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共38页文档
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苟子给 “ ” 予 的意义 , “ 者 , 礼 赋 说 礼 法之 大分 , 类之 纪纲 也 。” 《 子・ 学》 。又说“ 言是其行也 , (苟 劝 ) 礼 乐言是其和也 。” (儒效》“ 是人 的行 为规 范 ,乐” 可以培 养人 内心 的道德 《 )礼” “ 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琳 杰 L i i 马 建 华 Ma i h a i ne Lj J n u a
摘 要 : 乐 涉及 的 范 围很 广 , 体 来说 , 乐 ” 表 天 、 、 礼 大 “ 代 阳
礼 仪 。 “ ” 渐 与 “ ” 离 , 有 “ 以守 其 国 , 其 政 令 , 礼 后 仪 分 具 所 行 无
记》 :八音并作克谐 日乐 。 中国古代将艺术称为“ 。 注 “ ” 乐” 乐的
文 字 起 源 表 明( 2 , 本 义 指 与农 作 物 的成 熟 收 获 和喜 庆 有 图 )其 关 的 歌 舞 音 乐 , 初 与 祭 祀 联 系 在 一 起 , 来逐 渐 引 申 为 人 喜 最 后
悦 感奋 的心 理情感 , 并涵盖 了包括 园林在 内的所有艺术 形式 。
≯
礼 乐 文 化 产 生 了 广 泛 的 影 响 , 日常 生 活 中 的 言 谈 举 止 、 从
’
衣 食住行 、 际称 谓到朝廷 的典章 制度 、 人 祭祀 鬼神 、 宫殿 陵墓
儒 家 礼 乐 思 想 对 中国传 统 建 筑 的 影 响
Th m p c fCo f c a ie n u i a ii n lCh ne eAr h t c u e e I a to n u in R t sa d M scon Tr d to a i s c ie t r s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作者:曾文捷来源:《大观》2015年第09期摘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作为国家的标志性符号同时也成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任何国家的建筑都与其文化息息相关,而作为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儒家文化在建筑中也有着深深的印记。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统领着义、礼、智、信。
归纳出来,集体主义就是仁,凝聚力就是仁,大一统就是仁。
这种思想反映在城镇选址中就是选择群山环抱的地方,反映在建筑物中就是四合院。
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效法自然,也使得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天人合一;建筑;和谐;文化;内涵一、儒学思想的兴起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并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吸收外界差异文化融合成为新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
且儒家主张的“仁”的思想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因此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也都充分体现了国人追求的和谐统一原则。
二、儒学思想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哲学,伦理思想,它渗透到这个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深影响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
(一)礼制与居住建筑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制和制度。
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从公元7世纪起,就制定了皇族、贵族、官员和普通百姓建筑上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式样等方面的限制条文,并被纳入法典。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第14卷第3期1998年云南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Vol114 No131998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①王海云(建筑工程学院,云南工业大学,昆明,650051)摘要 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中国社会上千年的文化主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本文试以儒家主要思想为出发点,从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风水五行等四个方面与层次,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建筑意识加以初步探讨,努力挖掘其文化本质与根源1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前 言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某一时代的建筑物也必然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1反过来说,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一个建筑体系,也就要首先了解和研究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1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经历过汉代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经学等诸多历史阶段的变迁流逝,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的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给中国古代文化科学艺术其中包括建筑文化以持久1深刻的渲染[4]1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加以分析11 礼制思想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各国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来了一次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1“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1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1这就成为后来孔子继承和发扬周礼的依据1孔子从其所维护的周礼中发展出的“礼”便成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并把它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1在建筑上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1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要符合礼制1例如,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1人死以后,坟园的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1违背这些制度,便是违法,要受到刑法制裁1在城市规划上,《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1“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1城的分区极其明确,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1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1中央方位最尊,因此设宫城区,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以示一体1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1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设宗室卿大夫①收稿日期:1997-09-12府第1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1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不容杂处1运用方位尊卑,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1仅按分区布局尚不足以显示礼治秩序,为此再加上礼制营建制度来补充1用“以大为贵”、“以高为贵”等一系列礼制等级制的营建措施,如王城方九里,城隅高九雉,九经九纬等等,以进一步强化礼治规划秩序,树立“王者之尊”的威严[2]12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1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1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1《文言・乾卦》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1”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1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1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1“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1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9]1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1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1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1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1)顺应自然 