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和治疗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
无;林晓曦
【期刊名称】《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年(卷),期】2024(20)1
【摘要】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统称为Vascular anomalies,涵盖近百种疾病,包含颅外/周围血管起源的良恶性肿瘤和各类血管/淋巴管畸形,及未分类疾病。
疾病间存在共性,但诊断和鉴别标准也在不断变更,需要个性化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尽管针对其中某一类型,国内外都在推出共识或者指南,但更多疾病研究还处于初期,缺乏高证据等级的研究结果来形成规范的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由整形外科、儿科/儿外科、介入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手外科、激光医学、放射科、超声科、理疗科、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科专家团队完成,兼顾了国内外进展和特色治疗,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多学科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注册
号:PREPARE-2024CN126。
【总页数】50页(P1-50)
【作者】无;林晓曦
【作者单位】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脉管畸形学组;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2.2
【相关文献】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
2.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
3.聚多卡醇硬化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国专家共识
4.复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基础与临床
5.中国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和治疗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和治疗
孟昭业
【期刊名称】《东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2006(8)2
【摘要】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由于以往的命名、分类比较混乱和多学科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一些病例造成不同程度的过度治疗和引起难以纠正的并发症,近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
因此提高对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认识,了解其分类和临床特点。
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3页(P154-156)
【作者】孟昭业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江苏,南京,2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R543
【相关文献】
1.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及治疗的进展 [J], 汪建峰
2.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及治疗的进展 [J], 汪建峰;
3.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 [J], 郭忠民;张迪添
4.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 [J], 刘道华
5.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J], 陈文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颌面外科学(8)口腔颌面部肿瘤

2010 年 7 月第 3 卷第 7 期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447
阳性。 1. 3. 4 动静脉畸形 是一种纡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 性的血管畸形,多见于成年人,幼儿少见,常发生于颞浅动 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病损高起呈念珠状,表面 温度较正常皮肤为高。患者可能自己感觉到搏动,扪诊有 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 则肿瘤的搏动和杂音消失。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 突人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 1. 3. 5 淋巴管畸形 常见以下 2 种类型。(1)微囊型:由衬 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张而成。淋巴管极度扩张弯曲,构 成多房性囊腔,颇似海绵状。淋巴管内充满淋巴液,在皮 肤或黏膜上呈现孤立的或多发性散在的小圆形囊性结节 状或点状病损,无色、柔软,一般无压缩性,肿瘤边界不清 楚。口腔黏膜的淋巴管畸形有时与微静脉畸形同时存在, 出现黄、红色小疱状突起,称为淋巴血管瘤。发生在唇、颌 下及颊部者,可使患处显著肥大畸形。发生于舌部者常呈 巨舌症,引起颌骨畸形,开牙合、反牙合、牙移位、咬合紊乱 等。(2)大囊型:又称为囊性水瘤,主要发生于颈部锁骨之 上,亦可发生于颌下区及上颈部。一般为多房性囊腔,彼 此间隔,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肿瘤大小不一,表面 皮肤色泽正常,呈充盈状态,扪诊柔软,有波动感。与深层 静脉畸形不同的是体位移动试验为阴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uly 2010 Vol. 3 No. 7
