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第4课时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一、我会在合适的图形上面打“√”。

二、我能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三、涂色。

四、我会接着画。

小学思维数学讲义:图形找规律-带详解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规律的找寻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般地说,在观察图形变化规律时,应抓住一下几点来考虑问题: ⑴图形数量的变化; ⑵图形形状的变化; ⑶图形大小的变化; ⑷图形颜色的变化; ⑸图形位置的变化; ⑹图形繁简的变化. 对于较复杂的图形,也可分为几部分来分别考虑,总而言之,只要全面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抓住规律,解决问题. 模块一、图形规律——数量规律 【例 1】 观察这几个图形的变化规律,在横线上画出适当的图形. 【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1星 【题型】填空 【解析】 几个图形的边数依次增加,因此横线上应为一个七边形. 【答案】七边形 【例 2】 请找出下面哪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 (1)(2)(3)(4 )(5) 【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1星 【题型】填空 【解析】 这组图形的共同特征是,连接各边上一点,组成一个复合图形.所不同的是,第四个图形是一个六边 形,而其它几个都是四边形,这样,只有(4)与其它不一样 【答案】(4) 【例 3】 观察图形变化规律,在右边补上一幅,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系列。 【考点】图形找规律 【难度】2星 【题型】填空 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4-1-2.图形找规律

【解析】观察发现,乌龟的顺序是:头、身→一只脚、背上一个点→两只脚、背上两个点→两只脚、一条尾、背上三个点→三只脚、一条尾、背上四个点,根据这个规律,最后一幅图应该是:→四只脚、一条尾、背上五个点.即: 【答案】 【例4】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 【解析】横着看,每行圆形的个数一次减少,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圆形的个数是按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个圆形。 【答案】圆形 【巩固】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 【解析】(方法一)横着看,每行圆形的个数一次减少,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圆形的个数是按5、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个圆形. (方法二)竖着看,圆形由左而右依次减少,而三角形由左而右依次增加,圆形按照5、4、?、2、1 的顺序变化,也可以看出“?”处应是圆形. 【答案】圆形 【巩固】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 【解析】(方法一)横着看,每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三角形的个数是按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个三角形△. (方法二)竖着看,三角形由左而右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由左而右依次增加,三角形按照4、?、2、1的顺序变化,也可以看出“?”处应是三角形△. 【答案】△ 【例5】观察下面的图形,按规律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找规律—寻找掉落的珠子》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1《找规律—寻找掉落的珠子》 人教新课标 《找规律—寻找掉落的珠子》教学设计 回龙镇中心小学梁锡敏 教学内容:《找规律——寻找掉落的珠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时例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做出一定的猜想。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难点: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不同颜色的纸片 教材分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在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例5作为这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图形排列规律和数字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活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理念:《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

小学奥数4-1-2 图形找规律.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规律的找寻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一般地说,在观察图形变化规律时,应抓住一下几点来考虑问题: ⑴图形数量的变化; ⑵图形形状的变化; ⑶图形大小的变化; ⑷图形颜色的变化; ⑸图形位置的变化; ⑹图形繁简的变化. 对于较复杂的图形,也可分为几部分来分别考虑,总而言之,只要全面观察,勤于思考就 一定能抓住规律,解决问题 . 模块一、图形规律——数量规律 【例1】观察这几个图形的变化规律,在横线上画出适当的图形.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1星【题型】填空 【解析】几个图形的边数依次增加,因此横线上应为一个七边形. 【答案】七边形 【例2】请找出下面哪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 . (1)(2)(3 )(4 )(5)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1星【题型】填空 【解析】这组图形的共同特征是,连接各边上一点,组成一个复合图形.所不同的是,第四个图形是一个六边形,而其它几个都是四边形,这样,只有(4)与其它不一样【答案】(4) 【例3】观察图形变化规律,在右边补上一幅,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系列。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 【解析】观察发现,乌龟的顺序是:头、身→一只脚、背上一个点→两只脚、背上两个点→两只脚、一条尾、背上三个点→三只脚、一条尾、背上四个点,根据这个规律, 最后一幅图应该是:→四只脚、一条尾、背上五个点.即: 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4-1-2.图形找规律