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1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1(2)师法自然 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1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1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1(3)因借自然 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1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1又如叶绍翁名句:“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1”正如《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13 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强调和谐,讲求中庸、中和的人生理想和人伦观念1认为万事万物不可走极端,应遵循中庸之道,使世界万物得以共存,并达到和谐11)中庸之道强调社会的一种“内聚”性,即团结和睦1追求在“向心内聚”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1于是,为了巩固其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权力中心(国都)设在国之38第3期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48云南工业大学学报第14卷中,王宫设在都城之中,而王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三朝”(外朝、治朝、燕朝)则布置在宫的中轴线上,以中央方位来显示王权的威严1并依靠“中央”的方位,使古代中国对“中”的崇拜转化为对“王权”和封建制度的皈依1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均有寨心,设在村寨中央1如布郎族的村寨中央立一大木柱,周围用石头砌成1米左右的高台,以示寨心1侗族的村寨中央设鼓楼,以维系侗乡村寨的秩序与和谐1甚至普通民居中,也以天庭、内堂为中心,使几世同堂达到和谐内聚12)中庸之道讲究不走极端,万事万物都可共存,以最大的宽容性包容一切,不论正的、反的;中的、洋的……1表现在建筑文化中便可发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绝对封闭的文化体系,凡是美的建筑,虽为异国情调,仍然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所接受改造1如被外国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能以“西洋”为基调,糅合“东土”的“语汇”,创造出在当时东西方人士看来都颇“中意”的建筑美1又如坐落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之巅的白塔,兴建于1651年,是外来的形式———喇嘛塔,然而它以匀称丰满的造型融入了中国的园林之中[5]13)内外空间的结合1中庸之道以模糊二者之间的界线,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来使其和谐,达到中庸1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便表现出这种建筑美的模糊性1屋顶、墙体、门窗之类,是分隔与沟通中国古代建筑内外空间的手段、中介和过渡1因此,门窗的多寡、大小、位置、形状等影响着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流1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就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更注重内外空间心理情感的交融1又如,大屋顶出挑深远,其与外墙面构成的既非内部空间,又非外部空间,既是内部空间的延续,又是外部空间的延续1这种檐廊又称为“缘侧”1缘,联结之意;侧,旁边也1正是联结内部外部空间的一个“模糊”间1其它如四周通透的亭、廊等,不再赘述1这种中庸的“模糊”观,在今天又以“灰空间”、“模糊空间”等理论再次出现14 风水五行战国之后,“礼”和“阴阳五行”说产生了一种结合起来的倾向1《大戴・礼记》曰:“礼象五行也,其义四时也,故以四时学,有思、有义、有节、有权”1《礼记》有;“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1因为对“礼”有了这样的一种解释,将阴阳五行说的各种内容加入到建筑的制式中来不但与“礼制”没有矛盾,二者反而完全统一起来[1]1阴阳五行说中的象征主义,例如五行的意义,象德、四灵、四季、方向、颜色等很早就反映到建筑中来1这些东西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不但是在艺术上希望取得与自然结合的“宇宙的图案”,最基本的目的在于按照五行的“气运”之说来制定建筑的型制1因为秦汉时的人十分相信“气运图谶”———观运候气的观点而作出的预言,建筑的形、位、色彩和图案都要与之相配合,以求使用者藉此而交上好运[1]1在极为复杂的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五行之说在建筑上的逐渐发展成为“风水”说,就是所谓的“堪舆学”1古代的风水理论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掺入了一些迷信色彩,然而它在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等方面仍有许多科学之处1中国“风水”理论中有相土尝水的做法,认为品水味可知地脉之美恶,其实就是测定建筑环境的地下水质量的实践方法1秦汉时建都长安,就曾有过当时地下水质量的记载:“食玉英,饮礼泉”说明当时长安的地下水是很甘美的1我国文化名城苏州就是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确立的,至今仍河道纵横,水巷阡陌1这些都说明生态学中水质生态环境及水循环对居住环境和生态中的人是很有影响的[7]1风水主要讲究“生气”,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要后高前低,左右环抱,藏风聚气1风水中要求的生气,除要有适宜的气候环境外,还要有景观价值1人类对山水是有特殊爱好和需求的,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1风水理论要“以人之意度山水之意”、“以人之情度山水之情”,要发其所蕴,把蕴藏在大自然中好的生态环境发掘出来,加以处理为人类服务1风水中这些理论对建筑与城市规划都大有用处[6]1《考工记》中棋盘式平面原形是古代城市规划居住原形,城市按井田制规划建造1台湾省的城市建设布局也是按风水理论建造的,把街道当作水,高大居住是龙、砂,其它低矮的群体建筑就是穴(明堂),这样建起来的街区,景观美、空气流通、小气候环境好15 结束语“中国式的建筑美”可以说主要是由儒学思想规范而成的,其平稳、冷静、自持、静穆、壮阔甚至伟大,但也不免缺少变化,显得呆板与保守1由儒学思想所规范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曾有过至今仍为我们自豪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但这种建筑文化的时代毕竟早已过去了1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吸取古代文化的精髓,然而也要摆脱墨守陈规的束缚1要继承,更要发展!参 考 文 献1 李允禾1华夏意匠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402 贺业锯1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583 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交织美学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 王振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1935 汪正章.建筑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6 汝俊峰.从建筑生态学看“风水”中“穴”的理论1时代建筑,1993(1):207 邵龙飞.为《风水》正名.城市规划汇刊,1994(2):618 刘沛林,孙则昕.风水的有机自然观对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规划汇刊,1994(5):549 姚凯,吴鲁平.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观启示.