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白渡桥的文化与风貌

合集下载

上海外白渡桥的故事

上海外白渡桥的故事

上海外白渡桥的故事【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上海外白渡桥的背景介绍2.上海外白渡桥的历史意义3.上海外白渡桥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正文(篇1)一、背景介绍上海外白渡桥,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连接外滩和浦东的步行桥。

这座桥始建于1906年,于1908年完工,已有百余年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座由西方建造的铁桥,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历史意义上海外白渡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见证了中国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

同时,它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记录了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

三、现状及未来发展如今,上海外白渡桥不仅是连接黄浦区和浦东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桥上设有步行道和观景台,游客可以欣赏黄浦江两岸的美景。

此外,桥下设有渡轮服务,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未来,上海外白渡桥将继续发挥其交通枢纽作用,同时还将加强其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计划在桥上增设灯光装置,提升夜景效果,并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目录(篇2)1.上海外白渡桥的背景介绍2.上海外白渡桥的历史意义3.上海外白渡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篇2)一、上海外白渡桥的背景介绍上海外白渡桥,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是连接外滩和虹口区的交通要道。

这座桥始建于1906年,原名外白渡桥,因地处吴淞口外的黄浦江畔而得名。

它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上海外白渡桥的历史意义上海外白渡桥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在1900年代初,上海作为中国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外白渡桥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许多历史事件都与这座桥有关。

三、上海外白渡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上海外白渡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备受关注。

目前,这座桥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护,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功能。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百年见证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

当到达那里时,天空已经让雨丝飞舞,呵,是桥在为我们讲起那段难堪回首的历史吗?来之前我想只是一座桥,即便见证了上海百年岁月,历经沧桑终归是人心中关于历史的归附物而已。

可没想到,会有那么多游客亦有很多外国友人,流连于这座桥,拍照留念。

看起来这座桥样式老旧,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驻足的理由,可是翻阅了诸多资料,却不得不嗟叹:“拆外白渡桥,就是在拆上海人的命啊。

”很多人感慨,上海对这一座老桥的“痴迷”,耗费巨资、动用尖端技术,只是为了维持其旧貌,其对上海人,中国人的历史意义可见一斑。

“1937年上海沦陷,当时中国人过桥都要毕恭毕敬地向在桥头站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或罚跪,甚至被狗咬。

而在桥的东南面,就是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史的黄浦公园。

”那时,经过桥上的风会不会也要带上几分腥味,为这野兽般的行径狂吼……到了桥上的时候,我们重点观察了桥体结构,事后拍成照片,询问了一学建筑的同学,得出了还未经权威验证的结论,这样的铆钉式的结构,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使桥身稳固一体的完美设计。

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在普通人眼中,它始终硬朗,每天都有近3万辆次的车从它身上驶过。

或许是城市面貌每天都有新的亮点出现,在此次大修之前,人们对这一百年城市地标已渐渐地有点熟视无睹,只是想当然认为它是城市交通的一个枢纽。

但就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

当然,英国设计单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免除桥梁发生意外后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设计方专业严谨的态度。

在上海城建档案馆内存有外白渡桥的设计建造图纸及历年大修图纸档案共计6卷。

已经泛黄的正式设计图纸上标明,外白渡桥建造方为“上海特别市政委员会工部局”,图纸绘制日期是1903年8月25日。

上海白渡桥:历史与文化交汇的石板路

上海白渡桥:历史与文化交汇的石板路

上海白渡桥:历史与文化交汇的石板路上海白渡桥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端,跨越苏州河连接南市场与余姚路。

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是上海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独特而美丽的景点。

白渡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它是上海最早的石板桥之一。

传说在过去,苏州河两岸交通不便,当时的居民为了方便交通,决定修建一座桥梁,从而诞生了白渡桥。

白渡桥得名于桥梁的形制,桥面上铺设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板,给人一种纯洁而雅致的感觉。

这些石板经过岁月的洗礼,历经沧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走在桥面上,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上海的历史之中。

白渡桥虽然只有一百多米的长度,但它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迁。

在过去,桥上的人流络绎不绝,商贩吆喝,游人如织。

桥的两侧是小巷弄堂,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而今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白渡桥的周边已经变成了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桥面上的车辆和行人也更加繁忙。