【答案】 【例4】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 【解析】横着看,每行圆形的个数一次减少,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圆形的个数是按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 个圆形。 【答案】圆形 【巩固】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 【解析】(方法一)横着看,每行圆形的个数一次减少,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圆形的个数是按5、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 “?”处应填一个圆形. (方法二)竖着看,圆形由左而右依次减少,而三角形由左而右依次增加,圆形按照5、4、?、2、1的顺序变化,也可以看出“?”处应是圆形. 【答案】圆形 【巩固】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 【考点】图形找规律【难度】2星【题型】填空 【解析】(方法一)横着看,每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三角形的个数是按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 “?”处应填一个三角形△. (方法二)竖着看,三角形由左而右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由左而右依次增加,三角形按照4、?、2、1的顺序变化,也可以看出“?”处应是三角形△. 【答案】△ 【例5】观察下面的图形,按规律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FLash知识点大全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册)

第1课时 一、打开flash软件的操作方法: 1、新建一个flash文档: 点击开始》程序》Macromedia》macromedia flash 8》创建新项目》flash 文档 2、打开一个flash文档: 点击开始》程序》Macromedia》macromedia flash 8》打开》找到flash文件 二、Flash工作窗口布局与界面: 1、标题栏、菜单栏、面板区、工具箱、时间轴、图层、工作舞台(编辑区)、属性面板、帧。 2、Flash独特的五个项目: (1)帧:Flash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一格镜头。(1帧就是影片中的一幅画) (2)时间轴:显示动画中各帧的排列顺序。 (3)属性面板:设置文档、颜色、字体等相关属性的面板。 (4)图层:显示动画中的前后排列顺序。 (5)工具箱:绘制和修改图形的工具。 3、动画原理:快速连续播放静止的图片,给人眼产生的感觉就是画面会连续动起来。静止的页面叫做帧。一张图片是一帧,播放速度越快,动画越流畅。例如:电影胶片的播放速度就是24帧/秒,即每秒连续播放24幅图片。

三、如何使用flash软件播放影片: 方法1、单击“控制”菜单》“播放”选项(或者直接按回车键)。(方法1是在原来的工作区播放动画,默认播放到最后一帧会自动停止) 方法2、单机“控制”菜单》”测试影片“选项(或者按CTRL+回车键)(方法2是以一个独立的窗口播放,关闭测试窗口可以返回主场景)四、保存和退出功能 保存文件;单击“文件”菜单》单击“保存”选项》选择作品保存位置》输入作品名称》单击“保存”按钮。 退出flash软件:单击“文件”菜单》单击“退出”按钮》按“确认”。在创作作品时,为了避免中途断电或发生接手机重启等意外而丢失信息,可以适时选择“保存”操作,把作品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中。 第2课时 一、运用flash工具箱中的工具,我们可以进行图像的绘制、涂色、选择、和修改。 二、“线条”工具是flash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不但能绘制出简单的实线,还能绘制出多种效果的线条,如虚线、点状线、斑马线等。 三、很多时候,我们要画的图形不是规则的直线、矩形、椭圆,此时,利用“箭头”工具的拖曳功能,或者对线条或图形进行调整和变形,就能变出我们需要的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3课时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3课时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材第87页的内容。 1.引导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体验相应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重点: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难点: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图形吗?大家看看老师摆的这个图形(教材例3第(1)小题的图),你们能接着老师的后面摆出来吗?好!大家试试。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动手活动摆图形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例3第(1)小题。 1.观察第一幅图。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一摆。 (2)师: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出示数字)

