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比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这个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二、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等。

2、绿豆芽在黑暗的环境中会长得细长,茎是白色的;在有阳光的环境中会长得粗壮,茎是绿色的,并且叶子会展开。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候鸟会根据季节迁徙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3、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五、生态瓶1、制作生态瓶时,要考虑放入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要让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

2、减少水和增加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瓶的平衡。

六、改变生态瓶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减少了。

2、增加生态瓶里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七、维护生态平衡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人类的活动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比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单元光一、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要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2、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方向和长短的变化。

二、阳光下的影子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早上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影子较长;中午太阳在南边,影子较短;傍晚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影子较长。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3)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
第二十八页,共488页。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左为实验组有水
右为对照组无水
第二十九页,共488页。
对比试验
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
为什么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第三十页,共488页。
看看老师做的实验记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绿豆芽健康生长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第十页,共488页。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 绿豆苗健康成长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空气、土壤、阳光等
第十一页,共488页。
讨论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将一个容器放室温下,一个放冰箱中
(注意:保持纸巾的湿润)
第十八页,共488页。
实验三:绿豆芽生长需要空气吗?
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吗?

测: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充足的空气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 空气的量的多和少
实验的方法: 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
第四十页,共488页。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和空气
绿豆苗健康成长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空气、土壤、阳光等
第四十一页,共488页。
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我们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4、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些内容应该要记下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

课时:4课时2. 第二章《太阳、地球和月亮》:介绍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课时:4课时3. 第三章《水的循环与利用》:讲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课时:3课时4. 第四章《力的作用》:探讨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课时:4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与利用以及力的作用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和关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命周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水的循环过程、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节约用水的方法、力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盒、地球仪、简易水循环模型、力的演示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植物、天气预报、日常用水和物体运动等现象,引出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水的循环过程和力的作用等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简易水循环实验、力的作用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水的循环与利用、力的作用。

2. 板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重要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章节课名第一单元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具体环节设计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绿豆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做种子发芽的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并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页码内容
一、教师上课
1.情境导入 1.1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设计
了种子发芽实验,你们种下的绿
豆种子发芽了吗?
1.2 同学们实验前,猜想种子发芽可能需要光照、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你们的实验结果和猜测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们的实验记录和结果。

2.探索新知 1.3 汇报交流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汇报他的实验记录,仔细听他的汇报,并留心听他做的是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个条件的实验?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绿豆有什
么变化?从实验记录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呢?
1.4 从他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他做的是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有水的
一组是实验组,没有水的一组是对照组。

实验组的绿豆发芽了,对照组的绿豆没
有发芽,从实验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绿豆发芽需要水。

1.5 统计分析实验信息
你们与他做相同实验的小组,结果与他相同吗?做其他条件实验的小组情况又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学生进行交流统计数据:3分钟)
1.6 从你们统计的数据中分析,思考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什么不同?从实验数据中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学生交流:3分钟)
1.7 在绿豆种子是否需要水的实验统计数据中,发现实验组已发芽的数量和对照
组已发芽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在绿豆种子是否需要光照的实验统计数据中,发现
实验组已发芽的数量和对照组已发芽的数量是一样的;在绿豆种子是否需要适宜
温度的实验统计数据中,发现实验组已发芽的数量和对照组已发芽的数量也是不
一样的。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绿豆发芽需要水,但不需要阳光,
绿豆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1.8 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缺
乏水同样会影响绿豆发
芽。

由此可见绿豆发芽需
要充足的水。

1.9
交流实验信息
你们的实验结果和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如果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反思实验的过程,并对预测进行质疑,有时候我们的预测并不准确。

从实验过程、记录和实验统计数据中我们可
以知道绿豆种子发芽是不需要阳光的。

1.10 原来预测放在冰箱中的种子不会发芽,结果把种子放入冰箱中,低温会影响
种子的发芽,但不会不发芽,有些还是会发芽的。

通过查找资料知道种子萌发的
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另外通过查找资料还知道,种子萌发还需要充足的空气。

如果有时间你们课
经过两节课种子发芽实验的学习,我们知道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了吗?我们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953年,有人将从莲花泡地层里的泥炭中挖到的五粒古莲子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

这五粒古莲子经在实验室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然后栽入花盆中。

使人惊奇的是,这五粒古莲子,在潮湿的水土条件下,过了几天便都长出了幼小的荷叶。

以后,将此五棵幼荷从花盆中转移到池塘里。

一个多月后,它们竟都绽蕾开花,二白,二粉红,一紫红,花瓣与现代的莲荷,几无任何区别。

到了秋季,花瓣凋谢,都结出了含有莲子的莲蓬。

思考:
这些古莲子被挖出后,在什么条件下发芽了呢?
这些古莲子被挖出后,接触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在潮湿的水土条件下,发芽了。

同学们,请认真观看视频,想想通过学习,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点击查看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