口腔颌面部肿瘤
白晓峰
文章编号:1674 - 1595(2010)07 - 0446 - 03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志码:A
口腔颌面部各组织来源的肿瘤除具有肿瘤的共同特点 外,还应考虑口腔颌面部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口 腔颌面部的病理、生理变化在肿瘤的病因学方面也具有自 身的特点,而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面部形 态都将使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违反肿瘤治疗 原则前提下,要适当考虑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口腔颌面 部肿瘤的发病率不高,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绝大多数可以 通过外科手术治愈,恶性肿瘤容易被早期发现,采取以外 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存活率。
口腔颌面部肿瘤

〔2〕细胞分化程度: 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对放射线不敏 感,故多采用手术治疗。 细胞分化程度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对放 射线较敏感。多采用放、化疗。 肿瘤处于迅速生长期〔倍增时间短〕或 肿瘤广泛浸润时,应先行放化疗或化疗 后再手术治疗。
第三页,共57页。
〔3〕生长及进犯部位 肿瘤生长在颌面深部或近颅底的肿瘤,
学疗法治疗,比方恶性淋巴瘤等疗效较佳。
第二十五页,共57页。
① 药物分类:〔按化学性质分〕 ⑴.细胞毒素类〔烷化剂类〕:
氢芥〔HN2〕,环磷酰胺(CIX〕 ⑵.抗代谢类: 甲氨蝶呤〔MIX〕,氟尿嘧啶〔5-FU〕等 ⑶.抗生素类: 博莱霉素〔BLM〕,平阳霉素〔PYM〕,
放射菌 素D,阿霉素〔ADM〕等 ⑷.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丙酸睾丸素,乙烯雌酚 ⑸.植物类: 长春新碱〔VCR〕,喜树碱〔CRT〕等
肿瘤不同开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趋向,制定 有机
白细 胞降到3.0×109/L、血小板80×109/L应停药,
口 服利血生、鲨肝醇,成分输血等。 ⑵.消化道反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
等。 ⑶.肝损伤: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⑷.血尿: 喜树碱,环磷酰胺 ⑸.麻木疼痛:长春新碱,长春花碱有神经毒性
第三十二页,共57页。
❖ 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免疫功
低于3×109时暂停放疗,对症处理。
第二十二页,共57页。
3.化学药物治疗:
新辅助化疗:〔术前或放疗前化疗〕也叫
诱导化疗。
目的: 控
制原发灶,使肿瘤缩小〔减少肿
瘤负荷〕,便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放
疗野,防止或消除微小转移灶。消
除复发根源,减少转移时机,许多
文献证明晚期头颈癌的新辅助化疗
口腔颌面部血管和脉管畸形治疗指南发布

C h n S Co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 M,W i t ,e 1 Cu lt e o e - o e R, ri a l mo J t . mua i p r a v
a ie p o e u e n p t n g d 1 e r n l e i t r c d r s i a i s a e 4 y a s a d od r w t v e h
分上 颌 骨 缺 损 的可 行 性 [ .中 国组 织 工 程 研 究 与 康 复 , J J
2 0 ,1 f1: 3 88 0 . 0 7 14 )8 9 —4 0
0 () 6 7 1 9 55 : 8 —6 . 1
b rs n BR,W i o r d J n g a M,e 1 u c sf l ta .S c e su [6 T n 1] u g TH,Ro e to
ui tr r i t a ce padp l e[ _at eos nlea o l e l lfl n a t JP s R cnt a l b a r ti a ]l r
[. r i xl f ug19 ,7 4 :1 —2 . J J a o io eS r,9 9 ( )2 42 1 ] C n ma l a 2
曾融 生 , 朋 , 成 . 钛 记 忆 合 金 牵 张 成 骨 修 复 犬 下 张 王 镍 颌 骨 缺 损 与 不 同截 骨 方 式 的关 系 Ⅲ . 同组 织 工 程 研 究 中
与 康 复 ,0 8 1 ( ) 2 72 0 2 0 ,2 2 : 1 — 2 .
fe 【 . ls R cntS r, 00154: 6 —2 2 etJ Pat eo s ug 2 0 ,0 ( 1 2 17 . J r )2 [5 J f r 1】 ef yAA,Moi ,R g r e 1 aaa itat n c r VP o esL ta.p ltldsrci n o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各论-本解析

• 口腔黏膜黑色痣:交界痣/复合痣
• 手术切除
二、牙龈瘤(epulis)
1、病因
• 牙周膜及牙槽嵴周围的结缔组织的增生物 • 受到机械性或慢性炎症的刺激所致 • 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2、病理分类
• 肉芽肿型:肉芽组织为主
含较多炎性细胞及毛细血管
消灭死腔的方法
• 碟形手术—下颌骨 • 血块充填法—小囊肿 • 囊腔植骨术—上颌、大囊肿 • 生物材料植入 • 成形性囊肿切开加囊肿切除
——袋形缝合术
(二)非牙源性囊肿
• 球上颌囊肿 • 鼻腭囊肿 • 正中囊肿 • 鼻唇囊肿 • 青少年多见
球上颌囊肿(globulomaxillary cyst)
口腔颌面部肿瘤(各论)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软组织囊肿
• 皮脂腺囊肿 •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 甲状舌管囊肿 • 鳃裂囊肿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
• “粉瘤”—潴留性囊肿
• 临床表现:常见面部皮内,突出表面,囊壁 与皮肤粘连,中央有黑点。