师:那后面应怎么摆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依次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请大家对着图形找一找数字变化有什么规律,接着排什么数?(出示图形与数字) 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经由学生的实践操作,从而探索出图形的数量变化规律,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3)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以前找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来的,而是依次增加3个图形。 师:相应的,图形的数量变化有规律,那数字的变化也有规律,谁能找出这个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 2.观察第二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跟第一幅图相比,这组图形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一样?(第一幅图是图形的数量慢慢变多,而这幅图是图形的数量慢慢变少) (3)师引导学生计算:那相应的,数字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幅图数字是慢慢变大,而这幅图数字是慢慢变小) (4)小结:看来数字的变化规律可以是每一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从而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设计意图:对比两个例题的差异,从而感受不同的数字排列规律。 (二)教学例3第(2)小题。 1.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观察。 2.此题抽象为数字之间的关系及位置关系,要靠计算来找出规律。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并订正。 4.总结找数字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例4。 1.师:刚才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仅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而且还找到了找数字规律的方法。那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能填出空格里的数吗? 学生先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 2.师:谁找出了每幅画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40+50=90 30+40=70 20+40=60) 师:这样的规律你找到了吗?那相加的两个加数位置在哪里呢?和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教师动手示范:原来上右的数与下的数之和是上左的数。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空格里的数应该是多少呢?你怎么算的? 3.师:谁还能找出每幅图中各个数字之间的其他关系? (90-50=40 70-30=40 60-20=40) 师:哦,原来上面的两个数相减等于下面的数,你们真了不起,还能找到这样的规律。那按照这样的规律,空格里的数应该是多少呢?你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数字之间的关系还与各数字之间的位置有关,要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再引导观察各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将难点一分为二,最后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开放思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 图形的运动(一)练习七(教案)教学设计

教 案 样 本/ 年度: 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

课题:练习七课型:复习课课时:第4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33页练习七。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纸片。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33页练习七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下列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S B、H C、P D、Q 2、下列各种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下图是一些国家的国旗,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下列图形中:角、线段、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其中一定是轴对称 图形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等边三角形 B 、正方形 C 、圆 D、长方形 6、下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圆 D、半圆 ()()() (三)1、引入课题: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练习七”的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6题。 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3题。你有什么发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课时 图形的运动(2)】

学美。 教学重点 经历“图画还原”的活动,尝试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运动过程,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进展空间观念。 教学 难点 尝试用确定的方式记录“图画还原”的思考或操作步骤。教学 预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爱玩拼图玩耍吗?(课件出示教材33页“试一试”图1)老师这有一张笑脸图片,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帮老师把这张笑脸还原吗?设计意图:以玩耍——“图形还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刻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出示课件:教材33页“试一试”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将图2还原成图1? 生:将图2“还原”为图1就是把移动后的卡片通过平移或旋转等图形运动回到原来的位置。 师:说得很好!通过平移或旋转等运动让图形回到原来的位置。 师:大家先独立思考“还原”的方法,可以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师:尝试用你喜爱的方式将“还原”的过程记录下来。

生1:将A卡片向右移动2格;将B卡片先向上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最终绕右下角的点逆时针旋转90° 生2:A:右2 B:左2—绕右下点逆90°—上2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我们胜利的利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将图2“还原”为图1,并且把这一过程记录了下来。 师:用卡片按你的思考过程摆一摆,看一看“还原”到原来的图片了吗? 师:还原的方案不是只有一种,依据自己记录的路径去还原,从而验证确定的路线。 师:你们很棒啊,接下来,我们来小试牛刀。 图1是被打乱的四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图2? 师:相信这类问题你们都能迎刃而解了,用平移或旋转进行图形运动时,要先观察变化前后各部分的位置,再确定如何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 这些就是我们今日所学习的关于图形的运动“图画还原”的数学问题,相信大家确定把握的很好,让我们来通过一组习题检测一下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三图形的运动第4课时欣赏与设计教案

