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戏曲的作用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意义
论中国传统戏曲在电影中的魅力与价值——以《霸王别姬》和《活着》为例

作者: 陈旋[1]
作者机构: [1]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91-9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2期
主题词: 戏曲;影视;魅力;价值
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也是中华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精华与瑰宝,它是独属中国的艺术形式。
戏曲电影则是中国百年电影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电影类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独特的影像窗口。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活着》是中国戏曲电影中的巅峰之作,其中的京剧和皮影戏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为影视作品创造了别样的艺术魅力与不朽的艺术价值。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最早的杂技、舞蹈,到后来的戏曲形式,中国戏曲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自古以来,戏曲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戏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尧、舜时期,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歌唱、舞蹈、击鼓、吹管等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戏曲的表演形式也在逐渐完善和改进。
最早的戏曲种类主要有杂技、戏剧和舞蹈等,慢慢地演变出各个地区特色鲜明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昆曲、评剧等。
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杂耍、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并吸收了各地戏曲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豫剧则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以武戏为主要表演方式,表现了豫南民族文化的独特特点。
越剧则是浙江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韵词、唱腔、表演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昆曲则是江苏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优美的唱腔和舞蹈、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评剧则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话剧为主表演方式,被誉为“书生戏”、“白领戏”,表现了大都市的现代生活。
中国戏曲不仅在外形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更在文化内涵上具有深刻的地方性和历史性。
戏曲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揭示了各地不同的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性。
例如,京剧中的《白蛇传》、《红楼梦》等戏剧作品,均是基于中国古代名著的改编,将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与戏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越剧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表现了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融入了浙江地方的文化气息和民俗,呈现了中国东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韵味。
同时,中国戏曲还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者,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独特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跟随时代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备受关注。
尤其在影视方面,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人开始注重文化的投入和历史的还原,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并且同时也为影视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传统色彩在影视剧艺术中的作用从人类到大自然,从环境到事物,我们的周围充满着不同的色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色彩,则是其中最辉煌的一部分,它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色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古老气息。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古装剧破土而出却反响平平,但《延禧攻略》却脱颖而出,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这其中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它完美的剧情设计,更是因为它色彩恰当的运用而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影视的后期创作中,制作者会通过对色彩的处理,使画面达到他们所期待的样子。
色彩对于整部影视剧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古装影视剧《延禧攻略》中,通过中国传统色彩霜色、靛青、杏黄等莫兰迪色系制作的衣服,营造出鲜明的历史氛围,顺利的把观众的情感带到剧情中,高度的還原了清朝时期的人文历史。
在后期制作中,制作者对其画面的颜色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画面的色调创意中加入了麦色底色,再以其为基础开始叠加每一层颜色,逐层把不同的颜色随着想法融入进去,随后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场合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观看到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有了一种古画底色的感觉,使整部古装剧在符合当代色彩审美的基础上,不脱离历史背景。
色彩完美还原的不仅仅是剧中涉及到的历史,同时也进一步赋予了整部古装剧灵魂,使之在符合史料的基础上更加生动。
二、传统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中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凭借其独特且富有魅力的特色在影视剧中脱颖而出的文化元素就是戏曲。
戏曲起源于宋代,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传承至今较为有名的京剧外,还有各类诸如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
在我国影视剧艺术中,戏曲元素同样常常出现于古装剧的制作中。
首先戏曲的服装是古装剧戏服制作的依据,古装影视剧之所以被称为古装剧就是因为他的“古”,为了烘托氛围,演员所穿的戏服是不同于其他影视戏服的,它需要单独制作,这时候戏曲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

传统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传统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戏曲艺术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二、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传统戏曲艺术以歌唱、舞蹈、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戏曲艺术注重表演技巧和形体动作的协调,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眼神、动作等综合表演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戏曲艺术还注重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的表现,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三、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传统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戏曲艺术通过剧本、唱词、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戏曲剧本通常选取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名著小说等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再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戏曲唱词以古文为基础,融入了大量的文学修辞手法,使得戏曲艺术具有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此外,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传统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传统戏曲艺术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戏曲艺术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戏曲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观看戏曲演出,人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其次,戏曲艺术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民族特色的体现3.传统艺术的延续三、现实措施1.政府政策支持2.教育推广3.创新发展4.人才培养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观众群体萎缩2.演出市场不景气3.传统表演艺术流失五、案例分析1.成功传承的戏曲剧目2.创新表演形式的代表六、结论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戏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探讨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现实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传承戏曲文化,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责任。