• 治疗:手术切除。 锐分离囊壁,全部切除 感染时切排、烧灼囊腔
X线检查
• 颌骨膨大/黑色透光区 • 蜂窝状或多房性阴影 • 边缘不整呈半月形切迹 • 透光区可有牙齿或钙化点 • 根尖可有不规则吸收 • 最后诊断靠病理
3、治疗
• 手术治疗
---肿瘤较小可行下颌骨方块切除; 肿瘤较大可行部分或一侧下颌骨切除+植骨术
• 原则
---在距肿瘤边缘0.5cm以上正常组织中切除肿瘤 ---术中应做冰冻切片检查
大囊型—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 好发颈部锁骨上区、下颌下区、上颈部 • 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扪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肿瘤
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肿瘤
• 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微囊型(毛细管型及海绵型):口腔粘膜呈 现小疱样黄色、白色突起。常同时存在红 色小突起。造成口腔颌面软组织显著肥大 畸形。如巨舌症。 大囊型(囊肿型或囊状水瘤):多发于侧颈 部。多房囊性,内含淋巴液。并发症可致 命。 淋巴管瘤的诊断、治疗 手术治疗
概论
• 三、临床表现 恶性肿瘤 生长较快,边界不清、浸润生长,常有局 部症状,易发生转移,对机体影响大,细 胞分化差。
概论
溃疡:超过2周不愈的口腔溃疡,边缘隆起、 不规则、质地硬、有向周围侵犯或浸润迹 象,基底凹凸不平,面积和深度逐渐扩大 者。
肿块或结节:生长较快,局部疼痛或麻, 表面可形成溃疡,质地硬,呈浸润性生长, 边界不清楚。
概论
• 一、临床流行病学
整体口腔颌面部肿瘤缺乏全国性资料(8/10万), 占全身肿瘤的8~10%。 恶性肿瘤: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6%。 女性发病率呈增加趋势(抽烟、饮酒增加,更多参 与男性从事的职业)。 组织来源:牙源性、上皮源性、腺源性为主。 好发部位:口腔粘膜、颌骨、颜面部。 治疗疗效:口腔癌约60~70%(5年生存率)。
概论
• 二、发病原因和条件
外来因素刺激 物理因素:各种射线、口腔内残根等 化学因素:香烟内的一些化学物质 生物因素:口腔卫生情况 营养因素: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内在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免 疫因素、遗传因素、基因突变)
概论
• 三、临床表现 良性肿瘤 缓慢、膨胀性生长,有包膜,边界清楚, 一般无特别症状,生长于重要部位也可危 机生命,细胞分化良好。
下颌骨正中囊肿(median cyst):双侧下颌突正中融 合处,下颌骨中线。
口腔颌面外科(二)

口腔颌面外科(二)28:口腔颌面部肿瘤有哪些诊断方法?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
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病史采集:在采集病史时,应当查询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最近是否突然加速生长,这对临床上区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确定晚期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大有帮助。
(2)临床检查:应详细检查病员全身及口腔颌面部的情况,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体征。
(3)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等。
(4)穿刺及细胞学检查:对触诊时有波动感或非实质性含有液体的肿瘤,可用注射针作穿刺检查。
(5)活体组织检查:系从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6)肿瘤标记物检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及遗传工程学等相应检测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者的血液、尿或其他体液中可发现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常以抗原、激素、受体、酶、蛋白以及各种癌基因等形式出现,由于这些产物多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和释放,故被称为肿瘤标记物。
因此有时根据血液及尿的化验,不仅可以了解病员全身情况,还可以协助对肿瘤的诊断。
29:什么是活体组织检查?是从病变部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这是目前比较可靠的,也是结论性诊断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分析,才能更正确地作出诊断。
另一方面,活组织检查必须正确掌握,因为不恰当的活组织检查不但增加病人痛苦,而且可以促使肿瘤转移,影响治疗效果。
从原则上说,应争取诊断与治疗一期完成;必须先行活检明确诊断者,活检时间与治疗时间应越近越好。
30: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方法包括哪些?手术方法目前仍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良性肿瘤或用放射线及化疗不能治愈的恶性肿瘤。
手术时必须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对恶性肿瘤必须完全、彻底地切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脉管瘤(vascular tumor)亦称管型瘤,或分别称血管瘤,淋巴管瘤;但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故只能称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一)分类及命名以前,对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分类和命名不是很确切。
大多统称为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并主要根据病损形态而给予命名。
诸如,血管瘤中含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管瘤中也包括毛细管型、海绵型及囊型3类。