第4课时欣赏与设计 教材第35~36页相关内容。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这些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运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之后的图形,并能有条理地描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 难点:能根据基本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规、方格纸等。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将要举行春季运动

会,为了突出“团结友谊,健康文明”这一主题,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能反映该主题的图案,你们有兴趣参与吗?(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那么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设计要求吧。 1.用旋转或轴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主题图。 学生先观察每幅图,寻找几幅图案的变化规律。 师:谁能说说这几幅图案的构成方法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 引导学生回答:这几幅图案的构成方法与我们学过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关。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先观察第一幅图案的形成过程,寻找它的构成方法。 小组内交流,说说第一幅图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得到的,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交流后,小组里指派代表汇报。 生1:第一幅图是由四个相同的部分组成,可以看成围绕中心点通过旋转得到的。 生2:我觉得第一幅图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得到. 集体评价,教师给予肯定。 师:请同学们根据第一幅图案的构成方法说说第二、三幅图的构成。

生1:第二幅图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两种变换方法得到. 生2:第三幅图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部由6个菱形组成,外部由6个正六边形组成,选择一个正六边形和靠近它的两个菱形中的任意一个为基本图形,把这个基本图形顺(逆)时针方向每次旋转60°,旋转5次后,就得到这幅图。 2.综合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第二个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平移、旋转和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你想试一试吗?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你准备设计一幅什么样的图案,准备运用哪种图形变换来设计? 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互相借鉴,指出不足。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案. 学生独立设计图案,教师巡视,画好后,小组内展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展示,说说你运用了哪些图形变换的方法,师生共同评价。 1.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观察,思考他们的构图方式,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价。 2.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设计,同桌间互相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操作,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 欣赏与设计教案与反思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第4课时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35~36页 教学目标: 在操作中继续体会三种变换的特征,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说说自己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点:三种变换方式的区别与具体方法再总结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 教法:知识点的全面归类总结 学法:学生动手探索并归总知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接着上节课继续研究教材78、79页中的“巩固与应用”。 一、把一张长方形白纸连续对折2次,然后用描出“田”字,展开后,共可得到 多少个“田”字?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折纸与轴对称有密切的联系,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上面用描出字,展开后,折痕就是一条对称轴。对折一次,可以得到2个“田”字,对折两次,可以得到4个“田”字。一般地,对折几次会有2n个“田”字。可以让学生做一做,找一找规律,但用公式表述规律不要求学生掌握。 二、利用下面的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让学生全班交流,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分析图案的组成: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说说各自图案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变换与动手操作的各个要点及出现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五、布置作业:完成配练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素材积累】 一个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决定将跳舞作为终身职业。一天,她去求见芭蕾舞团团长,说:我想成为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知我是否有这个天分?团长看她跳了一段舞,摇了摇头说:不,你没有这个条件。女孩把舞鞋扔到箱子底下,再也没穿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 图形的运动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投影出示图案(某烈士陵园进门时路道两旁美丽的迎客松)。 教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数学知识?(轴对称),今天我们就来回顾相关的知识。 二、归纳整理 1.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的轴对称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种几何变换——轴对称。 教师予以板书。 (2)教师:少先队员剪出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 教师:教材第93页第1题中的四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剪纸的对称轴又是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3)组织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学过了哪些轴对称图形?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集体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 2.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旋转设计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这是另一种几何变换——旋转。 教师予以板书。 (2)教师:投影出示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议一议,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指名学生汇报,(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了45°)并集体评议。 通过上面的图形,你知道什么叫旋转吗?(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4课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第88页的内容。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做一定的猜想。 2.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兴趣。 重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难点:根据规律做出一定的猜想。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师:我们认识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下面的规律你找得出来吗?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会找规律了,真了不起!你们愿意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帮一帮小红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图形排列规律相对于第一课时的图形排列规律稍复杂一点,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可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2颗? 师:小红遇到了一个难题,你知道她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而且她不知道是哪2颗) 学生认真观察,并动手拿黄色和蓝色的学具摆一摆,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手链啊?(这条手链是由2颗黄珠,1颗蓝珠,2颗黄珠,1颗蓝珠……

