,但在英文中可能有负面含义。

“高”在中文中表示高大、崇高,但在英文中可能被误解为自负、傲慢。

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选择与原姓名含义相近但无负面含义的英文词汇。

6. 文化差异: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对姓名的影响。

有些中文姓名中包含了对祖先或家族的敬意,而在英文中可能没有相应的含义。

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灵活处理,保留姓名中的文化特点。

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音译与意译的选择、次序的调换、姓名数量、发音相似性、负面含义的避免以及文化差异的处理。

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名翻译要谨慎
谢天振
日前把前两年买的一本评述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专著1找出来阅读。

书写得不错,对伽氏的哲学思想作了很细致的梳理。

但读到书后所附的一篇内容很重要的译文时,其中几个重要人名的翻译错误却使我对该书的良好印象大打了折扣。

如这一句:“譬如欧根尼·宁达(Eugene Nida)就在其论翻译科学的著作中,引证了保罗的一例熟悉短语。

”(第286页)从此句上下文中不难猜出,此人是位研究翻译的学者,但这个“欧根尼·宁达”是谁?假如你去问国内译学界的人士,一百人中就有一百人不知道。

但如果你问“尤金·奈达是谁?”国内译学界的大多数人肯定都知道,因为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已介绍到中国来了,且有多种。

我不懂译者依照何种方法要把Eugene Nida译成“欧根尼·宁达”(与英语发音相去实在太远)。

即使不知道奈达其人,如果不自作聪明,而能老老实实查一下《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的话,Eugene Nida也断不至于译成“欧根尼·宁达”,前者有现成的“尤金”译名,后者虽然没有现成译名,但根据类似姓名,也不难译出“奈达”两字。

如果说,译者因不从事翻译研究,对译学界人士不熟悉,“奈达”人名的误译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把Schleiermacher不译成“施莱尔马赫”而非要译成“施耐尔马赫”就令人费解了。

“施莱尔马赫”这一译名早已被国内有关著作,如《德国文学史》、《西方翻译史》等采用,而且几乎所有的解释学著译作也都采用这一译名。

译者也即该书的作者应该读过有关阐释学的著作,但译者为何还要别出心裁地译成“施耐尔马赫”呢?(在该书的正文里也采用这一译名)根据德文发音也没有“耐”这个音啊。

上面两个人名的误译还仅仅是译音上的差异,至多是译名不够规范,且因附有人名的外文原名,所以问题倒还不算太大,但另外两个人名的误译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第290页有一段译文:“在英国文学作品中,一百年的时间鸿沟使得作品在语言上有某些改变,因此解释华滋华斯(Wordsworth)、坡(Pope)、弥尔顿(Milton)、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或乔叟(原译文未附外文名—引者)的问题时,要涉及两种对立的历史世界和语言学世界的遭遇,并且对于从未去过英国的美国人来说,还有更深的隔阂。

”这里的“坡”显然又是译者想当然译出的,然而这次的错误就不光是译音的差异了,因为这里的Pope指的是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1744),而不是美国作家坡(通译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此段文字明明讲“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外文原文也是Pope,怎么会冒出一个与此无关的美国作家“坡”来呢?
还有一个人名的翻译,错得更是离奇。

Raleigh按发音应译成“雷利”(无论是《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还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都有现成译名),但译者却仍要自作主张译成“拉列”,这且不说。

更加荒谬的是译者为他的“拉利”所做的一条注释。

有关的译文是这样的:“也许,正像批评家拉列评论《失乐园》(Paradise Lost)一样,它是一个‘死亡观念的纪念碑’吗?”(第288页)译者在同页为“拉列”所做的注释是:“拉列(Raleigh, Sir Walter,1552-1618),英国探险家、政治家、朝臣、历史家及诗人。

”看了这条注释,我断定译者找错人了:此“拉列”非那“拉列”(姑从其译)。

因为,《失乐园》的作者、著名英国诗人弥尔顿要到1608年才出生,10年后,即1618年,当这位“拉列”先生离开人世时,弥尔顿才10岁,他怎么能写出《失乐园》来?自然,也更谈不上“拉列”为之写评论了。

顺便说一下,此“拉列”的生年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当为1554年。

另外,《失乐园》
1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伽达默尔哲学述评》,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要到1667年才出版,其时,这位“拉列”先生已经去世半个世纪了。

其实,为《失乐园》写评论的雷利(不是拉列)也并不难找,就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紧接着那位“雷利”下面还一个“雷利”的词条,所附的英文原文是:Raleigh, Sir Walter (Alexander),(1861.9.5-1922.5.13)。

词条介绍说这位雷利是英国文人,评论家,1904年曾任牛津大学英国文学教授,著有《风格》、《华滋华斯》、《莎士比亚》、《约翰逊六论》等书。

很巧,这两位雷利都被册封为沃尔特爵士,若不仔细,的确很容易搞混。

但后一位雷利在括号内注明他的名字叫“亚历山大”。

我猜想,这个雷利才是写《失乐园》评论的雷利。

2翻译学术著作、尤其是在翻译人名以及为人名作注(因为作注也是翻译的一部分)时,要谨慎小心。

一般而言,应尽量采用约定俗成的译名,没有约定俗成的,要参照“译名手册”译,不要随意乱译。

做注释时,要多查辞典及相关工具书,否则就会闹出让美国作家混入英国诗人的队伍、或者让去世已经半个世纪的死者为他从未见过的诗作写评论的笑话。

学术著作的人名翻译要谨慎,这也应该视作学术规范的一部分。

(原载2002年9月25日文汇读书周报)
2因译文正文未附“拉列”的外文名,根据译注中的外文名作此判断,因此只能算是“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