然而,白渡桥依然保留着它的独特气质。

桥上的石板依旧平整坚固,经过历史的洗礼,它们依然光洁如新,显露出独特的美感。

桥的两侧有着古朴的建筑,是历经百年岁月的见证者,它们向我们讲述着上海的过去。

桥下的苏州河水悠闲地流淌着,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繁荣。

除了历史的底蕴,白渡桥还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石板路。

桥上有着许多文化标识,反映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

例如,《上海滩》的石雕浮雕,展示了上海的过去和现在;有些地方设置了历史文化展板,让人们了解白渡桥的历史故事;还有一些文艺青年在桥上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使得这座桥梁更加生动而有趣。

白渡桥也成为了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

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文学创作,这座桥梁都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灵感。

每当黄昏时分,阳光洒在桥上,映射出石板上的纹理和周围的建筑,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的游客,都纷纷拿起相机捕捉这一瞬间的美丽。

白渡桥的美景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他们在桥上漫步,欣赏着桥上的文化标识和周围的风景,沉浸在历史和艺术的世界中。

外白渡桥——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外白渡桥——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外白渡桥——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作者:孔诗艺来源:《艺苑》2017年第01期【摘要】建筑是一种创造,与城市的生活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筑因其经久性作为城市变迁中的固定元素,成为建构城市集体记忆的发生场。

本文以上海外白渡桥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作为城市纪念物与城市集体记忆的密切关系,探讨外白渡桥在历经百年的沧海桑田之中,因其独特的历史记忆被赋予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符号与标记,成为一种激活记忆与文化再生产的记忆场所。

【关键词】外白渡桥;集体记忆;城市纪念物;建筑经久性[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一、世纪的见证者——外白渡桥的前世今生外白渡桥的起源既有地理上的原因,又有历史上的理由。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界处。

苏州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的航道,因而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

在上海开埠之前,苏州河两岸离上海县城较远,所以经济发展落后、人烟稀少,苏州河口没有桥,往来行人和车辆都靠船来摆渡。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于次年11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开埠。

自此,海外的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和冒险家们纷至沓来,涌入长江门户。

19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幕久和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颁布《上海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英租界,此后,美、法租界也分别在苏州河两岸相继设立。

上海开埠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中,上海的市政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租界设立之后,每天摆渡过河来往于英、美租界的人、车和物资与日俱增,但是渡船的速度慢、承载量有限,两岸通行的制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当时的商人曾这样写道:“当从外海驶进黄浦江的船舶刚刚停靠码头的时候,就会卸下一堆信件,这些信件就很快地通过一匹传送快递的马送往租界,马要比船快得多,但是在苏州河面前却举步维艰了。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旧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

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濒临黄浦江,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

它是由供职于怡和祥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祥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祥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

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桥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

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

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

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为“公园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遂称之为“外白渡桥”。

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收购后拆除。

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

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

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筒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

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钢桥建成之后,经历40多年从未大修。

1945年抗战胜利后,桥台桥台下沉倾发现裂痕,随即以重浇捣混凝土进行排险处理。

解放后,又进行了多次全面测试检验,对维修养护作了科学研究,先后曾进行了9次大修。

人们影象里,外白渡桥只是外滩风景区的一部分。

上海外滩特色文化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特色文化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特色文化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是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这里汇聚了众多独具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折射出上海百年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

金融大楼群:
外滩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一众金融行业的办公大楼,其中最著名的有淮海中路的华资大厦、永安百货大楼和永安大厦等。

这些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建筑恢宏壮观,彰显了上海浓厚的金融气息。

外白渡桥:
横跨黄浦江的外白渡桥是远近闻名的地标。

这座双层石拱桥融合了东方传统与西方建筑风格,桥面上的华丽浮雕饰件将其装点得精美非凡。

浦东发展银行大厦:
屹立在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浦发大厦是上海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这栋69层的办公大楼设计大胆新颖,呈螺旋上升的弧形立面极富动感。

夜晚,大楼璀璨的灯光在江面上投射出迷人倒影。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独特的展品陈列和建筑外形吸引着众多游客。

巨型的柱廊式入口,宛若从古希腊建筑中穿越过来的遗韵。

镌刻在墙面上的众多图腾展现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在外滩,各色文化遗产交相辉映,见证了这座城市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不断绽放新的活力。

徜徉于此,恍若穿梭于不同的时空,饱览百年沧桑留存的精神印记。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上海外白渡桥,位于上海市黄浦江畔,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桥梁。

该桥横跨于黄浦江上,连接着上海市黄浦区与浦东新区,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纽带之一。