串成的) 师:问题是什么?(掉的是哪2颗珠子) 设计意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骤。 2.师:要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先做什么?(找出手链中珠子的规律) 同桌先独立思考,摆一摆,再互相讨论。 师:这条手链中珠子重复的部分有哪些?它的规律是什么?(珠子是按两黄一蓝的规律排列的)最后面只有一颗黄色的珠子,那少了什么颜色的呢?掉的是哪2颗珠子呢? 师:谁会解答?说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个别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接下来就要找解决办法,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这里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出一定的猜想后再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师:要知道掉的到底是不是这2颗珠子,怎么检验呢? 同桌间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 师:我们可以把这2颗珠子穿上去,看看是不是符合规律。 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把学具的头尾连起来,看看有没有规律。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步骤:检验,这里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还让学生通过检验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4.师:同学们今天都很厉害,帮小红解决了一个难题。相对于我们第一节课认识的图形排列规律,今天的图形排列规律怎样?(稍微复杂一些)我们今天学的就是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板书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问题,我们要先了解条件是什么,再去找解决办法,最后还可以验证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你们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加深学生的印象,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完成教材第88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二十第4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黄、黄、蓝;黄、黄、蓝;黄、黄、蓝;黄…… 掉了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 这部分内容既是对规律的运用,同时也是对前面找规律内容的巩固。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学习,围绕“帮助小红找掉的2颗珠子”开展教学,课堂结束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动手找出规律、解决问题,更引导学生经历“发现规律——运用规律——验证答案”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不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找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灯笼、彩旗、纸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小朋友围成圈跳舞的队形也是有规律的。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教材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和猜测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例 1 、例2 、例3 都是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例 4 是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主要的不同是每组图形中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第二小题,呈现出形状、颜色、数量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有较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是值得期待的,只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但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他们对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最后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想象力和渴望展示的斗志,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题目,实现“形象──模型──运用模型──体验生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顺序为:例1、例2,由单层到多层次。 【设计思路】 本课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全面有序的思考,聚焦某一点后,借助这一点的平台去完整的找规律,因此,围绕“多层次观察”的学习策略展开。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好的情境,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猜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来思考问题和引导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规律,让学生能最快的感知到规律”,初步体会到什么是规律。 “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多层观察学习策略理解的基础,也是建模的初步”。借助设计联欢会会场,借助多媒体小旗的设计过程,体现形状──色彩──分组(每一组所包含的个数)的形成过程,聚焦各个不同的层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寻找规律。 “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体验成功”,剩下的是设计交给学生,用“多层观察”法,尽量让他们独立的找出主题图的规律,顺着找,逆着找,说出是哪个层次有规律,是什么规律。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递进,利用师生互动”,通过师摆生猜,生摆创作,让孩

