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指南(2024年)

2024年度陕西省科技支配项目申报指南本次发布的科技支配申报指南包括:陕西科技统筹创新工程支配和陕西省科学探讨发展支配,指南内容如下:陕西科技统筹创新工程支配一、重点产业创新链依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总体思路,结合全省重点产业规划和布局,凝炼煤化工、石油自然气化工等重点产业创新链,以攻克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或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为目标,部署创新工作。
(一)重点方向工业领域1.煤化工产业(1)低变质煤中低温热解关键技术示范及产业化(2)低变质烟煤的分质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技术(3)粉煤及粉煤中低温热解固体产物半焦的综合利用(4)煤合成自然气技术(5)中低温煤焦油的高效回收和深加工利用(6)煤制油关键技术(7)煤基合成化学品的生产技术和应用的探讨(8)氯碱化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和应用的探讨(9)煤化工工业示范装置关键技术产业化(10)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耦合发电技术2.石油自然气化工产业(1)炼厂副产烃类提取转化关键技术开发(2)丙烯下游产品开发制备关键技术(3)甲醇下游产品开发制备关键技术(4)石油自然气芳烃类下游产品开发制备关键技术(5)丙烯酸及酯类化合物合成关键技术(6)自然气干脆转化利用关键技术(7)丙烯干脆氧气环氧化合成环氧丙烷关键技术产业化(8)低表面能氟硅聚合物的制备技术及应用(9)含氟液晶中间体的探讨开发(10)国Ⅴ标准干净油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3.新能源汽车产业(1)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研发(3)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4)自然气(CNG、LNG)汽车关键技术(5)HPDI LNG重卡关键技术(6)替代能源汽车关键技术(7)新能源汽车电子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8)动力与储能电池研发(9)电动汽车平安性关键技术研发(10)电动汽车复合制动技术研发4.软件产业(1)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软件研发(2)支持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移动互联网软件研发,如中间件及大型应用(3)煤炭、石油、电力、通信等领域装备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研发(4)移动电子商务标准研发(5)电子商务平台中智能搜寻引擎等核心技术研发(6)移动互联网中隐私爱护关键技术研发(7)才智政务、才智交通、才智公共平安、才智教化等大型才智应用(8)基于移动终端的云服务关键技术应用示范(9)移动互联网络平安认证及平安应用中关键技术(10)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控防治系统部署方案及关键技术5.集成电路产业(1)4G移动通信芯片及支持现有4G标准的SOC芯片(2)面对高端SOC芯片的高速接口和高效限制IP核研发(3)平面显示器配套集成电路开发(4)绿色节能电源管理芯片、专用智能计量芯片、电子安防芯片的研发(5)大功率MOSFET和IGBT器件设计及生产(6)驱动组网限制LED才智照明SOC芯片开发(7)基于GPS/北斗的卫星导航SOC芯片研发及产业化(8)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超低功耗智能传感芯片、基于物联网应用的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芯片系统研发(9)高速大容量存储技术研发及相关产品设计(10)模拟、数模混合、MEMS、高压电路、GeSi等特色工艺开发(11)高密度小体积封装和3D封装工艺技术6.航空、航天及位置服务产业(1)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及发动机关键技术(2)先进通用飞机机载设备及航电关键技术(3)通用飞机地面导航设备(4)高精度天线等核心组件,以及导航传感一体化核心部器件研发(5)室内外定位融合服务平台及终端设备研发(6)兼容型北斗导航终端、北斗高精度授时设备及其组件的研发及产业化(7)高辨别率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遥感一体化综合处理和分发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8)面对深空探测应用的抗辐射集成电路芯片7.新材料产业(1)高效钼精矿焙烧关键技术及装备探讨(2)高品质二硫化钼制备技术探讨及产业化(3)高性能钼及钼合金的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4)宽幅钼及钼合金板片材产业化(宽度≥600mm)(5)高性能低氧TZM合金制备及产业化(D含量低于200PPa,拉拉强度高于710MPa)(6)钼酸铵制备过程清洁生产技术探讨及产业化(7)石煤钒矿中的钒、碳的高效富集技术探讨(8)矿湿法冶金过程中的废水综合治理及清洁生产(9)高纯金属钒制备工艺探讨及产业化(10)氮化钒制备高效关键技术的研发(11)大尺寸电子级超导磁控直拉法单晶硅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12)高端金属镁产品研发及产业化8.城市轨道交通产业(1)机车电气限制装置、变流装置、传感器、轮对、转向架等机车车辆配件(2)轨道交通装备整机技术(3)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技术(混合动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快速轨道车辆装备技术)(4)轨道交通装备牵引与限制系统关键技术(5)机车车辆网络限制关键技术(6)钢轨的探伤、打磨、检测技术(7)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及运维起重、作业装置、状态检测关键技术(8)地下轨道勘察与设计技术(9)地下轨道交通空间信息化施工关键技术(10)地下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的自动化监测技术与设备9.现代服务业产业(1)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综合健康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2)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微小型电子商务群运营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3)健康服务网络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4)面对公众财宝管理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5)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研发与应用示范(6)科技金融合作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
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创新和关键技术

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创新和关键技术张玉泉【期刊名称】《科技中国》【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4页(P65-68)【作者】张玉泉【作者单位】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正文语种】中文2015年我国服务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工业经济走进服务经济时代。
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经济中的比重,保持现代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我国服务经济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服务业模式创新和关键技术,找准模式创新和关键技术共性特征,对于支撑和引领现代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6年科技部召开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率先提出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并发布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
相关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制定了规划。
国务院发布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两个指导意见。
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各部门和地方都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7年,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与内涵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新的产业概念,没有现成的定义和范畴界定。
普遍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主要包括传统服务业技术升级改造和经营模式的更新,以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