城市规划汇刊,1996,(2):13Conf ucianism ′s Influ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eWang H aiyun(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YPU ,Kunming ,China ,650051)Abstract As a cultural mainstream controlling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onfucianism has greatly influenced Chinese politise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1With confucianism main idear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al consciousness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from four as pects and levels ,that is feudal ethical con 2cept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ma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geomantic omen and the five elements of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1Moreover ,it tries to unearth their cul 2tural essence and origin 1K ey w ords :Confucianism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58第3期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装饰艺术和精神内涵等方面,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一、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在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礼乐”的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在建筑布局上,会注重进深有序,分门别类。
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往往会有前殿、中殿、后殿等依次排列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和秩序观念,传达出一种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而道家文化则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界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也会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布局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体现。
在园林式的建筑中,往往会利用周围的山水环境来进行布置,形成“借景造境“的手法,体现出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上,也能够看到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痕迹。
在儒家文化中,礼仪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建筑的装饰上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往往会使用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彩绘画来装饰建筑,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尊贵和庄重的追求。
而在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和谐,建筑的装饰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
在园林建筑中,常常会使用假山、溪流、假山等自然元素作为装饰,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材料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如原木、石头、竹子等,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三、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中国传统建筑多会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宝贵财富;中国的城市建设中都有儒家思想的缩影。
本文主要对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制思想、风水学等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巨大加以探讨,试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和渊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崇尚“中庸”,“中庸”就是强调“善”,“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建筑和规划的影响两个方面。
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了解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就要了解当时的文化。
儒家文化讲究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风水五行;这些主流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 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 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建筑上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 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要符合礼制。
例如,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 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
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 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
人死以后, 坟园的占地面积, 坟丘高度, 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违背这些制度, 便是违法, 要受到刑法制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1. 引言1.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其中的“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大思想流派,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道家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自我修持。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到装饰和风格,都融入了“儒道”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以及这些古老建筑背后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200字】2. 正文2.1 “儒”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在建筑风格方面,儒家注重礼乐教化,传统建筑往往恪守规矩,注重对称美和谐美。
古代宫殿建筑多为“三间五楹”的形制,体现了传统的礼制之道。
在建筑布局方面,儒家注重家族和社会秩序,因此传统建筑往往将主厅设在中心位置,象征地位尊贵。
儒家提倡孝道,敬老尊师,因此传统建筑往往设置有祖堂或祭祀殿,用以祭拜先祖和孔子等儒家先贤。
在建筑装饰方面,儒家注重文化传承和教化,因此传统建筑的装饰常常以传统文化图案和书法作为主要元素,例如龙、凤、莲花等图案常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深远丰富,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制风格上,更体现在建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中。
2.2 “道”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道”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上,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许多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划和布局,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选址常常考虑地形地势,借助山水环境,营造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氛围。
在建筑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上,道家文化注重简约、自然。
儒道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中的影响

李博 L o 乔 勇 QioYo g i B a n
一 .