2.民族特色的体现戏曲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传承戏曲文化,就是传承民族特色。
3.传统艺术的延续戏曲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延续。
只有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多彩。
三、现实措施面对戏曲文化传承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现实措施,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1.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戏曲艺术充分的扶持,加大对戏曲传承保护的投入,为戏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教育推广教育部门应将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为戏曲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3.创新发展戏曲艺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表演形式,拓展演出市场,吸引更多观众。
戏曲的意义和魅力

戏曲的意义和魅力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它的意义和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历史文化: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表演形式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经典文学作品传达给观众,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 艺术表现力强:戏曲以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通过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元素的协调配合,展现出丰富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3. 人物形象丰富: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有儒雅文士、豪迈英雄、妖魔鬼怪等各种性格特点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4. 语言表达精彩:戏曲中运用了独特的语言方式,如京剧的念白、豫剧的讲唱等,通过声腔和换调的技巧,将文字转化为韵律婉转、富有感情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欣赏中体验到美妙的文学魅力。
5. 传统审美观念:戏曲中的服饰、化妆、动作等方面都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过语言、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运用,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具
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通过欣赏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意义随着中国在世界各领域崛起,很多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也逐渐加强。
在中国文化中,戏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历史记忆。
那么,戏曲对中国文化的意义究竟有哪些呢?一、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中国文学中,古代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都曾被改编成戏曲形式,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因此,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戏曲是中国文艺复兴的重要推手近年来,中国文艺复兴的浪潮已经出现。
随着国内观众消费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去看戏曲演出。
戏曲文化也逐渐走向全球,走出国门。
在这个过程中,戏曲成为了中国文艺复兴的重要推手之一。
戏曲不仅为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打下了基础,更是为中国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打开了大门。
三、戏曲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而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不仅如此,戏曲还通过不断创新,使其在不同的时代中焕发出不同的魅力,不断吸引着年轻一代的关注和热爱。
四、戏曲弘扬中国文化价值观戏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
从历史上看,戏曲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知识传播工具。
在故事中,演员通过表演来展现正义、勇气、智慧等价值观,因此戏曲也是一种有益的教育工具。
同时,戏曲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准则。
总之,戏曲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文艺复兴的重要推手,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的重要途径。
通过戏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观念。
戏剧历史知识:戏曲与影视——文艺与商业之间的艺术衔接和融合

戏剧历史知识:戏曲与影视——文艺与商业之间的艺术衔接和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演变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和类型。
其中,戏曲和影视成为了人们最为喜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影视则受到了现代科技的推动和商业市场的冲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和影视两者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和融合不断涌现。
以此为主题,本文将探讨戏曲与影视艺术之间的衔接和融合。
戏曲是我国千百年来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表现技巧、语言、服饰、配乐、舞蹈、戏剧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相声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表现形式较为幽默,既让人发笑又让人思考;歌剧则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唱腔优美动听,剧情跌宕起伏,往往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背景。
而与戏曲不同的是,影视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艺术手段,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且能够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不需要受制于剧场大小、观众容量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影视作品的制作、投资和营销都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并在商业市场上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相比戏曲,影视在表达故事情节方面更为简单明了,即使没有任何语言文化背景的背景知识,观众也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含义。
然而,虽然戏曲和影视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在一些方面上有着较为紧密的衔接和融合。
首先,在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上,影视作品往往选择经典名著或历史传说作为题材,而这些名著和传说往往与戏曲有着紧密的关系。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都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目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这些名著的文化内涵、故事开端和人物命运等元素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这种跨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并使得历史文化和故事情节在不同的媒体和艺术形式中发扬光大。
其次,在表现方式上,戏曲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戏曲的作用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意义
戏曲艺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养成了系统的维护职业文化习俗,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历代戏曲作用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戏曲在古代人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地位
戏曲是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华夏子孙的历史长河里,与民间杂艺一样起源很早。
到秦汉时期初具雏形。
戏曲习俗包含了古人相处、交流、彼此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也包含着人生最基础的行为方式[1].戏曲的存在,对于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功能作用、目的等问题具
有很大的价值。
以西北戏曲为例,从中能看出戏曲在古人生活里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礼神演出、行业习俗。
西北赛戏,实质为一种祀神行为,以"迎喜神""斩旱魃"为例。
斩旱魃又称捉旱怪,为
每岁盛夏规定的某一天报赛祈雨时,由赛班演出。
晋东南戏子戏,赛场设在寺庙,以台下"供盏"(向神献的各种素食品,为一种敬神的仪式)为主[2],演戏反而成了次要的事。
戏曲艺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养成了系统的维护职业文化习俗,主要有三点:对神的崇拜和敬畏,对世人的尊重和帮助,严格遵守演戏的习俗。
其中第三点就包含了观众对表演认真和技艺精湛的演员有喝彩加奖赏的俗例。
首台和最后一台,忌演互相残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类的悲剧,宜以吉庆团圆、生子中元、加官进爵等戏终场[3].戏曲"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4].