(二)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以下几方面机遇与挑战:一是现代服务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1978年至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42703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5%,比GDP年均实际增速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8.4%上升至58.8%。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8.08.03•【文号】国科发资〔2018〕108号•【施行日期】2018.08.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8〕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智能机器人”等7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项目申报单位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申报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诚信审核把关。
构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0卷第1期构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王海英(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的。
科技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对引领作用。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必须以体系的创新作为保障,构建起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科技支撑、技术支撑等体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40(2013)--01--0064--D2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主体,代表着现代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要确保到“十二五”末,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各上升4个百分点的目标,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而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必须以体系的创新作为保障,构建起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科技支撑、技术支撵等体系。
一、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服务企业集聚,推出更多兼备科技含量和服务含量的新兴服务产业。
推动服务领域的科技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主动参与高新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努力抢占服务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1.在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引导并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2.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作用。
促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成果研究和应用转化。
3.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
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聚集环境的形成。
16 财建函【2011】32号《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商务部 科技部关于批复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的通知》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关于批复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的通知财建函〔2011〕32号北京市人民政府:你市财政局报请市政府同意的《关于申请批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的请示》(京财经一[2011]411号)收悉。
经研究,现通知如下:一、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国家从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部分地方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具体措施,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合力,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研究同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试点,探索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二、原则同意你市财政局京财经一[2011]411号文件提出的基本思路,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北京市服务经济做大做强,同时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为全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累经验。
请抓紧按照四部委研究同意的《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附后)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落实项目,尽快启动工作。
三、请你市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财政资金等政策及管理制度,集成政策,突出重点,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早见成效。
附件: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现决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开展现代服务业试点,通过集成政策、搭建平台、开展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促进现代服务产业高端化发展、聚集并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北京市服务经济做大做强,探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一、试点任务和目标深入研究中关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制约加快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促进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引导中关村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和完善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并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公共服务中心、高技术服务中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在中关村率先建立带动北京、辐射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其他地区服务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第一批领军企业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第一批领军企业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2.01•【字号】•【施行日期】2021.1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其他正文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第一批领军企业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省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21〕34号)和《服务业创新发展江苏行动纲要(2017-2025年)》(苏发改服务发〔2017〕1474号),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骨干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苏发改服务发〔2021〕1052号),请你们组织开展第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申报推荐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范围和类型申报范围为在我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现代商贸、文化旅游7个优势型服务业重点产业领域,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培训、家庭服务、体育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7个成长型服务业重点领域以及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全产业链工业设计、现代供应链管理5个先导型服务业细分领域中,行业特色鲜明、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引领支撑能力强劲、创新创优意识突出、发展成长潜力较大,经引导和培育,有望实现重大行业突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本次申报分为龙头型和创新型两种。