外白渡桥是上海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们赏江风光的热门景点之一。

外白渡桥的建设始于19世纪末,是上海第一座混凝土桥梁。

它于1907年落成,总长765米,宽15.8米。

桥身采用了独特的“French Renaissance”风格,这种风格在当时上海的建筑中较为罕见。

桥上的石雕和浮雕装饰精美细腻,栏杆上的青铜栏杆带有欧洲古典的风格,彰显出浓厚的欧式风情。

外白渡桥的建筑风格与黄浦江两岸的其他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它成为了城市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除了作为交通枢纽和建筑物,外白渡桥还承载了历史的记忆。

在上世纪初的“租界时期”,外白渡桥是上海的一张明信片,它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

在这座桥上,上海的历史与现代碰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在外白渡桥的南端,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白渡桥曹禺故里”八个字。

这里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曹禺的故居所在地。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雷雨》、《原野》等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外白渡桥正是曹禺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他曾在这里度过了他青春的岁月。

曹禺的故居现已成为一个文化纪念馆,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曹禺的粉丝前来参观。

从外白渡桥上眺望黄浦江两岸的景色,可以欣赏到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景。

北岸是上海的老城区,狭窄的弄堂里保留着老上海的风貌,远处的外滩高楼林立,闪烁着霓虹灿烂的灯光,形成了一幅繁华的城市画卷。

南岸则是浦东新区,这里是上海经济发展的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大片绿地交相辉映。

除此之外,从桥上还可以远眺黄浦江上的轮船以及长江大桥等标志性建筑。

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的城市地标之一,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和拍照。

尤其是黄昏时分,桥上灯光温柔地点亮,与周围的建筑和黄浦江的夜景交相辉映,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上海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

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

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桥便是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

名字由来关于桥名外白渡桥的至今仍存在着许多的争论,现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对原先木桥的称呼。

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解释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则为外。

在学者薛理勇的《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

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

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称作为外白渡桥。

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

另一种说法是。

白渡桥其名与唐代两位同年出生的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有关。

据史料记载,刘、白向来交深,即使贬谪远离京都,仍不绝诗书往来,借以相互慰勉。

唐长庆四年(824年)春,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夏,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

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

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

老友相见,悲喜交加。

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

下船后,白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

岂料刘已会意,乃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

吟罢相对开怀大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外白渡桥的文化与风貌上海外白渡桥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和历史遗迹之一,不仅是外白渡桥旅游的热门景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上海外白渡桥的文化与风貌,从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背景:
上海外白渡桥位于黄浦江上,连接浦西地区和浦东地区,是上海最早兴建的桥梁之一。

建于1908年,是经过十几年的设计和修建后才成为今天的模样。

外白渡桥的修建,对于沟通浦东和浦西地区的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筑特色:
外白渡桥是一座悬索桥,全长308.8米,宽20米。

桥身主体以钢结构为主,桥面铺设花岗岩石板,桥面两侧以濯云石筑护栏,整座桥梁呈现出欧洲建筑的风格。

外白渡桥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桥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文化内涵:
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的重要文化景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代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繁荣。

外白渡桥为上海的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连接浦东和浦西的一座重要枢纽,也见证了上海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和经济发展的壮大。

其次,外白渡桥还代表了上海城市文化的演变。

在外白渡桥修建之前,上海并没有像这样的大型桥梁,它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上海城市规
模的扩大和城市文明的提升。

外白渡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得到了广
泛的认可和传承,成为上海人民的集体记忆。

此外,外白渡桥还是上海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的重要代表。

桥梁的
设计和建造充分融合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视觉魅力。

同时,桥梁的周边环境也被精心打造,沿江一带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形成了优美的景观。

外白渡桥不仅是一座具有实用功能的建筑,更是
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

外白渡桥的风貌:
外白渡桥地处黄浦江上,桥面两侧设有人行道,供行人观赏黄浦江
的美景。

站在桥上,可以眺望浦东陆家嘴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壮丽景色,也可以观赏到黄浦江上船只的来往穿行。

特别是在夜晚,外白渡
桥灯火辉煌,与外滩的灯光交相辉映,构成了美丽夜景的一部分。

在外白渡桥附近还有一些文化景点值得一提,比如豫园、城隍庙等。

豫园作为上海的旅游名片之一,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风味的园林景区,这里有古香古色的建筑、传统的园林布局,给游客带来了非常特别的
体验。

而城隍庙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庙宇之一,也是对上海传统文化
的重要保护和传承。

总结:
上海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的文化和风貌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外白渡桥见证了上海的城市
发展历程,代表了上海城市文明的提升和经济繁荣的成果。

它不仅是
上海市民的共同记忆,也是游客了解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外白渡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

此外,外白渡桥附近的其他文化景点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选择,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上海的文化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