由于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病员可就诊于临床不同科室,即使同一病变也可得到不同的命名,如有的科室就将葡萄酒色斑称为鲜红斑痣。
1982年,Mulliken和Gloweki从细胞生物学及病理学方面重新提出分类,并明确要区分肿瘤和畸形这两类病损。
在这此之后,Jackson(1993),Waner和Suen(1995)在Mulliken等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和改善,并提出了更新的分类。
2002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全国性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重新明确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并一致推荐应用Waner和Suen的分类命名:1.血管瘤(hemangioma)。
2.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1)微静脉畸形(venular malformation):包括中线型微静脉畸形与微静脉畸形两类。
(2)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
(3)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又分为微囊型与大囊型两类。
(5)混合畸形(mixed malformation):含静脉-淋巴管畸形(venous-lymphatic malformation)和静脉-微静脉畸形(venous-venular malformation)2型。
如将以上的分类与老的分类法对照大致有以下特点:1.肿瘤性病变中只有血管瘤为真性肿瘤,其它均属脉管畸形。
老分类中的草莓样血管瘤大多属此类。
2.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增加了微静脉畸形,微静脉的管径应比毛细管静脉还要细(50~200um)。
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 PWS)应属微静脉畸形而不是属于毛细血管型。
静脉畸形应为老分类中的海绵型血管瘤。
3.淋巴管畸形的微囊型似包括了老分类中的毛细管型和海绵型淋巴管瘤;而大囊型则相当于老分类中的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4.混合型中的静脉-淋巴管畸形应指老分类中及临床常见的所谓海绵型淋巴血管瘤。
而微静脉-淋巴管畸形则系指老分类中的毛细管型淋巴血管瘤或血管淋巴管瘤。
(二)血管瘤血管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约1/3)或出生后不久(1个月之内)。
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
中医学认为与胎热、血热有关,由于心肝两脏功能失调所引起。
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瘤内富含增生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有成血管现象和肥大细胞的聚集。
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极少数见于口腔黏膜。
深部及颌骨内的血管瘤目前认为应属血管畸形。
血管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可以自发性消退。
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3期。
增生期最初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四周围以晕状白色区域;迅即变为红斑并高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草)梅状。
随婴儿第一生长发育期,约在4周以后快速生长,此时常是家长最迫切求治的时期。
如生长在面部,不但可招致畸形,还可影响运动功能,诸如闭眼、开口运动等;有的病例还可在瘤体并发继发感染。
快速增生还可伴发于婴儿的第二生长发育期,即4~5个月时。
一般在1年以后即进入静止消退期。
消退是缓慢的,病损由鲜红变为暗紫、棕色,皮肤可呈花斑状。
据统计,约50%~60%的患者在5年内完全消退;75%在7年内消退完毕;约10%~30%的患者可持续消退至10岁左右,但可为不完全消退。
因此所谓消退完成期一般在10~12岁。
大面积的血管瘤完全消退后可以后遗局部色素沉着,浅瘢痕,皮肤萎缩下垂等体征。
(三)脉管畸形1.静脉畸形老分类称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
血窦的大小、形状不一,如海绵结构。
窦腔内血液凝固而成血栓,并可钙化为静脉石。
静脉畸形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
位置深浅不一,如果位置较深,则皮肤或黏膜颜色正常;表浅病损则呈现蓝色或紫色。
边界不太清楚,扪之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到静脉石。
当头低位时,病损区则充血膨大;恢复正常位置后,肿胀亦随之缩小,恢复原状,此称为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静脉畸形多在出生时未能被发现,也有的在幼儿期甚至成年出现症状后,始引起患者的注意。
静脉畸形病损体积不大时,一般无自觉症状。
如继续发展、长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等畸形及功能障碍。
若发生若发感染,则可引起疼痛、肿胀、表面皮肤或黏膜溃疡,并有出血的危险。
2.微静脉畸形即常见的葡萄酒色斑。
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常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分布。
口腔黏膜较少。
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
其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大的可以扩展到一侧面部或越中线到对侧。
以手指压迫病损,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又充满病损区,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
所谓中线型微静脉畸形主要是病损位于中线部位,项部最常见,其次可发生在额间、眉间,以及上唇人中等部位。
与葡萄酒色斑不同的是,它可以自行消退。
3.动静脉畸形老分类中称蔓状血管瘤或葡萄状血管瘤。