企业必须明确选择其中一种类型和一个行业领域进行申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行业示范项目实施计划,积极开展行业示范活动。
二、申报企业条件(一)基本条件企业应在江苏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已持续经营3年以上,产业领域和经营范围符合国家、省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
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和相关政策介绍

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和相关政策介绍xx公司科技与创新管理部二O一二年二月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和相关政策介绍引言:根据公司领导指示,由科创部收集科技服务业相关政策。
科创部从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发展现状、发展重点、“十二五”规划、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等方面,查找和收集了有关资料,并摘录整理成汇报材料供领导参考。
主要参考资料:1.xx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现代服务业基础知识》;2.关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2]488号);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法[2008]11号);5.《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xx府[2008]66号);6.《xx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xx地税发[2008]203号);7.《关于加强xx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8.《xx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9.《xx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10.《xx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11.解读《xx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12.《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3.《xx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年)》;14.《xx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15.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xx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2009‟30号);16.服务业蓝皮书《xx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17.省科技厅网;18.南方网;19.xx科技服务业信息网;20.科学网;21.百度网。
一、科技服务业简介(一)定义。
1.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并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
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与实践

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与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如今,现代服务业不仅包括传统的餐饮、旅游、金融等行业,还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服务业,如互联网服务、循环经济等。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服务业必须不断创新与实践。
一、创新1.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服务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比如,在酒店领域,智能客房通过安装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让客人可以使用手机或者语音遥控设备,进行房间控制、点餐、预定等操作,提高了客人的入住体验。
在金融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数字化金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户特点和需求,银行可以针对客户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体验化现代服务业注重服务体验的提高。
在美容、SPA、餐饮等行业中,为了提高客户的消费体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改进措施。
例如,新型的餐饮店推出电子菜单和点餐系统,可以让客人在桌子上自行点餐并进行支付;SPA店为客人提供了可以观赏美景和独立音响的休闲区,提升了客人的放松和享受感。
3.平台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平台化服务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模式。
平台化服务可以将服务的供需双方连接起来,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例如,美团外卖平台让用户可以在线下单,由骑手快速送餐到家;拼多多平台聚集了大量的小卖家,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购买到更多的低价商品。
二、实践1.线上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线上服务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金融领域,线上银行业务已经逐渐流行起来。
用户可以在手机应用程序上完成开户、转账、投资理财等操作。
而在医疗领域,医疗平台的出现让患者可以便捷地在线咨询医生、购买药品和健康产品等。
2.线下服务虽然现代服务业已经越来越注重线上服务,但线下服务仍然是很多服务业的核心。
例如,酒店和餐饮业依然是线下消费的主要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拟在5个方向,按照基础理论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三个层次,启动不少于25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6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最低一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最低一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位不超过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1.现代服务科学理论1.1众智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内容:面向由不同类型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物品等众多智能主体在线互联构成的自组织生态化众智网络系统或新一代现代服务体系,研究建立相关智能主体的网络心智模型以及智能主体之间的智能互联模型与算法;研究建立众智网络生态结构理论,探索众智网络生态结构演化动力、演化机理与演化路径;研究众智网络智能交易理论,建立众智网络交易规则、需求规律及精准需求智能获取方法,供给规律及精准供给智能获取方法,智能交易评估方法;研究众智网络智能度量方法,建立智能匹配交易方法;研究众智网络进化理论,建立专业知识进化方法,业务过程协同进化机理与算法;研究建立众智网络鲁棒性理论等;研制新一代现代服务实验平台,在新兴服务业关键领域进行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在众智网络生态结构理论与方法、智能交易理论与方法、智能度量方法、智能进化理论与方法、智能主体网络心智建模与互联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基础理论与方法突破,出版论著5部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50项以上,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20项以上。
研制的新一代现代服务实验平台能够体现本项目的主要基础理论与方法,并在新兴服务业关键领域得到验证与实践。