前 言
庸 之 道 表达 了 一 种辩 证 思 想 , 事 物 一 旦 发 展 超 过 了 它 的某 任何
一
中国 传统 建 筑 和 园林 , 们在 各 自的 发展 过 程 中受 到 传 统 它 文 化 深 刻影 响 , 中 以孔 子 为代表 的儒 家 哲 学 与 美学 思 想 对 中 其 国 传统 建筑 的基 本 形 态 中 建筑 的影 响 , 以老 庄 为代 表 的道 家 哲 学 与 美 学 思 想对 中国 传 统 建筑 形 态 中园林 的影 响 都 是颇 深 的。
二 . 家 思 想 的对 传 统 建筑 的影 响 儒
界 限 , 会 向 其反 面 发 展 。 《 氏春 秋 》 到 :室 大则 多 阴 , 就 吕 说 “ 台
高 则 多 阳 , 阴则 蹶 , 阳 则痿 , 阴 阳不 适 之 患也 。 故 先 王 不 多 多 此 是
处 大 室, 为 高 台? 圣 人 之所 以 养 性 也 ”因 此 古 代 建 筑 尤 其 是 不 ? , 民居 建 筑 特 别 强 调 居 住空 间 的适 中性 。 同 时 , 有 明确 的提 中庸
维普资讯
儒 道 思想 在 中 国传 统 建 筑 和 园林 中的影 响
TheI f e c so eR u a d D a d o o yi heCh n s a i o a c i cur n r e n u n e f h n o I e l g n t i e eTr dt n l l t i Ar h t t ea d Ga d n e
的 内在 欲 求 , 把情 感 抒 发 在 日常心 理 伦 理 的社 会 人 生 中。所 以
以老 庄 为代 表 的道 家 学 说 在 中 国 传统 文 化 中是 作 为 儒 家 的对 立 面 与有 益 的补 充 而存 在 的。 在 塑造 中 国人 的 世界 观 、 人 生 观 、 化 心 理结 构和 艺 术 审 美上 道 家 哲 学 与 美学 思 想 起 到 了 文
儒道文化对中国传统院落的影响

儒道文化对中国传统院落的影响摘要:儒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传统院落的影响深远,院落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中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儒道文化对中国传统传统院落的影响。
体现了多重优势,,在当代建筑发展需求下,儒道文化在院落设计中的融入,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就以儒道文化为视角,针对其对中国传统院落的影响进行几方面讨论。
关键词:儒道文化;中国传统院落;影响一、“礼”制、轴线、进制“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经国家,定社程,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知之于方圆也”。
礼,在儒道思想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儒家将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作为立国之本。
由此,国家上下、社会生活以及家庭内部都被纳入到“礼”的制约体系中。
建筑也成为“礼”的重要表现渠道,人的尊卑等级通过建筑形式区分开来,用以显示封建权利,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轴线应该是“礼”之于建筑空间中最古老且最有约束力的手段了。
它更多存在于人心中,而不仅是眼中,所以具有秩序的自觉性和象征性。
在建筑中,轴线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
轴线之于建筑,表达的是建筑及其环境要素在空间中的对位关系,他决定了空间秩序的三个内容,即位置、方向、平衡。
在组织由轴线控制的空间序列时,建筑实体起到决定性作用。
也就是说,轴线所产生的秩序感觉是由建筑的位置关系产生的,而不是空间的流动路线所确定的,流动路线可以和轴线重合,也可以不重合,所以轴线虽然是虚拟的,但其控制力却是实在而强有力的。
典型四合院,说白了就是四个屋子围起来的一个空间,东西两侧的屋子叫厢房,北面是正房,南面是倒坐房,中间是个院子,这个院子可以叫做一进,也就是说,进的意思就是院子空间。
四合院肯定不会总是这样单调,根据阶级和财力会有各种各样的四合院,一般是二进四合院,它有两个门,从最外面的大门进来是一个小型的院子,称为一进,接着进入垂花门(二门)里面就是典型四合院,这时里面的院子就变成二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