是一种纡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畸形。
主要是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故亦有人称为先天性动静脉畸形(congenit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动静脉畸形多见于成年人,幼儿少见。
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
病损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正常皮肤为高。
病员可能自己感觉到搏动;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则病损区的搏动和杂音消失。
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
动静脉畸形可与其它脉管畸形同时并存。
4.淋巴管畸形是淋巴管发育异常所形成。
常见于儿童及青年。
好发于舌、唇、颊及颈部。
按其临床特征及组织结构可分为微囊型与大囊型两类。
(1)微囊型:包括老分类中所称为毛细管型及海绵型淋巴管瘤。
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张而成。
淋巴管极度扩张弯曲,构成多房性囊腔,则颇似海绵状。
淋巴管内充满淋巴液。
在皮肤或黏膜上呈现孤立的或多发性散在的小圆形囊性结节状或点状病损,无色、柔软,一般无压缩性,病损边界不清楚。
口腔黏膜的淋巴管畸形有时与微静脉畸形同时存在,出现黄、红色小疱状突起,称为淋巴血管瘤。
发生在唇、下颌下及颊部者,有时可使患处显著肥大畸形。
发生于舌部者常呈巨舌症,引起颌骨畸形、开合、反合、牙移位、咬合紊乱等。
舌黏膜表面粗糙,呈结节状或叶脉状,有黄色小疱突起。
在长期发生慢性炎症的基础上,舌体可以变硬。
(2)大囊型:老分类中称为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主要发生于颈部锁骨上区,亦可发生于下颌下区及上颈部。
一般为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
病损大小不一,表面皮肤色泽正常,呈充盈状态,扪诊柔软,有波动感。
与深层血管瘤不同的是体位移动试验阴性,但有时透光试验为阳性。
5.混合型脉管畸形存在一种类型以上的脉管畸形时都可称为混合型脉管畸形。
如前述的微静脉畸形与淋巴微囊型畸形并存;动静脉畸形伴发局限性微静脉畸形;自然,静脉畸形也可与淋巴管大囊型畸形同时存在。
(四)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诊断表浅血管瘤或脉管畸形的诊断并不困难。
位置较深的血管瘤或脉管畸形应行体位移动试验和靠穿刺来确定。
对动静脉畸形以及深层组织内的静脉畸形、大囊性淋巴管畸形等,为了确定其部位、大小、范围及其吻合支的情况,可以采用超声、动脉造影、瘤腔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象(MRI或MRA)来协助诊断(方法详见《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及有关参考书籍),并为治疗作参考。
从细胞生物学分类的观点来看,成人的脉管病损基本上都应属脉管畸形。
婴幼儿期的动静脉畸形、微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亦均属脉管畸形。
高出皮肤的所谓杨梅样血管瘤自发性消退的可能性较大,一般应属血管瘤。
婴幼儿期特别是一出生即发现的静脉畸形,其所属类型如何判断尚需进一步研究。
有研究指出: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雌激素受体等在血管瘤明显升高;而细胞凋亡基因bcl-2在脉管畸形中呈高表达,但仅供参考。
动静脉畸形与动脉瘤(aneurysm)或后天性动静脉瘘(acquired arteriovenous fistula)有一定区别。
动脉瘤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病变所致的一种瘤样扩张;后天动静脉瘘多系损伤后局部动脉扩张,甚至破裂通入伴行静脉所致,一般位于较深部和较局限。
颌面颈部外伤后还可发生假性动脉瘤(false aneurysm),多见于腮腺区或上颈部,系由动脉破裂,血液储留于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搏动性病损;病理检查可见纤维壁及血凝块。
动脉造影多可确诊。
(五)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治疗应根据病损类型、位置及病员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
一般采用综合疗法。
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应行观察,如发展迅速时,也应及时给予一定的干预治疗。
婴儿或儿童时期的血管瘤,其血管壁内皮细胞层仍处于胚胎状态,对激素治疗较敏感,对生长迅速的婴幼儿(特别在1岁之内者)血管瘤,可试用泼尼松口服或应用泼尼松龙行瘤腔注射,有时能使肿瘤得到明显缩小及停止生长;并可借此有利于对血管瘤的诊断。
血管畸形则对激素治疗不敏感。
放射治疗的效果尚不能完全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故目前多数人反对用放射治疗。
能切除的血管畸形可行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可直接缝合或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大的创面需要游离植皮;洞穿的缺损需行组织移植整复。
唇、舌部的血管畸形应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切除,如肿瘤过大则宜作分期切除,或于切除后残留的病损内注射硬化剂,以免影响功能与外形。
静脉畸形可用5%鱼肝油酸钠(sodium morrhuate)或其他硬化剂行病损腔内注射,使病损组织纤维化、闭锁,致病损缩小或消失。
注射时宜暂压迫周围组织,阻断血流;1~2周注射1次。
注射剂量视病损大小决定,一般鱼肝油酸钠注入1次不超过5ml,如疗效不好可用外科手术切除或低温治疗。
面部微静脉畸形可试用氩离子(Ar)激光或氪离子(Kr)光化学疗法治疗疗效较好。
YAG激光或低温治疗对黏膜下静脉畸形有一定疗效。
动静脉畸形,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时应先结扎切断与肿瘤交通的动脉,尔后再切除病变。
有时因病变广泛,手术时需作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结扎,以减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