二、戏曲在近现代人们生活中的比重
古时,在节日、家有大事的时候,富有人家会请戏班到家里或者宗族祠堂表演,祭神,迎送,如此活动费日颇长,都能娱乐乡里乡亲,既增添人气,又活跃茶余饭后的时间。
戏曲能让权贵、邻里多一份融洽,协调紧张的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风俗的传承,更能维持社会稳定。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喜闻乐见,于是出现戏迷,也可以叫戏票或票友。
百姓自娱自乐,乐在其中,似乎忘记了生活里的无奈、苦楚。
戏曲在近现代史上还扮演着唤起民众自强、民主、自由精神的重要媒介。
看戏、唱戏、写戏文三种活动都能激起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在百年屈辱史里,无数戏曲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娱乐民生方面,而是侧重诱导民众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鼓舞百姓奋袖出臂,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如孙仁玉写的《三回头》,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培养专业人才,为革命积蓄力量。
《三回头》是秦腔改革之代表戏曲,在西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北京、天津等地的剧种都有移植[5].白云词人所着《潘烈士投海》,亦有此响。
三、1949年以后的戏曲发展及作用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说:"白天开会,晚上看戏,一干一稀,大家满意。
"白天开政
治局扩大会议,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晚饭后与会干部看革命样板戏,寓教于乐。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1978年之前戏曲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服务。
戏曲的革命气息
和政治目的很明确,无数的传统剧目被迫停演。
从1979年开始,文化界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戏曲发展正常化。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广播、电影、KTV、电脑等娱乐
媒介丰富了人民的业余生活,戏曲渐渐淡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生活。
无数的地方戏院没有能正常维持票房的盈余,没有很好的市场份额。
仅有地方杂艺能够有不错的地域性的传承和接受人群,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
同时,地方大戏已经没有多少观众了。
能让人们接触到的戏曲,主要是影视剧里反映古代、近现代、改革开放以前的民风、人物生活场景时,会出现的戏曲表演片段。
例如2013年管虎导演的《厨子戏子痞子》,张涵予用戏子作为身份掩护,那些唱腔
不过是事前设想好的,用来迷惑日军731部队人体试验军医。
社会背景是日军已经占领
北平,日军投放了虎烈拉病菌,导致瘟疫横行,国人纷纷倒毙路边,连日军军营也有人感染。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戏曲,主要作用是,如实表现故事里人物的活动、爱好和社会风貌。
二战中日军侵华,喜欢用戏曲等活动请地方名士、百姓参加,粉饰中日亲善。
戏曲在那个丧权辱国的时代,被入侵者看作一种奴化国民的手段。
如果抗战电影电视剧里出现了戏曲,符合故事里反面人物的爱好,也恰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成功,并不是美国人看懂了京剧,而是那色彩斑斓的脸谱、华丽的戏服、特别的声乐和器乐让美国人感到惊奇。
反映梅兰芳大师出国表演的影视作品,又起到第二个作用,传承中华文化特色,让外国人通过一种正常的途径了解中国这个神奇的东方国度。
张艺谋拍的《千里走单骑》,剧中入狱的父亲,演戏曲,一方面渲染了做父亲的囚徒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彰显戏曲在影视作品里的第三个作用:构成故事情节冲突里舒缓的片刻,让观众体会故事情节的缓急有度,让影迷能稍稍缓口气。
中外的影视作品,开始关注戏曲文化在作品里的恰当使用。
虽然有博取票房之根本目的,但能说明导演们都意识到戏曲的第四个作用:营造合情合理的背景、氛围。
就当代影视而言,无论去影院看,还是在家里看,用手机看,都成为一种民俗现象。
戏曲在影视里的表现,基本符合戏曲的规律,但谁都不敢用太多的篇幅让戏曲在其中无休止地演下去。
戏曲只能作为点缀穿插在其中。
四、戏曲在影视中的现状与未来
少数华人导演敢在剧作里使用戏曲,以此丰富故事背景,烘托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但影视里的戏曲,除非像《霸王别姬》那样完整的记录作品能被英美等国的大学收录,用以学习东方文化,其他的仅是影视的点缀。
由此来说,戏曲无法在影视里得到完整的继承,更谈不上发展。
从诞生到现在,戏曲不曾孤独成长。
如何才能在钱高于一切的影视圈里闯出一条赖以生存的路呢?一是作为陪衬作用,继续发挥它的民俗影响;二是逐一录制现有的戏曲演出;三是请专业戏曲演员,尽力演好每部影视剧里的戏曲片段,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四是国家扶植大剧种和地方戏曲,合理有序地录制一些戏曲,让这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称职的继承人;五是顺应时代发展,组织编剧多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生
活的戏曲,并拍摄下来;六是建立国家级别的戏曲影视作品"基因库",无论新旧,都细致录制、科学整理、保存。
如此举措,可以保存戏曲的火种,继续发挥其作用。
:
[1]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1.
[3]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2-314.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5]张庚,黄菊盛.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5.116.。