1.2 分布式科技资源体系及服务评价技术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多领域多学科多主体科技资源模型、异种异质异构科技资源集成模型、资源核心元数据与服务核心元数据模型,建立科技资源标准体系。
面向资源科技云平台与业务科技云平台及其B2B/B2C/C2B/C2C等不同类型的分布式资源协同服务需求,研究跨平台分布式科技资源协同运作机制与协同服务模式。
面向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及其应用工程的实施需求,研究科技服务统计、分析和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及科技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支持资源协同与业务协同的科技资源模型、分布式科技资源体系以及协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科技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出版论著不少于1部,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30篇,在专业科技资源与业务科技资源方面制定行业或联盟或企业标准不少于7项,部分争取形成国家标准或草案。
理论技术成果在区域综合科技服务或科技服务产业技术联盟等得到应用实践。
1.3 资源分享与分布式资源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研究内容:研究开放式综合科技资源池架构、组织模型与标准,基于科技云平台的动态多粒度复杂资源汇聚、分析、搜索与共享技术,基于科技大数据的精准服务技术等。
研究资源分享模型与开放分享理论,包括资源属性与分享机理、平台资源分享模型与商业模式、资源协同消费机制等。
面向典型行业或区域,研究分布式资源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包括面向资源科技云平台与业务科技云平台的跨平台分布式资源系统模型与标准、跨平台分布式科技资源协同机理、基于B2B/B2C/C2B等的分布式资源协同服务模式,基于分布式资源巨系统的资源聚集、精准搜索、智能匹配、智能交易与开放分享理论。
考核指标:初步形成开放式科技资源池与资源分享理论,突破跨平台分布式资源协同服务理论,出版论著不少于4部,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70篇,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0项,在科技资源池、分布式资源系统及精准服务等方面,制定行业或联盟或企业标准不少于13项,部分争取形成国家标准或草案。
理论技术成果在区域综合科技服务或科技服务产业技术联盟等得到应用实践。
1.4 服务价值与文化传播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网络平台服务经济环境下技术、服务、数据与内容资源价值综合评估体系与定价机制,形成原型系统和实证应用;研究中国文化要素体系及文化附加值评估方法,构建中国文化元素知识库与素材库,开发文化附加值评价数据分析和素材重构交互设计系统软件,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衍生品及旅游等典型领域形成实证应用;研究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特征、成因、核心要素、时空环境影响、宗教信仰、民族特质等形成机理,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国家文化构造模型和国民文化正能量传播模型,形成适用的评估标准与分析规范。
考核指标:提出平台服务经济环境下知识产权、文化附加值、文化传播等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模型3套以上;构建中国文化知识库、素材库,开发服务价值评估、文化附加值评价数据分析、文化素材重构交互设计等系统软件不少于3套以上;突破4项以上文化制作核心关键技术,文化产品制作效率提高20%以上,在重点领域形成文化产品创作与制作服务技术集成解决方案;提出基于数据分析的国家文化构造模型和国民文化正能量传播模型不少于2套,技术成果应用数不少于10件,转移转化不少于3件,形成对国家及相关部委文化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不少于2份;出版论著不少于3部,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60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0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12项。
1.5 视听媒体收视调查与文化品牌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视听媒体与网络媒体传播模型,形成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收视调查方法,研制收视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汇聚处理平台,研究视听节目综合评价维度和指标,建立视听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在广播电视领域开展实证应用;研究文化品牌价值和互联网影响力评估技术模型,建立文化品牌数据资源库,开发文化品牌价值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系统和文化品牌互联网影响力指数系统,开展实证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文化品牌价值评估、视听节目综合评价等理论模型2套以上;突破6项以上文化收视调查评价与文化品牌影响力评估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文化品牌资源数据库,开发视听媒体收视率数据分析、文化品牌智能决策服务系统等软件2套以上,研制收视数据采集辅助装备3套,收视数据不少于1000万的用户数据,节目评价不少于5000个节目段;出版论著不少于2部,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40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8项。
2.服务关键核心技术2.1跨界服务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分析现代服务业中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以及未来服务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探索服务跨界融合的基本概念与形式,突破传统服务三角服务关系模型,研究面向现代服务业、支持多类型主客体、目标、价值建模的新型服务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建立跨界服务理论;研究典型跨界服务价值集成、服务集成、流程集成、语义集成等服务跨界融合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不同的服务跨界案例,研发支撑跨界服务融合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服务跨界融合理论方法,完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2份,突破15项以上服务跨界融合关键技术,开发包括40项以上支撑工具和软件服务的服务跨界融合支撑载体。
出版论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40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10项,形成10个示范应用和典型案例。
2.2跨界服务设计方法与支撑平台研究内容:总结跨界服务的典型服务模式,研究跨界服务模式量化计算与分析方法与支撑工具;研究跨界服务价值知觉、价值组合、价值传递与优化理论,研制相关的支撑平台,形成跨界服务价值工程系统方法;研究跨界服务需求获取方法与描述模型,研究面向跨界服务的服务设计方法与设计质量评价理论,研制相关的跨界服务设计工具,建立跨界服务设计的工程化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成果的示范应用工作。
考核指标:完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2份,突破15项以上服务跨界设计的关键技术,开发包括40项以上跨界服务设计与分析的支撑工具和软件服务。
出版论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5篇,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40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10项,形成10个示范应用和典型案例。
2.3智能服务交易与监管技术研究内容:基于区块链理论技术成果,研究基于区块链的交易主、客体基础信息验证技术;针对服务互联网模式下的去中心化、不可抵赖、不可篡改等智能服务交易需求,研究群体智能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群智服务交易模型、系统架构、运行机理,研发群智服务任务发布、协同开发及流程管理等核心功能;研究基于主客观数据的服务交易主体信用动态评估方法,服务交易客体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研究数据驱动的群智服务交易筛选、推荐与匹配方法,面向多交易模式的群智合约动态构造与演化方法,基于群智合约的服务交易实施与监管机制,面向多模态交易客体的追溯机制等关键技术;研制群智服务交易支撑系统、构件及工具。
考核指标:提出一种群智服务交易系统的基本架构,突破30项以上群智服务交易关键技术,群智服务交易支撑系统性能与现有主流开源方案相比提升50%以上,开发不少于80项群智服务交易开发集成工具和软件构件,智能交易匹配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召回率达到85%以上,匹配时间缩短到秒级,在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重点文化领域形成5项技术集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