部编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教案

第七单元找规律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 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经历寻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 单元教学重点: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单元教学难点: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找规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1与"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学校买来红、黄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请你想想办法,看怎样排这些灯笼最漂亮. 学生可能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黄的排一排.也可能会把红的黄 的交错排. 教师: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 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高兴地唱歌跳舞.〔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等等摆的真漂亮 ,它们可不是随便摆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规律〞吗?今天我 们就要把这些规律都找出来〔板书课题:找规律〕 2、教学例1.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找找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把规律找出来吗?〔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总答案〕 请同学起来告诉全班他们小组找到的规律,随着回答.在黑板上 贴出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和一排人. 教师:如果现在你是建筑师,让你接下来布置,你会怎样选择呢? 请学生逐行选择,并说出理由. 请不同的小组上台汇报成果,教师贴出不同颜色的格子条〔强调 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只出现一次的不能说就是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完成第89页第1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笔记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60例4,完成教科书P63“练习十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理解 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的含义,能联 系图形放大的含义自主迁移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体会图形放大与 缩小的联系和区别。 2.联系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 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 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激发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导入新课 1.教师在计算机上利用鼠标拉动一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我发现图片在放大和缩小。 2.引入课题。 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非常广 泛。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59的主题图)仔细 观察,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拍下的照片是把实际的天安门缩小了;放大镜把报纸上的字放大了;投影仪把原来的图表放大了;影子与人比,影子放大了。 师:这些现象我们都遇到过,仔细观察并对比放大或缩小前后的物体,你有什么感想? 【学情预设】学生会针对四幅图发表自己的想法。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等,它们将原来物体的图象大小改变了,但是形状没有改变。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其他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来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研究图形的放大现象。 (1)师:我们来试试怎样把图形放大。 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4。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学生对放大和缩小的认识并不是空白,多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放大与缩小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知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变化,形状没有变化,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 等腰三角形》 (第4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逐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探索并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探索并证明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两个带30°角的三角板、直尺或三角板. 四、相关资源 微课,知识卡片图片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观察与思考,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

观察与思考,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变化,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 【探究新知】 1.思考: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请证明自己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生: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生: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出:三个角都相等; 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活动: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交流汇报各自的结论,教师适时要求学生给出相对规范的证明,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下表: 设计意图: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即明确有关定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探究出的结论: 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顶角∠A=60°,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五年级奥数专题 图形规律(学生版)

学科培优数学 “图形规律” 学生姓名授课日期 教师姓名授课时长 知识定位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规律的找寻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知识梳理 一般地说,在观察图形变化规律时,应抓住一下几点来考虑问题: (1)图形数量的变化;(2)图形形状的变化;(3)图形大小的变化; (4)图形颜色的变化;(5)图形位置的变化;(6)图形繁简的变化. 对于较复杂的图形,也可分为几部分来分别考虑,总而言之,只要全面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抓住规律,解决问题. 关于解决图形规律问题的常用方法: 1、从图形数量、位置变化出发观察思考几何图形的规律 2、从图形形状、大小变化发现寻找图形的变化规律 3、掌握寻找复杂图形变化规律的方法 图形规律问题的分类: 1、从图形形状、大小、颜色变化发现寻找图形的变化规律 2、从图形数量、位置变化出发观察思考几何图形的规律 3、复杂图形变化规律 竞赛考点挖掘 1.从图形形状、大小、颜色变化发现寻找图形的变化规律题目 2.从图形数量、位置变化出发观察思考几何图形的规律题目 3.复杂图形变化规律题目

例题精讲 【试题来源】 【题目】请找出下面哪个图 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 【试题来源】 【题目】根据左边图形的关系,画出右边图形的另一半. (1) (2) (3) 【试题来源】 【题目】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

【试题来源】 【题目】按照下列图形的变化规律,空白处应是什么样的图形? 【试题来源】 【题目】如图,根据图中已知3个方格表中阴影的规律,在空白的方格表中也填上相应的阴影. 【试题来源】 【题目】观察图形变化规律,在右边补上一幅,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系列 【试题来源】 【题目】观察图中所给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空白处填画上所缺的图形.

初中数学_图形平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图形的平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标准》要求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图形的平移》的内容。“图形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利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图案,七年级也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 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 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 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对于图形的平移,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经能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进行平移,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又进一步探究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因此学生对图形变化的探究思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本节课要探究学习的图形的平移,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运用类比、迁移、转化、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四、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具体的实例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理解平移的定义。 2.探索并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图形平移的定义与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图形平移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六、评价设计 1.通过一、二、三环节,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四、五、六、七环节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表现及习题的解答检测目标3的达成。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师生活动 播放视频: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颁奖画面 思考:在国旗缓缓上升的过程中,它做了怎样的运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